<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過 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慧明)</h3><h3><br></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過 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慧明)</h3><h3> 一年一度的麥收,感覺剛剛開始就已結束,僅僅三天的時間,在收割機的奔跑轟鳴中,滿地的金色麥浪便只剩麥茬了,天公毒辣辣地作美,麥粒收下不用再曬,就全部歸倉了。這樣的場景和速度,是我們小時候多么多么向往的啊!</h3><h3><br></h3></h3> <h3> 我們老家整個麥收的過程叫“過麥”。俗話說“麥熟一晌,蠶老一時”,所以“搶秋奪麥”,不能誤了農時,更要顆粒歸倉。原來生產力低下,刀耕火種的,人和畜牲都不得安生,過起麥來,小到剛會走,老到九十九,沒一個閑人,有句話叫“人怕過麥,牛怕過秋,驢怕過年”都是怕累。生產隊過麥沒什么記憶,比較清晰的場面已是包產到戶了,小時候過麥繁瑣、勞累,讓我們一起回憶那些心有余悸的麥收場景吧。</h3> <h3> 買家什。把式把式全靠家什,臨近過麥的大集上擺滿了一應俱全的過麥用品,杈耙(pa)掃帚揚場锨、地排車子趕牛鞭、磨刀石頭簸箕鐮、石磙篩子牛套囤、麻袋鑰子和扁擔……,這些文化遺產在大集上早就消失了。男人們在大集上逛上幾遭,根據需要購置需要的稱手家什,女人們自然預備過麥需要的米面油鹽,還要早早地腌上雞蛋,過麥勞累時伙食是要好好改善一番的。</h3> <h3> 扛場院。原來過麥都有專門的場院,用來打場曬糧,現在也都沒有了,殘存的也成大媽跳舞的廣場了。場院平時一般不用,卻是孩子們的樂園,是做各種游戲的好地方。由于閑置不用,長些雜草,土地蓬松,不適合軋場。臨近麥收時,人們就鏟除雜草,用耙(ba)松起土,擔水潑地,上面撒上麥秸,用頭牯拉著石磙在上面一圈圈地軋,后來用拖拉機帶石磙軋,軋過后用掃帚清掃干凈,干后平、光、硬、實,就等割麥進場了。如果趕在雨后扛場,會節省不少挑水的力氣。</h3> <h3> 割麥子。最早的記憶是人們拿鐮彎腰割麥,脖子搭個手巾,天不亮就動手。磨刀不誤砍柴工,割到地頭就要磨磨鐮、喝口水,稍事休息再干,人多的還要比比賽賽看誰割的快,場面也很熱鬧。年輕的、小孩子也有割破手腳的,也不用打破傷風針,頂多用槐樹枝、麻批煮上幾個雞蛋吃。后來,有了安裝在拖拉機前頭的小收割機,只是把麥子割倒,當時已經覺得很先進了,好家伙這一個小機子,比十個人割的還要快,還要干凈。當時一個村沒幾個拖拉機,后來漸漸多了起來,再后來,有了大型收割機,直接把麥粒收到家里去了。</h3> <h3> 捆麥子。麥子割下后,為方便運輸要一個個的捆起來,這時大多是小孩在地里一根根地鋪好草鑰子,大人捆成一個個麥個子。草鑰子要混透后才結實耐用,也有的不用草鑰子,直接用收割后的兩綹麥秸,把麥秸頭一擰,自制成“懶鑰子”,由于長度較短,捆成一個個小麥個子。</h3> <h3> 運麥子。先前,地排車是運麥子的主要工具,經過改裝后,前后都安上排子,目的是多裝些。用杈挑麥個子裝車,用繩剎好。有牲口的套上牛、馬、驢、騾拉車,沒有的只好由人拉車,前邊有拉的,后邊有推的,前呼后擁一車車的運到場院,解開繩子,掀翻麥個子。原來的生產路不像現在的硬化路,車在車轍里走,很費勁,裝車不勻稱,容易翻車。后來大都用拖拉機運輸了,也就直接裝散廂了,也不用捆麥個子了,人也不這么累了,拉麥歪車翻車的也少了。</h3> <h3> 拾麥子。運完麥子后,落在地里的麥穗要撿拾起來,這個事一般落在不會干其他活的小孩身上,因為這個活含金量較低。我就干過這個活,早晨睡意朦朧地來到地里,因為不愿老是彎腰,一般用耙子摟,為防止耙子飄,上邊綁上塊磚頭。</h3> <h3> 攤場。就是把運到場院的麥子和撒到場里曬干,但也有將就,要麥頭朝上,要厚薄適度,厚了軋不透,薄了攤的少。</h3> <h3> 翻場。就是把攤在場里的麥子再翻一翻,怕曬不透,攤場可用手、用杈,翻場一般用杈。杈,原來是用木頭的,天然長成的,后來大都用鐵制的。翻場最煩人的是,越熱的時候越要翻,趁熱打鐵的道理吧?</h3> <h3> 軋場。麥子曬好后,就要用石磙軋場了,原先用牛、馬等拉石磙軋場一圈圈地軋,后來用拖拉機軋。有拖拉機的很忙,軋完了這家軋那家,有時還到別的村去軋。拖拉機拖著石磙在麥場里轉小圈,每圈都有重疊,每圈都有外延,每處都軋上幾遍后,就用叉把軋好的麥子翻過來,這也叫翻場,翻好后再重新軋一遍。</h3> <h3> 拾場。軋過場后,先用三股杈抖麥秸,抖掉麥粒,把麥秸堆在一邊,漸漸地長麥秸少了,便用四股的排杈把麥秸堆在一邊,邊堆邊有人杈到一旁堆起來,因為還要軋二遍,所以不用仔細打麥垛。沒有一條街了,就用木耙、刮板、揚锨等把剩余的麥粒、麥糠、碎麥秸堆起來,等待揚場。有句話叫高手在民間,在拾場的時候,原先是用杈一杈一杈的端,后來有人發明了安裝在地排車腳上的大鐵管杈,一人頂5、6個人,還不累。</h3> <h3> 揚場。拾場后的麥粒有很多雜物,夾裹著塵土、麥糠、碎麥秸等。要趁著有風,用揚锨把這些雜質揚走。揚锨是用五合板做的,很輕巧。揚場是個技術活,頂風而上,還要散開的均勻,雜質才被風揚去的干凈。揚場一般兩個配合,一人揚,一人戴著草帽或蒙塊手巾(怕麥粒落到頭上)把揚出來沒有飄走的麥粒表面的麥秸、麥糠等雜質用掃帚輕輕漫走。揚場要趁風,有時晚上來了風也要揚場,倒是比較涼快。老天爺爺較勁,一時沒有風,心急等不及的,后來用上了大風扇揚場。</h3> <h3>曬麥粒。揚干凈的麥粒,要根據情況攤在場里曬幾天,干好后裝在洗好的化肥袋子里拉回家,該入囤的入囤,該交愛國糧的交愛國糧了。記得小時候交愛國糧的場面很是火爆,挨號形成很長的地排車隊伍,牢記“養馬當頭,種地完糧”的古訓,熱情高漲,從不質疑這愛國糧愛到哪里去了。 </h3> <h3> 軋二遍。軋二遍并不是單單為了多打多少糧食,而是原因軋二遍后,麥秸比較柔軟,好用來喂頭牯,也好用來打垛保存,沒有牲口的也好用來出售。尤其是用脫粒機打麥子的,雖然省去了從攤場到拾場的步驟,但是也不少用人,往機子里續麥子像主廚,還得幾個配菜的,還得幾個打下手的,況且還很塵土飛揚,吐口吐沫都是黑的,還時常發生因疲勞傷人的事故。用脫粒機打過的麥秸更硬,更需要軋二遍。</h3> <h3> 打麥秸垛。打完二遍的麥秸要垛成麥秸垛,打麥秸垛時先打一個圓圓的底,打到一定高度時,就要有一個人站在中間,把麥秸在上面鋪開,指揮大家往哪里堆積,到最后還要堆出一個鼓鼓的圓頂,以便雨水流下來而不滲進垛里。過一段時間,還要用麥糠和泥給垛戴上一個厚厚的帽子,放幾年麥秸都保存的很好。</h3> <h3> 過麥,曾是我們老家農村一年中最繁忙的日子,一切都為麥收讓路,學校、企業、機關都要放麥假支援過麥,這是一場和老天爺爭時間搶速度的全民戰爭。過麥也傳遞著人與人的親情,互通有無,相互幫扶。記憶里,麥收大都在焦渴、枯燥、乏累和困盹中度過,農忙無閑人,大人不歇晌地干,孩子送水送飯,稍有空閑都累得在場院里睡著。麥收現場是個現實的教育基地,大人們都諄諄告誡孩子們,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在農村拽牛尾巴。時間如白駒過隙!昔日“麥收有五忙:割、拉、打、曬、藏”的情景已不復存在,人們不再為收麥子而著急上火,輕輕松松幾小時就搞定了。</h3> <h3> 現在的過麥已經不是過去意義的麥收了。但是相對來說農民還是非常辛苦,今年小麥歉收,價格走低,教育醫療養老隱形負擔不小,生活壓力較大,愿全社會進一步關注關心關愛田野里頂烈日、冒嚴寒辛勤勞作的父老鄉親。<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18年6月10日</h3><h3><br></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罗甸县|
临高县|
邢台市|
巴塘县|
兴安盟|
龙州县|
紫云|
永嘉县|
通化市|
临高县|
长顺县|
安宁市|
三穗县|
大同县|
资溪县|
大英县|
库伦旗|
兴山县|
蒙城县|
平遥县|
扬州市|
桂东县|
邓州市|
阿合奇县|
新昌县|
遂平县|
纳雍县|
棋牌|
扎鲁特旗|
石棉县|
德钦县|
格尔木市|
门头沟区|
定结县|
融水|
通道|
灵寿县|
读书|
鹤庆县|
枣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