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甘南川西風光</p><p> 2018年5月28日至31日,市攝協老年攝影俱樂部和老年大學攝影班的部分會員、學員共29人,參加了武威華泰旅行社的《拉卜楞寺、郭莽濕地,郎木寺、瓦切塔林、唐克黃河九曲十八彎、扎尕那四日游》。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國甘肅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與黃土高原西部過度地段,是藏、漢文化的交匯帶。甘南州南部與四川阿壩州相連,西與青海黃南州、果洛州接壤,東部和北部與隴南市、定西市、臨夏州毗鄰。甘南州下轄合作、臨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瑪曲、碌曲七縣一市,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3.07萬人,藏族占54.2%。這條線路和景點我先后已去過四到五次了,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p> <p>甘南、川西攝影團隊成員:張延杰、王 曙、張亦軍,鄧愛民、張連科、于 玲、顧永良、張玉英、高蘭芬、馬建輝、沈 波、侯玉生、任成秀、趙國才、黨存英、李培榮、呂勤生、沈明清、李建忠、邵金娥、張 亭、沈小英、張彥生、楊宗茂、周進學、張福文、白 斌、吳玉珍、劉 清、張菊花(領隊)。(第一排左起第2人為作者)</p> <p>拉卜楞寺。拉卜楞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大夏河邊,拉卜楞寺的全稱是"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瑯",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藏傳佛教的六大寺院是:西藏的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夏河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學學府。鼎盛時僧侶達4000余人,寺主是第六世嘉木樣呼圖克圖。拉卜楞寺是甘南地區的政教中心。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寺院現存著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樣活佛時期所建的佛殿。</p> <p>拉卜楞寺。拉卜楞寺建于1710年。占地面積1300畝。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著名寺院之一。有五座學院、七大佛殿和佛宮,規模宏大。全寺佛像達二萬四千多尊。舍利寶塔殿有一世至六世嘉木樣(活佛)靈塔,全用金銀制成。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拉卜楞寺。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有18座金碧輝煌的佛殿,萬余間僧舍,崇樓廣宇,鱗次櫛比,金瓦紅墻,氣勢非凡。其中,以六大扎倉最為著名。扎倉,藏語意為學院。六大扎倉即六大佛學院:修顯宗的聞思學院,修密宗的續部上學院、續部下學院,修天文的時輪學院,修醫藥的醫藥學院和修法律的喜金剛學院。其中,聞思學院為全寺中心,有前殿、正殿、后殿三大部分。前殿供藏王松贊干布像;正殿懸“慧覺寺”匾額,為清乾隆帝敕賜。正殿11開間,寬l00米,深75米,有柱140,大可合抱,可容4000喇嘛同時念經。殿內掛著各色彩幡,燃酥油燈百余盞,香煙繚繞,一派佛國氣象。寺中還有兩座講經壇以及藏經樓、印經院,珍藏文物數萬件,藏文經典6萬余冊。</p> <h3>拉卜楞寺</h3> <h3>拉卜楞寺</h3> <h3>拉卜楞寺貢唐寶塔。貢唐寶塔位于拉卜楞寺西南角,原名現見解脫大金塔,因塔內供有從尼泊爾迎請來的無量光佛(阿彌陀佛)像而享譽海內外。貢唐寶塔共有五層,高達31.33米,塔呈菩提式,占地2144.16平方米,由塔剎、塔瓶和塔座組成。塔剎是日、月、星辰;塔瓶是精銅浮雕鎏金八大菩薩;塔座是琉璃瓦裝飾的三層四角形建筑。寶塔外形金碧輝煌,內部構造精巧,塔內正中是二層相互貫通的四座佛殿,供歷世貢唐倉靈塔或木雕鍍金像,并藏有兩萬余卷佛經。殿頂供阿彌陀佛、二世嘉木樣和千佛銅像。貢唐寶塔建成于1805年,由拉卜楞寺著名學者三世貢唐倉·貢曲丹貝仲美大師著手創建。1806年,清嘉慶皇帝御賜“佛光普照”匾額一塊。后經四、五世貢唐倉大師耗費巨資,數次修繕,在建筑藝術與宗教意義上達到了完美神圣的境界。</h3><h3><br></h3> <h3>拉卜楞寺貢唐寶塔金頂</h3> <h3>拉卜楞寺貢唐寶塔金頂</h3> <h3>拉卜楞寺轉經的藏民</h3> <h3>拉卜楞寺轉經的藏民</h3> <h3>拉卜楞寺轉經的信眾</h3> <h3>拉卜楞寺轉經的藏民</h3> <h3>拉卜楞寺轉經的藏民</h3> <h3>拉卜楞寺轉經的藏民</h3> <p>拉卜楞寺拔動轉經筒轉經的藏民。轉經筒起源于象雄雍仲本教,轉經筒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手搖式的,另一種是固定在寺廟里輪架上的。這是布達拉宮西墻外的一排轉經筒。無論是手搖式的,還是寺廟里固定式的,轉經筒的結構大同小異,它里面有一張用藏文寫滿的經文。在奴隸制時代,藏民大多不識字,所以把經文裝在經筒里,每轉一圈,相當誦經一遍。轉經筒有一個能轉的軸,每當轉到一定圈數時,就要更新,這樣藏民就能知道自己念誦經文的遍數。盡管手搖小轉經筒轉動很快,但信奉藏傳佛教的人們以為還是無法與大轉經筒相比,因大轉經筒上面刻的經咒和里面裝的經咒比小轉經筒要多得多,因而大的轉一圈比小的轉一圈積累的功德要高得多。這樣一來,人們除了熱衷隨時隨地轉動手搖轉經筒外,還專門抽出固定時間,去寺廟轉更大的經筒。</p> <h3>拉卜楞寺轉經的藏民</h3> <h3>拉卜楞寺轉經的藏民</h3> <h3>拉卜楞寺的喇嘛與覺姆</h3> <h3>拉卜楞寺磕長頭的信眾</h3> <h3>拉卜楞寺磕長頭的信眾</h3> <h3>拉卜楞寺磕長頭的信眾</h3> <h3>拉卜楞寺休閑的藏民</h3> <h3>郭莽濕地公園丹頂鶴雕塑</h3> <h3>郎木寺。郎木寺是甘南州碌曲縣和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共同管轄的一個小鎮。小鎮中間有一條寬不足2米的小溪,小溪雖小,卻有一個很氣派的名字白龍江,白龍江水把小鎮一分為二。江北的寺院名叫安多達倉郎木賽赤寺,簡稱郎木寺,屬甘肅省碌曲縣管轄。江南的寺院全稱叫安多達倉郎木格爾底寺,簡稱格爾底寺,屬于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管轄。格爾底寺內供奉著第五世格爾登活佛的肉身靈體,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是鎮寺之寶。這兩個寺院均屬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寺院。寺院的所在地郎木寺鎮雖然屬于甘肅、四川兩省分治,地圖上也有明確的界限,實際上兩省百姓混居,界限很難界定。</h3> <h3>郎木寺</h3> <h3>郎木寺</h3> <h3>郎木寺</h3> <h3>郎木寺</h3> <p>作者在廊木寺留影。</p> <h3>郎木寺大經堂</h3> <h3>郎木寺大經堂</h3> <h3>郎木寺的大殿</h3> <h3>郎木寺的佛塔</h3> <h3>郎木寺磕長頭的藏民</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二鹿聽經雕塑</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裝飾</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裝飾</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裝飾</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裝飾</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裝飾</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窗戶</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轉經人</h3> <h3>郎木寺的轉經人</h3> <h3>郎木寺的轉經人</h3> <h3>郎木寺鎮的民居</h3> <h3>瓦切塔林。瓦切塔林位于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瓦切鄉,瓦切塔林在一個丁字路口,北距唐克黃河九曲第一灣60公里,南距紅原縣城40公里。1982年和1986年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大師曾經兩次到過瓦切塔林。瓦切是藏語"大帳篷"的意思。這里有紀念第十世班禪大師頌經祈福之地的塔林。在塔林周圍是一片連綿的經幡甚為壯觀。經幡是藏區的一種圖騰,是藏民在布、麻等紡織品上印上經文,然后將其分布在山巔、路口、寺院、河邊等地,拉經幡的意思是用自然之力來誦經,以保平安吉祥。經幡在藏區的插法各地也不相同,其它地區的經幡大多拉成一條條線形,紅原瓦切的經幡是圍成一頂園帳篷似的,而且瓦切經幡群的面積之大也為藏區所少見。在經幡群旁邊還有一片白塔和轉經筒,常有藏胞在此轉塔、轉經。</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p>瓦切塔林的經幡。經幡,又名風馬旗,藏語叫“隆達”。它有“藍白紅綠黃”五色,分別象征藍天、白云、火焰、綠水、大地,所以順序不能改變。幡上印有經文、佛像,或者是一些吉祥的圖案。它的傳說有很多種,流傳最廣的是這一段:“佛祖坐在菩提樹下,手持經卷閉目思索。一陣大風刮來,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經書。它們在風中碎成了千萬片,被風帶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難的人手中。凡得到佛祖經書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們為了感謝佛祖的恩賜,便用彩布制成三角形,上面印上經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掛在風吹得著的地方,以求消災祈福,祈求平安。”所以,懸掛經幡就象征著藏民與神佛的溝通,可以達成天、地、人、畜的和諧吉祥。藏民說:經幡在,神明在。風每吹動經幡一次,就是誦經一次,也是向神明祈求一次。因此,它是千百年來流傳于藏區的一種宗教習俗,是藏區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p>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黃河九曲第一彎。黃河九曲第一灣位于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的唐克鎮。是四川省、青海省、甘肅省三省的交界處。唐克鎭的海拔3600米,景區最高處觀景臺的海拔4000米。黃河從很遠的地方流過來,在這里的草原上根據地形拐了許多彎,緩緩地流過唐克鎮。這里有一個叫做索克藏寺的寺院,寺院背后的山坡上,修有登山觀看黃河九曲第一灣的覌景棧道。沿著木質棧道攀上小山包,黃河九曲十八彎的美景盡收眼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非常神奇,非常壯觀。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流經四川省境內時在唐克鎮形成九曲十八彎的第一個彎。在四川省的邊上繞了一下,又流回了青海省。黃河九曲第一灣是大自然的杰作,鬼斧神工,景色如畫,日落尤其出色!這里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我先后四次到過第一彎,欣賞和拍攝了這個天下獨有的美景。</h3> <p>黃河九曲第一彎旁邊的“索克藏寺”。索格藏寺的藏語為“扎西特欽倫”,意為:“吉祥大乘洲”。始建于1658年,面積7.6萬平方米,僧侶200余人。</p> <p>黃河九曲第一彎。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第一彎被譽為神奇的九曲黃河立體大乾坤圖,黃河流經時形成的一個S形大彎道,恰似《周易》中陰陽太極圖。它與藏族本教(“卍” )和藏傳佛教(“卐” )的“生命輪回”或者“日月輪回”學說有異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黃河九曲十八彎。黃河九曲十八彎景區山上觀景臺“天邊云梯”號稱“天下第一梯”。海拔3447米,梯高158米,長538米,共有14臺扶梯。</p> <h3>黃河九曲第一彎。</h3> <h3>黃河九曲第一彎。</h3> <h3>黃河九曲第一彎山上的箭垛</h3> <h3>黃河九曲第一彎隨拍</h3> <h3>黃河九曲第一彎隨拍</h3> <h3>黃河九曲第一彎隨拍</h3> <p class="ql-block">扎尕那。扎尕那位于甘肅省迭部縣益哇鄉。扎尕那的海拔2682米。最高處的山峰海拔約4500米。扎尕那,是藏語石匣子的意思,扎尕那的地形比較特殊,既像一個巨大的宮殿,又似天然形成的巨型城堡,所以又有石城和閻王殿之稱。扎尕那在歷史上由于地形復雜,交通閉塞,一直不為外人所知。1925年美籍奧地利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到了扎尕那,拍攝了許多照片,照片發表后,扎尕那才為世人所知,扎尕那三面秀峰環拱,蒼松翠柏郁郁蔥蔥,高聳入云的山峰,猶如高峻渾厚堅不可摧的城墻,把扎尕那四村一寺圍在城中。半山坡的藏族村落里藏式榻板木屋,鱗次櫛比層疊而上,寨內嘛呢經幡迎風飄揚。東哇村和拉桑寺院坐落在石城中央。城內左上角還有一道出城進山的北門,由石山斷裂形成的陡坡狀石質狹道,南北走向長約百余米,寬約僅數米。石峽兩面是垂直挺拔的巖壁,一泓溪水懸瀉而下聲響如雷。石城正南方是一道石山對峙的城門,扎尕那四個村莊及洮迭古道必經此門。城門外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十里峽谷恰似城外長廊,長廊南端高豎著兩道百米高的對稱巖壁,形成一座宏偉的石城前門,稱為鬼門關。扎尕那藏寨內的居民游牧、農耕、狩獵和樵采等多種生產活動合理搭配和互補融合,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典范。作者先后五次到扎尕那游覽創作。</p> <h3>人間仙境扎尕那</h3> <h3>人間仙境扎尕那</h3> <h3>人間仙境扎尕那</h3> <h3>人間仙境扎尕那</h3> <h3>人間仙境扎尕那</h3> <h3>人間仙境扎尕那</h3> <h3>人間仙境扎尕那</h3> <h3>休閑的藏民</h3> <h3>休閑的藏民</h3> <h3>休閑的藏民</h3> <h3>聊天的藏民</h3> <h3>行色匆匆的藏民</h3> <h3>行色匆匆的藏民</h3> <h3>藏人</h3> <h3>藏人</h3> <h3>行色匆匆的藏民</h3> <h3>騎士</h3> <h3>若爾蓋草原</h3> <p class="ql-block">若爾蓋草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策劃/張亦軍</p><p class="ql-block">攝影/張亦軍</p><p class="ql-block">撰文/張亦軍</p><p class="ql-block">編輯/張亦軍</p><p class="ql-block">制作/張亦軍</p><p class="ql-block">背景樂/《那一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海县|
小金县|
乌拉特前旗|
喜德县|
阿鲁科尔沁旗|
乐安县|
安达市|
中牟县|
多伦县|
武乡县|
呼图壁县|
洮南市|
罗定市|
景谷|
龙海市|
八宿县|
江源县|
松溪县|
利津县|
淳化县|
罗源县|
拉孜县|
阳原县|
徐州市|
齐河县|
湄潭县|
巴里|
禹州市|
尼玛县|
伊吾县|
博客|
南溪县|
绥德县|
中卫市|
密云县|
忻州市|
海林市|
霞浦县|
绩溪县|
视频|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