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修訂于2024年7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塞納河,它把我們的一顆心分作兩邊。左岸柔軟,右岸冷硬;左岸感性,右岸理性。左岸情懷,右岸現實。左岸住著我們的欲望、祈盼、掙扎和所有的愛恨嗔怒;右岸住著這個世界的規則在我們心里打下的烙印。一一題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24年7月27日,第33屆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中國代表團乘船巡游塞納河。</b></p> <h3>巴黎是法國的首都,而巴黎的歷史人文景觀,幾乎都分布在塞納河兩岸。塞納河就像一座巨大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和建筑藝術長廊,199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將首先乘坐游船暢游塞納河,穿越造型各異的橋梁,走馬觀花式游覽巴黎景點最集中、最漂亮的這片區域。然后上岸依次觀賞巴黎四大代表建筑,即巴黎圣母院、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盧浮宮,以及協和廣場和奧斯曼大道。</h3> <h3>從尼斯搭乘法國享有“全球第一速”美譽的TGV高鐵,北上5個小時后抵達巴黎。以我們的主觀感受,它的實際車速和舒適程度都低于中國的高鐵。</h3> <h3>巴黎(法語Paris),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法國最大城市和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巴黎即是世界藝術之都,印象派美術發源地、芭蕾舞誕生地、歐洲啟蒙思想運動中心、電影的故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地;又是世界公認的文化之都,大量的科學機構、研究院、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劇院、音樂廳分布于全市。</h3> <h3><font color="#010101">剛到巴黎的第一印象,正是這條聞名遐邇的塞納河。</font></h3> <h3>塞納河是法國的北部大河,全長780公里。它自東向西流過巴黎,形成一個弧形,長度約13公里。巴黎城市的主要建筑大都集中在塞納河的沿岸,堪稱為巴黎的生命線,巴黎人稱塞納河為“慈愛的母親”,巴黎則是塞納河的女兒。</h3> <h3>巴黎起源于塞納河。塞納河上的西岱島和圣路易島,即巴黎圣母院所在地,是巴黎城市的發祥地。西岱島是塞納河沿岸最早有人群定居的地方。大約公元前250年,最早在此定居的部落叫“巴黎人”,是高盧人的一個分支,以后的巴黎以此島為中心逐漸發展起來。目前巴黎市的分區也是從西岱島開始,順時針展開一共分為20個區。</h3> <h3>法國人依河水的流向,將塞納河北岸稱作右岸,南岸稱為左岸。</h3> <h3>右岸的發展形成巴黎的奢華商區與政治中心,左岸有著名的咖啡店及拉丁區,充滿文藝氣息。</h3> <h3>塞納河游船巡游</h3> <h3>乘坐游船暢游塞納河,巴黎之行最激動人心的時刻。</h3> <h3><font color="#010101">各具特色的36座橋梁,一座一座迎面撲來,使人目不暇接;</font></h3> <h3>沿河逆流而上,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榮軍院、盧浮宮、協和廣場和巴黎圣母院等名勝古跡盡收眼底。</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24年巴黎奧運會塞納河巡游路線圖</b></p> <h3>塞納河巡游起點,河中好似半島的天鵝島一端,矗立著一座舉著火炬的自由女神像,雖然造型與紐約的那座一模一樣,但尺寸小了許多。</h3> <h3><font color="#010101">她是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美國回贈給法國的一件禮物,被稱為拉伯雷女士。它面對西方,以對照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font></h3> <h3>德比爾哈克姆橋,又稱比哈肯橋(Pont de Bir-Hakeim),這是一座雙層鋼制拱橋,連接巴黎十五區和十六區,橫跨塞納河以及河道中央的天鵝島。</h3> <h3><font color="#010101">該橋為雙層橋,梁長237米,寬24.7米,于1905年落成。</font></h3> <h3>橋的上層是地鐵6號線的軌道,下層通汽車、自行車和行人。</h3> <h3>沿著人行道在河的中央處伸出了一個平臺,上面是一尊青銅雕像,策馬奔馳,手執長矛,前進的方向正是埃菲爾鐵塔的方向。</h3> <h3>耶拿橋(Pont d'Iéna)連接左岸的埃菲爾鐵塔和右岸的夏樂宮。橋梁兩端四個塔的頂端安置四個雕塑,右岸是一個高盧戰士和一名古羅馬戰士;左岸是一個阿拉伯戰士和一名古希臘戰士。</h3><h3><br></h3> <h3>耶拿橋是塞納河上觀看左岸埃菲爾鐵塔(后詳)的最佳地點。</h3> <h3><font color="#010101">右岸的夏樂宮象是張開雙臂準備擁抱埃菲爾鐵塔的弧形宮殿,是1937年舉辦第六屆巴黎世博會興建的新展館,其東邊為法國建筑藝術博物館和歌劇院;西邊是民族博物館和海洋博物館。</font></h3> <h3>阿爾瑪橋(Pont de l'Alma)是一座拱橋,得名于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的阿爾瑪戰役,英法聯軍戰勝俄國軍隊。橋長153米,寬42米。當時,橋梁的每一個碼頭都裝飾有軍事人物雕像:輕步兵、擲彈兵、前衛和炮兵。</h3> <h3>對于巴黎人而言,由于輕步兵雕像,這座橋在塞納河發洪水時可作為水位測量儀:當塞納河的水面到達輕步兵雕像的腳部時,關閉河堤的行人通道。當水到達雕像的大腿時,河流不可通航。1910年塞納河大洪水期間,水面到達輕步兵雕像的肩部。</h3> <h3>法國藝術家Philippe Pasqua設計并制造了一個與真實尺寸相同的霸王龍雕塑,這個驚人的作品現在佇立在塞納河上。與埃菲爾鐵塔遙相呼應。這件3米×6米的作品由350個鉻合金骨骼組成,擁有特點鮮明的巨大頭骨和長而有力的尾巴。</h3> <h3>榮軍橋(Pont des Invalides)是一座拱橋,全長152m,寬18米,于1855年建成通車。榮軍橋是巴黎地區跨塞納河上最低的橋梁。顧名思義,它是通向榮軍院的橋。</h3> <h3>榮軍院位于法國巴黎第七區,是一座軍事博物館。榮軍院始建于1670年,當時法王路易十四要建一座軍隊的醫院。拿破侖·波拿巴的陵墓1861年搬到榮軍院教堂下面,這里還有拿破侖的其他親屬和將軍的陵墓。</h3> <h3>現在經過的是波旁宮,法國國民議會(Assemblee Nationale)所在地。</h3> <h3><font color="#010101">亞歷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是一座拱橋,連接右岸的香榭麗舍大街地區和左岸的榮軍院和埃菲爾鐵塔地區。</font></h3> <h3>普遍認為,亞歷山大三世橋是巴黎最華麗的橋梁,也有世界最美的大橋之稱。</h3> <h3>大橋兩端四只橋頭柱上鍍金的雕像,由長著翅膀的小愛神托著,其華麗造型和色彩在巴黎特別顯眼。</h3> <h3>亞歷山大三世橋的由來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亞歷山大三世有關。俄法兩國在百年前還是世仇,拿破侖曾揮師攻打俄國,使莫斯科烈火屠城。百年后,亞歷山大三世與法國簽訂法俄聯盟協定,并于1900年修建了此橋,命名為亞歷山大三世橋。</h3> <h3>亞歷山大三世橋的左岸兩座立柱上有代表文藝復興時期與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標志。</h3> <h3>右岸兩座立柱上有象征古代法蘭西和現代法蘭西的標志。</h3> <h3>協和廣場在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的廣場。</h3> <h3>協和廣場上的方尖碑(后詳)</h3> <h3>奧賽博物館座落于賽納河的左岸,與盧浮宮隔河相望,是當今巴黎三大藝術寶庫之一,以收藏19、20世紀印象派畫作為主。奧賽博物館由廢棄多年不用的奧賽火車站改建而成。</h3> <h3>博物館共擁有展廳或陳列室80個,收藏近代藝術作品4700多件,內容涵蓋繪畫、雕塑、家具、手工藝品、建筑、攝影等幾乎所有的藝術范疇。</h3> <h3>奧賽博物館被稱為“歐洲最美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外墻用白色大理石裝飾,高貴而典雅。博物館前的廣場上也展出了部分精美的雕塑作品,其中包括代表六大洲的六座青銅神像。</h3> <h3>皇家橋(Pont Royal)也稱王橋,它是巴黎第三古老的橋梁,1882年建成,僅次于新橋和瑪麗橋。橋梁連接左岸的巴克街和博納街,右岸是盧浮宮的一角。</h3> <h3>盧浮宮位于塞納河右岸,始建于1204年,由法王菲利普二世下令修建,原是法國的王宮,現在是盧浮宮博物館(后詳)。</h3> <h3>游覽于塞納河上</h3> <h3>藝術橋(Passerelle des Arts)是塞納河上的人行橋,連接法蘭西學會和盧浮宮中央廣場(cour carrée)。藝術橋由纖細的鋼架支撐和一塊塊木板鋪墊的寬寬的橋面,橋頭布置著鮮花盆景和長條木椅。這道橋并非僅僅供行人走向彼岸,更多的是讓游人在橋上休息散步觀河上風景。橋上常有攝影師或畫家在橋上尋找靈感,也不乏藝術家的作品在橋上展出。</h3> <h3>巴黎被稱為浪漫之都,許多情侶們都把刻有雙方名字的掛鎖掛在藝術橋上,表達對愛人的恒久之情。后來,巴黎市政府決定清理掉這些掛鎖,招來情侶們的不滿。</h3> <h3>沿岸巡邏的女騎警</h3> <h3>法蘭西學會坐落在塞納河左岸,與盧浮宮隔岸相望,是法國權威學術機構,成立于1795年,由法蘭西學術院、法蘭西文學院、法蘭西科學院、法蘭西藝術院和法蘭西人文院共5個院組成,此外還擁有許多博物館和供參觀的城堡。</h3> <h3></h3><h3>圣雅克塔是塞納河右岸的一座哥特式塔樓,高52米,是昔日屠宰場圣雅克教堂僅存的遺跡。當年住在這里的屠夫們集資修建的教堂。1797年除了這座塔之外的整座教堂被拆除。1998年,圣雅各伯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法國圣雅各伯朝圣之路的一部分。</h3> <h3>新橋則是最有名的橋,它名叫新橋但歷史最古老。1578年由亨利三世開始動工,工程因內戰中斷,到1606年建成已是亨利四世時代。橋長238米,寬20米,是巴黎塞納河上最長的橋。橋有12個拱,每個拱上塑了壯士的頭顱,有的怒目圓睜,有的閉目靜思。</h3> <h3>新橋實際上是由西岱島上分別連接左右兩岸的兩座獨立拱橋組成,一座為跨越大河汊的7孔拱橋,一座為跨越小河汊的5孔拱橋。“象新橋一樣舊”成了法國式的幽默,常常用來形容老古董,不知此典的人聽到這個比喻往往會一頭霧水。</h3> <h3>至新橋始,游艇將環繞塞納河中的兩個小島巡航。</h3> <h3>這兩個小島,一個稍大叫西岱島,另一個叫圣路易島,一東一西,相距僅50米,中間有一座橋,而兩個小島與兩岸相通的橋梁有14座。</h3> <h3>巴黎古監獄位于西岱島的圣禮拜堂和巴黎圣母院附近,和圣禮拜堂相連的司法大廈也是巴黎古監獄所在地。血腥的古監獄曾是皇宮的一部分,是法國最古老的宮殿。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這里曾經囚禁4000多人,其中包括2600名的貴族,最有名的要算是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后。巴黎古監獄最后一名囚犯于1914年釋放。至今,它已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h3> <h3>島上高聳的巴黎圣母院,巴黎的主教座堂,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是歐洲建筑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后詳)。</h3> <h3>抵達巴黎圣母院,游船已經到達西岱島的頂端。</h3> <h3>雙橋重疊:前面一座為蘇里橋,它將左岸、右岸和島嶼連接在一起;后面一座為德拉托內爾橋,橋左端的雕塑是巴黎的保護神Genevieve圣女。此時,游船已過了圣路易島,即將轉向塞納河右側,掉頭西向返程。</h3> <h3>圍繞著西岱島和圣路易島航行,橋中套橋,一橋連一橋。戀戀不舍中,即將結束塞納河的游程。</h3> <h3>有人告訴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塞納河,它把我們的一顆心分作兩邊。左岸柔軟,右岸冷硬;左岸感性,右岸理性。左岸情懷,右岸現實。左岸住著我們的欲望、祈盼、掙扎和所有的愛恨嗔怒;右岸住著這個世界的規則在我們心里打下的烙印。</h3> <h3>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道:從盧浮宮到埃菲爾鐵塔,從協和廣場到大小王宮,巴黎的歷史變遷從塞納河可見一斑。巴黎圣母院和圣禮拜堂堪稱建筑杰作,而豪斯曼寬闊的廣場和林蔭道則影響著19世紀末和20世紀全世界的城市規劃。</h3> <h3>巴黎圣母院</h3> <h3>離開塞納河上岸,登上西岱島。</h3> <h3>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巴黎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約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間,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筑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h3> <h3>在巴黎圣母院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數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厚實的墻壁、陰暗的空間,使人感到壓抑。巴黎圣母院沖破了舊的束縛,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空間升高,光線充足。這種獨特的建筑風格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h3> <h3>巴黎圣母院正門前的查理曼大帝的銅像。</h3> <h3>圣母院坐東朝西,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h3> <h3>圣母院暗藏著歷史玄機,這就是教堂門前的歷史原點,即法國所有城市計算到巴黎的距離的座標。兩千多年前,信奉多神的羅馬人來島上建起神廟,后來信奉天主教的法蘭西人拆毀神廟,在原址上建起教堂,卻在神廟的正門位置放下了原點,饒有趣味地記錄了古羅馬的血脈,也象征巴黎在世界上的開始。這個原點,就是巴黎的起源。</h3> <h3>巴黎圣母院正面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28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而將它們搗毀,后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原并放回原位。</h3> <h3>國王廊上面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國王廊下面門洞的中央則供奉著圣母圣嬰。</h3> <h3>圣母圣嬰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兩邊則立著天使的塑像。</h3> <h3>巴黎圣母院正門</h3> <h3>巴黎圣母院的內部并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靠近天國的幻覺。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圣歌和悲壯的樂曲。</h3> <h3>圣母院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臺上。講臺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國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兩人目光齊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耶穌橫臥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傷。</h3> <h3>圣母院內右側安放一排排燭臺,數十枝白燭輝映使院內洋溢著柔和的氣氛。</h3> <h3>教堂內部觀看彩色玻璃窗,其中最大的圓形窗直徑約10米,即俗稱的"玫瑰玻璃窗"。</h3> <h3>彩色玻璃窗局部</h3> <h3>教堂的祭壇、回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都聞名于世。</h3> <h3>這里居然有一幅中文對聯。</h3> <h3>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在他的小說《巴黎圣母院》中對圣母院作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比喻它是"石頭的交響樂",使得這座教堂名揚天下,始終迴響著美麗的吉ト賽姑娘埃斯梅拉達的笑聲。</h3> <h3><font color="#010101">令人心碎的是,就在我們離開塞納河不到一年的時間,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突然發生大火,整座建筑物的后半部被燒得通紅,滾滾濃煙沖向天空。雖然教堂的兩座鐘樓得以保全,但屋頂部分有三分之二都被燒毀,中軸塔也在火災中崩塌。巴黎圣母院預計需要八年的修復時間,不再對外開放。</font></h3> <h3>協和廣場</h3> <h3>協和廣場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的廣場,18世紀由國王路易十五下令營建。建造之初是為了向世人展示他至高無上的皇權,取名"路易十五廣場"。</h3> <h3>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路易十五的騎馬雕像被革命人民推倒,并改建為斷頭臺,這里被易名為"革命廣場"。在1792到1794年間的恐怖統治時期,共和軍曾在此廣場處決了國王路易十六、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等大約1100名皇室成員及保皇派。1795年改稱"協和廣場",1840年重新整修,形成了現在這樣的規模。</h3> <h3>協和廣場中間有兩個場景宏大的噴泉,實際上兩個噴泉都只是羅馬的圣彼得廣場噴泉的仿制品。廣場的北邊是河神噴泉(La Fontaine des fleuves),廣場的南邊是海神噴泉(la fontaine des mers)。</h3> <h3>協和廣場的摩天輪又稱為"巴黎之眼"。高70米,48個吊艙。乘上摩天輪,巴黎美景盡收眼底。</h3> <h3>八角形的協和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埃及的方尖碑(左圖),是當年法國埃及總督贈送給查理五世的。方尖碑由整塊粉紅色花崗巖雕出來,上面刻滿了埃及象形文字,贊頌埃及法老的豐功偉績。這個法國占領者從埃及搶來的文物,有個一模一樣的孿生兄弟,至今仍矗立在埃及盧克索神廟大門前(右圖,作者2011年12月攝于盧克索)。</h3> <h3>在協和廣場的四面八方,分別矗立著八個代表19世紀法國最大的八個城市的雕像。</h3> <h3>西北是魯昂、布雷斯特,東北是里爾、斯特拉斯堡,西南是波爾多、南特,東南是馬賽、里昂。</h3> <h3>站在廣場的中心,可看到塞納河對岸著名的波旁宮。波旁宮現為法國國民議會所在地。這座半圓形大廈規模雄偉,北門12根大圓石柱組成的寬闊柱廊,承托著一個三角形橫楣,上面飾以通體浮雕,柱廊下的30級臺階兩側有6尊雕像。1789年以后,波旁宮一直是法國最高立法機構的所在地,被看作是法國法律的象征,1830年才成為國民議會的地點。</h3> <h3>協和廣場一直像個上演真實歷史劇目的大舞臺。從這里放眼寬廣的香榭麗舍大道,可以一眼望到路盡頭的戴高樂廣場和凱旋門。</h3> <h3>香榭麗舍大道</h3> <h3>香榭麗舍大道又稱愛麗舍田園大街,是橫貫巴黎的東西主干道,長約2.5公里,有兩道8線行車的大馬路,每年法國國慶都在這條大道上慶祝。“香榭麗舍”這個譯名拜徐志摩在法留學時所賜。</h3> <h3>該街東段以自然風光為主,兩側是平坦的草坪,恬靜安寧;西段是長約1200米的高級商業區,雍容華貴也是全球世界名牌最密集的地方。法國人形容它為“世界上美麗的大街”。</h3> <h3>有許多涉及18、19世紀的小說,都對它的繁華做過描寫。比如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馬的《茶花女》、巴爾扎克的《高老頭》等作品。基督山伯爵的復仇根據地便在香榭麗舍大道30號。</h3> <h3>巴黎凱旋門</h3> <h3>巴黎凱旋門是拿破侖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一道偉大的雕塑",迎接日后凱旋的法軍將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筑師讓·夏格倫的設計開始動土興建,但后來拿破侖被推翻后,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工程才得以繼續。斷斷續續經過了30年,凱旋門終于在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h3> <h3>巴黎凱旋門亦稱雄獅凱旋門,位于戴高樂廣場中央、香榭麗舍大道的盡頭。巴黎凱旋門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巴黎四大代表建筑(即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盧浮宮和巴黎圣母院)之一。</h3> <h3>巴黎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門高36.6米,寬14.6米。凱旋門的四周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侖遠征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h3> <h3>在巴黎凱旋門兩面門墩的墻面上,有4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高達五六米。</h3> <h3>巴黎市區12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放射,氣勢磅礴,為歐洲大城市的設計典范。</h3> <h3>埃菲爾鐵塔</h3> <h3>埃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英語Eiffel Tower)矗立在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是世界著名建筑,也是法國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標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h3> <h3>埃菲爾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于1889年建成,得名于設計它的著名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鐵塔設計新穎獨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術杰作。</h3> <h3>鐵塔分為三樓,分別在離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處,其中一、二樓設有餐廳,第三樓建有觀景臺,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共用了鋼鐵7000噸,12000個金屬部件,259萬只鉚釘。 </h3> <h3>法國巴黎是浪漫之都,建筑物也都是低矮而且富有情調的,當年在市中心突然聳立起這個丑陋、突兀的鋼鐵龐然大物,讓巴黎市民很氣憤,曾多次想拆除埃菲爾鐵塔,認為它影響巴黎市容,是巴黎最糟糕、最失敗的建筑物。</h3> <h3>然而,它現在卻成了法國甚至是全世界最吸金的建筑地標,每年為巴黎帶來15億歐元的旅游收入。巴黎人民也接受了它,并把埃菲爾鐵塔當做法國的象征。</h3> <h3>埃菲爾鐵塔經歷了百年風雨,在經過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大修之后風采依舊,巍然屹立在塞納河畔。它是全體法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h3> <h3>奧斯曼大道</h3> <h3>奧斯曼大道不在巴黎最繁華的區域內,卻因為兩幢著名的百貨商場而聲名鵲起——老佛爺百貨和春天百貨。</h3> <h3>購物天堂奧斯曼大道</h3> <h3>以家飾精品著稱的春天百貨商場(Printemps)。</h3> <h3>法國最大的百貨商場全稱“巴黎老佛爺百貨商店”,是由法語原名Galeries Lafayette音譯而來。它誕生于1893年,占據奧斯曼大道40號,緊鄰巴黎歌劇院。</h3> <h3>它憑借豪華如宮殿的裝修轟動一時。在拜占庭式的巨型鏤金雕花圓頂下,往來人影綽約,像赴一場中世紀的聚會,購物真正成了一種享受。</h3> <h3>老佛爺百貨對面的巴黎歌劇院(法語Opéra de Paris),是一座擁有2200個座位的歌劇院,由查爾斯·加尼葉于1861年設計,其建筑將古希臘羅馬式柱廊、巴洛克等幾種建筑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規模宏大,精美細致,金碧輝煌,被譽為是繪畫、大理石和金飾交相輝映的劇院。</h3> <h3>春天百貨和老佛爺百貨的頂樓都是可以上去拍全景的。上了老佛爺樓頂,就是免費的觀景平臺,可以遠眺整個巴黎的標志性建筑。</h3> <h3>著名歌手周杰倫在《告白氣球》里唱道:</h3><h3>塞納河畔 左岸的咖啡</h3><h3>我手一杯 品嘗你的美</h3><h3>留下唇印的嘴</h3> <h3>花店玫瑰 名字寫錯誰</h3><h3>告白氣球 風吹到對街</h3><h3>微笑在天上飛</h3> <h3>你說你有點難追 想讓我知難而退</h3><h3>禮物不需挑最貴 只要香榭的落葉</h3> <h3>喔 營造浪漫的約會 不害怕搞砸一切</h3><h3>擁有你就擁有全世界</h3> <h3>瑞士法國深度游地圖(第七站:法國巴黎塞納河畔)</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州市|
加查县|
琼结县|
宣恩县|
兴海县|
木里|
奉新县|
呈贡县|
青海省|
阳西县|
明光市|
盐山县|
康定县|
嘉鱼县|
襄汾县|
盐亭县|
扎赉特旗|
图木舒克市|
安福县|
于田县|
扎赉特旗|
建水县|
苏尼特右旗|
巴彦淖尔市|
邳州市|
合川市|
顺义区|
蒙城县|
洪江市|
共和县|
桐梓县|
威宁|
常州市|
额尔古纳市|
清新县|
台前县|
宣汉县|
福海县|
甘洛县|
榆中县|
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