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配圖為古今滕王閣</h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風月詩人杜牧的情殤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 (杜牧三部曲之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南昌,滕王閣,初唐的一次盛筵,王勃和他的《滕王閣序》留芳千古。而晚唐的一場夜宴,也留下了一首長詩、一幅墨寶、一段香艷的故事。這些東西靜靜地躺在歷史深處,鮮有人問津。當然,史海浩瀚,能翻波掀浪的事兒自是稀少。今兒,我們不妨釣釣史上這個過往,讓它再見見天日,曬曬太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娉娉裊裊十三余 ,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的這首殤情之詩,膾炙人口。但詩人眼中,十三余便娉娉裊裊、風華絕代的女神是誰?又為何能給閱女無數的風流才子留下如此美好、難舍的情分?卻是不甚了了。她,便是晚唐滕王閣那場夜宴的女主角——張好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首詩是杜牧專門贈予她的《張好好詩》;一幅墨寶便是杜牧一生中留下的唯一墨跡,現作為國寶級文物藏在故宮博物院——張好好詩的原稿;一段香艷的往事即是杜才子的情殤之路。</p> <h3> 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尚書右丞沈傳師婉謝皇帝提拔他當"翰林承旨"(相當于現在的中辦主任,作為翰林學士的首領,不只單純起草詔令,而是在禁中職掌機密,是唐朝實際上的宰相,被稱為"內相"。)的好意,認為自己才尚難擔此重任。愿意盡自己全力去造福一方百姓,為皇帝管好一方土地。于是請求外放,以江西觀察史(江西軍政長官)的身份來到南昌。行前他向朝廷推薦了杜牧,讓這個新科進士到江西去協助他工作。</h3><h3> </h3> <h3> 沈傳師何許人也?他是晚唐的一位名臣,官至吏部侍郎,一生清廉,死后無錢治喪,最后是賣了房子才下葬的。詩文和書法都有很高的造詣;特別是書法,53歲時所寫的楷書《柳州羅池廟碑》,碑文由大文學家韓愈撰寫,內容是紀念頌揚柳宗元被貶任柳州刺史時所做的政績。其字體和柳公權極似,而他比柳大九歲。后人推測,柳應該從沈處借鑒學習了不少東西。朱長文《續書斷》把他和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等并列為妙品。宋歐陽修《六一題跋》云:"傳師書非一體,放逸可愛。"宋代的米芾很自負,對他人的書法很少認可,但對沈傳師卻極為推崇。說沈的書法"如龍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虛。"認為中唐以后沈書最佳,米芾自稱學大書以沈傳師為主。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善楷、隸、行、草,以書自名"。</h3> <h3> 沈家和杜家是世交。沈傳師的父親沈既濟和杜牧的爺爺杜佑關系很鐵。沈傳師是唐貞元末年進士,當年剛出道時,得到了杜佑的賞識和器重,杜佑還介紹表外甥女嫁與沈傳師。故沈對杜家心懷感激。沈傳師還有一個弟弟沈述師,在朝中任著作郎,也是個文學大師級人物,和杜牧相從甚密。這個沈述師,還是李賀的好朋友。此時李賀已故去十幾年,但沈是李賀的鐵粉,手中珍藏著李的詩集,于是就鼓動杜牧作序。杜牧本不認識李賀,但因為沈述師的關系,才寫了那篇著名的《李長吉歌詩序》。這篇序言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其中有個成語卻大大的有名。哈哈,"牛鬼蛇神" 誰不識?"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荒國侈殿,梗芒邱壟,不足為其恨怨悲愁也;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h3> <h3> 沈杜兩家人都在京城,平時來往也多。而沈傳師空降到江西自然也要撘好自己的工作班子。因此便帶上了杜牧,讓他當個團練巡官。團練巡官,這個職務,相當于現在的武裝部長之類。但由于是地方財政負擔,朝廷的人事部門沒有記錄在冊,屬于非正式官階。如此一來,就有一個問題,將來吏部論資排輩晉升時,又以何為依據呢?于是唐代的官員,就有了這樣一個習慣:即在地方任職的同時,再掛一個朝廷中有的官銜。像老杜在嚴武幕時,掛"檢校工部員外郎"一職。而杜牧掛的是"左武衛兵曹參軍"(從八品)一職。順便說下,唐時在地方工作,工資比在中央工作要高出很多,這也是最實惠的。</h3> <h3> 杜牧比沈傳師遲幾個月到達南昌。正好在杜抵達后不久,當地的有關部門為沈傳師安排了一次非常隆重的夜宴,杜牧也有幸趕上了。夜宴地點選擇在南昌最高大上的地方滕王閣。珍饈美饌、醇酒金樽自不必說;最重頭戲乃是一個童星張好好的演出。</h3> <h3> 是年,張好好十三歲,杜牧二十六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好好由于天生的金嗓子加上絕世的姿容,早已芳名遠播。當賓客們酒酣耳熱之際,甫一亮相便驚艷了全場。</h3> <h3> 贛江一碧如洗,滕閣高聳入云,華筵賓朋滿座。可張好好的現身,卻讓這些瞬間都失去了顏色。她婉若一盞星燈,照徹了高閣,照亮了華筵,照癡了賓朋。在侍女的摻扶下,蓮步款款,移向舞臺中央。身穿翠綠衣裙,裊裊婷婷,就像飄曳著鮮亮尾羽的鳳鳥;粉嫩的臉蛋,婉若一朵搖曳清波的紅蓮,含苞欲放。"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杜牧的《張好好詩》開篇部分有四句就是這樣描述的。主公沈傳師一時看呆了,半天才返過神來。好好羞怯地登場后,先是低頭不語,只擺弄著長長的前襟;一雙發鬟高下相宜,縷縷發辮恰好遮過短襦"吳娃起引贊,低回映長裾。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寥寥數筆,畫出了這位少女無限柔美羞怯之態。</h3> <h3> 就是這樣的小女孩,一開口,卻聲震梁塵、清亮遏云;"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當她像貞元(公元785—805年)間名伎關盼盼那樣乍一摔袖,席間便頓時響起小鳳凰一般清潤圓美的歌鳴。這歌聲嘹亮清麗,竟使伴奏的器樂都有難以為繼之感,以至于琴弦快要迸散關鈕、蘆管即將為之破裂。而好好的裊裊歌韻,卻還壓過"眾音",穿透高閣,直上云衢。"繁弦迸關紐,塞管引圓蘆。眾音不能逐,裊裊穿云衢。"</h3> <h3> 真是妙喉驚四座,一曲歌罷便得到沈傳師的青睞,"主公再三嘆,謂言天下殊。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不但賞以天馬錦(用沙狐肚下之皮做成的大衣,極珍貴)、水犀梳,還立即將她編入樂籍。就像星光大道的選手,一場比賽下來立馬被總政、東方等知名歌舞團所招聘,心里自然是欣喜若狂。此時的張好好,少不更事自然不懂得,這失去自由的樂伎生涯,對于她的一生意味著什么。只是滿心歡喜地以為,一扇富麗繁華的生活之門,已向她砰然打開。隨后的日子,果然也是精彩。或伴著"主公"在彩霞滿天的秋日,登上"龍沙"山(南昌城北)觀浪,或是明月初上的夜晚,與幕僚們游宴于"東湖"的浪漫。</h3> <p class="ql-block"> 而最令杜牧驚嘆的,還是張好好那日愈變化的風韻:"玉質隨月滿,艷態逐春舒。絳唇漸輕巧,云步轉虛徐"不知不覺中,這位少女已長成風姿殊絕的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樣的日子在南昌只過了一年不到的時間,沈傳師又奉命調任宣歙觀察使。當沈傳師"旌旆"東下時,她自然也"笙歌隨舳艫"。于是每遇霜秋、暖春,宣城的謝朓樓,或城東的"句溪",就有了張好好那清亮歌韻的飛揚。而杜牧作為幕僚自也是跟在身邊。才子佳人,在這樣的環境下,互生愛慕,就極為自然了,何況杜牧又是一貫的風流倜儻。</p> <h3> 對于太過圓滿的事,上天也往往難以成全。就在張好好和杜牧沉醉于眼前的甜蜜,憧憬于未來的美好。命運卻在他們面前拐了一道彎。十六歲的張好好已出落成一個標準的大美女:藕般鮮嫩的肌膚,白里透紅、吹彈欲破;精致的五官,透著優雅和時尚、明眸善睞、顧盼生輝;裊娜的身姿魔鬼般曼妙不已;在天真爛漫中略帶羞澀和媚艷;再加上雛鳳般的妙音。吸引了多少欽羨、愛慕和貪婪的目光。只是在沈傳師的羽翼之下,一般人不敢作非分之想而已。</h3> <h3> 一般人不敢想,而非一般人自然就敢想并敢說敢做了。這個非一般的人便是"主公"的親弟弟、杜牧的好朋友、朝廷的文化官員沈述師。沈述師向其兄提出要納好好為妾,并得到首肯。而張好好對這卻是無力抗拒;此時的杜牧已調任揚州,在淮南節度史牛僧孺的手下做幕僚。待他得到訊信趕回宣州,由于官小位卑,亦是束手無策。這事當然也怪杜牧,若是他在沈述師之前提出欲與張好好結秦晉之好,才子佳人、琴瑟和鳴,沈傳師未必不會答應。事已至此,回天無力,落花流水空余恨。張好好在傷心悲痛之中給杜牧留下了一首詩:"孤燈殘月伴閑愁,幾度凄然幾度秋。哪得哀情酬舊約,從今而后謝風流。"</h3> <h3> 沈述師花了重金下聘,并在南昌舉辦了一場超豪華的婚禮。婚后的張好好就被沈府金屋藏嬌;而好好自己也以為找到好的歸宿,生活便檢點起來,不再拋頭露面,甚至拒絕了杜牧的見面要求。"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就像天臺仙女一樣,閉洞修身。從此好好淡出了人們的視野。</h3> <h3> 杜張再次相見已是快三年后了。那是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的秋天。此時沈傳師已故去,沈在宣州干了四年,然后奉調回京任吏部侍郎,兩年后卒于任上。他離開后,宣州幕僚們即作鳥獸散。而杜牧于大和六年出訪揚州,七年正式入牛僧孺幕,九年奉調回朝任監察御史并分司東都。所謂分司東都,就是在東都洛陽上班,作為朝廷備胎使用。正是在洛陽的東城,杜牧再次偶遇了張好好。</h3> <h3> "洛城重相見,綽綽為當壚"當年千嬌百媚、風姿綽約的女神,怎么也無法和眼前的賣酒女相聯系。想不到幾年不見,張好好竟已淪落如斯;這令杜牧十分震驚。可奇怪的是,杜牧在詩中并未揭開張好好生涯中最慘淡的一幕。于是又留下了一個謎團給后人。倆人邂逅,自是激動萬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張好好一邊落淚一邊關切的詢問杜牧,全然忘記自己的不幸。因為做夢都想不到能與舊情人相逢在如此尷尬的場合;縱有千般痛楚,也一時無法向杜牧訴說。聰敏如杜牧者自然不會不知道這一點。縱有千種疑問,也不忍心再啟齒相問。于是倆人默然無語,相互對視,繼而抱頭痛哭。"門館慟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在"涼風生座隅"的悲哀中,凝望著衰柳、斜陽,伴著那撲簌簌的滿襟清淚。此時的張好好年方十九,卻已飽嘗人間酸楚,從名震一時的名伎完成了到賣酒女的轉變。</h3> <p class="ql-block"> 見面后,張好好昔年光照華宴、聲穿云衢的種種,一直縈繞在杜牧的心中,難以忘懷。于是寫下了五言長詩《張好好詩》。至于詩有沒有送到好好手上,還有現遺存的墨跡是否初稿均不得而知。大約在洛陽呆了三年,杜又奉調回宣州為宣歙觀察使崔鄲幕僚,任宣州團練判官。再次在萬般無奈中與好好分手。此后,山高水長,兩人終其一生未再見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野史載,最后杜牧在長安抑郁而死,張好好聞之悲拗欲絕,瞞了家人到長安祭拜,想起相愛與別離的萬般凄楚,風帶恨,雨含悲,無法忍受離恨,竟自盡于杜牧墓前。</p> <h3>杜牧《張好好詩》原稿,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h3> <h3>杜牧《張好好詩》原文:</h3><h3><br /></h3><h3>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歌來樂籍中。后一歲,公移鎮宣城,復置好好于宣城籍中二歲,為沈著作以雙鬟納之。后二歲,于洛陽東城重睹好好舊傷懷,故題詩贈之。</h3><h3>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h3><h3>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h3><h3>高閣倚天半,章江聯碧虛。</h3><h3>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h3><h3>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h3><h3>吳娃起引贊,低回映長裾。</h3><h3>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h3><h3>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h3><h3>繁弦迸關紐,塞管裂圓蘆。</h3><h3>眾音不能逐,裊裊穿云衢。</h3><h3>主公再三嘆,謂言天下殊。</h3><h3>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h3><h3>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東湖。</h3><h3>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h3><h3>玉質隨月滿,艷態逐春舒。</h3><h3>絳唇漸輕巧,云步轉虛徐。</h3><h3>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h3><h3>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h3><h3>身外任塵土,樽前極歡娛。</h3><h3>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h3><h3>聘之碧瑤珮,載以紫云車。</h3><h3>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h3><h3>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h3><h3>洛城重相見, 婥婥為當壚。</h3><h3>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h3><h3>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h3><h3>門館慟哭后,水云秋景初。</h3><h3>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h3><h3>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h3> <h3>拙書《張好好詩》</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闸北区|
泽普县|
鄯善县|
图木舒克市|
双辽市|
寻乌县|
陇西县|
镇巴县|
龙川县|
宿松县|
五华县|
静宁县|
宝鸡市|
广饶县|
都兰县|
崇州市|
北辰区|
清新县|
海阳市|
上蔡县|
南溪县|
安新县|
棋牌|
浦北县|
松桃|
射阳县|
龙门县|
上蔡县|
洞口县|
共和县|
池州市|
儋州市|
苍溪县|
光泽县|
双流县|
吴忠市|
鸡泽县|
昆山市|
汤阴县|
大方县|
礼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