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應有牛哥邀請,我們一行五人參加了2018貴州省黎平縣舉辦洋洞“千牛同耕以牛為媒的活動。<br> 每年的小滿時節(jié)前后二天村寨都要舉行重大的牛耕儀式,牛耕,牛賽,田間歌舞,有機肥下田等活動。被譽為“最后牛耕部落”的洋洞村,村寨里家家戶戶飼養(yǎng)耕牛,至今仍堅守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文化。<br> 隨著侗族婦女在坡上放聲歌唱,洋洞村近千頭黃牛在近千畝的稻田里同時耕作,“哞、哞”聲響徹山野,場景之壯觀猶如一幅古老的農耕畫卷,同時還吸引了海內外數百名游客,農業(yè)專家,學者,攝影愛好者前往貴州洋洞村岑丈梯田體驗。</h5><h5></h5> <h5>拍攝地點:貴州黎鄉(xiāng)洋洞村<br> 時間:2018.5.20<br> 攝影:鄒玫</h5><h5> 編輯:鄒玫</h5> <h5>夕陽下最后的農耕文化守護者</h5> <h5> 谷雨后,春水來,這個大好時節(jié),家家戶戶的耕牛一起出動翻地耕田,為來年的豐收打基礎。<br></h5> <h5>有牛也就有夢</h5> <h5>梯田上,從來耕牛就先主角</h5> <h5>勇猛直前,爭取提前完成任務。</h5> <h5>轉彎還需有功夫</h5> <h5>霧起趕早活</h5> <h5> 按照傳統(tǒng)耕作習俗,家家戶戶開田犁地,山溝里、梯田上、田壩中,壯觀的牛耕場景,猶如一幅古老的農耕畫卷。在現(xiàn)代農業(yè)高度機械化的今天,還能延續(xù)千年農耕習俗,難能可貴。牛耕生活在中國延續(xù)著幾千年的歷史,耕牛為人類的農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因為如此,在民間有“牛老子”的說法,耕牛備受農家尊崇與愛護。</h5> <h5>梯田上能有一丘大田,是聚人氣的地方</h5> <h5>洋洞村”千牛同耕”古老的農耕畫卷!</h5> <h5> 走在洋洞岑丈半坡梯田的田埂,就如在天上人間,還有比這高兩倍的梯田,那豈不是真的天上人間?</h5> <h5>侗族山寨-侗族村民有住在山頂上的習慣,洋洞上洋村,這里的侗族老百姓住房修建在山坡上,象層層梯田。</h5> <h5> 有感牛氣沖天的牛: 萬千動物中,牛從來不與人為敵,還勤勤懇懇地提供了最徹底的服務。在烈日炎炎的田疇中,揮汗如雨的農夫最怕正視耕牛的眼神,無限的委屈在那里忽閃成無限的馴服牛,牛啊!你本神圣的軀伴為何要承載世俗的沉重,你本高大的血肉為何要承受皮鞭的毒打,你本孤傲的眼神為何是流淌屈服的血淚?</h5> <h5>當牛耕成為畫,時光在這靜止。</h5> <h5>牛氣沖天</h5> <h5>老把式推翻在地</h5> <h5>轉彎不好把控,還要有功力。</h5> <h5> 眼下,正是春耕備耕時節(jié),勤勞的侗族婦女們不等不靠,充分發(fā)揮“婦女能頂半邊天”的作用,男人能干的活女人也能干,可謂巾幗不須眉,親眼目睹侗寨婦女耕田時感人的情景。</h5> <h5>誰說女子不如男?</h5> <h5> 侗族琵琶歌演奏來田間助興,少數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家家戶戶,年長者不論花甲,年幼者剛到學齡,無一不會大歌:感情純真熾熱,形式淳樸稚拙,像他們種植的莊稼一樣生氣勃勃;質樸而又多情,浪漫而又絢麗,充分顯現(xiàn)出鄉(xiāng)土氣息和人的原初性天真和生命。</h5> <h5> 今天,村里能歌善舞, 吹啦彈唱的年輕人這個時候都要到農耕地助興。</h5><p class="ql-block"><br></p> <h5>再苦再累牛棚里也有她們的笑聲!</h5> <h5>天氣和牛都給力,抽袋水煙再干。</h5> <h5> 目睹侗族男女老少下田摸魚場景,他們真是把握時勢,抓住機遇,全村1397戶5376人抱團發(fā)展,采取互聯(lián)網的運作模式,打造有機小鎮(zhèn),創(chuàng)建形成25平方公里有機農產品區(qū)。讓游客與當地群眾一同農事勞作、捉魚撲蝦、制作美食、牽牛放牧、踩打秧青,親身體驗農耕活動,這使我再次開眼見。</h5><p class="ql-block"><br></p> <h5>第一個下田摸到魚兒的農夫,開心無比。</h5> <h5>集體配合下田摸魚的大姐們</h5> <h5> 有牛哥為了使用生產的農產品必須是綠色的、有機的,每家每戶的生產必須堅持傳統(tǒng)的牛耕方式,不打農藥、不用化肥,一片片稻田的水面上漂浮著雜草和樹葉,這些雜草和樹葉腐爛后就成了綠肥,加上養(yǎng)牛產生的糞肥,確保了水稻生長所需要的肥料。</h5> <h5>這可是牛糞豬屎豬尿樹葉雜草的耕地有機肥,用有機肥改良土壤。</h5> <h5>“你聞一下,沒有一點臭味。</h5> <h5> 最美的春耕圖景屬于梯田——放眼望去,宛如蛛絲一般的田埂,泛著銀光的水面, 戴著蓑笠、唱著山歌、吆喝著水牛耙耕的農夫,構成了一幅無可比擬的田園山水春耕圖。</h5> <h5>牛耕部落創(chuàng)始人楊正煕。<br>他是貴州黔東南黎平縣尚重鎮(zhèn)洋洞村第一個考上<br>大學的孩子,大學畢業(yè)后回鄉(xiāng)工作,先后擔任過<br>縣林業(yè)局副局長、鄉(xiāng)鎮(zhèn)鎮(zhèn)長、鎮(zhèn)黨委書記、科技<br>局黨委書記等職務。<br>2016年評為全國十大愛故鄉(xiāng)年度人物,貴州省勞<br>動模范。<br>因為有牛耕作、創(chuàng)辦農業(yè)物種保育場。<br>2015年,李克強總理看到楊正熙為保育傳統(tǒng)老品<br>種而生產的“守農有牛米”,親切叫他為“有牛<br>哥”</h5> <h5> 通過幾天行攝牛耕部落的體驗,侗族真是一個民風古樸、熱情好客的民族,一直以來就流傳著“搶客”的習俗。不管你走在那塊田坎上,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村民都會主動請你去他的牛棚里吃烤魚,有機糯米飯,有的村民還拿出啤酒來請客人喝,他們的習俗在俺這兒得到了詮釋。</h5> <h5>手中的啤酒 烤魚 糯米團 相機一個也不能少!</h5> <h5> </h5><h5> 牛耕文明在中國延續(xù)了幾千年。雖然現(xiàn)在農業(yè)生產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但這些高山地區(qū)因受地形地貌限制,侗族兄弟們仍保存有原生態(tài)的農耕方式。洋洞村就是典型。這個處在大山深處、植被繁茂、清溪環(huán)繞、民風淳樸的侗族村寨,雖歷經歲月磨洗,但農耕文化保存依然完好,村寨里家家戶戶飼養(yǎng)耕牛,被譽為“最后的牛耕部落</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格里拉县|
汉沽区|
偃师市|
崇义县|
静乐县|
城市|
铜山县|
凯里市|
宕昌县|
洪泽县|
泗水县|
芦溪县|
同江市|
阿巴嘎旗|
贞丰县|
洛南县|
响水县|
广宁县|
阳山县|
南岸区|
日喀则市|
屯门区|
报价|
武安市|
西城区|
西藏|
宁明县|
会昌县|
乌恰县|
兴安县|
嘉义县|
武冈市|
临沧市|
马尔康县|
海晏县|
青浦区|
通山县|
玉田县|
广灵县|
扶余县|
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