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br /></b><b>六月十日是譚抒真先生(1907年6月10日 - 2002年11月28日)誕辰111周年紀念日。<br /></b><b>譚抒真教授是一位音樂家,小提琴家,也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雜家。<br /></b></h1> <h1><b> </b></h1><h1><b><br /></b></h1><h1><b> 譚抒真先生在一份專家登記表格的主要業務成就填寫中是這樣說的:"從事小提琴演奏、小提琴教學七十余年。時間很長,成績很小,如此而已。" </b></h1><h1><b>這樣謙虛的說法,或別人會造成誤解甚至會淡忘他經歷的那段歷史。<br /> 幾年前一位初次接觸的圈內干部,因事問起我父親譚抒真他是搞什么的(哪一行)?我當時愣了一下,后脫口而出回答說是拉琴的。但事后有點后悔,因為在當今社會中說什么頭銜或身份是很重要的。就說是拉琴吧,也至少要說是著名小提琴大師或教授、或學科帶頭人、或國際知名權威等稱呼。你僅僅說是拉琴的,那是成千上萬的群體中一個,就不可能被儲存在記憶中了。<br /> 有一次上網在學院官網的簡介里看到提及歷來十多位著名專業人士,但沒有看到我父親譚抒真的名字,了解下來據說是"漏"了,我瞎想不知與身份是拉琴的說法是否有關?并且這樣事情的發生是否與他對自己的評價也有關?</b></h1><b><br /></b> <h1><b> <br />譚抒真先生的身份是音樂家,但他沒有進過音樂學院學習,他的學歷證明是1938-1940年滬江大學建筑專業和建筑師證書。</b></h1> <h1><b><br /><br />我父親會畫畫,但他曾到美專是學的拉琴。在1925年到上海美專學習音樂專業,半年后因業務水平比小提琴老師高,即被校長劉海粟聘為小提琴教授,那年他18歲,也未有更多的資歷。<br /></b></h1><h3><br /></h3> <h1><b> </b></h1><h1><b><br /></b></h1><h1><b>1926年譚抒真先生19歲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樂評及漫畫。這篇是在市政廳聽了工部局樂隊音樂會后寫的文章和畫的指揮梅百器漫畫。</b></h1><h3><br /></h3> <h1><br></h1><h1><b>1927年3月,二十歲的小提琴家譚抒真作為第一位華人音樂家進入由梅帕器擔任指揮的上海工部局樂隊。并參加了樂隊為紀念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的音樂會。</b></h1><h1><b>這里有一篇1927年5月29日一位作家傅彥長的日記,這篇日記記載了當日"到市政廳聽貝多芬百年祭,其節目為交響曲第五首,奏鳴曲阿巴西盎那地,交響曲第九首前三段。是夜譚抒真加入,為中國第一人參與者。"</b></h1><h1><b>這段傅先生短短的文字中,譚抒真參加音樂會的時間地點和內容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b></h1><p><br></p> <h1><b> </b></h1><h1><b><br /></b></h1><h1><b>當年報刊上發表的譚抒真照片</b></h1> <h1><b> <br />1927年夏 田漢把譚抒真叫到南京北伐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宣傳處工作,任音樂指導員。當時應戲劇指導員歐陽予倩的請求,譚抒真譜寫一首"革命軍凱旋曲"的樂曲,由"總司令軍樂隊全體出演。<br />這是他第一次有記錄的作曲。那年他剛過20歲。沒有作曲的學歷。<br />此事是在歐陽予倩的"自我演戲以來"回憶錄中對這段歷史作了記載。</b></h1> <h1><b> <br />譚抒真先生曾在上海美專學習,選修的是音樂專業,但同樣在畫畫上得到潛移默化影響和提高。<br />這是1927年他在上海新華藝術大學任教時所畫。</b></h1> <h1><b> <br />1929年譚抒真與亦師亦友的工部局樂隊首席 Arrigo Foa 富華合影。<br />意大利籍小提琴家富華(Arrigo Foa,1900-1981)提琴技藝精湛,他教的中國學生無數,不少人后來都成為有所成就的提琴家。<br /> 富華教學態度嚴厲甚至有些粗暴,在今天看來可能也不算什么,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有人向上反映他以"法西斯"(意大利人)的態度對待學生。這樣的問題性質可嚴重了,他就此被宣布驅逐出境。他在上海已生活了30年,到此結束。以后的30年是在香港度過。</b></h1> <h1><b> <br />譚抒真畫于1928年東京。</b></h1> <h1><b> <br />譚抒真作于1928年東京本鄉。</b></h1> <h1><b> <br />1929年譚抒真為上海美專譜寫了一首校歌。這也是譚抒真先生有記載的第二首作曲作品。</b></h1> <h1><b> </b></h1><h1><b><br /></b></h1><h1><b>1937年譚抒真制作的一把小提琴是國內現存的在工藝和聲音上都具很高水準的專業提琴樣本。</b></h1> <h1><b> </b></h1><h1><b><br /></b></h1><h1><b>1940年譚抒真先生在滬江大學建筑專業畢業后,在青島設計了房屋。至今,出生于青島的建筑師音樂家譚抒真總能在其分別二個領域的歷史中找到自己的名字。</b></h1> <h1><b><br /></b></h1><h1><b><br /></b></h1><h1><b> 1953年根據懂建筑的音樂家譚抒真先生建議,在漕河涇校區建造的大禮堂重視聲學音響的設計,使得該場所的聲音效果達到很高的水平,適合專業音樂會的演出活動。</b></h1> <h1><b> <br />漕河涇大禮堂外貌。</b></h1> <h1><b> </b></h1><h1><b><br /></b></h1><h1><b>譚抒真演奏小提琴</b><br /></h1> <h1><b> </b></h1><h1><b><br /></b></h1><h1><b>譚抒真與黃貽鈞鄭延益參加室內樂擔任中提琴的演奏。</b></h1> <h1><b> <br />譚抒真與鋼琴家李翠貞合作演出</b></h1> <h1><b> </b></h1><h1><b><br /></b></h1><h1><b>譚抒真與李翠貞六十年代錄制的唱片- 舒曼鋼琴小提琴奏鳴曲</b></h1> <h1><b> </b></h1><h1><b><br /></b></h1><h1><b>譚抒真的攝影作品</b></h1> <h1><b><br /></b></h1><h1><b><br /></b></h1><h1><b> 譚抒真先生是音樂家,能設計,會畫畫,懂聲學,還研究了力學。</b></h1><h1><b>這篇有關小提琴力學的研究論文,就是與周澤華教授合作撰寫。</b></h1> <h1><b> </b></h1><h1><b><br /></b></h1><h1><b>九十四歲父親在與母親結婚七十周年時,畫了一幅母親年輕時的油畫,以此紀念他們共同走過的美好時光。</b></h1> <h1><b> </b></h1><h1><b><br /></b></h1><h1><b>九十五歲時譚抒真制作完成的最后一把小提琴</b></h1> <h1><b> <br /> 譚抒真先生的一生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讓我們知道人的一生可能有那么多的選擇和機遇。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生可以過得那么豐富多彩,有滋有味。<br /> 譚抒真先生在多個學科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作為雜家的他無論在做什么事都不忘自己歸根結底仍是個音樂家,正如他說:"在我的一生中一刻也離不開音樂,沒有音樂生活就失去動力、失去樂趣。音樂就像空氣和水,我不能想象沒有音樂生命怎能延下去。"<br /> 譚抒真先生于1986年所畫的他崇敬的前輩小提琴家們</b><b>畫像,以及他本人站立畫像前的凝視,解讀了他與音樂、提琴像空氣和水一樣緊密相連的關系。</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镇县|
永善县|
顺平县|
永兴县|
西平县|
本溪市|
花莲市|
新津县|
鲜城|
株洲县|
通榆县|
永福县|
托里县|
青浦区|
扶沟县|
罗田县|
武隆县|
彭阳县|
吕梁市|
白山市|
平和县|
虞城县|
金堂县|
惠东县|
宁强县|
桓仁|
天水市|
山西省|
建昌县|
宝山区|
铜山县|
抚顺市|
庆安县|
伊宁市|
塔城市|
达州市|
鹤山市|
南召县|
汾西县|
富锦市|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