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平江縣歷史記載(一)

回馬槍

<h3>平江,古稱三苗國,這里沉淀著四千多年厚重的歷史文化。據考古學家發現,曾在平江縣獻沖五星村舵上坪和嘉義早侖汨水旁邊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h3> <h3>春秋時,平江屬楚附庸羅子國,后被楚吞并。秦朝時期,置羅子國為羅縣。羅子國,這個商、周時期的王國,不知什么原由,在古代史料中一片空白。讓我們后人無法深入其中,想追尋它的腳步、它的風采,只能是扼腕嘆息去猜想。</h3><h3>漢末(公元172~178年),將羅縣東部劃為漢昌縣;三國又將其改為吳昌縣。據清同治平江縣志卷二. 沿革記載,當時的羅縣城設在湘陰,歸屬長沙管轄。可見當時羅縣面積是比較大的。</h3> <h3>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析湘陰縣東境置昌江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為避莊宗祖父李國昌諱,以縣治周圍地勢平坦,江水至此平靜無波,改稱平江縣。<br></h3><div>平江縣城舊城中心原名鶴嶺,處縣境中部略靠西南。唐元和四年(809年),原昌江縣治由中縣坪遷此。縣域建制,1935年名漢昌鎮,1950年12月改名城關鎮,后又改為漢昌鎮。</div><h5><br>(清朝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年間的《平江縣志》)</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康熙元年(1662年)岳州府地圖,其中包括平江部分地名。這也是平江現存最早的地圖。從地圖中可看出有些地名隨著時間而演變,比如現在的童坪,長田,以前叫銅坪,長甲等等,這些對于研究平江歷史有著至關重要的參考價值。</p> <p>清乾隆平江縣境全圖</p> <p>清乾隆平江縣境圖</p> <p>清乾隆平江縣境圖</p> <p>清乾隆平江縣城東門北門畫圖</p> <p>清乾隆平江縣城西門南門畫圖</p> <p>1899年平江縣境圖</p> <h3>清同治年間的平江北鄉圖</h3> <h3>清同治年間的平江南鄉圖</h3> <h3>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由中國軍隊派遣軍測量班繪圖,日本人繪制的平江縣軍事地圖。</h3> <h3>平江縣天岳關軍事地圖</h3> <h3>平江縣上塔市軍事地圖</h3> <h3>民國三十年(1941年),湖南省民政廳印制的平江地圖。</h3> <h3>民國三十年(1941年),湖南省民政廳印制的平江縣城圖。</h3>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平江縣地圖。從平江縣城示意圖來看,當時的平江汽車站在現在的城關衛生院,也就是從民建路靠西過來幾十米。</p> <h3>上世紀六十年代湖南平江交通示意圖</h3> <h3>1966年,平江縣農田基建指揮部繪制的平江水輪泵站分布示意圖。</h3> <h3>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湖南平江縣地圖</h3> <h3>藏品簡介:本人搜集到的湖南平江縣少數珍稀藏品絕大部分都是從網上淘到的。這些流入民間的珍稀藏品由于持有者文字介紹有限,許多歷史資料都是我從《平江縣志》、《平江古今》以及百度搜索到的史書上記載所獲取。數百張藏品照片由于截取時間不同,藏品分列不可能全部按時間先后次序排位,各類品種也只是盡可能排列在一集。文字描述也是盡可能尊重歷史。我不是收藏家,更不是歷史學家,有些地方文字描述不可避免會出現謬誤,這只能交由讀者自行判斷。這些淘來的影件絕大部分是國內各家拍賣網明碼標價的拍賣品,有的價格高達數十萬元。當然,有少部分圖片是在百度和我縣檔案館、陳列紀念館等搜尋而來,也有的照片是朋友相贈。另外,對平江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網上找不到珍稀拍賣品,我也只能遺憾放棄。比如“平江起義”等等。</h3><h3>希望本人挖掘到的少數珍貴藏品對歷史專業人士有所幫助。</h3><h5><br>(此作為平江畫家黃慷俠老師畫的“漢昌記憶”)</h5> <h3> (一、歷史事件、人物類)</h3><h3><br></h3><h3>平江勇 (1853~1869),晚清重要軍事力量、湘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在湘軍名將李元度、張岳齡、余虎恩等率領下,曾豪邁地喊出了“撼山易,撼平江勇難!”的口號,在平定太平天國、平定捻軍、平定陜甘寧、收復新疆等晚清列次戰事中,平江勇將士東突西征,取得了大小上百場戰役的勝利,涌現了五百六十八名杰出的平江藉湘軍將領,被晚清歷任皇帝賜以將軍銜,其中相當時下稱謂“上將”銜的提督、總兵,就有五十二人。這五百多名將軍,在平江保留完整的《同治縣志》中,其出身、功名都有詳盡的記載。軍興以來,歿于國事之平江勇,計有八千四百余人,平江以蕞爾之邑,捐軀報國者至八九千人多,可謂烈矣,皆列入祀典,守土官春秋致祭。</h3><div><br></div><div>平江勇少數將領名錄:</div><div>余虎恩,字華南,號勛臣。平江濁水人,由平江營入老湘營,從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平定捻軍,繼而從左宗堂收復新疆,戎馬征戰三十余年,以軍功累保花翎總兵、記名提督、賜號奇車博巴圖魯,光緒二十三年以世職兼襲職,晉封二等男爵、賞頭品頂戴、賞穿黃馬褂。授喀什噶爾提督,統武衛中軍十營拱衛京畿。誥授武職正一品建威將軍,事載《清史稿》。</div><div><br></div><div>李元度,字次青,平江爽口沙塅人,以舉人入曾國藩幕府參謀軍事,文韜武略,以軍功累保賞花翎布政使銜,官云南、貴州按察使加三級,誥授文職從一品榮祿大夫。事載《清史稿》。</div><div><br></div><div>張岳齡,字子衡,晚號鐵瓶道人,平江甕江人,以平瀏團練使入湘軍,以軍功累保賞花翎布政使銜,官甘肅、福建按察使加三級,誥授文職從一品榮祿大夫。事載《清史稿》。</div><div><br></div><div>鐘有思,由武字營以軍功累保花翎總兵,記名提督,賞號制勇巴圖魯,賞穿黃馬褂。 </div><div><br></div><div>鐘昌勤,字志清,號崇軒,咸豐庚午科進士,后入川,以軍功累保花翎鹽運使銜加四級,官四川寧遠府知府,誥授文職從一品榮祿大夫。……</div><h5><br>(下面三圖為同治二年清軍士兵名冊,內有湘軍平江籍鐘有思等武字營親兵布標。布標不要看其破爛,網上拍賣價可不低。)</h5> <h3>武字營親兵記名提督(副將)平江人氏鐘有思赫然在列</h3> <h3>清軍士兵名冊</h3> <h3>李元度(1821年-1887年),漢族,湖南平江縣人。字次青,又字笏庭,自號天岳山樵,晚年更號超然老人,清朝大臣,學者。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4歲喪父。18歲中秀才。二十三年以舉人官黔陽縣教諭。著有《國朝先正事略》60卷、《天岳山館文鈔》40卷、《天岳山館詩集》12卷、《四書廣義》64卷、《國朝彤史略》10卷、《名賢遺事錄》2卷、《南岳志》26卷等。其中《國朝先正事略》,薈萃清朝一代有關文獻材料,尤為巨著。還主纂同治《平江縣志》,《湖南通志》。光緒13年升任貴州布政使,同年九月廿七日(1887年11月12日)病逝任內。</h3><h5><br>(下圖為李元度當年為友沈昂仁新造雅居書寫雕刻燙金的“迎秀樓”橫匾)</h5> <h3>平江大才子李元度珍用的眼鏡盒</h3> <h3>李元度在眼鏡盒邊緣刻上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詩詞:“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h3> <h3>光緒八年(1882年)正月李元度珍用的眼鏡盒</h3> <h3>李元度編撰的《國朝先正事略》全套10本</h3> <h3>李元度撰寫的《國朝先正事略》卷五全部是清朝名臣</h3> <h3>李元度撰寫的《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五民間石印版</h3> <h3>張岳齡(1818~1885),字子衡,名南瞻,晚年自號鐵瓶道人,今屬湖南平江縣甕江鎮人。<br></h3><div>少時勤學苦讀,博究經籍和詩詞歌賦。清咸豐二年(1852)出任平江、瀏陽2縣團練事,參與鎮壓太平軍。四年擢升知縣,加五品銜。同治五年(1866)署贛南兵備道。次年,左宗棠移督陜甘,疏薦他任甘肅按察使,以功賜號策勇巴圖魯。十三年冬,授榮祿大夫,調任福建按察使。光緒三年(1877)因病歸故里。他在清廷為官時,熱心文物古跡的研究,對唐書“元稹所撰寫之《杜甫墓系銘》,謂其遷葬偃師”一事,進行實地考察,親自去偃師、鞏縣,遍訪當地群眾,查尋墓塋,均無杜甫其墓,遂作《杜工部墓辨》千余言,認定杜墓在平江,稱元稹著文不足信。并與李元度等集資修復杜子祠。</div><div>在外為官多年,張岳齡十分關心家鄉建設,曾捐俸買谷4萬斛,在平江縣城北隅建谷倉1棟,以濟災荒。后又在縣城東南黃土侖購地數百畝,捐資改建天岳書院,并資助建藏書樓,購買書籍數千卷,供學子選讀。他學識淵博,工于詩詞,創建鐵瓶詩社。同治年間協修《平江縣志》。著有《鐵瓶詩鈔》12卷、《鐵瓶東游草》等。</div><div><br></div><div>(此照為張岳齡信札原件)</div> <h3>此照為張岳齡信札原件</h3> <h3>余虎恩(1836—1905),湖南平江濁水鄉白園村人,清朝將領,人稱余蠻子。少孤貧,喜讀書。積勛至副將。擢總兵,賜號精勇巴圖魯。晉提督。易勇號奇車博。賞黃馬褂,除陜安鎮總兵,予云騎尉世職,改予一等輕車都尉,并二世職為二等男爵。授喀什噶爾提督,未上,留統武衛中軍十營。</h3><div>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初,余虎恩以“年老體弱,傷病復發”為由,奏報朝廷,準予解職,以提督銜回到平江金窩。回故里后,他出資建“永儲倉”,捐資儲糧,賑濟貧苦百姓;修建義渡兩處,方便過往行人;資助天岳書院擴建校舍,增設學田。由于他唯善是舉,造福鄉里,深受父老鄉親的擁戴。</div><div>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余虎恩病逝于平江,享年70歲。到清王朝覆亡時,余家帥府之名已不復存在,唯有一代名將英名流傳于世。</div><h5><br>(此書法為余虎恩晚年在老家所作。)</h5> <h3>民國時期出版的《江湖奇俠傳》《俠義英雄傳》等武俠小說,由平江不肖生(1889一1957)編寫。不肖生,本名向愷然,湖南平江人。近代著名武俠小說家,為20年代俠壇首座,領導南方武俠潮流,被稱為民國武俠小說奠基人。他從小文武兼修,文學、武術,兩者均有深厚造詣。兩度赴日留學,1922年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筆名來由:靈感來自老子《道德經》之“天下皆謂我道大;夫惟其大,故似不肖。”</h3> <h3>1907年,凌容眾、李樵松夫婦賣掉1000多畝水田在平江縣城創辦啟明女學堂,招收工藝班學生十余人;其后幾年,女學堂招收染織、縫紉、刺繡等工藝班并增辦幼稚班和師范班。1917年在縣城西街拖石巷巷尾嶺上(后來的啟明賓館)新建校舍,更名平江私立啟明女子師范學校,翌年改稱啟明女校。該校從1907年建校到解放42年時間內,共招收各類學員2000余人。</h3> <h3>當年平江啟明女校辦的《啟明旬刊》報</h3> <h3>1937年,平江私立啟明女校成立30周年紀念冊</h3> <h3>民國十九年(1930年)5月12日,《時報》刊登:“”平江被陷,瀏陽告警“”文章</h3> <h3>1938年10月21日,日本大阪《每日新聞》報紙刊登平江縣城被日本飛機轟炸新聞。10月19日上午9時和下午1時,日本先后出動飛機共7架,對平江縣城瘋狂轟炸,縣城被大火吞噬,房屋倒塌無數,死傷民眾700余人。</h3> <h3>1938年11月12日,日本大阪《每日新聞》報紙在頭版頭條刊登當年日本兵進犯平江的新聞報道。當年的日本人這么寫道:“日軍湖南岳州(岳陽)城外殺到,一齊猛攻中,靄中大激戰,湖南北部要沖平江急追,粵漢北段新戰場秋色濃,支那(污蔑我國之詞)軍痛爆,湖南衡陽連爆,粵漢線一齊復舊,洞庭湖進擊,岳州進擊,平江進擊……”</h3> <h3>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2日,《新華日報》刊登抗戰前線戰事報道: 長沙外圍鏖戰,橋頭以東平江東南戰事最烈……</h3> <h3>1938年2月,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從平江開赴皖南抗日前線。1939年6月12日,國民黨楊森部突然襲擊我新四軍駐平江加義通訊處,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兼湘鄂贛特委書記涂正坤、中共湘鄂贛組織部長羅梓銘、新四軍駐贛辦事處秘書兼江西省委組織部長曾金聲、中共湘鄂贛特委秘書主任吳淵及通訊處工作人員吳賀泉、趙綠吟等慘遭殺害,制造了舉世震驚的“平江慘案”。毛澤東在”平江慘案”發生后,憤然寫出:《用國法制裁反動份子》,全文登載民國刊物《解放》第81期。</h3> <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一日,《新中華報》(新華日報)登載周恩來同志揭露“平江慘案”經過真相的文章。這是周恩來同記者的談話記錄。</p> <h3>民國三十年(1941年),社址設在延安的《解放日報》在當年9月25、26日,連續兩天在該報登載平江軍民和日軍鏖戰消息。</h3> <h3>1941年9月25日,《解放日報》登載:汨江南岸激戰,敵竄犯平江威脅長沙,我空軍襲擊洞庭湖敵艦;新四軍英勇出擊鹽城區殲敵五百……</h3> <h3>1941年9月26日,《解放日報》登載: 平江金井我敵鏖戰,傳我三十萬保衛長沙,粵敵犯單水口西江激戰,敵機狂炸長沙株洲,八路軍展開破擊戰,同蒲等線被切斷……</h3> <h3>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五日,《解放日報》在頭版登載:平江敵竄犯瀏陽。</h3> <h3>1944年12月22日子夜,平江縣警察局局長單先麟率領縣警察大隊和平江西鄉抗日自衛隊二三百余人在浯口的黃棠設下埋伏。12月23日清晨,60多名日軍由中支派遣軍少佐大隊長小林興吉祥率領,押送3輛滿載軍用物資的馬車經過單先麟部的埋伏圈。經過激烈的戰爭,單先麟部擊斃小林興吉祥少佐大隊長以下官兵30多名,繳獲三八式輕機槍一挺,步、馬槍30余支,其他軍用物資多件,還從小林興吉祥身上繳獲日式左輪手槍一支,曲式望遠境一架。特別是從小林興吉祥身上繳獲了這面日軍軍旗。<br></h3><div>單先麟率平江縣警察大隊伏擊日寇繳獲的這面日軍軍旗,到目前為止,仍是湖南全省征集到的唯一一面。這旗在全國也是極為罕見的。它既是日本帝國主義當年在侵華戰爭中不可抵賴的罪證之一,也是湖南人民抵御外侮、英勇抗敵的一個有力見證。</div><h3>這面日軍軍旗為長方形,縱長68.6厘米,橫寬102.5厘米,旗料為淺灰色的絹,旗的四角由薄薄的人造皮革包扎。軍旗一側沒有旗插,估計平日懸掛是從兩端拉線。這是一面形似日本國旗狀的軍旗。旗的正中印有一紅色太陽,太陽的周圍用毛筆漢字粗體書寫了“祈武運長久”、“持身報國恩”、“堅忍持久”、“不惜身命”、“生死不歸”、“百行歸一”、“決戰一年”等十余條充滿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句子。故而這面軍旗也可以叫做日軍武士道軍旗或日軍武士道旗。夾雜在這些句子之間的,是67名日軍侵略者用毛筆書寫的漢字或日文簽名。</h3><div>“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時代當權的武士階層內部的道德規范。它興起于鐮倉幕府(1192-1333)時期。內容有忠君、節義、勇武、堅忍等。其思想基礎是神道、孔孟之道和佛教(禪宗)。明治維新后,武士等級在法律上雖已廢除,但“武士道”精神仍被日本統治階級長期宣傳和提倡,用作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這面軍旗上所寫的“持身報國恩”、“堅忍持久”、“不惜身命”等語,就是典型的“武士道”精神。日軍把“武士道”旗視為天皇和國家的象征,故有人可死,而旗不能丟的信條。</div> <h3>單先麟,1914年4月生,湖南省平江縣甕江鄉人。1935年到湖南國術訓練所師范班求學,畢業后任平江國術館館長。同年與任弼時的妹妹任培辰結婚。1938年在國民黨陸*軍官學校長沙分校第二期學員。1946年單曾兩次寫信給任弼時同志,要求去延安,均未如愿。1947年2月任上海高等法院主管書記兼看守所所長。</h3><div>1943年6月出任平江縣警察局局長兼保安大隊大隊長。1944年平江淪陷后,單率警察大隊堅持守土抗戰,開展游擊戰。同年12月,率部在浯口鄉黃棠伏擊日軍,擊斃日軍指揮官小林興吉祥,獲得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的傳令嘉獎,并給單個人記大功一次。</div><div>1945年2月,平江國民自衛警察大隊已由100余人發展到了1000余人。單率部乘勝追擊,一舉收復縣城。同年6月單任平江縣縣長兼自衛團司令。當王震率領的八路軍南下支隊到達平江時,遭到國民黨楊森部的圍追堵截,單以警察局局長和縣長身份先后與八路軍聯絡員耿俊猛和周家義接頭,掩護南下支隊順利通過平江。</div><div><br></div><div>(此照為單先麟1948年底任上海地方法院看守所所長期間簽署的公函)</div> <h3>194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中共上海市委機關發行的《解放日報》在頭版頭條報道湖南平江解放消息。</h3> <h3>1949年7月23日,上海版《大公報》在頭版頭條報道湖南平江解放消息。</h3> <h3>李六如(1887—1973),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黨組書記。1887年出生于平江縣城東街一商人家庭。7歲時他父親去世,幾年后隨母遷回獻沖泊頭村。1908年到湖北參加新軍,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日本留學,1918年回平江,變賣家產,創辦救貧工廠,進行實業救國嘗試。在遭受挫折后,又試圖走教育救國之路,在平江興辦平民學校,吸取工農平民子弟入學。1921年秋,由毛澤東、何叔衡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成為平江縣第一個共產黨員。曾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文委委員。入黨后,去安源煤礦體驗煤礦工人生活。在毛澤東的鼓勵下,開始編寫《平民讀本》,通俗易懂地宣傳革命真理和社會知識,在當時社會中產生很大影響。在延安,李六如曾任毛澤東辦公室的秘書。</h3> <h3>1957年,李六如創作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六十年的變遷》第一卷問世后,很快轟動全國,蜚聲國外,并被一些國家翻譯成外文出版。1959年,中國評劇院將《六十年的變遷》第一卷改編為評劇《如此家庭》,李六如作為原著作者,他要求新鳳霞在劇中主演一號人物季交恕的母親童少英(他父親的小老婆),當然劇組最后滿足了他的要求。</h3> <h3>這是當年中國評劇院公演《六十年的變遷》(評劇名:如此家庭)評劇的門票</h3> <p class="ql-block">1959年,中國評劇院將《六十年的變遷》第一卷改編為評劇《如此家庭》,準備搬上舞臺。李六如到劇組找到新鳳霞對她說:“書中主人公童少英就是我母親的形象。她長圓臉兒,大眼睛,善良文靜。我的衣服多年來都是她親手為我縫制的。她是個典型的中國封建時代的善良婦女。但她也很剛強,教育我要立志成人。”新鳳霞忙問:“您看我演童少英這個主要人物可以嗎?”李六如非常熱情地回答說:“你演童少英當然很好啦。我的平江老鄉、戲劇學院的羅副院長,早就說過這本書可以改編為評劇上演。我對他說過,這個戲演評劇最好,而評劇一定要新鳳霞主演。”新鳳霞聽了很受感動,她說:“我的政治情況不好。”李六如說:“不能這樣說,你是演戲最多的好評劇演員,你演過祥林嫂,很成功。現在演童少英更合適,因為童少英這個角色就是受欺壓,掙扎著生活,堅貞不屈……你有感受,你一定會演好這個人物。”在和評劇院領導、導演及創作人員談話時,李六如也特別提出新鳳霞演母親這個角色很好,他完全同意。 </p><p class="ql-block">經過緊張的排練,《如此家庭》很快進入到彩排階段。評劇院請李六如來審查。李六如欣然來到大眾劇場。他健步來到后臺,看望演員們。他走到新鳳霞身邊,看了她化妝用的服裝頭飾,連鞋襪都過細看了。 </p><p class="ql-block">那天,新鳳霞的小女兒也在場,李六如一看到小姑娘就說:“吳祖光!一看她這兩道眉毛,就活脫是個吳祖光!”他沉吟片刻,又關切地問新鳳霞:“祖光有信來嗎?你要多寫信給他。”這番話猶如春風化雨,灑入新鳳霞的心扉,使她感到極大的溫暖。要知道在當時,“吳祖光”3個字是不能提的呀!可是,李六如卻毫不顧忌這些,當眾向新鳳霞詢問被劃為“右派”的吳祖光的情況,這對身處困境的新鳳霞來說是一種多么大的支持和鼓舞啊! </p><p class="ql-block">這出戲正式公演后,觀眾場場爆滿。 </p><h5><br></h5><h5>(著名評劇演員新鳳霞(左二)在戲中主演的童少英)</h5><p class="ql-block"><br></p> <h3>周令釗,男,1919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三市鎮。我國著名畫家。1948年應徐悲鴻先生聘請任教北平國立藝專,曾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民族畫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水粉協會會長、全國郵票設計評審委員等。在他幾十年的美術生涯中,代表作有:新中國的第一張海報《復活》,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五·一游行隊伍的美術設計;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設計,為國徽、團徽設計;為人民大會堂湖南廳設計《韶山》湘繡畫屏,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的歷史油畫《五四運動》。民族宮建筑藝術設計等。參加第二、三、四套人民幣的總體設計并獲多項榮譽。</h3><h3><br></h3><h3>(周令釗1951年創作的油畫:“五四運動”。中國博物館收藏)</h3> <h3> (二、錢幣類)</h3><h3><br></h3><h3>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8月8日,平江衛記錢莊伍佰文憑票發銀石印私鈔。</h3> <h3>光緒年平江北街私鈔</h3> <h3>私鈔局部放大</h3> <h3>私鈔背面說明:憑票發莊票伍串</h3> <h3>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元月一日,平江衛記錢莊伍佰文憑票發銀石印私鈔。</h3> <h3>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平江錢莊一兩銀票七連張私鈔。</h3> <h3>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平江錢莊紋銀一兩憑票即付私鈔。</h3> <h3>民國五年(1916年),湖南實業銀行發行平江通用銀元壹元,憑票兌換。</h3> <h3>民國五年(1916年),湖南實業銀行發行平江通用銅鈔銅元壹佰枚,憑票兌換。</h3> <h3>民國6年(1917年)平江錢業公會發行的代銅元銀票</h3> <h3>民國六年(1917年),平江錢業公會發行的代銅元叁枚票。</h3> <h3>民國十三年(1924年),平江縣知事公署發行的壹元券,不兌現金。知事公署就是之前的縣衙知縣。當時縣里財政特別是軍費支付相應增加, 凡此種種, 極大地增加了地方財政支付, 縣財政苦不堪言。發行此券的真正目的就是預支應征田賦附加, 以救眼下財政之急。</h3> <h3>壹元券背面文字說明</h3> <h3>1930年11月25日,平江縣蘇維埃政府工農銀行成立;1931年10月,湘鄂贛省工農銀行在平江黃金洞牛欄坑成立;后來行址又分別設在修水的上杉和萬載的小源,1934年又遷至平江黃金洞。湘鄂贛省工農銀行成立后,即發行了票幣,有銅元錢票與銀洋票。平江、瀏陽、通城、修水、萬載等縣區銀行改組為湘鄂贛省銀行的分支機構。收回各縣、區銀行發行的紙幣,統一行使湘鄂贛省工農銀行的紙幣。紙幣名稱有兩種:一種是銀洋票,另一種是銅元票,分別兌換銀元和銅幣。銀行行長先后由李國華、劉文初、涂正坤、成功擔任。1934年1月,湘鄂贛省工農銀行根據蘇維埃政府執委擴大會議的精神,正在由群眾集股和各級蘇維埃政府給予現金幫助,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湘鄂贛省分行的時候,國民黨反動派已向湘鄂贛中心地區進攻,省委蘇維埃機關撤出萬載小源,并跟隨紅軍轉戰于銅鼓、武寧、奉新、宜豐一帶,7月遷至平江黃金洞。此后根據地變為游擊區,湘鄂贛省工農銀行的工作隨之結束。</h3><h3>1930年8月,平江縣蘇維埃政府先后在嘉義周方伯元沖和謝江橫水甜菜坑開辦木梓印刷局和石印局印制各種紙幣。</h3><h3>湘鄂贛省和平江、修水、萬載等縣印制的銅元錢票,現見到的有壹佰文(兩種版別)、貳佰文(四種版別)、伍佰文(兩種版別)、壹串文(三種版別)共計四種面值、十一種版別。銀洋票現見到有壹角(五種版別)、貳角(五種版別)、叁角、伍角(兩種版別)、壹元(兩種版別)等五種面值、十五種版別。1934年初,湘鄂贛省工農銀行票幣停止發行。 </h3> <h3>1931年,平江縣工農銀行發行的面值洋銀壹元紙幣。</h3> <h3>1931年,平江縣工農銀行發行的面值光洋貳角紙幣。</h3> <h3>1931年,平江縣工農銀行發行的光洋壹角紙幣</h3> <h3>1931年,平江縣工農銀行發行的面值光洋叁角紙幣。</h3> <h3><font color="#010101">1933年,湘鄂贛省工農銀行發行的二期革命戰爭公債券,面值大洋伍角。</font></h3> <h3>1933年,湘鄂贛省工農銀行發行的面值洋銀貳角</h3> <h3>1933年,湘鄂贛省工農銀行發行的面值貳佰文銅元紙幣。</h3> <h3>1933年,湘鄂贛省工農銀行發行的面值洋銀叁角</h3> <h3>1930年,湖南平江縣蘇維埃政府在蘆頭成立造幣廠,鑄造銀元。當時鑄造的銀元有大頭、小頭和五角星三種,所需原料,主要靠紅軍到白區打土豪搜集;其次是動員群眾出賣手飾。此照壹圓銀幣是造幣廠發行銀元三種之一的五角星。</h3> <h3>民國平江縣南江橋”益新”錢莊一角光洋銀票(該銀票發行年代在民國19年(1930年)前后,是一種市場購物流通輔票,為確保信譽,當地五家錢莊共同連環擔保。此票在市場與銀元同期使用,作找零應急之用。)</h3> <h3>民國24年(1935年)平江縣甕江鋪”大成裕”錢莊貳串文銀票(當年國民黨政府實行幣制改革,廢除銀元本位制,實行不兌現的法定的全國統一的流通貨幣,通稱法幣。一元法幣可兌換6串文。此2串文當時值3角多錢。該紙幣可在平江縣境彼此信譽好的商戶之間通用,也可將此紙幣合成六串文后到“大成裕”錢莊兌換一元法幣。)</h3> <h3><font color="#010101">民國平江縣北鄉柘莊華龍”新華興”錢莊發行的貳串文私票,憑票即付。</font></h3> <h3>民國平江獻鐘“裕貞吉”錢莊發行的光洋壹元私票,憑此票可兌換同等面值光洋。</h3> <h3>民國平江縣北鄉鐘洞上段”瑞生祥”伍角私票(當年抗戰勝利后,因國民黨發行的法幣、金圓券嚴重貶值,平江縣城鎮鄉村私商錢莊應運而生,連店鋪街攤都可以發行票幣,此票系當年平江縣鐘洞某人氏發行。)</h3> <h3>民國平江縣北鄉”瑞春堂”500文私票,此票系當年平江北鄉某人氏發行。</h3> <h3>民國平江縣梅仙黎仟坪”元義齋”貳角私票,合成壹元后可在“元義齋”錢莊兌換等同面值國鈔。</h3> <h3>民國平江縣正西鄉楊源洞”同義堂”伍佰文私票。此票系平江西街漢新石印代印。</h3> <h3>民國平江縣甕江鄉德昌隆壹元私票(此票系當年平江縣甕江鄉某人氏發行)</h3> <h3>民國平江縣正西鄉張家陂”又新號”伍佰文私票</h3> <h3>民國平江縣正西鄉張家陂”又新號”叁佰文私票</h3> <h3>民國平江縣正西鄉張家陂”又新號”壹佰文私票</h3> <h3>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平江信和源發行的銅元貳串文。</h3> <h3>平江信和源私票背后蓋有“平江縣商會整理市票股查驗戳記”章</h3> <h3>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因市場金圓券貶值,零鈔嚴重不足。平江縣商會及時發行壹元臨時流通券,解決市場零錢短缺危機,流通券合成五圓后可到該商會兌換等同面值國鈔。</h3> <h3>1965年,平江縣糧食局借銷糧專用票伍市斤</h3> <h3>1965年,平江縣糧食局借銷糧專用票貳拾公斤,背面蓋有思村倉庫章。</h3> <h3>1951年,平江茶廠茶葉布袋收據</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奎屯市| 自贡市| 奉贤区| 旌德县| 静宁县| 西吉县| 博兴县| 邹城市| 宁蒗| 和政县| 隆安县| 莫力| 云安县| 开鲁县| 永州市| 中西区| 阿瓦提县| 云和县| 大名县| 新营市| 钟祥市| 林芝县| 徐汇区| 泸西县| 衡水市| 兴宁市| 贺州市| 台州市| 浦东新区| 晋宁县| 金昌市| 冷水江市| 望都县| 上思县| 吉林市| 临桂县| 连平县| 华池县| 宽甸| 美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