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鄭州紡織業 興衰60年(下)

夏源

<h3>四、 沒/落篇<br></h3><h3>1. 鄭州國營紡織業60年,是一個波浪形"五起五/伏"直到衰落的過程。1953年到1958年,是第一個高峰, 5年時間,一口氣建成了5座大中型棉紡織廠,這樣高質量、高速度的建設,在鄭州市的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h3> <h3>2. 1958年,大躍/進的年代。為完成大躍/進的"三高"任務,各廠在產量上放衛/星,人為把布機加速到280~380轉/分鐘,把三班生產改為兩班生產,工人工作時間延長至12個小時,造成機件損壞嚴重、職工/疲憊、傷病號增多等問題。</h3> <h3>3. 也在這一年,各廠貫徹"小土/群方針",成立了大煉/鋼鐵指揮部,抽調人員大辦/鋼鐵,。舉例:鄭棉六廠根據市委下達每周煉鋼1500噸任務,動員2249名職工,修起27個小土爐,1個小轉爐,日夜奮戰煉出"鋼鐵"20噸。接著動員職工大造"超聲波",這場技術革命,轟動省內外,參觀者絡繹不絕。不久,這場勞民傷/財的大辦/鋼鐵和"超聲波"便蕩然無存。</h3> <h3>4. 1961年~1962年,三年/困難時期,鄭州市紡織行業進入首次低谷,連遭厄運。首先是在1961年2月20日,鄭棉四廠儲棉倉庫發生大/火災,死5人,傷247人,損失總值500余萬元。以致造成當年全國人均減/發布票。</h3> <h3>5. 三年困/難時期,由于原棉供應不足,為了維持生產,各廠抽調大批職工到南陽、信陽等地區收購青麻、胡麻皮、桑樹皮、龍須草等可紡野生植物,試紡粗支紗。結果造成機器部件嚴重磨損,不久就停止試紡。</h3> <h3>6. 三年/困難/時期,職工及家屬患浮/腫病者增多。鄭棉六廠在11月對7454名職工家屬進行普查,發現浮/腫/病人60人。到了12月病人劇/增,5150名職工確診為浮/腫病者204人,占4%。為此各廠認真執行中央"低/標準、瓜/菜代、辦好食堂、管好糧食、勞逸結合"的指示精神。開展大辦農業、大辦糧食活動,組織職工開墾荒地,種植蔬菜的生活自救活動。</h3> <h3>7. 我那年11歲,營養不足,被確診為浮/腫病,和上百個得病的孩子們集中送到廠辦的營養食堂,一天三頓免費吃牛肉燉胡蘿卜營養餐,胡蘿卜治愈了浮/腫病,救了我的命。</h3><h3>圖:鄭棉四廠子弟小學作者的班主任趙老師被精/簡回農村,離別前師生痛哭,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h3><h3>1961年~1962年,根據中央關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和具體要求,各個紡織廠動員新工返回農村參加農業生產。1962年,鄭棉六廠精/簡關/停,兩年中精簡職工2819人。</h3> <h3>9. 1963~1965年,國民經濟形勢好轉,鄭州市紡織業迎來黃金期,這是第二個高峰。企業貫徹《工業七十條》精神,制訂各項規章制度,生產走向正規,關停企業恢復生產,各廠開始招收新工,擴大生產規模。1963年,各廠開始調資升級,90%的提升面,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人們從三/年困/難時期的陰霾中走了出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h3> <h3>10.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鄭州紡織業的第二次低谷期。企業的各項工作遭受到嚴重的干擾與破壞。最混亂的是1967年,兩派組織在鄭棉六廠發生武/斗,后稱“五卅慘/案”,燒毀樓房,共死11人,傷500余人,全廠停產造成極大損害。 據統計"文化/大革命"中,紡織系統連續多年沒有完成生產任務。"文化/大革命"中最奇葩的是六廠工人中出了個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申茂功。因"文化/大革命"中犯有罪行,1979年12月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h3> <h3>11. 1976年粉碎"四人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結束了十年/動亂。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在"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八字方針指導下,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狠抓企業整頓和經濟體制改革,一是擴大企業自主權;二是利改稅。紡織業得以迅速發展,1981年是鄭州市紡織行業的第三個高期。鄭州市紡織系統實現利潤17769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h3> <h3>12. 1982年到1984年,是鄭州紡織系統第三次低/谷期。1982年起,由于市場變化、紡織品調價、能源和原材料漲價,鄭州市紡織行業經濟效益連續下/滑,到1984年,跌/到谷底。</h3> <h3>13. 1985年,進入又一輪的第四次高峰期。中央下發《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和進一步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規定。</h3> <h3>紡織企業開始實行6項改革:1.簡政放權;2.實行廠長負/責制;3.實行多種形式的經濟承包;4.化小核算單位;5.改革人事制度;6.改變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通過改革,企業經濟效益開始回升,總產值、利潤、上繳利稅大幅上漲,經營形勢得以改變,紡織行業出現了轉折性的變化。</h3> <h3>圖:21世紀初,鄭州紡織基地鳥瞰。</h3><h3>14,到20世紀90年代初,鄭州紡織行業有35家紡織企業,總占地3000畝,在崗職工6萬人,44萬紗錠,1.3萬臺織機(無梭織機1082臺),10條印染線;年產棉紗8萬噸、棉布3億米、印染布1.4億米、色織布0.12億米;資產總額32億元,凈資產26億元。形成以棉紡織為主,印染、色織、針織、毛紡、麻紡、絲織、紡織機械、紡織器材等門類齊全的紡織工業體系。</h3> <h3>15. 自1990年起,由于受國際大形勢影響,鄭州與全國的國營紡織行業一夜之間滑入谷/底,由"搖錢樹"變成"苦/菜花"。鄭棉六廠的營銷員帶著當時最好的燈芯絨布到山東參加展銷會,三天無人問津,賣布的的比買布的人多,最后降價到一元錢一米還是沒有人買。昔日的"搖錢樹",不能"再搖來錢"。最為嚴重的1996年,全國紡織業虧/損額高達106億元,成為國有企業中困難最大,虧/損最為嚴重的行業。</h3> <h3>16. 沿海的私營紡織業抓住改革開放機遇,迅速擴張發展,占領市場。僅以沿海的一個縣級市為例,就有技術裝備水平居國內領先水平的紡織服裝企業29家,紡紗能力30萬錠,年銷售收入19億元。產業鏈條:紡紗→織造→脫漂→制造一條龍,該縣一年的紡織服裝類產品出口達2849萬美元。而在這一輪的市場競爭中,國營紡織業完敗。</h3> <h3>17. 鄭州紡織業開始了苦苦掙/扎。 1991年,在政/府的主導下,"河南嵩岳紡織工業集團"組建,這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軌時期改革的產物。1995年,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試點,確立了集團公司經營管理鄭州五家棉紡企業,使其改造為子公司,完成母子公司的一統體制架構,嵩岳集團成為全國百家公司改制的試點單位。嵩岳集團加快技改項目實施、引進先進的紡織技術裝備、獲得"兩紗兩布"自營出口權、積極開發新產品、重新設置機構,加強內部管理,1995年在全國紡織業遇最為嚴重困難情況下,嵩岳集團實現利稅1.1億元。</h3> <h3>18. 199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紡織行業確定為國有企業改革脫困的突破口,提出了"壓/錠、減/員、增效"三大任務。實施虧損企業破/產關門,銀行核銷呆壞死/賬的扶持政策。要求三年壓縮銷/毀1000萬落后/紗錠。</h3><h3>1997年~1999年三年中,嵩岳集團壓/錠18.8萬枚,多種渠道分流/減員11250人,鄭州紡織行業度過階段性危機,暫時實現“扭虧解/困”目標。</h3> <h3>19. 嵩岳集團利用政策,操作鄭州二棉、五棉、六棉和鄭州印染廠破/產,以職工安置/費全員入股的形式重新組建三家股份有限公司。鄭州一棉、三棉、四棉子公司實施整體債轉/股。希望通過實施債權轉股權達到降低負債、輕裝上陣,瞄準市場,以改革求生存,以發展求作為。債轉股實施當年,1999年,嵩岳集團公司即扭虧為盈。</h3> <h3>20. 鄭印破/產后,1997年,嵩岳集團、藍雀公司、鄭州三棉和印染廠職工共同出資組建金迪公司,由于鄭印破/產后,資產未能變現遺留問題,多次改制未果,2005年金迪公司被政/府收回,土地掛牌出讓,以總價1.2億元成交,設備810萬元拍賣。</h3> <h3>1998年3月,鄭棉二廠宣告破/產。1998年經過破/產,重組為豫豐公司。2012年,公司再次改制重組,工廠搬遷至新鄭。</h3><h3><br></h3> <h3>21. 1996年,鄭棉五廠以其著名品牌“藍雀”系列牛仔布,更名為鄭州藍雀紡織有限公司。1999年公司破/產。2002年,市勞動保障局劃走公司資產1.23億元。公司更名為豫欣紡織有限公司。</h3><h3>圖:2011年,鄭棉五廠大門前石獅座上刻字"再創輝煌"。只是輝煌不再。</h3> <h3>22. 1997年,鄭州色織印染廠這個在1986年,廠人均稅利2330元,百元產值10.4元(全省同業平均為7元),名列全省同行業之首,被省紡織行業評為"狀元戶"的企業,被華yin公司兼/并。然而1999年,河南工人報題為《是兼/并還是欺/詐》,揭露華yin兼并中的欺/詐行為,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兼/并被終止,色印廠重回原點。</h3> <h3>1999年11月,鄭州六棉公司破/產,由于兩次資產拍/賣流標,破/產程序終止, 2008年12月,企業改/制。2011年,在新鄭注冊成立了鄭州豐祥紡織有限公司。</h3> <h3>23. 2005年,鄭棉三廠隆重舉行建廠50周年大慶,然而昔日的輝煌掩蓋不了紡織業頹勢。鄭棉三廠難逃被變/賣厄運。圖:鄭棉三廠大門前,偌大的卡車僅半載。特別是2008年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紡織業每況愈下,嵩岳集團每月虧/損300萬左右。大批職工下/崗,在崗職工收入遠低于市職工工資的平均水平,職工隊伍不/穩定。國有資/產在逐年虧損中不斷流/失,鄭州市紡織行業面臨整體破/產的局面。</h3> <h3>24. 2005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通過招商引資對我市紡織行業進行戰略重組"和企業搬遷轉移的決策。政/府出資全額回購在債轉股中持有三個廠的資產管理公司的股權,由市政/府領導親自帶隊北上南下與與房地產商協商洽談有關事宜。</h3> <h3>2008年11月21日,對幾代鄭州紡織人來講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在華麗的五星級的中州皇冠假日酒店,上演鄭州紡織行業50年終結儀式,鄭州一、二(鄭州豫豐公司)、三、四、五(豫欣公司)、六棉(瑞龍公司),整體轉讓給四家房地/產開發商。</h3><h3><br></h3> <h3>25. 至此,鄭州國營紡織業徹底消/亡。曾經喧囂熱鬧的紡織廠夷為平地。近4萬職工失/掉自己的國/有身份。</h3> <h3>昔日風光無限的棉紡路,成了令人傷感的"下/崗一條街"。</h3> <h3>26. 據有關資料記載,2006年改制后的6年間,鄭州紡織行業安置分/流職工24733人,其中:企業留用10412人;內/退/養3334人;失/業10987人。為21399名職工發放國有身份置/換金5.18億元,人均2.42萬元;為8770名職工發放補償/金4462.7萬元,人均5088元。</h3> <h3>27. 大批棉紡廠職工被/迫內/退、下/崗,基本是按工齡1000元/年,最早改制的鄭州印染廠職工按工齡901元/年,領取一筆少得可憐的“買/斷/工齡”費,或“內/養”,或提前/退休,每月領取鄭州市最低/生活費100元/月補貼,自謀出/路。</h3> <h3>28. 這些紡織工人在職時被安全和貧/窮困擾,而現今有一種更可怕的"稱謂"叫做"下/崗"。他們年齡偏大,女性比例高,離開紡織別無專長,上要養老,下要養孩子(大多剛上小學或初中)。一時生活無著,陷入窘/境。昔日紡織女工幸福浪漫的生活早已是昨日黃花,如今她們在不知著落的生活重/壓下,卑微隱/忍地生存。</h3> <h3>29. 當年與我家住一棟樓的葛家5兄弟,有4個分別以下鄉回城、復員轉業、頂替等在紡織廠工作。改制這一年,才三四十歲的兄弟4人,同時下/崗失/業,只有自謀職/業,1個到西班牙打黑工,1個到餐廳當廚師,1個當宅男,1個當保安。生活囧困,引發家庭矛/盾,致使兩個家庭婚姻變/故。鄭棉*廠的一個車間支部書記,因為生活困難,有病不堪重/負而自/殺</h3> <h3>30. 2018年初,破敗的三廠辦公樓前宣傳欄里,依稀可見12年前的公司標兵照片,讓我們記住這些努力工作,堅持到工廠消\亡的勞模們:王新運、梁紅麗、馬杰、張桂英、郭偉峰、李嬌龍、劉剛、陳長明、毛書山、楊煜。只知道張桂英去了溝趙新廠,三班倒每天工作12小時,2013年退休時工資2000元(當年市最低工資標準124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11.7元);毛書山內養,每月領取400元最低/生活費,由于無其它技能,在家呆了很久才外出打工養/家糊口……</h3> <h3>31. 建廠50年的鄭棉四廠的鋸齒型廠房,不到半個月就被夷為平地。</h3> <h3>圍觀的國棉四廠老工人看著慘不忍/睹的廠房,心在流淚。</h3> <h3>32. 圖:鄭棉四廠拆遷廠區廢墟中,工人民兵師的四管高射機槍銹跡斑斑,丟棄在垃圾場。</h3> <h3>圖:颯爽英姿,不愛紅妝愛武裝的鄭棉三廠女民兵不知去何處。</h3><h3> 這幾張照片,是作者于2018年5月,在三廠家屬院的原拆遷辦公室的院內的堆滿雜物的廢墟中發現的原三廠民兵師宣傳展板的斑駁的老照片,得以在本篇中展示。</h3> <h3>圖:1998年,鄭棉三廠民兵師高炮連在實彈演習。</h3> <h3>33. 圖:鄭棉三廠民兵師女子高炮連參加省軍區組織的實彈擊飛靶比武,榮獲優秀獎,女民兵把大紅花掛在高射機槍上。</h3> <h3>34. 圖:鳥瞰鄭棉三廠十幾年間變化圖。</h3> <h3>棉紡路發生了重大變化:鄭棉一、三、四、五、六廠,色織廠、紡織器材廠、鄭州印染廠舊址上,已是高樓林立的新興商圈。車水馬龍、霓虹閃爍的棉紡路北側,鱗次櫛比的高樓,與一路之隔的幾個鄭棉廠的棚戶區,形成巨大的反差。而這些高樓幾乎少有紡織工人入住。</h3> <h3>35. 一群老太太在鄭棉一廠西一街墻邊曬太陽,幾個人指著居中的一位,說她17歲到一廠工作,當年可是車間的一朵花喲!現在腿傷病,走路拄拐。</h3> <h3>36. “職工之家”活動室沒有了,只有露天地或私人麻將館聚堆打牌、搓麻將,這是他們最好的消遣活動,大嗓門是他們當年在車間工作時習慣。</h3> <h3>37. 圖:作者父母夏春元與顧志萍合影。夏春元1955年榮獲的2枚獎章。夏春元與顧志萍于1953年最早一批來鄭州支援紡織基地的建設者,親眼目睹紡織業的興衰。晚年罹患癌癥,終老在市中心醫院(原河南省紡織醫院),這也算是一個不算理由的安慰吧!</h3> <h3>38. 而今,唯獨留下幾座中式古典四柱三門牌樓,無言訴說著昔日的輝煌,默默注視人們進出大門,去外面找尋新世界,開辟新生活。門兩側墻邊一些坐著板凳和輪椅曬太陽的老人們,他們已經不可能像這個門頭一樣,重回年輕。</h3> <h3>五、 反/思。</h3><h3>當年鄭州市國有紡織企業改/制面面觀:</h3><h3>1. 改/制是大勢所趨。改革開放,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工農商學兵爭上紡織工業,原棉價格飆升,國企成本上升而虧損;國營紡織業的附加值低,生產單一,設計陳舊,使用價值不高,難以滿足新興市場需求,產品價格下降;企業包袱重。一個廠就是一個小社會——幼兒園、小、初、高、大學,教育一條龍,消防隊、醫院、食堂、商店、浴池、招待所、俱樂部、圖書館等一應俱全,就連澡堂工、理發員全部是國營職工。船大難掉頭;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營銷手段缺乏活力和有效的管控;勞動力成本逐/年提高;國內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國家從緊/的貨/幣政策、人民幣升/值、社會責任、節能減排成本增加、出口退稅/率下調、國際油價不斷攀升,石油化纖產品價格水漲船高、運輸費用大幅提高等。諸多因素擠壓,導致國營紡織企業倒\閉和改\制。</h3> <h3>2. 紡織系統這個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去計劃經濟,依賴廉價勞動力創造了奇跡,然而隨著勞動力成本飆/升,自身區位條件發生變化,自然需要進行產業轉/移,這是市場經濟——逐利的規律所決定。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全球范圍3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美國→日、德→亞洲"四小龍"→中國。近幾年,國內由于勞動力成本提高,這些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開始大規模轉向東南亞。低工資,多就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恐怕是不可逆/轉的方向。</h3> <h3>3. 企業沒有抓住機遇。紡織行業壓錠的后10年,企業沒有緊迫感,沒有及時跟進調整產業、產品結構、研發更新設備、技術改造、精簡機構、改革人事制度等應對措施。國企不改/造是等/死,改造是找/死,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一敗涂/地。</h3> <h3>4. 圖:鄭州紡織勞模陳玉婷。職工是國企的主人翁,國企的重大改制,事關數萬職工和十幾萬家屬生/存天大的事,職工沒有真正參與,剝/奪了廣大國企職工分享改/制成果的權/利。第一代紡織人多為二三十年代的人,第二代紡織人是五六十年代的人。兩代紡織人經歷了經濟恢復、社會主義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他們辛勤勞動,無私奉獻,創造和積累的財富對鄭州市的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打下了經濟基礎。第一代人的最早的在90年代退休,第二代人在2010年退休。60年間的前40年,他們的勞動報酬僅供家庭日常生活,創造的剩/余價值全部奉獻給了國家和集體。改制的頂層設計,雖然有優待紡織職工的政策,但是沒有很好執行,一刀/切的做法缺/乏人性關懷,沒有保障好職工權/益。</h3> <h3>5. 有關部門職能作用發揮不夠。當年就有學者在《改/革論壇》以鄭州紡織工業改/制發表看法:"在整個(改制)過程中,政/府應在有效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和確保社會穩定的前提下,給企業創造更寬松的投資環境,減少或杜絕折騰。"2006年,在鄭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沒有未出臺的情況下,匆忙下達棉紡廠搬遷到須水鎮的紡織產業園的方案。然而工廠準備搬遷時,發現根本沒有土地指標建新廠,搬遷計劃破產,企業被折/騰一年之久。</h3> <h3>6. 鄭州紡織廠改/制中,缺乏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植。相關人員介紹:土地收益和土地指標"這些錢(土地出讓收益),由市財/政部門按照政/府確定的比例返還給改/制企業。"另一知情人告訴記者,"國企土地被政/府收回后,剩余的收益則由地方政/府處置。究竟給企業返還多少,尚沒有明確的規定。"——2007年03月30日 《第一財經日報》</h3><h3><br></h3> <h3>7.,鄭州色印廠在兼/并過程中,華yin公司是市*處長介紹和推薦。華yin公司以借閱為名拿走該廠的土地證去抵/押貸款720萬元,并以此作為投資;后不注資;不按協議規定;轉/賣廠里的設備等。</h3> <h3>8. 當年上海市做法。一個主管領導表態:"改/革是一件痛苦的事,真正做出奉獻的是廣大職工群眾,我們不能忘記他們做出的奉獻,忘記就意味著背/叛……" 1997年,上海紡織系統從業人數55萬人,上海敲響壓/錠第一錘后,到2004年減為為2.4萬人,直到現在從業人數為1.65萬人,平穩過渡。滬棉十七廠經搬遷到了江蘇大豐,第二年即盈利,廠房改造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試運營一年,銷售收入已超過8000萬元。十七棉并未消失,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制造轉移到外地,但研發和銷售都在上海。上海市政/府 "有所為,有所不為","無情調整,有情操作",通過協調招收18名空嫂效應,引發全社會關心,帶動5萬人就業;多渠道教育職工,提高素質,重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擇業觀。這些做法使得上海紡織行業改制平穩進行,國家、企業和職工利益得到保障。</h3> <h3>9. 鄭州市紡織系統2006年改/制前后,問題不斷,工人到省、市和北京上/訪、上/訴/法院、圍/堵市/委、市政/府大門、隴海鐵路、中原路和棉紡路等惡/性社會/事件,成為省會重大不/穩定因素。其中影響面最大的是內/退/職工的生活費/提高問題,大病醫/療、養老統籌/金繳納、工/傷補償、集資/款等問題。</h3> <h3>10. 棉紡廠的經營者是改制成功的關鍵,其人格決定改制的成敗和職工的命運。個別人改制后搖身一變,成為私營企業的合/伙人、股東;個別人在改制時,另組公司,倒賣原棉、棉紗、布;個別人的家屬子女從中中飽私囊。紡織廠砸錠,砸毀機器應送到煉鋼廠,防止流入社會,可是這些機器,被內外勾結者以廢鋼鐵價格買走。一時在鄭州周邊的鄉村,數百家的小紡紗廠、織布廠如火如荼,他們以廉價人工、劣質棉花生產的棉紗、棉布,在市場上與國營廠競爭,這一輪不公平的競爭搏斗,勝負自明。 </h3> <h3>11. 職工隊伍人心渙/散。世風日下,最有組織紀律性的產業工人隊伍,已是散沙一盤。偷拿工廠紗、布成風;職工隊伍等級分明,干部與工人差別大、體制內的看不起農協工、有技術的看不起擋車工;長期捧著鐵飯/碗的紡織工人,別無專長,對 "下/崗"再/就業觀/念準備不足;有的職工素質低,不理性,無理/取鬧,只顧既得利益,損傷集/體利益。</h3> <h3>12. 在事關數十萬職工切/身利益的當口,正當其時,拆毀地標性的河南省工人文化宮劇場、圖書閱覽室、展覽室……這些幾代紡織人美好記憶的場所。新建的鄭州市工會辦公樓西側不顯眼的拐角處"維/權幫/扶"的標識,似乎與大樓門前上方"鄭州市道德講堂總會堂"不怎么搭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百姓的衣食足,就知道禮、義、廉、恥,這個流傳千年的道理,人盡皆知。當工人們失/去飯/碗之際,教育他們去學道德,本末倒置,豈不是貽笑大方。</h3> <h3>13. 鄭州紡織業改/制初,有35家各類紡織企業,占地3000畝,資產總額32億元。其中有凈資產26億元的44萬紗錠,1.3萬臺織機(無梭織機1082臺)。在改/制中,土地被拍/賣,機器被廉/價處理,房地/產商是最大贏家。大鱷們砸了數十萬職工/的飯/碗,賺/得盆/滿缽/滿,不知他們懂/得禮/義/廉/恥嗎?</h3> <h3>14. 曾經創造奇跡的鄭州印染廠,好年景時,一年稅利相當于國家總投資2倍的國有特大企業,土地被1.2億元出讓;年印染布1.1億米的10條印染線的設備被810萬元拍賣。</h3><h3>這塊土地,開發商業住宅1632戶,建筑面積125760平方米(商業建筑面積不詳)。2018年, 這里的住宅二手房,三五套房價就可以買到當年拍賣的全部印染設備。房地產暴/利所帶來的對于人/性的扭/曲,以及對價值觀的誤導,引領極壞的社會風氣。用我們鄭州人、清華前校長施一公言:一方面,吸/光你的錢;一方面殺/光你的人。</h3><h3>可憐唇亡齒寒,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這些弱/ 勢的紡織工人們……!</h3> <h3>15. 在有識之士的呼吁下,鄭州市政/府決定將五個紡織廠在建設路上的門樓作為歷史文物保存,此舉功德無量,為人稱道。2016年,鄭棉四廠的門樓修葺一新,大門兩側"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標語,重新描金,容光煥發,成為一個獨特的風景。</h3> <h3>16. 由鄭州市文物局籌建,擬將鄭棉三廠生產區大門、辦公樓和一個車間保留,改建為鄭州市紡織博物館。記載鄭州紡織城工業發展史,它是一個歷史文化標志,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蘊,承載人們對這一時期的珍貴回憶。然而前年國慶假期,有人偷偷將作為文物保存的三廠辦公樓西配樓拆毀,引發眾怒,破壞沒有再進行下去。</h3><h3>17. 被萬丈高樓包圍的殘/垣廢/墟仿佛在表達著無言的憤/懣。</h3> <h3>18.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者亡。曾經輝煌無比的鄭州國營紡織業消/失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這是偶然與必然的結合,是中國這個階段政治經濟社會運行規律的縮影。60年興與衰,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今引領鄭州紡織業界的是一批民營企業家。衷心希望這些民營企業能成為紡織業的明星企業,繼往開來,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善待/紡織工人,重振鄭州紡織基地的雄威,再創輝煌,。</h3> <h3>后記</h3><h3>1953年,父母親是最早一批從中南紡管局到鄭州參加紡織基地建設。 作為一名子弟,我對紡織廠有著滿滿的記憶和深厚的感情:這里是父母工作的地方;在這里父母養育了我們6個兒女;當年物資不豐富,住房擁擠,但我們度過艱苦又幸福的童年;在這里有父輩的世交和我的同學和發小;在這里有淳樸善良的工友和鄰里朋友;尤其難忘我患浮腫/病時,得到單位呵護和關愛,得以治愈。</h3> <h3>鄭州紡織基地60年,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由興/到亡,一個甲子滄海桑田的變遷,可/嘆可/悲,可歌可泣。值得我們懷念,值得我們反思,值得我們銘記,值得我們傳誦。</h3><h3>作為一個脫離紡織系統的子弟,一個凡夫俗子,到了奔七年紀的老人,人微言輕,已是無畏、無謂、無忌、無求的時候,"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我行我素,如鯁在喉,我把父親當年拍攝的老照片,以及我十幾年前開始關注,拍攝的改制主要節點的照片,在收集查閱大量文史資料,訪問許多當事人,詳細研究后,以《鄭州紡織業 興衰六十年》美篇這個圖文形式,銘記為鄭州經濟發展的做出貢獻的紡織行業,以及為鄭州這座城市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兩代紡織人。</h3> <h3>2018年6月6日,鄭棉四廠子弟小學同學舉辦了師生60年聯誼會, 40多位年屆70歲的二代紡織系統子弟們,為80多歲的老師戴上紅領巾。</h3><h3> 一曰為師,終生為父!</h3> <h3>同學們齊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跳起王培棠老師教的踢踏舞。<br></h3><h3>紡織廠是我們永遠的記憶!</h3> <h3>2018年1月10日第一稿</h3><h3>2018年3月13日第二稿</h3><h3>2018年4月10日第三稿</h3><h3>2018年5月2 日第四稿</h3><h3>2018年5月16日第五稿</h3><h3>2018年6月1 日(上)截稿</h3><h3>2018年6月11日(下)截稿</h3><h3>參考書目:</h3><h3>1.鄭州國棉一、三、四、五、六、鄭印《廠志》</h3><h3> 2.《河南省志》第28卷《紡織工業志》</h3><h3> 3.《鄭州市紡織志》</h3><h3> 4.《嵩岳集團紡織志》</h3><h3> 5.《鄭州勞動志》</h3><h3> 6.《淺析國有企業興衰成敗及建議對策以鄭州紡織工業為例 》2009.04《改革論壇》吳玉鑫 張翼</h3><h3> 7. 《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 【2006年10月27日】</h3><h3> 8.鄭州市《通過招商引資對我市紡織行業進行戰略重組》2005年</h3><h3>9.《國企搬遷破產與地產開發狂潮》2007年03月30日 《第一財經日報》</h3><h3>10.《對江蘇紡織行業的調研報告》百度</h3><h3>11.《從紡織砸錠,到紡織股改》--肖貴玉 </h3><h3>注:感謝鄭州市地方志大力支持。感謝同為紡織子弟的張惠民書記、吳予群總工;感謝胡傳杰道兄、范亞男提供個別照片。有照片取之網絡,本篇無意侵權,究權自刪。</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仁县| 张掖市| 岑溪市| 忻城县| 周至县| 定安县| 祥云县| 耿马| 漳州市| 和硕县| 甘南县| 台山市| 贵州省| 徐闻县| 枞阳县| 东乡县| 凤凰县| 资阳市| 镇安县| 吐鲁番市| 怀来县| 江西省| 涪陵区| 怀远县| 丽江市| 景洪市| 太湖县| 伽师县| 剑川县| 青岛市| 灵武市| 子洲县| 班戈县| 宁武县| 招远市| 普宁市| 龙川县| 海阳市| 九龙县| 卫辉市| 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