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西塘位于江浙滬三省交界處的嘉善縣,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所以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的說法。按照西塘對自己的說法,那就是“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筑,現代的人”,聽著怎么能不令人向往呢?</b></h3> <h3><b> 生活著的千年古鎮一一一西塘,素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眾多的橋梁又把水連成一體,古稱"九龍捧珠″。西塘猶如墨客騷人筆下的輕靈俊秀的一副水墨畫。這里的水是安閑的,靜靜脈脈的依偎在粉墻黛瓦的古老建筑中間,似是一位恬靜柔美的江南女子,溫文爾雅的流淌著她的歲月。</b></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五姑娘主題公園 </b></h3><h5><b> 在西塘流傳著一個真實的愛情故事,清末時期,塘東村的楊家地主小姐五姑娘與長工徐阿天相愛,遭到了異母胞兄的反對,被迫害致死。后來她的愛情故事被編成田歌,在這里傳唱了一百多年。根據這個故事,在古鎮西塘西線入口處建造了占地3000平方米具有西塘水鄉特色和人文歷史的五姑娘主題公園。</b></h5> <h5> 獨瓦亭是徐阿天在當窯工時為表達他對五姑娘的獨一無二的愛情,而特意燒制的一片瓦蓋成一個亭。</h5> <h5> 在亭里掛有一口鐘,上面刻有他們兩人相約的情景,和一見鐘情的文字。</h5> <h5> 南面有三個西塘廊棚象征標志,是他們幽會的地方。</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公園內處處綠波蕩漾,景色美如畫。</h5> <h3><b> 西塘古鎮內明清的廊棚、古弄建筑最特色。遠眺水鄉,白墻墨頂,舟影波光,在薄霧的暈染下恰如一幅淡彩的宣紙畫。</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感受最美的“煙雨長廊″ </b></div><h5><b> 古鎮中最著名的風景線是一道長達近千米、造型古樸的長廊。長廊一邊是商店或民居,另一邊是河,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長長的雨簾,就是不會做詩的人也會頓時詩意滿腔。</b></h5> <h5> 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既可遮陽避雨,又可駐足觀景。漫步其中,腳踩著咯咯作響的青磚路,欣賞著沿河兩岸的風景,仿佛回到了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忘卻了塵世間的喧囂,一種思古之情油然而生。</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廊棚的由來</b></h3><h5 style="text-align: left;"> 民間流傳的"為郎而蓋”和“行善而搭”兩個版本。其中一種傳說:有一位好心的老板在沿朝南埭一帶開設一家店,生意清淡,一直犯愁。一天來了個叫化子在他們屋檐底下避雨,老板看后于心不忍,給了他吃的還請他進門。叫化子執意不肯,晚上老板打烊,叫化子還不離開,老板看屋檐太窄遮不了風雨,就拿了一卷竹簾連在屋檐上,臨時搭了個小棚讓叫化子躲在下面,第二天叫化子不見了,門板上留下了“廊棚一夜遮風雨,知善人家好運來”的對聯。據說這位叫化子就是八仙中的鐵拐李,他來試探店主的心,后來那店主果然生意興隆,發了小財。店主覺得用竹簾連在屋檐上方法不錯,索性就將屋檐加長,街上的商家也想沾點仙氣讓自家的生意也好起來,于是紛紛效仿,慢慢形成了長廊。</h5> <h5> 沿著煙雨長廊走一走,感受一下西塘小橋流水人家。</h5> <h5> 走累了,在沿河一側的靠背長登上歇一歇。那一刻,甚至有一種錯覺,仿佛西塘古鎮等待千年就是為了等待我們的出現。</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清 晨</b></h3><h5><b> 走在西塘古鎮干凈的石板路上。遠遠看去一層迷霧還未散去,真有一種進入夢鄉的錯覺。</b></h5> <h5> 西塘真如詩里描寫的那樣“白墻灰瓦雨如煙,古意石橋月半彎,好一幅天然純凈流動著的水墨畫。</h5> <h5>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有聲。"江南給人的印象,總是離不開水的身影,水是江南的精靈,水是西塘的夢,水是西塘的魂,水是江南最具有魅力的符號。 整座水鄉古鎮似詩如畫。</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沿河錯落有致的明清建筑,兩岸粉墻高聳,瓦屋倒影,典型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h5> <h5> 在這樣的江南水鄉,劃船才是最能親近水鄉的一種方式。坐著早已經歷千萬次航行的小船,搖過一座座橋,兩旁是庭院深深,靜靜的體驗水的寧靜和清幽。真有一種,“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愜意感受。</h5> <h5> 臨河而建的商鋪,盡管是門面不大,但琳瑯滿目的物品總能吸引游人不忍再前進一步。</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午 后</b></h3><h5><b> 在街上走一走、逛一逛,看一看西塘特色的弄。行走于石弄中,猶如穿行于歷史的時間隧道。</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石皮弄</b> </h3><h5> 石皮弄在西塘鎮下西街,是王家“種堂”和“尊聞堂”之間一條細窄的弄堂,全長68米,由216塊厚度僅三厘米的石板鋪就而成。據考證,弄內石板路下是一條使全弄雨天不積水的下水道,薄如皮的石板作為下水道的表皮故稱石皮弄。</h5> <h5> 石皮弄是西塘120多條弄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條弄,最寬處1.1米,最窄處只有0.8米,如果有兩個胖子在弄內交會,沒準就是擦墻貼肚皮也不一定能輕易通過。上面是一條狹長的天空,故石皮弄有西塘“一線天”的說法。</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最短的弄位于明清木雕館所在的余慶堂內的宅弄,全長不過3米。</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休閑茶吧</b></h3><h5 style="text-align: left;"> 走在街上,不經意間就能看到休閑的酒吧和茶室,走累了,在特色店鋪點杯咖啡,聽一段民謠或聊會兒天,發會兒呆,讓思緒暫時斷了線,哪怕只是幾分鐘,也是超級的享受了!</h5> <h5> 這里將江南水鄉的休閑暇意體現得淋漓盡致。</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傍 晚</b></h3><h5><b> 夕陽映照在靜靜的小河之上,在小巷走一走,細數古鎮的三十多座古橋,置身于一段古老的歲月,彷如脫離了凡塵喧囂,在夢中,尋得一世外桃源。</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五福橋</b></h3><h5> 他是由當時西塘的五戶人家共同集資建造的,這五戶人家分別把五種不同福氣都安置在橋面上,它建于明正德年間,修于清光緒二十七年。據西塘的老人說,人要從這橋上走過會帶上五種福氣,這五種福氣有好多種版本,但大致認為這五種福氣分別是:長壽、康寧、富貴、德行、善終。有時間,你也來走一走,可以把五種福氣帶回家。</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臥龍橋</b></h3><h5> 臥龍橋是浙江西塘的一座有名的石橋,臥龍橋原來是一木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有一天,橋邊住一位姓朱的竹匠看到一孕婦失足落水而死,就很想重新修造,可沒有資金。他就削發為僧名廣緣,奔走化緣歷時十年,積得白銀三千兩,開工建造。到白銀用完,尚缺石料,和尚卻因十年老苦積病而死。工程缺橋面將停,這時,有兩位神仙來到西塘,聞西塘豆腐干非常有名,品之,贊不絕口,正陶醉之時,一塊豆腐干掉了下來落在未完工的臥龍橋上,形成了橋面。</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送子來鳳橋</b></h3><h5> 這座造型獨特的廊橋名叫“送子來鳳橋”,非常寬,兩邊都能走,始建于明崇禎十年,為三孔石板橋。為什么叫“送子來鳳橋”呢?傳說建造時,適有一鳥飛來,造橋人認為這么美的鳥應該是鳳凰,天降祥瑞,恰逢橋邊有一戶人家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古取名“送子來鳳橋”。</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此橋又名“情侶橋”,寓意情侶步過此橋,婚后必生貴子,所以現在西塘的男女青年結婚,都喜歡到橋上走一走。男子走左邊,女子走右邊,寓意男左女右。左邊為階梯級,比喻為步步高升;右邊沒有階梯,是斜坡的,主要是因為古代女子裹小腳,三寸金蓮,漫漫往上挪,步伐比較小,故走小步,寓意結婚后能穩穩當當勤儉持家。</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永寧橋</b></h3><h5> 永寧橋是目前鎮上最好的觀景點了,河南岸是西街的后面,沿河有高低錯落的民居建筑群,大多為清末至民國年間,大宅的風火墻高高聳起,青磚黛瓦和石河橋盡收眼底。這里的景觀最得攝影家和畫家們的青睞,是他們創作的獵景之地。</h5> <h5> 永寧橋是西塘人氣最旺的一座橋,不僅來往經過的游客多,很多人還都會在這里拍照,特別是早晨拍日出。</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萬安橋</b></h3><h5> 該橋是好萊塢大片《蝶中蝶3》的場地拍攝地,極具水鄉浪漫色彩。</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環秀橋</b></h3><h5> 環秀橋連接著煙雨長廊和繁華熱鬧的西街,也是從長廊到石皮弄的必經之路。而無論是晴天、雨天還是處于夜幕之中,站在橋頂遠眺水鄉,但見灰墻白瓦層層疊疊,兩排大紅燈籠在河道邊高高掛起,河中烏篷船隨波搖晃,亦是一番浪漫美景。</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夜 晚</b></h3><h5><b> 華燈初上,燈火輝煌,西塘讓人陶醉了,一串串的紅色燈籠,長廊彩色燈光一起和水中的倒影組成西塘暮色圖。</b></h5> <h5> 夜幕降臨坐著游船游西塘,整座古鎮似詩如畫,人處其間,恍然桃花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心中游。</h5> <h5> 水中倒影著暖暖的紅色光暈,隨著船只飄過后蕩漾開來,讓水也靈動起來,而你真好身處其中,徜徉在這里,仿佛身處仙境。</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西塘參觀的主要景點</b></h3><h5 style="text-align: left;"><b> 游玩西塘不僅可以領略到小橋流水、錯落有致的明清建筑,還可以置身期間,親身感受古樸、安逸原汁原味的水鄉風情。西塘共有十一個可供參觀的景點,每個景點都以其特有的內涵向游人展示著西塘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獨特的人文風惰。</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護國隨糧王廟</b></h3><h5> 護國隨糧王廟俗稱“七老爺廟”。明朝崇禎年間西塘一帶鬧饑荒,當時七老爺督運黃糧船經過,見饑民累累,遂將皇糧傾施于饑民,自知難逃國法,就在雁塔灣河里自盡,得救的百姓集資建廟供奉。后朝廷知此事追封為護國隨糧王。</h5> <h5> 旁邊有一個大殿,展示的是護國隨糧王廟會出巡的模擬場景,規模盛大,這個傳承了數百年的廟會,已經列入浙江省的非遺名錄。</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醉 園</b></h3><h5> 醉園由王宅的“醉經堂”而得名,醉園的意思有三層:一是因“醉經堂”——醉讀經書之意;二是園內景色醉人;三是沉醉于版畫藝術。</h5> <h5> 醉園初建于明代,原有五進院落,是西塘望族王氏塔灣街宅院之偏廳,現存四進,有古磚花壇和江南罕見的徽磚拱橋。庭院里的古磚花壇原與房子一同建造,距近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而南邊大院里的“醉雁橋”僅容一身而過,是江南最袖珍的磚拱橋。</h5> <h5> 醉園面積二百多平方米,庭院房屋保存完好,是個“麻雀雖小,五臟懼全”的別致庭院。園內廳堂回廊、碧池青石、翠竹紅鯉、秀色醉人,在極小的空間內將江南庭院建筑的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王 宅</b></h3><h5> 種福堂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源起宋御營司都統制王淵,王淵護駕宋高宗趙構南渡后遭明受之變,其子孫隱沒于杭嘉湖一帶。清順康年間,其中一脈子孫移居西塘,興此宅第,前后七進加一后花園,為典型的明清民居風格。</h5> <h5> 廳堂正中央懸掛有康熙年間翰林侍讀學士海寧陳邦彥題名為“種福堂”的匾額,以告誡后人“平日多行善積德,日后定能使子孫得福”,所謂:種瓜得瓜,種福有福。</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西 園</b></h3><h5> 西園系明代朱氏私邸,后出讓給孫氏。為江南大戶人家建筑,園內有亭臺樓閣、假山魚池,是當時鎮上風景優美之處。</h5> <h5> 1920年,因詩人柳亞子先生與西塘的一幫文友在此舉行了雅集合照,所拍照片被稱為“西園雅集第二圖”,西園便有了名聲。</h5> <h5> 新的西園小橋流水,石獅門廳,園內環繞磚砌花格游廊、水榭、曲橋、假山、涼亭、人工瀑布。</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鈕扣博物館</b></h3><h5> 紐扣博物館原是西塘商戶薛幼民的私宅,前街后河,是西塘民國時期獨特的商住用型建筑。</h5> <h5> 其正廳名“崇稷堂”,現在整個私宅作為鈕扣博物館,陳述了鈕扣的起源與發展歷史,系統地展現了鈕扣從古到今、從簡到繁、從粗到精的演化過程。</h5> <h5> 走在木質的樓閣里,看著各個時期的紐扣圖片、實物以及它的發展與演變。對于服裝設計師來說,這里絕對值得一看,因為一個扣子可能就是一件服裝的點睛之筆,從歷史中尋找答案,肯定會有驚喜。</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張正根雕藝術館</b></h3><h5> 張正根雕藝術館共收藏了著名根雕藝術師——張正的根雕作品壹百余件,有著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h5> <h5> 張正大師的作品立足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有五百件多件大型作品被載入“吉尼斯之最”,譽為“東方之子”。</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瓦當文化展示館</b></h3><h5> 江南瓦當陳列館是古鎮民間收藏家董紀法先生收集、陳列的江南水鄉民間磚瓦藝術陳列館。</h5> <h5> 江南瓦當陳列館內有花邊滴水、筷籠、步雞、磚雕、古磚、陶俑六大類300多個品種,其中有及富美好愿望的傳統瓦當;有帶宗教色彩的寺廟瓦當,是考察建筑年代和時尚風格的見證。</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明清木雕陳列館</b></h3><h5> 該館陳列著250多件明清時期以來以西塘為代表的江南地區民居建筑木雕。</h5> <h5> 集中展現了江南民居木雕特有的柔美、細膩、清新、絢麗的格調。</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 堂 </b></h3><h5> 圣堂舊稱“龐公祠”,清康熙年間重建,改供關帝像。關羽是武圣,與文圣孔子同為萬世師表,故稱之為“圣堂”。</h5> <h5> 圣堂每逢歲首,商販多集于此,各色風味小吃,年畫玩具,琳瑯滿目。居民扶老攜幼,到圣堂祈福、吃點心或為孩童購買玩具、熙熙攘攘十分熱鬧。</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倪 宅 </b></h3><h5> 倪宅是前上海市副市長倪天增的祖居,建于明末清初時期。倪宅是典型的明清民居風格。目前,該處已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浙江省首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h5> <h5> 倪宅原為五進,現只開通了前二進,正廳為承慶堂,為倪氏祖居的堂名。</h5> <h5> 前廳和兩旁分別設有廚房、膳房、帳房、琴房等,樓上則設有閨房、臥室等為明清時期西塘殷實家庭的真實寫照。</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酒文化博物館</b></h3><h5> 西塘原有黃酒陳列館,館內充斥著黃酒的清香,古時的酒器皿陳列在玻璃柜內,展示著中國百年的酒文化,更有各種黃酒的知識提供,讓人近處體味黃酒的醉人芳香。西部釀酒世家劉西明先生看中了酒鎮西塘,將他幾輩人收藏的酒文化實物在這里陳列展示,在原有黃酒陳列館的基礎上新開了“中國酒文化博物館”。</h5> <h5> 古鎮西塘在歷史上就是個酒鎮,“酌好酒,吟好詩”,一直是古代很多文人學士的兩大追求。明代初年,大詩人高青丘乘舟過西塘,特地停下來尋問酒家。清代,西塘鎮上名酒梅花三白聞香百里,民國初年的柳亞子多次醉飲鎮上。西塘的酒文化,可以說與古鎮同步,與古鎮齊名。</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酒吧一條街</b></div><h5><b> 晚上來逛酒吧一條街最好找一間看起來非常吸引自己的酒吧、聽上一首DJ、喝一杯火辣的雞尾酒、感受一下逛嗨的感覺。</b></h5> <h5> 這條街真的超級嗨、走過來之前完全沒感覺、剛一走到這就會感覺連道路都在跟著幾家酒吧內的音響在震動。甚至空氣都感覺是震動的。但是一走過這幾家大的酒吧門前、音樂就完全沒有了、也是神奇。</h5> <h5> 不過我更喜歡安靜一些、找一間清吧、聽一首情歌、想一個人。</h5> <h3><b> 如此靜謐小鎮,清晨薄霧也罷,夜晚美景也罷,如詩如畫的別具風格,在濃厚的文化背景下,也是非常令人神往和留連往返……</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埔区|
江孜县|
南华县|
鹿泉市|
古丈县|
南部县|
宁阳县|
壶关县|
米脂县|
达日县|
南丰县|
石城县|
民乐县|
靖江市|
九龙坡区|
克山县|
安仁县|
科技|
于都县|
秭归县|
潼关县|
英超|
容城县|
乐安县|
茶陵县|
宣威市|
精河县|
长春市|
依安县|
方正县|
宁化县|
扶沟县|
宁陵县|
株洲市|
宁都县|
长丰县|
天津市|
海兴县|
庆阳市|
革吉县|
襄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