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嘉善文保知多少(下篇)

陽光不銹

<h3>  “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這是2016年6月10日我國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的主題。也是從這一天開始,我根據縣博物館(縣文保所)提供的資料,開始以“尋蹤訪古、薪火傳承”為主題的全縣文物保護單位(點)的攝影采風計劃,歷時一月余,完成全縣101個文保單位(點)的尋訪工作。</h3><div> 最近兩年,我縣又新薦、新增了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點),目前,全縣有各級文保單位、文保點108處119個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保單位6處17個點,縣級文保單位50處,縣級文保點51處。</div><div> 今年5月份,我又對新增、新薦及部分新修繕的文保單位(點)進行新一輪的攝影采風,現整理成《美篇》,《美篇》分上、下兩篇,上篇包括魏塘、羅星、惠民街道和西塘鎮,計56個文保單位(點)共63處;下篇包括干窯、天凝、姚莊、陶莊、大云鎮,計52個文保單位(點)共56處。</div><div> 全縣總共文保單位(點)108處119個,其排列程序完全按縣文保所提供目錄程序排列。上篇已于上周星期日發朋友圈,今發下篇,繼續和朋友們分享。</div> <h1>干窯鎮</h1><h3>57.錢氏船塢</h3><h3> 錢氏船塢位于干窯鎮長生村讓巷12號宅南, 清道光年間由當地首富錢仲樵建造。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0年對錢氏船塢進行維修。2011年1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錢氏船塢在嘉善是現存唯一的一座, 在我省范圍內也少見, 可作為研究江南水鄉船塢的實物例證,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div><div><br></div><div><br></div> <h3>船塢內部</h3> <h3>船塢背觀</h3> <h3><font color="#010101">58.窯墩</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窯墩位于干窯鎮干窯村烏橋頭132、133戶, 建于清代。因正常的生產需要, 此窯墩仍在運作, 故每年需要局部維修。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一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4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此</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窯占地500平方米, 由2個圓形窯組成, 故稱和合窯, 結構為雙圓筒體, 窯的四周用磚砌, 窯頂建有2只煙囪, 二窯之間用磚砌的階梯從地面通往窯頂, 供挑水之用。窯的東、西各有窯屋三間。</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從泥土到磚瓦要通過多道工序, 窯墩是磚瓦成品最為重要的一道工藝設施, 土坯裝入窯中, 通過燒制成磚。這個窯現在還在使用, 是一個” 活” 遺址, 它既體現著清末燒制磚瓦的技術與工藝, 也通過人們的燒制磚瓦活動展現了社會發展的樣貌。</span></h3> <h3>此窯俗稱“沈家窯”,現在還在使用,是個“活”遺址</h3> <h3>59.晉賢橋</h3><h3> 晉賢橋位于干窯鎮干窯村朱家浜自然村。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 明萬歷元年(1573) 建, 清乾隆三十年(1765) 重建。原橋頂有亭, 故俗稱” 亭子橋” 。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該橋在干窯鎮屬年代較久遠的石橋, 具有一定的歷史 、藝術價值。</div> <h3>晉賢橋矢高8米,是縣境內最高的石橋</h3> <h3>60.河西街沈家宅</h3><h3> 河西街沈家宅位于干窯鎮河西街二弄5號, 建于清代。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沈家宅布局保存完整, 規模較大, 雕刻精美, 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div> <h3>此宅柱子用材較為粗大,金柱有蓮花瓣柱頂石,上置石鼓墩,梁坊的雕刻十分精美</h3> <h3>61.滴翠橋</h3><h3> 瀾翠橋位于干窯鎮黎明村新橋頭自然村北, 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 清康熙戊辰年(1688) 建, 嘉慶九年(1804) 重修, 光緒二年(1876) 重建。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該橋為干窯鎮老拱橋, 且橋上有石刻題記和如意紋飾,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div> <h3>此橋橋東、西落坡處各設一平臺,呈喇叭狀</h3> <h3>62.北弄街97號民居</h3><h3> 北弄97號民居位于干窯鎮北弄街97號, 建于清末。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此宅保存完好, 特別是磚雕門樓, 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div><div><br></div> <h3>此宅坐北朝南,由磚雕門樓、廂房及正屋圍合而成</h3> <h3>磚雕門樓,共有三層磚雕,下有石庫門,上設兩只步雞</h3> <h3>63.干窯廊棚</h3><h3> 干窯廊棚位于河東街16~20號, 建于清代。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廊棚占地53平方米, 西臨市河, 南北走向, 小瓦頂廊棚長24米, 寬2.2米, 檐高2.5米沿廊棚店面為兩層樓房, 有8個門面。</div><div> 廊棚沿河店鋪為方便路人雨天通過, 自行連接各家屋頂形成的, 反映出當時不管是商家還是普通人家, 大家和諧融洽的一種風氣。</div> <h3>廊棚有8個門面,店面為兩層樓房,上面留有“文革”標語痕跡</h3> <h3>64.薛家店鋪</h3><h3> 薛家店鋪位于干窯鎮河東街一弄2、3號, 建于清代。20世紀30年代末, 二進失火燒毀。現存建筑一樓為店鋪, 二、三樓為住房。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h3><div> 清代三層店鋪的發現在嘉善尚屬首次, 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div> <h3>西側柱子有被火燒的痕跡</h3> <h3>65.讓巷錢家宅</h3><h3> 讓巷錢家宅位于干窯鎮長生村讓巷18號, 建于清代。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錢家宅總體布局基本完整, 是研究地方建筑的實物例證,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東、西側有走馬堂樓</h3> <h3>66.陸家宅</h3><h3> 陸家宅位于干窯鎮范東村朱孔浜12號西, 建于1949年。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該宅總體布局基本完整, 屋頂為四六戧與硬山頂的有機結合。它是研究我縣近代建筑的實物例證。</div> <h3>67.漁渡浜碉堡</h3><h3> 漁渡浜碉堡位于干窯鎮范涇村漁渡浜自然村北。民國二十五年(1936) 冬乍平嘉國防工事動工修筑。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該碉堡占地3.7平方米, 鋼筋水泥結構,平面呈圓形,有三個槍口, 方向分別為東 、東北 、東南, 東南面有進門洞, 高0.9米。</div><div> 漁渡浜碉堡雖然面積不大, 卻是縣境內保存相對完好的一個,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68.陶新機制瓦廠遺址</h3><h3> 陶新機制瓦廠遺址位于干窯鎮干窯村觀音堂橋西側。占地1000平方米, 是制坯車間所在地, 現存運坯碼頭1座。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嘉善縣志》記載: 民國七年(1918), 干窯商民潘嘯湖等人仿制” 洋瓦” 成功, 創建陶新機制瓦廠, 投產后獲利頗豐, 繼起者有泰山、生泰、華新等機制瓦, 其平瓦質量均可與洋貨相伯仲。據當地居民介紹, 這是嘉善最早的民族工業, 解放前為” 雙馬牌” 商標, 解放后改為” 鐵錨牌” 商標。2008年3月在遺址旁的河床邊, 發現了經農商部注冊的” 雙馬牌” 平瓦。</div><div> 陶新機制瓦廠是嘉善最早的有記載的民族工業, 也是我省第一張國產平瓦的誕生地。國產平瓦的誕生, 結束了外國壟斷中國平瓦市場的歷史, 反映和見證了近現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因此, 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div> <h3>站在觀音堂橋上遠攝碼頭遺址</h3> <h3>現存運坯碼頭</h3> <h3>69.寶大碾米廠礱糠倉庫</h3><h3> 寶大碾米廠礱糠倉庫位于干窯鎮干窯村烏橋頭東南, 建于20世紀60年代。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該倉庫占地60平方米,圓形建筑, 用清水錯縫砌筑, 頂部圈頂保存很好, 朝北開一扇門, 內徑8米, 高13.4米, 壁厚0.4米。</div><div> 倉庫原為寶大碾米廠的礱糠儲存間, 為老字號遺存, 建筑本身反映了當時較高的建筑工藝水平。</div> <h3>70.戴家灣窯墩</h3><h3> 戴家灣窯墩位于干窯鎮黎明村戴家灣, 始建于清末民初, 現在仍在使用。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h3> 此窯為當地仍在使用的少數窯墩之一,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h3> <h3>此窯有3個窯墩組成,其中1座饅頭窯、1座和合窯,圖中平瓦為爬上窯墩上所見</h3> <h3>71.北關橋</h3><h3> 北關橋位于干窯鎮黎明村北環橋2號南,建于1958年。2017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h3> 嘉善地處江南水鄉,現存石橋較少,可作為研究水鄉橋梁的實物旁證。</h3> <h3>北關橋西南即戴家灣窯墩,常有運輸船進出,小小的石拱橋突駛出一艘大駁船,著實讓人驚訝,隨手抓拍一張</h3> <h1>天凝鎮</h1><h3>72.天凝古橋群</h3><h3>天凝古橋群包括圓通橋、安瀾橋、安福橋、安壩橋、三里塘橋(含涼亭)。2017年1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h3><h3><br></h3><h3>1.圓通橋</h3><h3> 圓通橋位于天凝鎮天凝社區古鎮路54號。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 明萬歷十八年(1590) 重建。1986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該橋是縣境內保存至今為數極少的明代橋梁,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div> <h3>橋欄為青石美人靠</h3> <h3>72.天凝古橋群</h3><h3> 2.安瀾橋</h3><h3> 安瀾橋位于天凝鎮洪溪社區中新街32號南。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安瀾橋在當地很有影響, 而且保存較好, 是我縣研究民國橋梁的實物例證。</div> <h3>橋面有4塊長條石鋪成</h3> <h3>72.天凝古橋群</h3><h3>3.安福橋</h3><h3> 安福橋位于天凝鎮洪福村俞家木橋自然村, 當地俗稱俞家木橋,民國二年(1913)新建。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該橋年代較久遠, 且保存基本完整,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br></div><div><br></div> <h3>橋面鋪3塊長條石,橋墩用3塊長條石豎砌</h3> <h3>72.天凝古橋群</h3><h3>4.安壩橋</h3><h3> 安壩橋位于天凝鎮天凝村溇西自然村。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該橋年代雖并不十分久遠, 但保存較完整, 是我們研究民國橋梁的實物例證。</div> <h3>橋墩用塊石壘疊,中間用4塊長條石豎砌,橋面鋪4塊長條石</h3> <h3>72.天凝古橋群</h3><h3>5.三里塘橋</h3><h3> 三里塘橋位于天凝鎮洪福村五眼橋18號南, 始建于明代。民國八年(1919) 重建。橋堍北側的涼亭于20世紀90年代由村民集資重修。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五孔橋梁在嘉興地區保存較少, 且保存基本完整,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div> <h3>五孔石板橋,橋長36.1米</h3> <h3>橋堍北側由村民集資重修的涼亭,涼亭為歇山頂,五梁架</h3> <h3>73.戴家樓</h3><h3> 戴家樓位于天凝鎮天凝村溇西90號, 建于民國后期。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戴家樓整體格局完整, 樓房落地長窗保存較好,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div> <h3>樓房格局完整,落地長窗保存較好</h3> <h3>74.大通橋</h3><h3> 大通橋位于天凝鎮鎮東村林家埭東側。橋中孔兩側刻有"光緒七年(1881)重建大通橋"。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大通橋年代較久遠,保存基本完整,且五孔橋梁在嘉興地區保存較少,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div> <h3>五孔石板平橋,橋長32.9米,是縣境內最長的石橋</h3> <h3>75.廣安橋</h3><h3> 廣安橋位于天凝鎮欣楊村池囗36號南。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 明成化十年(1474) 建,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 修。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7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當時這里人囗眾多, 浜囗有四十二浜囗, 廣安橋為居民提供了眾多便利。</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橋墩由三塊條石豎砌,橋基用塊石壘疊</font></h3> <h3>76.瑞林橋</h3><h3> 瑞林橋位于天凝鎮天凝社區古鎮路100號西南。清光緒《嘉善縣志》 二十區圖上有記載,因望柱刻有獅子, 又稱獅子橋。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7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此橋年代較久遠,且保存基本完整,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div><div><br></div> <h3>4對望柱柱頭雕刻形態各異的坐獅4對共8只,可惜有1只在“文革”中被損</h3> <h3>77.寶善橋</h3><h3> 寶善橋位于天凝鎮洪福村福善涇88號。西南角,清光緒《嘉善縣志》對寶善橋有記載。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7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該橋歷史較久,清代的橋在我縣保存不多,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78.顧家廳及河埠</h3><h3> 顧家廳及河埠位于天凝鎮天洪溪村高浜96號, 建于清代。20105年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7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該廳結構比較簡單, 但梁架 、雕花保存較好, 并且還有保存完整的河埠,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div><br></div><div>附</div> <h3>廳南現存內河埠2座,八字形河埠1座及船塢殘存石柱6根(原2座船塢)</h3> <h3>79.馬逢樂就義處</h3><h3> 馬逢樂就義處位于天凝鎮戴西港橋南橋堍東側。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06年因康莊工程被移建在戴西港社區衛生服務站東側。</h3><div>馬逢樂(1906~1939), 魏塘鎮人, 曾任國民黨嘉善縣黨部干部, 嘉善縣農會干事長, 嘉善縣第四區區長。他在戴西港東岳廟召開農民協會成立大會, 被推為會長。協會實行” 二五減租”, 廢除舊斛, 改用市斛, 以減輕農民負擔。1939年11月, 顧銀槎等地主用金錢買通縣挺進大隊大隊長鐘林, 以” 組織農民抗租, 接近共產黨” 之罪名, 處死馬逢樂。馬逢樂被殺于戴西港涼亭右側。亭子占地11平方米, 坐西朝東, 歇山頂, 面寬、進深各3.3米。</div><div> 馬逢樂作為我縣重要歷史人物, 其就義紀念地,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80.北大街黃家宅</h3><h3> 北大街黃家宅位于天凝鎮洪溪社區北大街12號, 建于清末。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該宅是當地保留下來為數不多的清代建筑,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該宅文保命名曾為朱家宅,2017年10月更名為北大街黃家宅)</div> <h3>81.北新街黃街宅</h3><h3> 北新街黃家宅位于天凝鎮洪溪社區北新街13號, 建于民國后期。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該宅建筑形制特別, 新穎別致,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該宅文保命名曾為洪溪黃家宅,2017年10月更名為北新街黃家宅)</div> <h3><font color="#010101">82.周家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周家宅位于天凝鎮馬塔塘村黃家廟56、57號, 建于民國時期。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該宅是當地保存數量較少的民國時期的建筑,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該宅文保曾命名為黃家廟黃家宅,2017年10月更名為周家宅)</font></h3> <h3>原有進,現存第二進及東走馬堂樓</h3> <h3>83.安東橋</h3><h3> 安東橋位于天凝鎮天凝村安東橋自然村順六港北水閘, 始建于清代。20世紀40年代重建,60年代改裝水閘。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該橋保存完整, 并且簡易水閘橋在嘉善還是第一次發現, 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div> <h3>橋身砌條凹槽,可作簡易水閘</h3> <h1>姚莊鎮</h1><h3>84.大往遺址</h3><h3> 大往遺址位于姚莊鎮展幸村東北的大往圩,為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至商周馬橋文化時期遺址。1982年9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2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遺址平面呈長方形, 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1985年、1991年曾進行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堆積時間跨度較長, 文化層厚在1米以上, 屬馬家文化的器物有腰沿釜、牛鼻式器耳, 石斧等; 屬崧澤文化的器物有弦紋陶甕、豆盤、瓦形鼎足等; 屬良渚文化的器物有雙鼻壺,T字形、魚鰭形鼎足, 有段石錛、石鑿、柳葉形石鏃等; 屬馬橋文化的器物有凹底罐、鴨形尊, 還有繩紋、條紋、云雷紋、大方格紋陶片, 石刀, 銅鏃等。</div><div> 大往遺址是浙江省確證有馬家浜-松澤-良渚-馬橋文化完整史前文化序列的遺址之一, 內涵豐富, 延續時間長, 為研究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的資料。</div> <h3>遺址邊上建有大往圩遺址小公園</h3> <h3>“大往圩人”雕像矗立在展幸村村部</h3> <h3>85.董家浜遺址</h3><h3> 董家浜遺址位于姚莊鎮北港村董家浜自然村的東部, 為西周時期遺址。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遺址呈長方形, 面積約4萬平方米, 文化層厚約1~1.5米, 土色為黃褐色、灰黑色夾雜紅燒土塊等, 釆集的陶片紋飾有細繩紋、回字紋等。</div><div>該遺址整體保存尚可。</div><div> 雖然面積較小, 但卻是縣境內發現的少有的西周時期遺址, 為研究我縣西周時期的生產、生活及其社會形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div><div><br></div> <h3>86.張安村遺址</h3><div> 張安村遺址位于姚莊鎮界涇港村張安村(自然村), 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至商周馬橋文化時期的遺址。1982年9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div><div> 遺址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 文化層厚0.2~1.2米。采集到良渚時期的灰陶甕耘田器及馬橋時期的印紋硬陶陶片等。</div><div> 張安村遺址是我縣已發現面積最大的遺址, 為研究我縣良渚文化至商周時期的生產、生活及其社會形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div><div><br></div> <h3>87.福源橋</h3><h3> 福源橋位于姚莊鎮南鹿村蕩上與東徐浜交界處, 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 福源橋俗呼滕家橋, 同治十年(1871) 里人沈鴻輝等經募重建。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福源橋為姚莊有據可查的最古老石橋, 可作為研究水鄉古橋的實物例證。</div> <h3>2014年,姚莊鎮在縣文保所的聯系下,委托蘇州太湖古典園林建筑有限公司對福源橋進行修繕。</h3> <h3>88.凈土橋涼亭</h3><h3> 凈土橋涼亭位于姚莊鎮姚莊村前浜南側茜涇港塘北岸, 根據亭內碑文記載, 建于清代。涼亭由于緊靠河邊,2006年被過往船只撞毀。2007年4月涼亭在原址向北3米移建在農田之上。1982年9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清代涼亭在我縣已屬少見, 凈土橋涼亭保存較好, 縣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div> <h3>89.仁天浜橋</h3><h3> 仁天浜橋位于姚莊鎮姚莊村仁天浜31號西, 建于20世紀60年代末。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仁天浜橋的外觀立面磚有特色, 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div> <h3>此橋主拱券為鋼筋水泥結構,外貼青磚,錯逢飾面</h3> <h3>90.蓮花庵大殿</h3><h3> 蓮花庵位于姚莊鎮展幸村蓮花涇蓮花庵內。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清乾隆十八年(1753)僧三明大文重修,嘉慶三年(1798)僧守璞募資重建。現存大殿。1986年12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修大殿,2004年重建山門天王殿。</h3><div> 蓮花庵大殿占地253平方米,面闊五間,通面寬18.3米,通進深13.8米, 明間用六柱, 前后共九檁。單檐硬山頂,全部用陽瓦。天王殿前有羅漢松和銀杏樹各1株。<br></div><div> 蓮花庵是比較典型的水鄉寺廟, 依然保持了水路進香的格局, 在嘉善地區已屬少見, 并且大殿保存基本完整,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br></div> <h3><font color="#010101">91.耳順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耳順橋位于姚莊鎮北港村北港自然村。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 清乾隆五年(1740) 建, 道光二年(1822) 重建。2011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7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該橋是我縣唯一一座橋面石板橫鋪的石橋, 且年代較久遠,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font></h3> <h3>此橋最大的特點是橋面石板橫鋪, 這樣從橋面上走時,會發出石板撞擊的聲音。據說這是造橋者的特別的用意。該橋的南面原有一個廳為許家廳,因當時的強盜很多,主人在造橋時,把橋面刻意設計成橫鋪,使行人走路時會發出石板撞擊的聲音,如果有人急急地從橋上走過,那么必然會發出一連串的聲音,這就以特殊的方式告訴了主人。同時,此橋的欄桿也很特別,表面是半圓形的。據介紹,是為了防止有人在欄桿上休息睡覺而導致摔落水中而特別設計的。</h3><div><br></div> <h3>92.李家磚雕門樓</h3><h3> 李家磚雕門樓位于姚莊鎮金星村大東王港北171號,建于清代。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此磚雕門樓占地3平方米, 在二 、三進之間, 面北, 面寬2.7米、高約5米、厚0.9米。石質地栿, 門楣上方飾五層磚雕: 中間三方四字磚雕模糊, 二邊各設一方仙人 、仙境磚雕; 下為人物及亭臺樓閣磚雕, 二邊為”壽” 字紋; 底層一組兵馬刀槍磚雕; 上部有人物 、山 、松磚雕, 兩邊置兩個垂蓮柱。上設六組斗拱, 斗拱之間為夔龍磚雕。頂為重檐飛椽, 花邊滴水, 兩邊翼角起翹, 滾瓦花脊。</div><div> 李家磚雕門樓雕刻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div> <h3>門樓精美雕刻及兩石柱底部</h3> <h3>93.薛家宅</h3><h3> 薛家宅位于姚莊鎮清涼村窯浜斗158號, 建于民國時期。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薛家宅總體布局基本完整, 第二、三進分兩次建造連成一體, 建筑高大寬敝, 是研究我縣地方建筑的實物例證。</div> <h3>94.張家宅</h3><h3> 張家宅于姚莊鎮清涼村窯浜斗160、161號, 建于1938年。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該宅總體布局基本完整, 建筑高大寬敝, 是研究我縣地方建筑的實物例證。</div> <h3>95.“永禁漁捕”碑</h3><h3> 永禁漁捕碑位于姚莊鎮武長村長浜機埠, 民國十五年(1926) 立。2011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石碑為花崗巖材質, 占地0.3平方米, 碑寬0.32米, 長0.94米, 厚0.13米。碑文為” 放生河, 東至道八扇港囗南武殿浜口, 西至和尚塘囗北至岸。民國十五年二月蓮蓮溪佛學會立”。</div><div> 永禁漁捕碑是民國時期禁捕魚的公告. 對于了解當時的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 貝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96.圓筒糧倉</h3><h3> 圓筒糧倉位于姚莊鎮姚莊社區姚莊敬老院內, 建于1979年。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該糧倉占地420平方米, 由南北各4個圓筒組成, 容量1900噸, 并配有電子測溫、機械降溫、自動輸送設備。通面寬31米, 進深15米, 圓筒高15米,西樓房八層, 高23米, 兩圓筒之間間距6.7米。</div><div> 該糧倉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保存完整, 是我縣現代糧食倉儲設施的見證。</div> <h3>97.施王廟</h3><h3> 施王廟位于姚莊鎮俞匯村盛家灣57號南側, 建于清代。西墻上曾畫有一匹馬, 東墻上有一條小船, 寓意菩薩出門要騎馬, 坐船,” 文化大革命” 時期被毀。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該廟占地29平方米, 坐北朝南, 屋頂為雙屋脊四六戧, 三開間假三進, 通面寬4.3米, 進深6.8米。第一進梁架為五架梁用二柱, 屋頂上有天窗。第三進供奉有十一個菩薩</div><div> 此廟是典型的民間小廟, 面積較小, 但很精致。</div> <h3>施王廟于2017年進行修繕,原被石灰掩刷的墻畫也重見天日,十分精美</h3> <h3>98.丁氏家族墓</h3><h3> 丁氏家族墓位于姚莊鎮沉香村江家港自然村。明代。2017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h3> 該墓占地28.4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1米。南北寬4.65米,北側墓壁嵌“明故丁室呂碩墓志銘”、“封文林郎句容懷悔丁翁墓志銘”等三塊石碑。</h3><h3> 丁賓是我縣歷史上有名的清官,而以丁賓家族墓為主體開展廉政教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h3> <h3>以丁氏家族墓為主體的清風園風貌</h3> <h3>99.東來橋</h3><h3> 東來橋位于姚莊鎮沉香村沉香蕩新邨北側。清代。2017年11月公布為縣級物保護點。</h3><h3> 該橋是丁賓父親始建,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h3> <h3>100.流慶橋</h3><h3> 流慶橋位于陶莊鎮陶莊社區北新街。 原名永慶橋,俗稱八字橋。 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宋時由鄉人陶大猷重建。 1982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h3><div> 該橋歷史悠久,造形優美,且作為嘉善境內僅存的宋橋,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div> <h3>橋體兩側有青石欄板,橋身兩側天磐石各有一對螭首石雕</h3> <h3><font color="#010101">101.圓覺寺前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圓覺寺前殿位于陶莊鎮陶莊社區圓覺路。圓覺寺前殿在圓覺寺內,現稱大雄寶殿,曾作過糧倉,1994年寺廟由根宗法師接管,對門、窗進行維修。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始建于宋景定三年(1262)。歷朝屢廢屢建,現僅存前殿,清乾隆年間重修。1986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圓覺寺前殿占地123平方米,坐北朝南,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通面寬14米,進深8.8米,明間梁架為五梁架前后雙步梁用四柱,次間梁架為五梁架分心前后雙步梁用五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圓覺寺前殿是我縣保存較好的寺廟,縣有一定的歷史價值。</font></h3> <h3>前殿背面觀</h3> <h3>102.積善橋</h3><h3> 積善橋位于陶莊鎮朝北灘路。據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淸朝隆六十年(1795)建。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7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單位。</h3><div> 該橋在陶莊鎮屬年代較久遠的石橋,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div><br></div><div><br></div><div>附</div> <h3>此橋橋耳、望柱、千斤石花紋雕刻特別秀美</h3><div><br></div> <h3>103.永禁碑</h3><h3> 永禁碑位于陶莊鎮汾南村夏河自然村夏河大橋,民國六年(1917)立。2011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石碑為花崗岸材質,占地0.06平方米,面東,寬0.31未,長1.1米,厚0.9米。碑文為"民國六年二月開河工竣立,永禁鵝鴨放河.埂樹斬伐.垃圾投河,黃字圩下河大浜同人公啟"。</div><div> 石碑意思簡明,字跡清晰,代表著當時的民情民意,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104.袁黃祖居</h3><h3> 袁黃祖居位于陶莊鎮陶莊村袁家埭22號。清代。2017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h3> 該祖居占地140平方米,坐南朝北,南臨袁家埭河。現存一進為大墻門,面闊三間,明間梁架為穿斗式帶雙步廊,單檐硬山頂,南有八字河埠和內河埠。</h3><h3> 袁黃是我縣的歷史名人,該祖居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h3> <h3>祖居局部</h3> <h3>105.馮家橋</h3><h3> 馮家橋位于陶莊鎮汾南村馮家橋自然村。清代。2017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h3> 該橋在當地非常有名,且年代久遠,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h3> <h1>大云鎮</h1><h3>106.豐錢橋</h3><h3> 豐錢橋位于大云鎮繆家村錢家浜東,俗稱楊家橋。橋中孔兩側刻有"光緒七年(1881)重修"。1986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豐錢橋是縣境內唯一保存的三孔石拱橋。</div> <h3>豐錢橋是我縣最美的古橋,橋北有花園小景,橋南有九曲荷花池,"豐錢古韻"已成為大云"十里水鄉"旅游景點之一 </h3> <h3>107.青龍橋</h3><div> 青龍橋位于大云鎮西莊街,建于清代。2011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7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操單位。</div><div> 青龍橋是大云鎮境內現存年代最早的橋梁,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108.雙廟橋</h3><h3> 北廟橋位于大云鎮江家村龍興橋1號東南面。民國。2017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h3> 雙廟橋是大鎮保存下來的少數橋梁之一,是我們研究水鄉橋梁的實物例證。</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阳市| 开化县| 南汇区| 长岛县| 永州市| 建昌县| 利川市| 天全县| 乌兰浩特市| 罗江县| 定南县| 信宜市| 河源市| 新龙县| 钟山县| 金堂县| 荣昌县| 中方县| 泸溪县| 黎川县| 东至县| 土默特左旗| 辉南县| 密云县| 沙雅县| 巴塘县| 珲春市| 普兰店市| 克拉玛依市| 长治市| 彭水| 桐梓县| 黄冈市| 宁安市| 云林县| 重庆市| 中牟县| 阳泉市| 龙川县| 黄大仙区|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