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i>前言</i></b></font></h1> <h1> 2017年9月,桃源縣教育局“鄉村人才支持計劃”工程正式啟動,也許是上天注定了我漂泊的命運,我成了本次“計劃”的首批踐行者,扛著教育局賦予我的使命,帶著自己多年來羞于言表的心愿,背起簡單的行囊,來到了桃源西北角這座偏遠的邊城――牛車河鎮,開始為期一年的邊城生活。<br></h1><h1> 初來咋到的我(還有漳江鎮的幾位小學老師),對這座以河命名卻被群山環繞的山鎮既感到陌生又充滿好奇,我無法洞穿這座邊陲小鎮的歷史厚重與原生夢魘,只想利用工作之余到小鎮的旮旮旯旯里走走,村村寨寨中瞧瞧,粗線條地了解這個山城多元而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時代生機。于是委屈了我那輛并不適合在如此崎嶇陡峭的上路上行駛的“藍鳥”,在閑暇的周末,在留守于山城的雙休,在無數個流嵐清晨落日黃昏,載著我在溪河畔高山巔,留下腳印一串串。時值六月,我的支教使命即將結束,我想在我即將離開牛城的前夕,把我在山城的行跡做一個粗略地整理,以便我走下講臺走出校門后去慢慢回味。</h1> <h1><font color="#ed2308"><b><i>1 古老殷家橋</i></b></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殷家橋村是牛車河鎮的東大門,村里有一座古老的風雨橋,據悉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經過上百年風雨的洗禮,橋身已變得斑駁蒼老,它像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這個古老村落在歷史變遷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它已承載不起現代化的腳步,它身邊一座現代化的公路橋接替了它的使命,風雨橋抖落一身風雨,只能靜靜地在此頤養天年了。</span></h1> <h1> 第一次去殷家橋是去年剛到牛城報到的時候。報到的第二天,學校還沒有正式上課,我和楚風湘韻、沅水之濱、中華一號就慕名而去了,在村部周邊和風雨橋上拍了一些照片算是到此一游。</h1> <h1> 第二次去是去年十一月。</h1><h1> 牛車河鎮政府很重視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每年都要舉行較具規模的民俗文化節――籃球賽、拔河賽、歌詠賽、廣場舞賽等,項目繁多。年度廣場舞比賽的場地就設在殷家橋。牛車河中學作為全鎮最大的文化單位,共有六位老師出任評委工作,于是我就奉了使命去那里趕赴了一場盛大的聚會。</h1><h1> </h1> <h1> 比賽現場氣氛熱鬧空前,十二個建制村廣場舞隊帶來的十五個節目精彩紛呈,高潮迭起,讓我在這個古老的山村享受了一次精彩的藝術盛宴。</h1> <h1><font color="#ed2308"><b><i>2 新村丁家坪</i></b></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丁家坪村離牛車河中學很近,地處小鎮中西部,因黔張常鐵路在此處設置了一個客運站點,2011年,原丁家坪村、水田坪村、麻潭河村三村合并后取名丁家坪村,村部就設在火車站旁邊。于是這里便開始熱鬧起來,它像一支潛力股,成了好多牛城人向往的繁華地帶。 </span><br></h1><h1><font color="#010101"> 對于這樣的“名勝”我是肯定要去的。 </font></h1> <h1> 去年剛到學校不久,就聽同事說丁家坪的遂道已經穿通,火車站也已奠基,學校的一位同事就帶我們去見識新落成的村莊。</h1> <h1> 一橦木質結構的兩層“為民服務”的村部辦公樓已經峻工,火車站卻還只是個傳說。地方很小,想參觀的地方三下五除二就完事了,正欲失望地打道回府,當地一村民告訴我們,離村部不遠的地方有條麻潭河,景色還“闊以”,我們就奔那個“還闊以”而去。</h1> <h1> 那里真的還“闊以”,一道小堤壩將溪河攔截,形成一道小水瀑。</h1> <h1> 我和楚風湘韻便在那里赤足戲水,從照片就可以看出我們很盡興。</h1> <h1> 后來村部落成的時候,本村的老師倚風聽雨又邀我去觀看了落成典禮。</h1><h1> </h1> <h1> 那天細雨綿綿,雨霧中的新村顯出了朦朧的詩意美!</h1> <h1><font color="#ed2308"><b><i>3 煙雨湯家溪</i></b></font></h1> <h1> 牛車河流經湯家溪村的河段稱為湯家溪,不知道是溪因村得名還是村因溪得名。由于這里正在搞鄉村旅游開發,便在“湯家溪”前面冠上“煙雨”二字,給原生情態的湯家溪平添了幾許神秘色彩。</h1><h1> 有了“煙雨”的命名,就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景點。攔溪筑起一道堤壩,讓水流有了落差,形成一簾水瀑,于是這里就有了幾縷“煙雨”的韻味;在溪中央塑建了一個人工小島,謂之“情侶島”,這里又多了幾分浪漫的情調。</h1><h1> 牛車河鎮政府很關注湯家溪的發展,曾在這里舉辦過青年聯誼會、年貨節。網絡時代,傳媒神速,幾炒幾作,這里“火”了,很多人慕名而去。</h1> <h1> 湯家溪我去過好多次。</h1><h1> 第一次去是我們這個支教“團伙”去那里“踩點”。經不住一溪漫過腳背直瀉而下的瀑水的誘惑,不慎“濕足”,解下脖子上的紗巾,在清涼的溪水里做了一回矯情的浣紗女,任由站在岸邊的中華一號一頓美拍。</h1> <h1> 后來,“娘家”的親友團聽說了湯家溪的“煙雨”,紛紛來這里觀光。我們將歡聲疊落在煙雨里,將笑靨定格在溪水邊。</h1> <h1> 今年三八節,鎮教育工會組織女職工在“溪”里搞燒烤,曬出上面兩張圖,看看我在燒烤架上有多過癮。</h1><h1> 湯家溪的一溪煙雨已結結實實留在了我的記憶里。</h1> <h1><font color="#ed2308"><b><i>4 山峪黃傘坪</i></b></font></h1> <h1> 對于黃傘坪村的命名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是這里的地形與“傘”毫無關聯,二是這里的地貌與“坪”八竿子打不著,一條山峪六六三十六彎綿延十余里,車行到“白云深處”也見不到幾戶煙火人家,其中還有接近六七里“無人區”,到峪佬上(牛車河本地話:盡頭)才看到幾處較為成片的住戶人家。</h1><h1> “坪”里有兩家奇特的養殖場,一家養殖野豬,一家養殖蛇。</h1> <h1> 同事告訴我,常德的一個大老板租賃了“無人區”里的這幾座大山,在山里放養野豬。</h1><h1> 我們在山上看到好多野豬。說是野豬,只是外形也點“野”,性格一點都不“野”,它既不向人發起攻擊也不怕人捕獵它,倒也悠閑的在山間覓食玩耍。不過當你走近它時它會猛地鉆到山林刺篷里去。</h1> <h1> 蛇是我一學生家長養的,我們去的時候正值蛇冬眠的時節。蛇冬眠的屋子里有一個鋪著幾層棉絮的溫床。老板把棉絮揭開,我的天啊,嚇死我了,幾百條花花麻麻的蛇蜷縮在一起,看得我頭皮陣陣發麻,連忙退出來用手直抹胸。我本來就害怕那些軟體動物,哪里還敢拍照。上面的照片都是家長拍下發給我的。</h1> <h1> 一同事廢棄的老屋周邊盡是李樹,六月,經不住李子橙紅彌香的誘惑,再次牽動我去黃傘坪的腳步。這次是騎摩托車去的,有機會仔細打量了那條六六三十六彎的山峪間的“飄帶”般的公路。用事實說話,我的騎行技術依然不減當年。</h1> <h1><font color="#ed2308"><b><i>5 邊界洞溪河</i></b></font></h1> <h1> 牛車河鎮山高水長,溪河眾多。洞溪河與牛車河是沅水流入桃源境內后的第一條支流大伏溪上游的兩條兄弟支流。洞溪河源于張家界郝溪,一路在常(常德)張(張家界)懷(懷化)三地交界處的峽谷中迂回流淌,九曲回腸至牛車河鎮的麻潭河與牛車河匯合流入大伏溪。</h1> <h1> 洞溪河村可謂桃源縣真正的“邊城”,洞溪河上的一座橋就是三市三縣三鎮的“界”,北岸是我常德市大桃河山,南岸是懷化市沅陵佬的地盤,西邊是張家界市永定區的領地。</h1><h1> 去洞溪河的路我不想贅言,只是到現在還在心痛我的“藍鳥”。</h1> <h1> 我和楚風湘韻踩踏上“邊城”的土地,看到了原始情態的村落處在一片詳和安謐之中,不同籍貫的“邊民”在這里資源共享,往來種作,黃發垂髫,怡然自樂,原來真正的“世外桃源”就在這里。</h1><h1> “界”上的小河邊、田埂上、“邊民”家,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h1> <h1><font color="#ed2308"><b><i>6 奇觀穿心巖</i></b></font></h1> <h1> 那天我們從張家界王家坪鎮看望支教戰友天馬行空回牛車河,行至三龍村,楚風湘韻突然喊我停車,我急忙剎住車,下車后看到了一類似張家界天門山的奇特景觀,一山洞似一面銅鏡懸在山間,我們將鏡頭拉近,無奈裝備不專業,拍出來的照片效果不佳。為了能近距離看清這一奇洞,我們停好車,繞過一條小河,朝那座山靠近。 </h1> <h1> 咋一看,那洞離我們不怎么遠,哪知走進去有那么遠,而且進山根本沒有路。我們沿著山里一條干涸的溪溝摸索前行,里面荊棘纏繞,亂石叢生。我們貓看腰手腳并用爬到洞下,板斗腦殼一望,我的個親娘唉,那山太高了,洞在半山腰,根本無法企及,只好拿出手機管它拍下幾張就匆匆往回趕。</h1> <h1> 當時我還以為是我們兩個女探險家首次發現這一奇觀,哪知我們回校-說,都知道這個洞叫穿心巖,還告訴我們有一條路可直接到達洞口,可惜我們沒找到。 </h1><h1> 后來,桃城來過幾撥人都未到達洞口,至今都有點遺憾。</h1> <h1><font color="#ed2308"><b><i>7 偏遠瓦爾崗</i></b></font></h1> <h1> 熟悉桃源版圖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瓦爾崗長在桃源版圖上,著實有些不協調,它似乎與張家界市更親近些。那里好多孩子讀書、各種農產品交易、進城務工等商業活動都在“那邊”進行。和桃源的“血緣”關系僅在于那里不管哪條溪河,從第一滴山泉叮咚一聲跳下山崗,它的命運就注定了和山外的精彩聯系在了一起,屬沅水水系。</h1><h1> </h1> <h1> 瓦爾崗有條小有名氣的商家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河里流淌出一個動人的故事,國模商建東的名字在桃源教育戰線人盡皆知。如今,商家河依舊蜿蜒流淌,且故事有了續集,商勞模的兒子商標擔負起父親未盡的使命,傳承了父親教書育人的香火,在桃源的西北角撐起一所希望小學,扛起了瓦爾崗人對下一代的希望和夢想。</h1> <h1> 首次去瓦爾崗是去年11月。</h1><h1> “娘家”一群鐵桿友友來牛城看望我,為了盡地主之誼就帶他們繞牛城轉了一圈,途經瓦爾崗小學,出于職業的原因就停車參觀,一邊走一邊感嘆昔日的瓦爾崗中學如今已寫滿歲月的滄桑。</h1> <h1> 一群超齡少年見教室的門開著,就勾起兒時的回憶,涌進教室,一人搶占一個座位坐好,把手舉得高高的等著“老師”點名答問,那些開心的場景都濃縮在這些照片里。</h1><h1> 回憶起那些開心的場景,又難免有些許的傷感:青澀的歲月已漂然遠逝,剩下的只有追憶和懷戀。</h1> <h1> 商標校長多次邀請我們到他學校去做客,我們在一起商量準備搞一次送教活動,反復商討,最終敲定送一堂勞動實踐活動課,組織全校師生包餃子煮餃子吃。</h1> <h1> 4月11日,我們四位支教老師在鎮中學幾位領導的陪同下,把“教”送上瓦爾崗,活動按照我們的設計圓滿完成(活動具體情況于《在牛車河的日子二》里講述)。</h1><h1> 湊巧的是,那天“娘家”的幾位領導來看望他們的邊塞子民,讓我和中華一號(教仁中學的)激動得來來回回趕了好幾個回合。</h1><h1> 瓦爾崗是我來牛車河后留存記憶最多也最深刻的地方,因此就多了些文字。</h1> <h1><font color="#ed2308"><b><i>8 神奇熊貓洞</i></b></font></h1> <h1> 牛車河這座以“河”命名的山鄉,很少有平原大壩,倒是有很多天然奇洞,雪花洞、熊貓洞、老観洞等大大小小的神奇溶洞為牛車河開發鄉村旅游項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h1> <h1> 我僅探過熊貓洞。</h1><h1> 熊貓洞在湯家溪村,離公路只有百米之遙。洞口有一石柱,形狀酷似熊貓,熊貓洞由此得名。</h1> <h1> 去年12月,我們約定桃城馬老、有容文體、有容藝館、快樂時光、聯合國幾家鐵桿友友,前往神奇的熊貓洞探秘。</h1> <h1> 洞內更為神奇,石柱石筍鱗次櫛比,粱架斗拱穿插交錯,幽徑小溪迂回曲折,洞中洞洞上洞洞洞相通。有的地方是斷坎,無法通過,男士們就跳下深坎,甘當人梯,讓女士們踩著肩膀,一個一個送過溝坎。我們探進去的深度大約1000米,一路辛苦,一路愉悅,從進洞到出洞用了近三個小時。</h1><h1> </h1> <h1> 這么一個高顏值的溶洞,沒有光怪陸離的燈影映射,沒有煕熙攘攘的游客造訪,把素顏藏匿于大山深處,我們有幸與它來了個零距離接觸,真乃大山深處有風景。</h1> <h1> 聽有容藝館說不遠的地方有一棵古老的銀杏樹,我們就請一位當地人帶路,在慈利縣高橋鎮境見到了那棵“千年”銀杏。</h1> <h1><font color="#ed2308"><b><i>9 地標龍鳳山</i></b></font></h1> <h1> 龍風山是牛車河鎮的最髙地理座標,與慈利洞溪的高山相連。中華一號就是龍鳳山之子,他家就在龍鳳山腳下。去年第一場雪后我們一行去他家蹭吃,他就帶我們上了龍鳳山。 </h1><h1> 因龍鳳山頂上還有沈嘎佬、劉嘎佬(牛車河本地話:劉家峪)兩個村民小組,所以上山修建了一條兩米寬的水泥路,路的兩邊沒有護坡,路沿筆陡,窄窄的水泥路像一條斗折蛇形的軌道向山頂延伸。 </h1><h1> 牛車河的路早把我的駕駛技術訓練得很“老辣”了,上龍鳳山還是讓我開得心驚肉跳。無論是上陡坡還是轉急彎,四個車輪必須始終與“軌道”保持平行,若稍有不慎有一條輪脫“脫軌”,那可真是天大的麻煩。還好,我們都屏息凝神,順利地開上了山頂,隨后又安全地開下了山。上龍鳳山又一次嚴格地訓練了我的駕技(回校后同事們聽說我開車上了龍鳳山,都幫我點贊)。</h1> <h1> 我們去的時候,那場雪已下過半個多月,可龍風山上不向陽的地方還有很厚的積雪,我們幾個還在山上過了一回頑劣鞋童的癮,打了一會雪仗。</h1><h1> 下山后在中華一號家好酒好菜好吃好喝蹭了美美一頓。這一天好吃好玩,收獲滿滿。</h1> <h1><font color="#ed2308"><b><i>10 道觀老祖巖</i></b></font></h1> <h1> 牛車河鎮毛坪村境內,有座道教名山,傳說純陽師祖呂洞賓曾在此修煉并遺存碑碣,人們便將這座山稱作“老祖巖”。據桃源縣志記載,唐代“藥師”李靖曾在此采藥修行,隨后傳道日本名沽屋,1951年有日本人來此尋訪。</h1><h1> 如今,鄉村旅游業發展迅猛,“老祖仙山”便引來了那些搞投資的開發商,成了牛車河這個旅游新鎮的旅游資源,道觀中繚繞的香火吸引了不少外來游人和香客。</h1> <h1> 2016年十一小長假,我和漳中的幾家驢友一起上過一次老祖巖。去年12月,倚風聽雨的一個上海朋友去山上燒香,邀我和楚風湘韻同行,于是我和她們又一次上了這座仙山。</h1> <h1>車沿著新修建的毛坯公路一直開到老祖巖山腳下,上山的路很陡,且路面松散,要開上去我的“藍鳥”肯定是奈不何的,我們就把車停在山腳下,徒步上山。</h1> <h1>快接近山頂時,“毛路”沒了,小路也沒了,眼睛朝上一望,眼前是飛崖陡壁,身處絕境。</h1> <h1> 我們決定放棄登頂,可倚風聽雨決心大,在前面扒開刺篷探路,我們就跟在后面,按照她的指引,手腳并用一步一步攀緣而上,終達山頂。</h1><h1> 登上山頂,有點小累。但回望來時的“路”和眼底下所有的美景,更多的是征服的過程帶給人的一種愉悅的體驗。</h1><h1> 成功真的屬于不言放棄的人。</h1> <h1><font color="#ed2308"><b><i>11 原始石堰坪</i></b></font></h1> <h1> <font color="#010101">享有中國“美麗鄉村”之美譽的石堰坪村,人文歷史源遠流長,民俗文化燦爛悠久,堪稱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土家族原生態吊腳樓原始古村落。</font></h1> <h1> 第一次去石堰坪是2016年10.1黃金周,我們本單位幾家戶外活動愛好者慕名而去。</h1> <h1> 我們在那個原始的村落里留下了好多各種“pos”的照片。</h1> <h1> 今年開學不久,文星小學的幾位領導來牛城看望楚風湘韻,我不知道自己是主是客,跟隨他們-起又去了石堰坪。景:沒什么新奇;游:依舊是拍片;餐:還真擺出了土家特色,一長溜土爐子擺在長條形餐桌中央,老板說這是土家人最高規格的用餐方式。</h1> <h1> 那天回來,頭腦有點發熱,一沖動就假扮文人,寫下一首“詩”。</h1><h1> 名城古都,太喧鬧</h1><h1> 名山大川,太招搖</h1><h1> 名勝古跡,太單調</h1><h1> 名花會所,太妖嬈</h1><h1> 只有土家人古老的吊腳樓</h1><h1> 低調地靜臥于群山之腰</h1><h1> 我走進了你</h1><h1> 不為名花,不慕繁華</h1><h1> 只為與你淳樸的古銅色再次擁抱</h1> <h1><font color="#ed2308"><b><i>12 野趣甘溪溝</i></b></font></h1> <h1> 如果說一個“外來人”來到牛車河,爬高山,走村寨,淌溪水,探奇洞過的是“正常”日子,那游走甘溪溝就可以說是“外遇”了。</h1> <h1> 甘溪溝在慈利縣高橋鎮境內,溪水流經枧潭后進入桃源縣經牛車河匯入沅江,從水系“血緣”看,應該是“近親”關系。</h1> <h1> 是倚風聽雨介紹我認識甘溪溝的,她說張家界那邊很多人都喜歡甘溪溝,每到夏天,好多人在溪里淌水、野炊、露營。于是我就心潮涌動,于是她就帶著我,還有楚風湘韻作陪,去和“它”見了一面。</h1> <h1> 第一次見面,我就被它的“野趣”深深吸引,拍下好多片片,準備讓桃城的親友團來此“省親”。</h1><h1> 醞釀了好久,省親儀式正式啟動:</h1><h1> 省親時間:公元2018年5月12日</h1><h1> 省親形式:在“全石以為底”的地方設露天宴</h1><h1> 參與人員:欲語還休楚風湘韻親友團</h1><h1><br></h1> <h1> 親友團真給力,早晨四點半從桃城出發,七點多鐘就抵達牛城。我們把炊具食材搬上車準備出發,老天爺有點“斗把”,下起了大雨。</h1><h1> 去。我們去意已決,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住我們前往的腳步。</h1><h1> 車開到枧潭時,雨越下越大,當地村民勸我們不要進去,怕發山洪。我們在一起商量,竟沒-個人表示放棄。我說今天就是在農戶階檐下也要“炊”一餐。</h1><h1> </h1> <h1> 車又開到洞溪鄉大田村。我下車考察,發現一農家吊腳樓正空著,就前去和戶主交涉。戶主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媽媽,二話沒說就同意了,還幫我們搬來好多用具。多么質樸厚道的老人。</h1> <h1> 我們把東西從車上卸下來,就各司其職忙碌起來。劈柴生火、淘米洗菜、炒燴煎煮,個個都是行家里手。</h1> <h1> 不到一個小時,缽子盤子擺了滿滿一大桌。酌滿“酒”,舉起杯,酒不醉人人自醉。</h1> <h1> 也許是我們的執著和快樂感動了老天,我們開車返回枧潭時,天放晴了。甘溪溝注定不會與我們擦肩。</h1> <h1> 溪里漲水了,我們想辦法過河。大多都是“濕足落水”,矯情的就由老公背。河水很急,女土過河一驚一乍,男士就勇往直前,愛心幫扶。</h1> <h1> 我們溯溪而上,一路上嬉鬧、考古、捉螃蟹,更多的是擺“潑絲”,各種背景各種POS的照片將會成為我們留存永久的記憶。</h1> <h1> 很多時候,“詩”不一定全是文人的專利,“遠方”也不一定盡在遙遠的地方,它可能就在每個人的腳下亦或是路上,普通的生活平凡的日子就是最簡約的詩章和心中的遠方。</h1> <h1><font color="#ed2308"><b><i>后語</i></b></font></h1> <h1> 鑒于“美篇”篇幅有限,我《在牛車河的日子(一)》就此束筆。讀罷此篇,也許會有人質疑我在牛車河支教就是游了一伙山水,沒有干主打正業,于是我有必要續編《在牛車河的日子(二)》,我會把我在牛車河的工作點滴、和同事和學生課堂內外的趣聞趣事輯錄于此,留作我此一行的美好記憶。</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安县|
通道|
华宁县|
双牌县|
太仓市|
北海市|
曲阳县|
太康县|
玉山县|
青海省|
曲水县|
资中县|
松原市|
古丈县|
定日县|
白河县|
公主岭市|
沁水县|
呼玛县|
平南县|
毕节市|
丰原市|
靖宇县|
双流县|
望奎县|
山阴县|
柞水县|
泸西县|
鲁甸县|
巫溪县|
南澳县|
偏关县|
息烽县|
神农架林区|
巴彦淖尔市|
德钦县|
惠来县|
大丰市|
新闻|
定襄县|
桃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