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這是2016年6月10日我國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的主題。也是從這一天開始,我根據縣博物館(縣文保所)提供的資料,開始以“尋蹤訪古、薪火傳承”為主題的全縣文物保護單位(點)的攝影采風計劃,歷時一月余,完成全縣101個文保單位(點)的尋訪工作。</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最近兩年,我縣又新薦、新增了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點),目前,全縣有各級文保單位、文保點108處119個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保單位6處17個點,縣級文保單位50處,縣級文保點51處。</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今年5月份,我又對新增、新薦及部分新修繕的文保單位(點)進行新一輪的攝影采風,現整理成《美篇》,《美篇》分上、下兩篇,上篇包括魏塘、羅星、惠民街道和西塘鎮,計56個文保單位(點)共63處;下篇包括干窯、天凝、姚莊、陶莊、大云鎮,計52個文保單位(點)共56處。全縣總共文保單(點)108處119個,其排列程序完全按縣文保所提供目錄程序排列。現先將上篇分發朋友分享,下篇亦將近日完成,敬請關注。</span></h3> <h1>魏塘街道</h1><h3>1.吳鎮墓</h3><h3> 吳鎮墓位于魏塘街道中山社區花園路178號。元代。1981年4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div> 吳鎮(1280-1354),元嘉興魏塘(魏塘今屬嘉善縣)人。字仲圭,號梅花道人。與黃公望、王蒙、倪瓚并稱元” 四大家”。<br></div><div> 吳鎮墓址為其生前自選, 位于梅花庵西院。吳鎮墓保存完好, 是嘉善唯一的元代墓葬。</div> <h3>吳鎮塑像</h3> <h3>梅花庵</h3> <h3>梅花亭和洗硯池</h3> <h3>2.魏塘葉宅</h3><h3> 魏塘葉宅位于嘉善縣魏塘街道日暉社區中山東路482號,在東門歷史街區東部。商人葉文煥開辦榨油坊,于清末積錢造院,前店后宅。201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物,2011年1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br></h3><div> 魏塘葉宅俗稱“九間頭”,占地1437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店面、后宅兩部分,西側有陪弄,前后有四進,硬山頂。第一進為樓房,沿街口有連續九間的店面;第二進面闊五間,中間三間為大廳,東、西各有一間抱廳樓;第三、第四進為二層樓房,面闊五間,有走馬堂樓和天井,天井用條石鋪地,梁坊、牛腿飾有雕刻精細的木雕。 </div> <h3>第二進大廳</h3> <h3>第三、四進走馬堂樓</h3> <h3>3.烈士陵園</h3><h3> 烈士陵園位于中山社區陵園路16號,建于1954年。1982年9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該烈士陵園占地面積6870平方米,內有烈士墓、烈士事跡陳列室、流芳橋、思源亭等。革命烈士墓在烈士陵園中央,坐北朝南,呈圓形,直徑4.4米, 四周松柏圍成一圈,墓內安放著嘉放戰爭中在嘉善犧牲的35位烈士。墓前立墓碑,墓碑高3.5米,寬1.1米,厚0.3米,正面鐫刻張愛萍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原碑立在東北角思源亭內, 正面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嘉善戰役陣亡革命烈士之墓”, 背面為事跡簡介。橋西南有流芳橋,墓北為嘉善縣烈士事跡陳列室。</div><div> 嘉善烈士陵園是嘉善縣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紀念價值。</div> <h3>烈士陵園2017年進行擴建。圖為思源亭,內立原墓碑</h3> <h3>4.慈山</h3><h3> 慈山位于魏塘街道亭橋南路150號嘉善一中校園內。原名息園,為明崇禎年間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錢士升所有,后歸清康乾年間著作家曹庭棟(1699-1785)所有,改稱東園。民國后屬孫氏,次第修葺,為仕紳學者品茗、吟詩、游息之處。1986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慈山是我縣唯一一處清代園林。</div> <h3>5.幽瀾泉</h3><h3> 幽瀾泉位于魏塘街道小東門社區小寺弄24號民居內, 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 唐天寶二年(734), 鑒禪師建景德講寺, 內有幽瀾泉, 大悲閣, 夢至月, 竹爐煙, 雨花臺, 翻經室, 洗缽池, 補納亭八景。 幽瀾泉在嘉善東二里景德寺, 咸豐庚申(1860) 兵燹后, 此泉獨存。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br></h3><div> 幽瀾泉占地0.3平方米, 井圈為橢圓形, 花崗石, 內徑分別為0.5米,0.7米, 井壁用青石砌筑成六邊形, 內徑1米。幽瀾泉是我縣唯一的唐代井, 為研究我縣的寺觀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div> <h3>6.福星橋</h3><h3> 福星橋位于魏塘街道中山西路1166號旁。拱圈頂刻有” 順治丙申(1656) 臘月吉日建造, 本府總巡掌縣事張文星擇吉里人陳昱同室唐氏捐資建造” 。 拱圈上刻” 重建福星橋, 光緒十二年(1886) 丙戌冬立” 。 原有望柱, 柱頭雕刻小獅子, 已墜河中, 現剩美人靠。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此橋保存比較完好,整體造型美觀,至今仍承擔著重要的作用。</div> <h3>7.炮樓</h3><h3> 炮樓位于魏塘街道小東門社區車站北路老火車站內。此炮樓為侵華日軍于1937年建。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此炮樓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對于我們研究抗日戰爭時期的軍事建筑及設施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div> <h3>8.花園路小洋樓</h3><div> 花園路小洋樓位于中山社區花園路75號,20世紀30年代建造。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div><div> 該小洋樓反映當時的建造風格, 整體比較精美,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div><div><br></div> <h3>9.廣福橋</h3><h3> 廣福橋位于魏塘街道長秀村三涇港53號北, 建于清代。2011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7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廣福橋在當地非常有名, 年代較久遠,保存相對完整,是研究清代橋梁的實物例證。 </div> <h3>10.項定榮舊居</h3><h3> 項定榮舊居位于魏塘街道西門社區上官塘11、13號, 建于民國時期。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項定榮(1908~1987),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留居美國。1950年, 籌劃出版《華美日報》。</div><div>1956年10月, 參加鈕約” 中華新聞處” 工作, 主辦” 中華新聞社” 。1970年, 任《華美日報》社社長兼總主筆。1976年, 受聘約圣若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顧問, 同時主編” 文化復興會” 的期刋《文薈》。1987年病逝于紐約。</div><div>舊居占地124平方米,坐南朝北,硬山頂,兩層樓房,前后二進,平面呈梯形,南有臨河河埠。</div><div> 項定榮是我縣的歷史名人, 他的舊居縣有較高的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div> <h3>11.碩士街小洋房</h3><h3> 碩士街小洋房位于魏塘街道中山社區碩士街2號。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該小洋房為民國時期典型的西洋建筑, 是縣境內保存下來的少數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div> <h3>12.魏塘石牌坊</h3><h3> 魏塘石牌坊位于魏塘街道體育路寺弄橋西,為明代遺物。因舊城改造,拆遷發現后移建。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這是嘉善境內發現的唯一一處明代石牌坊,雖現存局部,但雕刻精美,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div> <h3>14.“文革”標語墻</h3><h3> 文革” 標語墻位于魏塘街道茅草53號西。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該墻面朝東, 磚混結構, 上部飾紅旗、五角星、” 毛澤東選集” 、”老三篇” 及毛主席語錄, 寬9.2米, 高3.6米。<br></div><div> 標語墻是” 文化大革命”的產物,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13.南烏橋</h3><h3> 南烏橋位于魏塘街道梁橋村烏橋浜自然村南, 始建于清咸豐年間,20世紀60年代重建。2015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該橋雖已改建, 但為研究我縣橋梁提供了有力的史料。</div> <h1>羅星街道</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15.獨圩遺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獨圩遺址位于羅星街道厙浜村獨圩自然村的東部。為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時期遺址。1982年9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span></h1><div> 獨圩遺址是嘉善境內保存較好面積較大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對研究當地馬家浜文化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div> <h3>16.小橫港遺址</h3><h3> 小橫港遺址位于羅星街道鑫鋒村曬浜自然村。為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時期遺址。1982年9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小橫港遺址保存較好, 為研究先民的生產生活及社會形態, 提供了重要實證, 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div> <h3>17.三官塘橋</h3><h3> 三官塘橋位于羅星街道瓶山街南側龍鼎小區內。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 明萬歷二年(1574)知縣李仕華等人倡儀建橋,翌年落成,取名見龍橋,萬歷四十四年(1616)橋南建三官塘小廟,改稱三官塘橋,清咸豐十年(1860)毀于兵亂,同治七年(1868)邑人許經幫等募資重建。1986年12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該橋年代較久遠, 保存相對完整, 是研究清代橋梁的實物例證。</div> <h3>18.孫家宅</h3><h3> 孫家宅位于羅星街道南門社區南庵弄16號, 建于民國時期。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孫家宅為當地典型的民國建筑,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且保存較好, 是研究民國時期建筑特征的一個例證。</div> <h3>孫家宅屬私宅,現仍孫氏后人居住。圖為孫宅兩層樓樓房,壽字形走廊</h3> <h3>19.嘉善城址</h3><h3> 嘉善城址位于羅星街道子胥社區西城半島小區南側。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 嘉善城墻筑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84) 。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單位。</h3><div> 嘉善城址是迄今保留下來的有關縣城建置的唯一實物見證。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div><div><br></div> <h3>城墻東、西、北側均新建護墻予以保護</h3> 20.金氏后廳<div> 金氏后廳位于羅星街道子胥社區鹽典埭50號。建于明代, 原有四進, 現剩第三進后廳。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攻入嘉善時曾入住, 東抱廳樓底層東、西墻上曾有太平天國壁畫10幅。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div><div> 我縣明代建筑保存較少, 金氏后廳是研究我縣明代建筑的實物例證, 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div> <h3>2004年1月,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后, 縣政府于2011投入60萬元對其進行修繕。圖中大廳墻面下部的墻基, 柱子下部的柱礎、鼓墩和大廳門前的臺階條石及庭院西側部分條石, 都有近500年歷史。</h3> <h3>21.費家大宅</h3><h3> 費家大宅位于羅星街道南門社區瓶山街北側(龍鼎御園內), 建于民國時期。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7年12月公布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費家大宅規模較大, 保存較好, 可作為研究我縣民國建筑的實物例證。</div> <h3>費家大院現已成為縣文聯的“藝術之家”,東側有一邊門開向小區。圖費家大宅內貌。</h3> <h3>22.福履橋</h3><h3> 福履橋位于羅星街道錢橋村登壽公所, 建于清末。2011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此橋是研究清末橋梁的實物例證,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23.全嘉橋</h3><h3> 全嘉橋位于羅星街道柳洲公園內, 建于清代。2011年5月公布為縣級物保護點。</h3><div> 全嘉橋保存較為完整, 為研究清代橋梁特征提供了實物資料,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24.步云橋</h3><h3> 步云橋位于羅星街道鑫鋒村俞家浜自然村東南, 建于清代。2011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此橋為研究縣境內橋梁的特征及歷史提供了詳細的資料,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25.陸家門樓</h3><h3> 陸家門樓位于羅星街道南門社區下塘街150號東側。建于清代。2017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h3> 該門樓是唐代宰相陸贄后裔于清代建造的,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h3> <h1>惠民街道</h1><h3>26.錢能訓墓</h3><h3> 錢能訓墓位于惠民街道惠通村丁家浜自然村南側 。 錢能訓(1870-1924),字干臣,魏塘鎮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戊戍科進士。民國七至八年為北洋政府國務總理。1924年葬于惠民惠通村,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撰并書墓志銘。1958年墳屋被毀,墓被盜。1986年修復墓塋,同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對墓塋進行維修。</h3><div> 錢能訓時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其墓作為名人墓葬,是民國時期遺留來的實物例證。</div> <h3>錢能訓墓碑頂部</h3> <h3>27.袁黃墓</h3><h3> 袁黃墓位于惠民街道新潤村獨社浜24號東。明代。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袁黃(1533~1606), 字坤儀, 號了凡, 魏塘鎮人。明萬歷十四年(1586)舉傳臚,官河北寶坻知縣。萬歷二十年(1592)調任兵部職方主事,奉命出師援朝,因與兵部尚書石星等意見相左,罷歸鄉里,閉戶著書,卒年74歲。明天啟元年(1621)追贈尚寶司少卿。著述豐富,《四庫全書》存目。</div><div> 袁黃是我縣的歷史名人, 該墓葬對我縣的名人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div> <h3>28.官塘炮樓</h3><h3> 官塘炮樓位于惠民街道張涇匯社區官塘路2號。建于1937年。2017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炮樓占地面積27平方米,圓筒形,青磚砌筑,共三層。攢尖頂,蓋小瓦。直徑5.9米,高8米,墻厚0.6米。有槍口8個,瞭望長窗4個,東面有進門。</div><div> 該炮樓南臨嘉善塘,北臨楓涇塘,占據重要的地理位置,并且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實物證據。</div> <h3>官塘炮樓近觀</h3> <h3>29.支大綸墓</h3><h3> 支大綸墓位于惠民街道惠通村章家浜1號南。明代。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支大綸(1534~1604), 明代詩人、史學家。字心易, 號華蘋, 嘉善楓涇鎮(現上海楓涇鎮) 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 中舉人, 萬歷甲戌(1574) 進士, 由南昌府教授升福建泉州府推官, 官至江西奉新縣知縣。其為人耿直,清廉可風。卒年71歲, 其門人私下給謚號為” 文介先生” 。支大綸工詩文, 尤其精通史書, 著有《華蘋先生集》、《支子余集》等書流傳于世, 他編撰的《世穆兩朝編年史》被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div><div>支大綸墓的發現, 對我縣的名人文化研究及考證其生平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div><div><br></div> <h3>30.墻門碉堡</h3><h3> 墻門碉堡位于惠民街道新潤村墻門自然村東南, 民國二十五年(1936) 冬乍平嘉國防工程動工修筑。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墻門碉堡面積較大, 保存較完整, 是縣境內保存下來的面積較大的多邊形碉堡, 是研究我國近現代史及國防工程建設的重要實物資料。</div> <h3>31.北廟橋</h3><h3> 北廟橋位于惠民街道大通村漿浜自然村。建于清代。2017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h3> 該橋是惠民鎮境內保存下來的古老石橋,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h3> <h3>32.王家浜碉堡</h3><h3> 王家浜碉堡位于惠民街道優家村王家浜自然村。建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2017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h3> 該碉堡為研究我縣抗戰時期軍事建筑提供了實例。</h3><h3><br></h3><h3>附注:椐村干部介紹:該碉堡位置緊靠大路邊,因搞道路綠化,覺碉堡有礙觀瞻,故用油漆涂成綠色。待縣文保所同志知曉,為時已晚。現恢復原貌有點困難,縣文保所考慮或用水泥作整體噴涂,盡可量恢復原貌</h3><h3><br></h3> <h3>33.沈家浜碉堡</h3><h3> 沈家浜碉堡位于惠民街道毛家社區七天七夜阻擊戰紀念園。建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2017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h3> 該碉堡是抗戰歷史的見證者,對人民群眾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h3> <h3>此為位于沈家浜碉堡西北側十來米的小碉堡</h3> <h1>西塘鎮</h1><h3>34.西塘建筑群</h3><h3>西塘建筑群發展脈絡清晰, 唐 、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 到了元 、明 、清時期, 西塘憑借魚米之鄉, 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 發展成一座繁華 、富庶的大集鎮。西塘建筑群包括王宅 、臥龍橋 、五福橋 、圣堂 、護國隨糧王廟 、鐘介福藥店 、倪宅 、袁宅等八處文物點。2011平1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h3><h3><br></h3><h3>1.王宅</h3><h3> 王宅位于西塘鎮西街社區下西街65弄,清順康年間, 王淵一脈子孫移居西塘, 興此宅第。王宅占地3850平方米, 坐南朝北, 建筑分中東西三路。東路有五進(原六進, 僅存五間,間一路已毀); 中路前半東部二進 、西部三進 、后半部共五進; 西路七進。西路現開放前三進, 后四進為私人住宅。其第三進為正廳, 廳堂正中央懸掛有康熙年間翰林侍讀學士海寧陳邦彥題” 種福堂” 匾額, 以告后人平時多行善積德, 日后定能使子孫得福。宅西有一條用168塊條石鋪成的” 石皮弄”, 寬度僅1米左右。</h3> <h3>現王宅正廳樓上為“西塘古建藝術館”,正廳后面為“西塘名人館”,出口設在石皮弄</h3> <h3>34.西塘建筑群</h3><h3>2.倪宅</h3><h3> 倪宅位于西塘鎮塘東街社區燒香港3335號, 建于民國時期。該宅占地615平方米, 坐南朝北, 硬山頂, 面闊五間, 原有五進, 現存三進。第一進為平房, 明間梁架為穿斗式, 第二、三進為兩層樓房。第二進明間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梁用四柱。一、二進之間有儀門及天井。</h3> <h3>“倪天增祖居”,與杭州于謙祠、寧波清風園、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等10家單位被命名為首批“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h3> <h3>34.西塘建筑群</h3><h3>3.袁宅</h3><div> 袁宅位于西塘鎮西街社區計家弄2號, 建于民國時期。該宅占地411平方米, 坐北朝南, 由墻門、東西廂房及正屋圍合而成, 兩層樓房。正屋面闊五間, 二樓明間梁架為七架梁帶單步前廊, 南面有陽臺三間, 各設三個券門, 東、西廂房各設一個券門。原堂名” 慰黎堂”, 由沈維賢書。</div> <h3>袁宅為私宅,建筑古樸大氣, 現張正根雕館設在此宅內。</h3> <h3>34.西塘建筑群</h3><h3>4.臥龍橋</h3><h3> 臥龍橋位于西塘鎮北柵街144號東,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僧廣緣募修。該橋占地153平方米, 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西跨北柵市河口。橋長30米, 橋面寬4.4米。拱圈縱聯并節分列砌置, 拱跨8.2米, 矢高5米。橋面兩側有實體欄板及四對望柱, 橋頂千斤石圖案設祥云紋、如意紋、歲歲平安、平生三級等。東西落坡略呈喇叭狀, 東設33級臺階,西設31級臺階, 橋西落坡處設一平臺, 向南設8級臺階。橋階上有刻痕, 從上向下看, 像二條龍臥在東西臺階上, 頭向著千斤石。有橋銘” 重建臥龍橋”。</h3><h3><br></h3><div><br></div> <h3>34.西塘建筑群</h3><h3>5.五福橋</h3><h3> 五福橋位于西塘鎮塘東街社區燒香港1112號南, 始建于明正德前,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 重修。該橋占地49平方米, 為單孔石板平橋, 南北走向跨燒香港, 橋長17.3米, 橋面寬2.2米, 橋堍寬2.8米。橋面有四塊長條石平鋪而成, 有欄桿及4對望柱, 柱頭呈方形, 橋基用條石砌成。南有12級臺階, 北有12級臺階加一平臺, 向西有4級臺階。有橋銘” 重建五福橋” 、” 光緒辛丑年(1901)” 。</h3><div><br></div> <h3>34.西塘建筑群</h3><h3>6.護國隨糧王廟</h3><h3> 護國隨糧王廟位于西塘鎮朝南埭社區塔灣街139號, 始建于明代末年。原址在西塘祈塘壩小橋北堍, 后因香火鼎盛, 于民國十二年(1923) 在此新建。該廟占地1577平方米, 坐北朝南, 前后二進。第一進為山門, 面闊三間。第二進為大殿, 面闊五間, 明間梁架五架梁后雙步梁前內廊軒加外廊軒用五柱。天井東有僧房, 東側新建部分附屬建筑。</h3><h3><br></h3> <h3>金公殿</h3> <h3>34.西塘建筑群</h3><h3>7.圣堂</h3><h3> 圣堂位于西塘鎮塘東街社區燒香港北街29號,始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原祀巡按龐尚鵬,稱龐公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 、康熙五十年(1711) 兩次重修, 改供關帝像,俗稱“圣堂”。 圣堂占地127平方米, 坐北朝南, 現存山門和大殿, 硬山頂。山門面闊三間, 通面寬7.4米, 進深3.6米, 明間為廊軒梁架; 大殿面闊三間, 通面寬7.4米, 進深9.9米, 明間梁架為五架梁后雙步梁前內軒廊用四柱。</h3> <h3>圣帝殿</h3> <h3>34.西塘建筑群</h3><h3>8.鐘介福藥店</h3><h3> 鐘介福藥店位于西塘鎮塘東街社區塘東街11號, 清光緒十一年(1885) 由里人鐘稻蓀創設。鐘氏早年受業于姑蘇名醫馬培蘭, 精于外科兼擅內科。藥店100多年來, 取信于市, 久盛不衰。鐘介福藥店除精制中成藥外, 還生產著名產品——八珍糕, 融藥理醫理于糕點之中。該藥店占地1123平方米, 坐東朝西, 前后共五進。第一二進已改建, 為鐘介福店鋪大堂。第三進為兩層樓房, 面闊一間加一走廊, 保持清末原汁原味格局。第四進為兩層樓房, 面闊二間加一樓梯走廊, 為民國建筑。第五進為民國后期所建, 帶有西洋式特色。</h3><h3><br></h3><div><br></div> 35.東岳廟<div> 東岳廟位于西塘鎮華聯村東岳廟自然村, 始建于明代, 為唐家捐助所建道觀。1430年建縣后, 縣丞倪璣硧定現址修建東岳廟, 明代改為平川社學, 民國十三年(1924) 重建東岳廟。1986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對大殿進行維修。</div><div> 東岳廟曾經香火旺盛, 是當地民眾燒香的聚集地, 是研究當地宗教建筑的實物例證。</div> <h3>東岳廟歷史悠久,遺存頗多。 1988年群眾曾集資9000元作過修理,2010年政府對大殿作過維修,2017年又對該廟全面修繕,使之煥然一新。</h3><div><br></div> <h3>36.永壽禪寺</h3><h3> 永壽禪院位于西塘鎮金明村渡船橋堍20號, 始建于元代末年, 清康熙年間寺院主持慧雨大師大修。雍正年間鑄一大銅鐘, 稱永壽神鐘, 為清代” 西塘八景” 之一。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 對大殿進行維修。</h3><div> 永壽禪院是我們研究清代宗教活動的例證。</div><div><br></div><div><br></div> <h3>37.縣丞署</h3><h3> 縣丞署位于西塘鎮塘東街社區南塘東街6號(四方匯) 。縣丞署是縣內署的派出機構。據1994年版的《西塘鎮志》記載: 乾隆三十八年(1773) 縣丞署設在王家角, 原常平倉基。同治八年(1869) 重建縣丞署于大結圩四方匯。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縣丞署是我縣唯一保存的清代縣署機構。</div> <h3>今年5月第二次到縣丞署,未見修繕,但對室內過道亂堆放的雜物進行了清理,比以前整潔好多</h3> <h3>38.水陽樓</h3><h3> 水陽樓位于西塘鎮塘東街社區燒香港北街44號, 建于民國時期。因它坐落于水之北, 故名水陽樓。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該宅具有江南水鄉特有的民居特色, 具保存較好,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div> <h3>水陽樓臨河風貌</h3> <h3>39.余慶堂</h3><h3> 余慶堂位于西塘鎮塘東街社區燒香港北街56號, 建于民國時期。2000年作為明清木雕館開放。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余慶堂整體結構保持原有格局, 保存狀況</div> <h3>余慶堂現作為明清木雕館對游客開放</h3> <h3>40.陸家廳</h3><h3> 陸家廳位于西塘鎮塘東街社區燒香港南36號, 為明代陸垹的宅第。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陸垹, 字秀卿, 號簣齋, 西塘鎮人, 明嘉靖五年(1526) 進士, 歷任兵部武庫郎常德武昌岳州知府等職。 在任崇節儉、寬欠賦、墾荒田, 并常察治獄、巡民情, 峻拒下屬饋贈, 著有《簣齋集》、《四庫全書》存目。該廳為其舊宅。</div><div> 明代建筑在我縣保存極少, 并且該廳整體格局基本完整, 梁枋及門窗上木雕精美, 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div> <h3>陸家宅為私宅,現作旅館。主人說如住店就給看,只得透過走道木窗格欄拍了張大廳外貌。</h3> 41.楊家宅<div> 楊家宅位于西塘鎮塘東街79號, 建于清代。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div><div> 楊家宅保存轉好, 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div><br></div><div><br></div></div> <h3>42.薛宅</h3><h3> 薛宅位于西塘鎮西街社區上西街84~92號,建于民國時期。2001年作為紐扣博物館開放。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西塘薛宅保存完整, 前臨街, 后依河,是西塘典型的商住民居。</div> <h3>薛宅現作為紐扣博物館對游客開放</h3><div><br></div> <h3>43.西園</h3><h3> 西園位于西塘鎮西街社區下西街, 系明代朱氏私邸, 后出讓給孫氏。民國九年(1920) 春, 吳江柳亞子偕同陳巢南來西塘,與鎮上文友余十眉、蔡紹聲、陳覺殊等在該園吟敘合影。十四年(1925) 鎮上胥社成立時, 第一次雅集也借此園為吟賞之所。民國二十四年(1935) 孫氏將園典給胡蒙子。1951年, 胡退居舊室, 將西園還給孫氏。不久, 孫氏將園內房屋及樹石等物出售,園遂廢。1998年從計家弄遷移到到蘇家弄。2001年新建假山池塘, 還移建了清代養拙閣等建筑。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西塘西園是我縣有名的公園, 也是南社和胥社的紀念地。</div> <h3>西園園內還設” 朱念慈扇面書法藝術館” 、” 百印館” 、” 南社陳列室” 等展廳, 供人參觀。</h3> <h3>44.慎德堂</h3><h3> 慎德堂位于西塘西街社區下西街79弄6號, 建于清代。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該宅為西塘鎮保存較好的清代建筑, 木雕花紋、落地長窗等均維持原來做樣貌,具有較的歷史、藝術價值。</div> <h3>慎得堂為私宅, 景區聯票無效,進宅觀賞須另付每人十元。見我純為攝影愛好,對我網開一面,讓我樓上樓下拍個遍</h3> <h3><font color="#010101">45.尊聞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尊聞堂位于西塘西街社區下西街石皮弄3號, 建于清代。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尊聞堂是西塘最古老的民間建筑之一, 并且梁枋上的木雕非常精美, 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font></div> <h3>尊聞堂為私宅, 景區聯票無效,需另付十元。圖為梁坊精美雕刻</h3> <h3>46.港溇里橋</h3><h3> 港溇里橋位于西塘鎮星建村港溇里57號南, 建于1966年。2010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港溇里橋是嘉善境內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以青磚為裝飾材科的橋梁,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div> <h3>47.胡家宅</h3><h3> 胡家宅 位于西塘鎮北柵街107弄, 建于清代。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胡家宅是西塘鎮境內保存較好的清代建筑,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div> <h3>胡家宅為私宅, 現開旅館, 只讓拍拍外面檐梁的精美木雕。</h3> <h3>48.沈家廳</h3><h3> 沈家廳位于西塘鎮朝南埭社區北柵街35號, 建于清代。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h3><div> 沈家廳保存完整, 用料考究, 且梁坊雕刻精美,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div> <h3><font color="#010101">該廳已利用為營業性音樂歌廳,踏上歌廳舞臺,可見上面的梁坊雕刻十分精美</font></h3> <h3>49.趙憲初故居</h3><h3> 趙憲初故居位于西塘鎮朝南埭社區北柵街65號, 建于民國時期。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趙憲初(1907~1999), 浙江嘉善人,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1928年畢業于交通大學電機系。曾任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學教務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學副校長、校長,上海市數學學會副理事長,民進中央委員、上海市委主任委員,上海市徐匯區副區長,上海市第七屆政協副主席。故居占地58平方米, 坐西朝東, 兩層樓房, 硬山頂, 面闊三間。</div><div> 趙憲初是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 他的故居具有較高的紀念意義。</div> <h3>50.江家宅</h3><h3> 江家宅位于西塘鎮朝南埭社區塔灣街41號, 建于清代。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江家宅是西塘最古老的民宅之一, 并且規模較大,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此宅為私宅, 收費每人5元。主人蠻大方, 我說就拍幾張照, 他也不向我要錢, 任我在大廳拍。看來該宅里面也有幾間房出租, 在我拍照時, 見有三、五位游客拖著拉竿箱來住宿。</h3><div><br></div> <h3>51.姚宅</h3><h3> 姚宅位于西塘鎮朝南埭社區小桐圩48號2室, 建于民國早期。2002年作旅館經營。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姚宅是西塘鎮上保存較好的民國早期建筑,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52.祥符蕩石壩</h3><h3> 祥符蕩石壩位于西塘鎮東匯村儲家匯西至金明村吳家柵南, 西面起點是金明村吳家柵圍河水閘。據壩上新建亭子內” 重修祥符蕩石壩碑記” 記載: 祥符蕩水域3800余畝, 匯縣北諸水, 蕩中風緊浪高, 時有船覆, 光緒二十二年(1896), 由邑人張義增等發起, 于南部建壩。1981年12月, 經西塘公社第四次人民代表大會提議重修石壩, 其后開始加高, 用以養殖業的開發。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祥符蕩石壩為研究我縣古代的水利設施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div> <h3>石壩亭子,內有重修祥符蕩石壩石碑</h3> <h3>53.西塘抗戰掩體</h3><h3> 西塘抗戰掩體位于西塘鎮茜墎村茜墎自然村, 由營房和彈藥庫組成, 彈藥庫位于營房東南約50米外。民國二十五年(1936) 冬乍平嘉國防工事動工修筑。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這組與鄰近僅存的兩座雕堡相配套的軍事建筑, 在當地為首次發現, 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br></div> <h3>營房</h3> <h3>彈藥庫</h3> <h3>54.西塘老入鎮口</h3><h3> 西塘朝東埭入鎮口位于西塘鎮塘東街社區朝東埭2-17號,為原進出西塘的主要通道。沿著燒香港從北往南進入鎮區,有臨街、臨河廊棚及石駁岸河埠、吳家橋等文化景觀。為民國建筑,后幾經修復。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入鎮口占地185平方米,長100米。燒香港港西有臨街25間廊棚(10年前翻修),石駁岸及河埠4個;港東有3個河埠,南側有倒掛楊柳,北側有水杉;南端有清代吳家橋一座。</div><div><br></div> <h3>西塘老入鎮口包括朝東埭2-17號,現朝東埭2號已改作西塘基督教堂, 文物保護石碑也立于此處。<br></h3> <h3>55.西塘種福堂</h3><h3> 種福堂位于西塘鎮塘東街72號。據《西塘鎮志》記載, 民國三年(1914) 西塘浚河時捐助的266家商行名單中就有種福堂。2010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種福堂在西塘鎮上有數百年的糕點制作歷史, 是一個典型” 前店后作坊” 的老字號, 保存較好, 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鐘福堂現已改作嗨森酒吧,白天酒吧未營業,不能入,只在窗外往內拍了一張和臨河拍了一張</h3> <h3>56.余十眉故居</h3><h3> 余十眉故居住于西塘西街社區南棚下街55弄6號,建于民國時期。2004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h3><div> 余十眉(1885—1960),名其鏘,號秋槎,嘉善西塘鎮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縣試中秀才后,不求仕進,改入浙江兩級師范學校。畢業后,歷任上海南洋女校、省立嘉興中學及嘉善縣立高小、陶莊小學等校教師。1912年結識南社創始人柳亞子、陳巢南, 遂入南社為社員。1923年10月,與柳亞子、葉楚傖第8人發起組成新南社任書記處書記。著有《寄心瑣語》、《壬戌詩選》、《楚辭新義》、《靈芬館集箋注》。余十眉早年居住于南廂房處。柳亞子來西塘曾住在余十眉故居。</div><div> 余十眉是南社會員, 其故居柳亞子來西塘時住過, 縣有一定的歷史價值。</div> <h3>55號弄6號大門面貌</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召县|
来安县|
平江县|
青冈县|
桃江县|
塔河县|
平江县|
佛教|
新密市|
锡林浩特市|
康保县|
大化|
家居|
房山区|
潼关县|
准格尔旗|
五大连池市|
平乐县|
惠来县|
涡阳县|
海盐县|
梅河口市|
扎鲁特旗|
青海省|
景谷|
泸水县|
珠海市|
梧州市|
海淀区|
鹤峰县|
昌宁县|
台中市|
长沙县|
克什克腾旗|
民丰县|
惠来县|
乌鲁木齐市|
富宁县|
项城市|
万全县|
洞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