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吳杰(1834-1910)字吉人,安徽歙縣人,幼隨父遷浙江龍游縣。13歲喪父,為富豪姜某收養。1878年鎮海口設炮臺,吳任鎮海營炮臺守備。</h5><h5 style="text-align: left;"> 1885年3月1日,法海軍中將孤拔率艦隊進犯鎮海口,被擊退。3日,法一裝甲艦闖入,吳杰親手操炮,擊中敵艦煙囪,再擊中其船桅,擊傷敵艦指揮官孤拔。數日后又擊退法艦第三次進犯,取得鎮海口之役勝利。吳杰論功升為候補參將。后被誤參,受革待處。之后浙江撫臣劉秉璋等竭力為其奏功申述,遂以補用游擊調去江蘇。1894年甲午戰爭前調返鎮海舉家定居。縣人尊稱“吳大佬”。</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葉澄衷(1840-1899)原名成忠,鎮海莊市人。6歲喪父,少讀私塾,未及半年輟學。11歲進油坊做學徒。14歲至上海一雜貨鋪當店員。17歲在黃浦江上駕舢板。后經營五金火油等,逐漸發展到商號18個,時稱“五金大王”。后投資銀錢業、房地產業及沙船業,興辦輪船公司、火柴廠、繅絲廠。1899年9月,于上海虹口張家灣捐地28畝,出銀10萬兩,創辦澄衷學堂(后改名澄衷中學),但未及建成,便于光緒二十五年十月逝世。其子貽鑒、貽釗承父志,兩次捐銀20萬兩辦學,使澄衷學堂成為上海創辦最早、聲譽最隆的民辦學校之一。其關心家鄉公益,先后捐設忠孝堂、義莊、義牛痘局等。</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十九世紀中葉招寶山原貌。</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巾子山(位于鎮海口招寶山西側約50米處,明朝初年擴建鎮海縣城以巾子山巔為城之東北守口)。</h5> <h5> 宋煒臣(1866~1926年)字渭潤,莊市勤勇村宋家人。1897年8月,宋煒臣創設漢口燮昌火柴廠,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火柴廠,打破了洋火一統天下的格局;1908年建成既濟電廠,點亮了18000盞電燈,居全國民營電業之冠;1909年建成的漢口水塔,承擔著供水和消防的雙重使命,一個世紀以來,它不僅是“既濟”的水電象征,也是漢口的地標。</h5><h5> 1909年8月宗關水廠架式(開始)送水,他坐轎子親臨漢正街供水站,當眾打開水龍頭,飲用了第一杯自來水,成為武漢飲用自來水第一人,水廠日供水量達500萬加侖,其規模也為全國之最。</h5> <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虞洽卿(1867-1945)乳名瑞岳,名和德,字洽卿,以字行,人稱“阿德歌”,鎮海龍山(今屬慈溪市)人。15歲到上海當學徒。后進德商魯麟洋行,由跑街升為買辦,并自營進出口、房地產。1902年改任華俄道勝銀行上海分行買辦,次年轉任荷蘭銀行買辦。其間在1898年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1905年“大鬧公堂案”中據理力爭,與租界當局交涉,遂名聞滬上。曾集資合資創辦四明銀行、寧紹輪船公司,自創三北輪埠公司,為當時國內民營航運之首。之后又投資創辦五金號、證券物品交易所、機器廠、劇院、藥廠等實業。</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其熱心公益事業,先后在家鄉興辦學堂;購置小輪船航行于寧波、鎮海、余姚間;創辦電話電報房;興建小型火力發電廠;投資建設甬觀、鎮大、鎮駱3條公路等。辛亥革命時曾資助同盟會經費,此后任滬軍督府顧問、外交次長、閘北民政總長。自1924年起,先后擔任上海總商會會長、全國工商協會會長、寧波旅滬同鄉會會長、中國紅十字會名譽副會長等職。<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圖為1929年虞洽卿一家在龍山鎮天敘堂合影。前排右一為虞洽卿。<br></div></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新碶鎮的瞭望樓。</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通過新碶鎮的河道里擠滿了船只,可見當時內河航運之繁忙。</h5> <h5> 包達三(1884-1957)名楚,鎮海人。16歲赴上海當學徒。1906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夕回國,加入敢死隊,參與上海、杭州光復。1917年后從事工商業,曾任天津美華利鐘表店經理。之后,創辦漁船公司、地產公司、制蛋廠、藥廠、化學公司等實業。1920年,參與籌建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任常務理事;又籌建引翔港跑馬廳,并在蘇北一帶辦理鹽墾。1949年后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常務委員,中央人民政府財政委員會顧問,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省工商聯主任委員等職。</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方液仙 (1885-1940)字傅沆,小名阿揆,鎮海桕墅方人。寧波斐迪中學畢業后入上海中西書院,受教于德國化驗師竇伯烈。1912年獨立籌設中國化學工業社,研制三星牌牙粉、蚊香、化妝品等系列產品。同時興辦晶明玻璃廠、中國制管廠、肇新化工廠等配套企業,使中化社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日用化學品工業綜合企業。1932年倡組九廠國貨臨時聯合商場,次年擔任中國國貨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37年與人聯合創辦中國國貨聯營公司。抗戰爆發后,不為日偽的多次拉攏利誘,拒不事敵。1940年7月25日,被汪偽特務綁架殺害,年僅47歲。</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唐宋以來,寧波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港口城市,1685年即在寧波設立浙海關。1943年,日偽成立“海關轉口稅寧波征收所”,在鎮海設立“分所”。圖為1889年建造的浙海關鎮海分關辦公樓與貨棧。</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十九世紀末鎮海甬江入海口的山海風光。</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招寶山和金雞山是甬江口隔江相對兩處軍事要隘。圖為十九世紀末外國人攝制的以招寶山和金雞山為背景的新年賀卡明信片。</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十世紀初的月城(招寶山頂北端的抗法遺址,系清光緒九年即公元1883年由浙江提督歐陽利見主持增建)。</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胡焦琴(1902-1927)鎮海柴橋人,畢業于靜德女校。1922年夏入省立第一女子中學。學習勤奮,常在《婦女雜志》與校刊上撰文,明志抒懷,抨擊時弊,號召婦女解放。兩次拒絕封建包辦婚姻。1926年秋任教縣立第一小學(即新倉小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籌建國民黨鎮海縣黨部。同年11月被選為國民黨縣黨部執行委員兼婦女部長,領導群眾進行反軍閥斗爭,參加策動縣知事及駐鎮軍事首領歸順國民革命。收繳保衛團槍械,組織農民自衛軍,領導坤和草帽廠女工罷工斗爭。1927年代理中共鎮海獨立支部書記,并掩護代縣長蔣歌薰脫險。因反動分子告密,于6月6日被捕。面對國民黨特派員誘脅,嚴詞斥罵不為所動。6月23日犧牲于寧波。</h5> <h5> 貝時璋(1903——--)鎮海貴駟憩橋人。其祖父是貧苦漁民,父親從小給人放過牛。兒時啟蒙于憩橋貝氏宗祠內的進修學堂。1915年隨父到漢口,進德華學校(后改名漢口第一中學)上中學。1919年考入上海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1年從同濟醫預科畢業后,先后到德國福萊堡、墨尼黑和土濱根三所大學學自然科學,并以動物學為主系。1928年在土濱根大學獲博士學位后留校任助教并從事科研工作。1929年回國,次年被浙江大學聘為副教授,籌建生物系工作。在浙大20余年,歷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等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br> 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連任全國人大第三、四、五、六屆常務委員會委員。</h5> <h5> 朱楓(1905-1950)原名桂鳳、貽蔭,改名諶之、字彌明,鎮海城關朱家花園人。出身富裕家庭,幼體弱。9歲前由其母教以讀書習字。1914年入縣立高級女子小學,1921年入寧波女子師范學校。自1925年以后,先后在上海、武漢、桂林、重慶等地參加各種進步學生運動和愛國救亡運動。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br></h5><h5> 1948年秋,以香港合眾貿易股份有限公司任職為掩護,從事黨的情報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奉命秘密去臺灣工作。1950年1月,因叛徒告密,其逃抵舟山在某醫院隱蔽14天后終被敵人捕獲。1950年6月10日在臺北街頭刑場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身中7槍壯烈犧牲。</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陳壽昌(1906-1934)原名希堪,鎮海城關人。始讀于便蒙小學,結業于安慶電報傳習所。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黨早期秘密工作者和工人運動的領導者、組織者之一。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常委、中共上海市政總工會黨委書記、中共江蘇省委委員、上海閘北區委書記、滬西區委書記、中共中央特四科科長等。1931年底,抵江西瑞金中央根據地,先后任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執行局主任、黨團書記、中央蘇區反帝總同盟委員會主席,中共福建省委書記,中共湘鄂贛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1934年,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6月,兼任紅軍十六師政委。1934年11月,率師在湖北崇陽、通城邊界老虎洞指揮作戰中負傷犧牲。1935年,湘鄂贛省特建壽昌縣以紀念之。</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06年,寧紹兩地商民聯系寧紹人士,由虞洽卿等人發起成立寧紹商輪公司,打破了英商太古輪船公司獨攬滬甬航線的局面,迫使英商在票價上作出妥協。圖為當年寧紹公司航行于滬甬間的“寧紹輪”,中途在鎮海停泊搭客,以駁船接送旅客。</h5> <h5> 邵逸夫(1907-2014),原名邵仁楞,鎮海莊市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邵家八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來港后尊稱“六叔”。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旗下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br> 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截至2012年贈款金額近47 .5億港元,建設各類教育項目6013個。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br>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1977年,獲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下級勛位爵士,成為香港娛樂業獲“爵士”銜頭第一人。1990年,中國政府將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2002年,創立有東方諾貝爾之稱的邵逸夫獎。2011年正式退休,是全球最長壽、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宣統元年鎮海的一戶人家。</h5> <h5><h5> 唐弢(1913-1992)原名瑞毅,筆名有風子、晦庵、若思、潛羽、桑天等。鎮海駱駝田胡村人。得親戚資助入學,至初中二年級因貧輟學。16歲考入上海郵局任郵務佐。1930年參加工運,1933年起在《申報》副刊《自由談》發表文章。1938年參加編校《魯迅全集》。</h5><h5><span style="font-size: 12px;"> 解放后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任全國文協兼上海市分會常務委員,后調任復旦大學、震旦大學、上海戲劇專科學校等教授。1951年起歷任華東文物處副處長、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中國作協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文藝月報》副主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等職。曾任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六、七屆委員,全國人大第四、五屆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span></h5></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此鎮海家庭合影攝于1914年,照片中的成人為當時熱心于鎮海教育事業的名紳文士李琯卿先生。</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16年,虞洽卿出資修筑由龍山鎮通往三北輪埠公司碼頭的小鐵路,全長4公里。圖為龍山鎮火車站。</h5> <h5> 包玉剛(1918~1991)名起然,鎮海莊市人。世人公推的華人世界船王。早年入上海中興學堂,后入吳淞商船專科學校。1937年輟學,供職中央信托局衡陽辦事處,任中國工礦銀行衡陽分行副經理,未幾,任中國工礦銀行重慶分行經理。抗日戰爭勝利后,改任上海市銀行業務部經理,1946年任副總經理兼業務部經理。<br> 1949年初至香港,與人合資開設華人行。1955年創設環球有限公司。1967年中東戰爭石油危機中擴大船隊,1970年改為環球航運集團有限股份公司,1972年創設環球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會主席。1978年,包玉剛的海上王國達到頂峰,穩坐世界十大船王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財團之一。至1981年底,擁有船只210艘,總載重噸位2100萬噸,睥睨群雄。后又于紐約、倫敦、東京等地設立10多家子公司、代理公司,歷任國際獨立油輪船東協會、亞洲航業有限公司、世界航運及投資公司、世界海事及陸豐國際(投資)公司主席等職。1976年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及日本天皇授于勛章、獎章。</h5> <h5> 趙安中(1918-2007),鎮海駱駝人,曾任香港榮華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寧波旅港同鄉會名譽會長、香港甬港聯誼會名譽會長,蘇浙同鄉會贊助人。趙安中十分關心家鄉教育衛生事業,捐助百余個項目,而且特別關心貧困山區、老區、海島的基礎教育事業,經常不辭勞苦親自上高山、下海島察看實情,確定捐贈項目,幾乎在全市所有的貧困鄉(鎮)都捐建了以林杏琴命名的教學樓。趙安中還多次以后代的名義捐資,并用心良苦地率領祖孫三代回鄉參與“希望工程”活動。</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前身為1911年創立的縣中學堂,1932年改制為縣立商校,1956年縣中與私立辛中合并為鎮海中學。圖為上世紀二十年代落成的法式校舍。</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后海塘始建于唐昭宗乾寧四年,當時為土塘,南宋淳熙與嘉定年間改筑古塘,東起巾子山,陸續延伸至東管鄉二都,全長4800米。城塘部分寬14米,高5米。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重修城塘時,采用“城塘合一”的夾層石塘,既能防洪,又能御敵,在全國獨一無二。民國時又對后海塘進行重修。圖為1923年上海紳耆出席后海塘修復典禮。</h5> <h5> 李敏 (1924-1944)原名雅琴,小港青峙李隘村人。幼從父去滬。12歲隨母進日商紗廠當童工。1937年回鄉,入延陵小學讀書,受進步教師啟迪熏陶,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4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春在鄞西任中共樟水區委書記,以毓英小學教職為掩護,動員群眾抗日。同年秋調任鄞江區委書記。1944年2月21日,國民黨浙江保安二團進山突襲其住地后隆村,李敏等被捕。當天下午4時許,陰寒侵骨,李敏等3人被剝去外衣,押至樟村十字路口,綁于房柱上。敵人以刺刀再次威逼其說出全區共產黨組織及武裝情況,李敏厲聲回答:“要殺便殺,要我說出來,辦不到!”敵遂從小腿往上連刺20余刀,李敏遍體鮮血仍怒斥敵人,直至最后一息。</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24年,由鎮海縣長盛鴻燾發起并得到虞洽卿等旅外鎮海籍人士支持建立了鎮海孤兒院。圖為鎮海孤兒院西樂隊演出后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27年鎮海農民協會機關駐地——二圣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農民協會會旗。</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莊市大市堰余家,攝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末。</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於梨華(1931——--)鎮海大碶橫河人,1947年鎮海中學畢業,臺大歷史系畢業,洛杉機加州大學新聞碩士,1967年出版《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寫臺灣留學生的寂寞和苦悶,被譽為“留學生的鼻祖”。并獲嘉新文藝獎小說獎,於梨華擅長寫親情愛情及友情,寫作已四十年,是極受歡迎的文壇長青樹,1984及1991年兩度獲得富布累獎。1968-1993在紐約州立大學教中國文學及中文寫作,并兼任該校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校的國際交換計劃顧問,退休后于1997年移居矽谷,筆耕不輟。</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32年,鎮海縣立中學改制為鎮海縣立初級商業職業學校。圖為學校足球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4年春節,橫河李氏家庭部分后輩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近代“寧波幫”著名人士虞洽卿早在20歲時即有“籌五百萬將家鄉建設完成”之宏愿,力圖把家鄉三北建成“小上海”。自1910年起,陸續投巨資建設龍山鎮。圖為1934年建成的三北輪埠公司碼頭。</h5><h5><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5年鎮海民間救火會活動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圖為1936年的“海綏號”巡邏艇。1940年7月17日,日軍入侵鎮海。7月20日晚,寧波城防司令部向浙海關緊急調用“海清號”“海綏號”巡邏艇,載石沉于梅墟拗猛江轉彎處,以徹底封鎖航道。</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7年,被日軍轟炸后的鎮海街區。</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38年中共鎮海縣工委在小港蔚斗小學建立。</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8年小港抗日宣傳隊成員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39年4月日軍大炮轟擊鎮海,為防備日軍入侵,中國軍隊將鎮海口封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的女學生。</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40年7月17日,日海軍陸戰隊侵占鎮海城關、小港等地,國民黨守軍一九四師和趕來增援的十六師予以還擊,22日晨擊退日軍,收復失地。圖為國民黨愛國將士收復鎮海時留影。</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41年4月鎮海口淪陷,鎮海口封江,群眾驚慌失措逃難。</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機轟炸鎮海,甬江口封江,為保證師生安全,縣中遷徙輾轉于鄉村山區,堅持辦學。圖為43屆畢業生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鎮海縣立簡易師范1945年秋于柴橋伴云居創立。</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抗戰勝利后,新四軍浙東縱隊奉命北撤。圖為1945年10月7日鎮海縣機關人員和部隊在高背浦口北撤。</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鎮海縣參議會第一屆大會,攝于1946年6月24日。</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抗日戰爭后時任中共茅山工委委員、茅東特派員和武工隊長的張仲英烈士,在1946年10月犧牲后,鎮海人民給予深情的紀念。</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47年5月17日,鎮海簡易師范學生罷課上街游行請愿,配合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47年秋由旅滬鎮海籍人士黃聲遠獨資開辦的私立辛成初級中學,辦學歷時十年。</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中共慈鎮縣工委在龍山鎮創辦的鳳湖初級中學。</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48年春,中共慈鎮縣工委書記趙士炘、委員沈宏康等在慈北黃泥岙駐地合影。</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川市|
乌拉特中旗|
奈曼旗|
长沙县|
仪陇县|
洪洞县|
时尚|
鹤壁市|
渭源县|
新野县|
武功县|
阿荣旗|
双辽市|
马龙县|
曲周县|
宝山区|
台北县|
广平县|
长治县|
乡宁县|
临汾市|
丽水市|
桓台县|
雅江县|
桃园市|
海晏县|
特克斯县|
西盟|
澎湖县|
台南县|
仁怀市|
庆阳市|
桃源县|
永城市|
龙口市|
辽中县|
临城县|
谢通门县|
阿荣旗|
堆龙德庆县|
琼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