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芳菲四月,水木明澈,花草葳蕤,紫荊競妍。在清華大學慶祝建校107周年暨74級畢業40周年慶典之際,我們管四班42個同學,聽從母校召喚,從全國各地,從天南海北,回到母校清華園。 <br> 此時的清華園,彩旗飄飄,張燈結彩,人潮涌動。所有的路口,所有的建筑物上都懸掛著"熱烈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7周年","熱烈歡迎校友返校"的大幅標語,一派節日的氣象。讓來自四面八方的返校學子,就像回到久別重歸的家園,受到親人的熱情款待一樣,如沐春風,溫馨備至。</h1><h1><br></h1> <h1> 在聚會召集人王燕生同學的努力和校友會的照顧下,我們班25個同學順利入住清華照瀾院。這對于在綿陽分校上學畢業的管四同學來說,特別珍惜有這樣零距離接觸母校的機會。</h1><h1></h1><h1> 錢陽陽老師、姜建華、王曉清同學也不遠萬里,回到母校和同學們相聚,共同慶祝母校107歲生日和我們1974級畢業40周年。</h1> <h1> 這是同學們和錢陽陽、嚴樟根老師在二校門的合影。 </h1><h1><br></h1> <h1> 我們腳步匆匆,我們意緒綿綿。匯入清華園,走進嘉年華。異彩紛呈的活動,正等待校友們共同開啟。同學們雖然年逾花甲,但大家不顧舟車勞頓,迫不及待地穿梭在這個既熟悉又陌生、充滿憧憬和回憶的美麗校園里,興高采烈地敘舊、拍照,興致勃勃地參加各種校慶活動。<br> </h1><h1> 這是同學們在二校門合影留念。</h1><h1><br></h1> <h1> 同學們在參加完"清華大學1974級畢業40周年紀念大會"之后,在綜合體育館門前合影留念。</h1><h1><br></h1> <h1> 再敘校園情,你我皆少年。今天的清華,走過了107個歲月,依舊芳華正茂。清華在時代大潮中乘風馭浪,形成了獨特的精神魅力。而一個個的清華人,組成了這所大學的獨特回憶。我們為自己是清華人而驕傲、自豪!<br> <br> 這是同學們在大禮堂廣場拍照留念。</h1><h1><br></h1> <h1> 這是同學們在東大操場觀禮臺上,觀看清華大學第六十一屆“馬約翰杯”學生田徑運動會開幕式。</h1><h1><br></h1> <h1> 在觀禮臺上,我們班的座位旁邊坐著一位年屆古稀、風度翩翩的老者——原綿陽分校副校長郝中軍老師。我們師生喜出望外,交談甚歡。<br> </h1><h1> 王義、姜建華同學和郝老師合影留念。</h1><h1><br></h1> <h1> 住在校園的幾個日日夜夜,同學們每時每刻都沉浸在歡樂和回憶里。校園的每個角落,學校的每一個標志性建筑物前,都有同學在興致勃勃地回憶、觀賞、討論,鄭重其事地拍照留念,都留下了我們步履匆匆又流連忘返的身影。</h1><h1><br></h1> <h1> 悠悠百余年,清華正芳華。“好時節、好年華,新氣象、新征程,期待你加入,期待你回家”。107周年校慶活動——秩年、學術、體育、展覽、校園開放、藝術、院系校友活動等等,安排緊湊,異彩紛呈。讓返校校友們分身乏術 ,應接不暇。</h1><h3><br></h3> <h1> 這是同學們在慶祝畢業40周年的聚會晚宴上。</h1><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 校園里,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攜子而來的夫婦,白發蒼蒼的老校友齊聚一堂。電機系十幾個老校友在“電機系熱烈歡迎系友返?!钡拇蠓鶚苏Z下,拉著“清華大學電機系1948級入學70周年”的大幅標語合影留念。他們身體健康,思維敏捷。他們已經為國家健康工作了60多年,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母校增添了良好的信譽。</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向無數尊敬的老學長、老校友學習、致敬!</font></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清華大學建校107周年校友簽到處",在"清華大學1974級畢業40周年紀念大會"簽到板前,在各院系校友的簽到處,在有慶?;顒拥乃袌龊希教幙梢钥吹皆S多不同年齡段的校友。他們身著節日盛裝,佩戴紅色校友胸卡,或三五結伴,或攜妻帶子,或幾十個人舉著寫有自己班級名字的木牌,熙熙攘攘、結隊而行。那些鶴發童顏、精神矍鑠的老者,一定是我們尊敬的某位師長;那些儒雅熱情、陽光自信的年輕人,一定是十年寒窗、脫穎而出的"學霸"級學弟學妹。大家都興高采烈,笑容滿面。認識不認識的都被胸前的紅色校友卡聯絡起來了?;蚧ハ帱c頭致意,或含笑打探:"同學,你是幾字班的?"。這句只有清華人可以聽懂的問話,是校慶期間校園里的問候熱詞。校友們都沉浸在慶祝母校生日的節日氣氛里,興奮快樂,流連忘返。<br></font><font color="#010101"> <br></font><font color="#010101"> 這是王燕生同學代表我們管四班在1974級無線電系校友簽到處簽到。</font></h1><h1><br></h1> <h1> 這是同學們在“清華大學建校107周年校友簽到處”的合影留念。</h1><h1><br></h1> <h1> 4月29日上午,清華大學第六十一屆“馬約翰杯”學生田徑運動會開幕式在東大操場舉行。</h1><h1> 本屆開幕式特別邀請了部分畢業60周年老校友代表觀禮。學校領導、老領導出席開幕式。 </h1><div><br></div> <h1> 上午七點,畢業50周年的1968屆校友身著特別設計的紅黃相間的運動服,在東大操場北側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校黨委書記陳旭特意前來看望正在準備開幕式的校友們,依次與五個方陣的校友們握手合影,親切交談。</h1><h1> 由畢業40年的1974級校友組成的百人方陣,他們雖已花甲之年,但不忘初心。今天,他們從祖國四面八方、各個領域云集清華園,感恩母校,接受檢閱。他們舉著"畢業40周年校友"隊旗,手拉著“人們送我上大學,我上大學為人民”的大幅標語接受檢閱。</h1><h1> </h1><h1> 入場式中,515位校友代表組成的五個秩年校友方陣在激揚的樂聲中壓軸出場,獲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他們是1968屆畢業50周年校友方陣、1974級畢業40周年校友方陣、1983級畢業30周年校友方陣、1993級畢業20周年校友方陣和2004級畢業10周年校友方陣。</h1><h1><br></h1> <h1>畢業40周年校友方隊、畢業50周年校友方隊經過主席臺,接受母校檢閱。</h1> <h1> 4月29日上午,1974級畢業40周年紀念大會在綜合體育館舉行。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副校長王希勤,原校長張孝文、顧秉林等老領導出席大會并致辭。1974級返校校友和教師代表1800余人出席紀念大會。大會由1974級建工系房41班校友、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袁駟主持。 <br> 邱勇在致辭中對74級校友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1974級校友是特殊的一級,參加過天安門悼念周總理活動、唐山大地震救援,也從1978年畢業時起,見證和參與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40年來,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奮斗,不僅為國家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清華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白發蒼蒼的老校長張孝文激動地回顧了自己當年做班主任時與同學們同吃同住、簡樸節約的生活,以及與同學們結下的深厚感情。張孝文說,1974級同學們畢業以來的40年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40年,大家都是改革開放的親身經歷者、參與者和貢獻者。作為老師,特別為大家對國家社會的貢獻感到自豪和欣慰。張孝文講述了自己與病魔斗爭多年,為祖國健康工作了63年的經歷。<br></font><font color="#010101"> <br></font><font color="#010101"> 顧秉林回顧了自己當年與工農兵學員們一起學習、勞動的經歷。他說,大家都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奉獻者、見證者、創造者,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人,沒有大家艱苦卓絕的工作就沒有國家這40年的迅速發</font>展。</h1><h1><br></h1> <h1> 機械工程系汽四一班校友徐小力回憶了1974年大家從祖國各地來到清華,在清華追求知識、勤奮學習的大學時光。他對母校的培育、老師的栽培表示感謝,對當年的同學情誼和師生情誼表達了眷戀。<br></h1><h1> 工程力學系熱四班校友翁蓓華列舉了自己班級的6位同學在畢業40年里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為國家社會奮斗一生,贏得各種榮譽、取得各項成就的經歷,并對母校的培育之情表達了感謝,向為祖國作出貢獻的同學們表達了致敬。<br> 無線電系雷4班校友朱陸林、申義為校友們朗誦了《那個年代》散文詩。<br> 大會上還舉行了捐贈教室改造揭牌儀式以及捐贈勵學基金儀式。 </h1><h1> </h1><h1> 這是馬杯運動會畢業40周年校友方隊隊旗和1974級畢業40周年紀念徽章。</h1><div><br></div> <h1><font color="#010101"> 這是紀念大會的部分場景。</font></h1><h1><br></h1> <h1> 這是管四同學們在會場。</h1><h3><br></h3> <h1> 在1974級畢業40周年紀念大會簽到處,校友們紛紛簽名合影留念 。<br> 在紀念1974級畢業40周年的口號——“人民送我上大學,我上大學為人民”的大幅標語下,校友們爭先合影留念。<br> 慶祝大會在校友們齊唱《清華大學校歌》的歌聲中結束。</h1><h1><br></h1> <h1> 在慶典期間,我們見到了應根裕、錢陽陽、劉慧敏、嚴樟根、瞿寧遠、雷有華、張克潛等老師。師生歡聚一堂,老師們回顧了清華大學無線電系根據國家三線建設需求前往四川綿陽建立分校的歷程,講述了電真空器件專業(又稱電子管器件專業)在綿陽分校教學的風風雨雨。師生重溫教、學歲月,共話師生情誼。</h1><h1> </h1><h1> 這是應根裕、劉慧敏、雷有華、繆老師及管四部分同學為錢陽陽老師、姜建華、王曉清同學接風洗塵。</h1><h1><br></h1> <h3> </h3><h1> 這是同學們和瞿老師、唐老師合影留念。</h1><h1><br></h1> <h1> 隆重歡樂的校慶和畢業40年慶典,使我們想起了我們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的幾十年的風雨歷程和我們與眾不同的大學生活。</h1><h1> </h1><h1> 1965年1月,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周總理親自批示了一個建設項目——在偏僻的四川綿陽建設清華分校。把清華大學無線電系整體搬遷到綿陽分校。于是1965年開始,綿陽城北郊多了一個神秘的單位,對外稱“65.1”工程和201信箱。她就是我們清華大學綿陽分校。分校的師生員工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自己設計、自己搬石頭、自己砌磚,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蓋起了一幢幢教學樓、學生宿舍、教工宿舍和辦公樓。清華分校占地1000畝,紅房綠地,大樹參天,環境幽靜。</h1><h1> 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風風雨雨,分校從1970年開始招生。我們1974級學生是分校的第四屆新生。1974年9月,我們來自全國各地、各條戰線的76名同學,滿懷著渴求知識的愿望,來到了綿陽分校的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電真空器件專業上學。經過近四年的學習,于1978年初畢業。</h1><h1> </h1><h1> 這是我們在102教學樓前的畢業留影。我們73個同學(李卯戌等三個同學因故沒能參加合影。李同學曾為此遺憾落淚。范崇澄老師特意在畢業照上“加”上他的頭像了他心愿。)、17個在校老師參加了合影留念。</h1><h1></h1><h3> </h3><h3></h3> <h1><font color="#010101"> 這是1978年1月,張克潛、范崇澄、孫伯堯、章鴻猷四位老師和我們北京畢業實踐小分隊同學合影。</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北京畢業實踐小分隊在畢業實踐結束后,參觀了總校清華大學。</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這是女同學在清華大學校門前合影留影。</font></h1><h1><br></h1> <h1> 這是1978年元月成都畢業實踐小分隊的畢業留念。錢陽陽、王有存等6位老師參加了合影留念。</h1><h1><br></h1> <h1> 這是1975年秋天我們在成電開門辦學時的合影。王有存老師也在其中。</h1> <h1> 這是1976年12月錢陽陽老師帶領同學赴沈陽教學儀器廠實習結束后留影。</h1><h1><br></h1> <h1> 這組照片是1976年10月錢老師和十幾個同學,赴沈陽教學儀器廠實習,途經北京時在天安門廣場照的??戳诉@組照片,你一定會忍俊不禁,我們的老師和同學真的太可愛了!不知道這是哪位同學的設計,在莊嚴肅穆的天安門廣場,我們清華大學管四班十幾個師生,竟然會如此整齊劃一地席地而坐,會以如此虔誠的姿勢合影留念。滿滿的正能量!</h1><h1><br></h1> <h1> 當年我們管四的師資力量很強大,我們的老師都是學識淵博、學貫中西的學界精英,治學態度嚴謹認真、教學水平堪稱一流。由于學制縮短、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老師教、學生學都有許多困難和障礙。老師們在教學方面傾注了很多的心血,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自己編教材、自己寫講義、自己搞實驗設備等等。在各位老師苦心孤詣、苦口婆心的教授下,同學們克服重重困難,一步步攻克學習難關,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h1><h1><h1> 回憶這段學習經歷,很慶幸我們曾是管四的學生,從心底里敬佩我們管四的每一位老師,敬仰老師們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治學精神,感謝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和精心培育!</h1> </h1><h1> 這是同學們認真學習、討論的幾個場景。</h1><h1><br></h1> <h1> 清華大學一貫重視學生身體健康,重視體育鍛煉。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校外開門辦學、學工、學農、學軍,我們對體育、對體育鍛煉都是很重視的。因此,我們班的籃球、排球、游泳等體育活動開展的都非常好。我們管四的女籃,曾榮獲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這個成績的取得除了體育老師的辛勤培訓,孫迺敬、石永泰、王義、姜建華和張麗鳳等體育委員的辛勤組織和以身作則是功不可沒的。<br> </h1><h1> 這是同學們在分校校園和成電校園學習、運動的幾個場景。</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透過這些照片,同學們當時認真刻苦地學習、簡單樸素地生活、生龍活虎地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的情景,歷歷在目。老師們孜孜不倦地上課、手把手帶我們實習、錢老師不知疲倦地為一批批畢業返鄉同學到車站送行、體育委員張麗風幫同學在家鄉大連郵購游泳衣、高錦鵬自己作詞作曲、指揮我們參加學校文藝表演取得全校歌詠比賽第一名的好成績、我們管四女籃榮獲全校比賽第一名等等,一樁樁一件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浮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學工、學農、學軍、開門辦學、參加抗震救災等社會活動的場景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記憶猶新。很留戀我們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懷念我們積極向上的同學和德才兼備的老師,懷念我們純潔無瑕的師生情和同學情。 </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這是我們1975年在江油學軍的照片,里面有我們瞿老師。還有一張是我們在附近大隊學農時的照片。 </font></h1><h1><br></h1> <h1> 這是我們管四于1975年10月,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開門辦學時,在成電主樓前各小組的合影。</h1><h1><br></h1> <h1> 綿陽分校當時對外宣稱是“綿陽201信箱”。我們學校的大門,是光禿禿的四根立柱頂一根橫梁。沒有懸掛任何牌匾。但上學期間或在畢業前夕,同學們還是爭先在這“簡陋”的學校大門口、大門口外的小竹林里、山坡上等等地方合影留念。以紀念我們不平凡的大學生活。</h1> <h1><br> 在1965年因為特殊的國際冷戰局勢,從國家安危出發,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批示,清華大學選址在四川綿陽建立清華大學綿陽分?!枴?51工程”,建成后信箱代碼“201”。綿陽分校是清華大學的三線基地,主要由清華大學無線電系整體搬遷至綿陽組成。1970年開始招生,1979年批準分校遷回北京,分校辦學畫上句號。<br> 清華分校在綿陽辦學14年,培養出了包括原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教授、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王路江教授在內的1417名優秀人才。我國第一個激光測距儀、第一套數字通信系統等許多一流的科研成果都誕生于這里,我國著名科學家吳佑壽院士、周炳琨院士均長時間在這里工作。<br> 清華分校于1978年秋至1979年春搬回北京清華園。西南科技大學前身學校四川建筑材料工業學院從綿陽城東郊搬來清華分校校址辦學。后來由四川省教育廳接受辦成“西南工學院”。2000年12月21日正式掛牌成立西南科技大學。</h1><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 同學們對綿陽分校很懷念。畢業后,不少同學利用出差或旅游的機會回綿陽分校"探親"。</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這是1996年4月我們畢業18年后,任起峰、劉衡二同學相約結伴回綿陽分校探望時拍攝的部分照片。</font><font color="#010101">這是我們的101教學主樓、102教學樓、103教學樓、階梯教室、大食堂側門、教工宿舍</font>和燈光球場等。</h1><h3><br></h3> <h1> 這是2005年5月王燕生同學在我們畢業27年后,回母校探望時拍下的部分照片。這是老主樓、原行政樓、大食堂、露天劇場、原學生宿舍樓和原教工宿舍樓及學校大門等。</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2016年在同學們的倡議下,我們管四同學相約重回學校"探望"。經丁亞平等同學與西南科技大學聯系,我們管四四十多人(包括部分家屬),于金秋十月回訪了原綿陽分?!F在的西南科技大學。</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西南科技大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一行人。校園里顯著的地方都掛上了歡迎校友的大幅標語,原來的行政樓還赫然掛著“清華樓”的標牌。</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同學們興奮地在校園里參觀游覽,在每個角落尋找我們當年的"足跡"。</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校園變化很大,增加了許多教學實驗建筑設施,但我們熟悉的、原來的主要建筑都基本保存完好,正在繼續為西南科技大學的教學科研服務。<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這是我們在“清華樓”——原行政樓前的合影留念。</font></h1><h1><br></h1> <h1> 這是我們在校園里原101主樓前的合影。</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這是我們在校園的合影。</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這是我們在學校大門口的合影。</font></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綿陽聚會,我們邀請了家在綿陽的體育老師王五一。王老師和我們年齡相仿,我們有許多共同話題。我們一起漫步校園,相互詢問生活近況,傾訴離別思念之情。</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教學樓、行政樓、主樓、食堂、宿舍樓、露天劇場、游泳池等等角角落落都留下了同學們探尋的身影和留戀的目光。</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我們還參觀了西南科技大學的校史陳列館。</font></h1><h1><br></h1> <h1> 曾經住了四年的宿舍,經歷了40年的風霜雨雪,一定經過了多次修繕整理,早已面目全非。憑著記憶,史之榮、孫寶琴、樊力梅、姜建華等同學找到自己曾經住的宿舍,深情地在宿舍門口合影留念。<br> 同學們在宿舍樓前合影留念。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里合影留念。</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同學們在離別40年之久的校園里來回穿行觀賞。這里曾經閃動過我們朝氣蓬勃的身影,這里曾經留下了我們矯健歡快的步履和腳印。這里曾經記載了我們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年華,這里曾經孕育了我們燦爛瑰麗的人生目標和夢想。</font>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么親切、熟悉,它喚起了我們無窮無盡的思念和回憶……。</h1><h1><br></h1> <h1> 美妙的青春是一本倉促的書,含淚帶笑我們一次次重讀;豐富的校園生活是一首短暫的歌,魂牽夢縈我們一遍遍重播……</h1><h1> </h1><h1> 在校園里的角角落落,同學們都在努力地尋尋覓覓。仿佛在尋找我們那朝氣蓬勃的青春年華,尋找那激情澎湃的校園歲月……</h1><h1> 但是,時光荏苒,歲月如流,校園里,宿舍樓,食堂門口等等地方,有的只是我們無盡的思念和纏綿的回憶,哪里還可能有40多年前一絲一縷的“留痕”?!</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我們留戀綿陽分校,更懷念我們可親可敬的老師。 人們認為我們這屆學生是不幸的,其實我們是很幸運的。因為其他任何一屆學生,都不可能像我們一樣,和我們如此“高大上”的老師們有如此“親密”接觸的經歷。這個經歷異常珍貴,我們終身受益、沒齒難忘。</font></h1><h1><font color="#010101"></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感謝現代科技使我們和應根裕、范崇澄、錢陽陽、嚴樟根、章鴻猷、王有存、瞿寧遠、王五一等八位老師有了微信聯系。這樣我們就又可以和我們知識淵博的老師們在一起學習、聊天,討論家事、國事、天下事了!我們就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繼續接受老師們的“再教育”,和老師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快樂每一天!</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管四同學</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是我懷念最深的學生</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 —應根裕</b></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1><font color="#ed2308"><b><u><br></u></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畢業一甲子,</font></b><b><font color="#ed2308">金婚半世情;</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清華哺育我,</font></b><b><font color="#ed2308">有幸識諸君。</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6px; 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6px; 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范崇澄</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天涯海角行 銘記清華情</b><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錢陽陽</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努力踐行:</b></font></h1><font color="#ed2308"><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無體育 ,不清華</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嚴樟根</h3></b></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br> <font color="#ed2308"> 對管四同學特別有感情 </font> <font color="#ed2308"> </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 —章鴻猷</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清華校訓 永遠踐行</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懷念管四的同學們</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王有存</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淡泊名利 知足常樂</font></h1><font color="#ed2308"><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瞿寧遠</h1></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font color="#ed2308"><b>自強不息 健康快樂</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 —王五一</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1> 慶典期間,我們在系陳列室看到了44年前同學們入學注冊時的學號照片。照片不清晰,有的甚至很模糊,但同學們一個個稚氣未脫,年輕可愛的面龐依稀可辨,與眼前兩鬢斑白的中老年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隨即給身邊幾個同學對比拼圖取樂,同學們反應視覺效果很震撼,紛紛鼓勵支持。于是,就有了我們管四67個(有微信聯系的8個老師和59個同學)師生對比照片集,把我們人生中兩個有特殊意義的精彩一瞬跨越時空合影定格。根據章鴻猷老師建議,我們都鄭重地在自己的對比照片上寫下自己的"人生寄語"或稱為"生活感悟"。</h1><h1> 同學們的對比圖以學號排序。</h1><h3><br></h3><h3><br></h3><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在哪里?老師同學都在千方百計地尋找你們,你們可曾聽到過老師同學的真情呼喚?渴望盡快與你們取得聯系,讓我們早日歡聚一堂!</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 管四全體師生</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2018年5月19日</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親愛的同學請安息!</b></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 一日清華人,一世清華情。清華給了我們一生的驕傲,一世的恩情。讓我們牢記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再創輝煌!<br> <br> 讓我們珍惜時光,珍愛身體。2028年畢業50周年時,再次相約清華園!不見不散!</b></font></h1><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font color="#ed2308"><b> <br><br></b></font></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渭县|
舞阳县|
十堰市|
惠安县|
图们市|
靖远县|
大宁县|
长沙市|
米脂县|
弥渡县|
溆浦县|
岚皋县|
青冈县|
新乐市|
屏南县|
余庆县|
临沭县|
门源|
城口县|
裕民县|
佛山市|
库伦旗|
远安县|
读书|
乌拉特中旗|
乌兰察布市|
马边|
息烽县|
东港市|
宁晋县|
卢湾区|
黑山县|
阿尔山市|
望奎县|
淅川县|
定远县|
永丰县|
仪征市|
淮南市|
商南县|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