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前 言</b></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 東吳,即三國時代的吳國。首都始建于吳(今蘇州),后筑石頭城建業(今南京)。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于武昌稱帝,國號吳,旋即于九月遷都建業。歷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帝,共五十二年(自公元222年算起五十九年)、18個年號。 </h1> <h1> 近年來,隨著江浙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深埋地下的千年古磚越來越多的呈現在世人面前,其中尤以東吳、東晉古磚最具地方特色,一是江浙為吳晉中心,相關古磚數量大、品種多,富有研究價值,二是不少古磚質地有如澄泥,適于制硯,置于案頭,滿室古香。在所見眾多磚硯品種之中,我卻獨愛其中的東吳紀年文字磚硯,那些文字古樸、書風各異、紀年明確的磚硯作為真實的歷史遺存和見證,跨越千年,破土而來,將風云變幻的三國時代濃縮在咫尺之間;一硯在手,把玩之際,仿佛穿越了時空,在與那段神秘而獨特的歷史 進行著零距離的真切而空靈的對話…… </h1><p><br></p> <h1> 古磚制硯,古已有之,最早大約起于唐宋而盛于明清,但古磚見藏如今日之煌煌大觀者定不見于古人,亦斷難見于來者。這是當代人的幸福,更是古磚硯與當代人的歷史緣份! </h1><p><br></p> <h3><b>黃龍元年八月造磚硯(229)</b>。黃龍(229年4月-231年),三國東吳大帝孫權第二個年號,也是孫權稱帝后的第一個年號,共計三年。《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載: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黃龍、鳳凰見。黃武八年四月孫權即皇帝位,改元黃龍元年,由此三國鼎立之勢正式形成。次年,派大將衛溫到達夷州(今臺灣)。 </h3><h3> </h3> <h3><b>黃龍元年太歲在卯寅文字磚(AD229)</b></h3> <h3>黃龍元年磚硯(篆書)(AD229)</h3> <h3><b>嘉禾三年磚硯(AD234)</b>。嘉禾(232年—238年), 吳大帝孫權第三個年號,共計六年。嘉禾三年5月,孫權親率大軍圍攻合肥新城大敗,被稱為第四次合肥之戰。是年8月26日,諸葛亮病逝。</h3><h3> </h3> <h3><b>赤烏二年、三年磚硯</b>。赤烏(238年八月-251年四月),吳大帝孫權的第四個年號,共14年。赤烏,又稱金烏,是漢族神話中的神鳥,亦代指太陽。 傳是時武昌出現麒麟,群臣奏請更改年號,孫權想起近曾親睹紅色烏鴉聚集宮殿前,神靈顯現,應為“赤烏”。赤烏五年、六年分別為東吳末帝孫皓、廢帝孫亮出生之年。</h3><h3> </h3> <h3><b>神鳳元年磚硯</b>。神鳳(252年二月—四月),吳大帝孫權的第六個年號,共計3個月。 神鳳元年四月孫權逝世,孫亮即位,五月改元建興元年。 </h3> <h3><b>建興元年磚硯。</b>建興(252年四月-253年),三國吳廢帝孫亮的第一個年號,共計2年。建興二年(253年)3月,東吳太傅諸葛恪率20萬人圍攻合肥,守將張特用計死守。至7月,諸葛恪無功而還。稱為第五次合肥之戰。10月,因諸葛恪之敗,引起吳人怨言。廢帝孫亮遂與孫峻密謀殺死諸葛恪,大赦全國。任命孫峻為丞相,封爵富春侯。 </h3> <h3><b>大吳五鳳三年磚硯(AD256)</b>。五鳳(254年-256年十月),三國時期吳廢帝孫亮的第二個年號,共計3年。 傳春申十一月,有五只大鳥出現,次年改年號為五鳳。 </h3> <h3><b>太平二年七月磚硯。</b>太平(256年十月~258年十月),吳廢帝孫亮的第三個年號,共計3年。太平三年十月,孫亮被廢,吳景帝孫休即位,改元永安元年。 </h3> <h3><b>太平四年湯磚硯(AD259)。</b>該磚堪稱錯版,太平未及四年便已改元,蓋因當時交通不暢、信息閉塞之故。</h3> <h1><b style="">永安元年六月造文字磚(258)</b>。永安(258年十月~264年六月),三國吳景帝孫休的年號,共計7年。永安七年六月,孫休死,吳末帝孫皓即位,改元元興元年。 </h1> <h3><b>永安六年磚硯(263)</b></h3> <h3><b>永安七年太磚硯(AD263)</b></h3> <h3><b>文興元年磚硯。</b>文興年號不可考,疑同元興。元興(264年七月-265年三月),三國時期吳末帝孫皓的第一個年號,共計2年。</h3> <h3><b>甘露元年曹氏磚硯(265)</b>。甘露(265年四月-266年七月),三國時期吳末帝孫皓的第二個年號,共計2年。《三國志·吳書三》:“夏四月,蔣陵言甘露降,于是改年,大赦。” 甘露元年,司馬炎繼位,曹奐禪位于司馬炎。 </h3> <h3><b>甘露二年任氏作</b>文字磚二種。</h3> <h3><b>寶鼎元年八月一日太歲在甲戌吳故交趾后部督偏將軍…...</b>。交趾,古地名,位于越南北部,表明東吳疆土已覆蓋中國南方廣袤地區,直至今天的越南境內;偏將軍,官名,即將軍之輔佐,三國時期的關羽、馬超、趙云、周瑜、徐晃、張郃等均曾擔任過偏將軍之職。 寶鼎(266年八月-269年九月),吳末帝孫皓的第三個年號,共計四年。《三國志·吳書三》:“八月,所在言得大鼎,于是改年,大赦。” </h3><h3> </h3> <h3><b>寶鼎二年歲磚硯(267)</b></h3> <h3><b>建衡二年磚硯(270)</b>。建衡(269年十月-271年),吳末帝孫皓的第四個年號,共計三年。 建衡三年,蜀漢皇帝劉禪、東吳將領丁奉去世。 </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b>吳鳳凰元年文字磚(272)</b>。鳳凰(272年-274年),也作鳳皇,吳末帝孫皓第五個年號,共計三年。《三國志·吳書三》:“西苑言鳳凰集,改明年元‘’。鳳凰古磚,一直是金石界的愛寵。 昔周作人在紹興馬下橋得殘磚,視若珍寶,遂以“鳳皇磚齋”名其書齋。當時情形,可在其日記中窺得一斑:“1915年5月17日:在馬下橋下小店,得殘磚一,文曰‘鳳皇三年七’(下缺),又一磚完好無文,但作泉紋。下午拓鳳皇磚文二紙,蓋吳時物,閱《古磚圖解》,飲酒,食羅漢豆。” </font></h3> <h3><b>鳳皇元年八月造 姓昊</b>文字磚</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b>鳳凰元年八月二十日</b>磚硯</font></h3> <h3><b>鳳凰二年磚硯</b></h3> <h3><b>鳳凰三年太歲甲午</b>磚硯</h3> <h3><b>鳳凰三年六月</b>篆書磚硯</h3> <h3><b>校尉卓君天冊元年(275)</b>。天冊(275年-276年六月),吳末帝孫皓的第六個年號,共計二年。《三國志·吳書三》:'天冊元年,吳郡言掘地得銀,長一尺,廣三分,刻上有年月字,于是大赦,改年。' </h3><h3> </h3> <h3><b>天璽元年磚硯</b>。天璽(276年七月-十二月),吳末帝孫皓的第七個年號,共使用6個月。《三國志·吳書三》:“天璽元年,吳郡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壅塞,今更開通。……又于湖邊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余,刻上作皇帝字,于是改年,大赦。” </h3> <h3><b>天璽元年八月一日造師沛恙作</b>文字磚(276)</h3> <h3><b>天紀元年磚硯</b>(277)。天紀(277年―280年三月),三國吳末帝孫皓最后一個年號,共計4年。天紀三年,即公元279年11月,司馬炎發兵二十萬,分六路進攻吳國。次年三月十五日,吳主孫皓反綁雙手、拉著棺木,前往王濬軍門投降。至此,東吳政權宣告滅亡,三國長期分裂的局面也隨之結束。 </h3> <h3><b>天紀二年九月</b>磚硯(278)</h3> <h3><b>天紀三年</b>文字古磚(279)。次年,東吳政權即宣告滅亡。</h3> <b>吳故牙門將椑將軍虞羨</b>…磚硯。時吳已入晉,<h3>因內容與吳相關,遂一并列圖。虞羨(228-284),字敬悌,會稽郡余姚人(今浙江余姚)。三國時吳國牙門將,禆將軍,年57卒。應為晉朝孝廉·虞徹之同族兄弟,吳大臣虞翻同族子侄輩。</h3> <h3>吳國鹽官磚硯。時吳已入晉,因內容與吳相關,遂一并列圖。</h3> <h3>吳王大吉文字磚</h3> <h3><b>吳王大吉</b>文字磚,東吳磚無疑,文字表達了吳國百姓對國運的美好期盼。</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探索|
丽水市|
江油市|
博乐市|
台北县|
巴南区|
闽侯县|
屯留县|
和静县|
黄梅县|
定南县|
延边|
二连浩特市|
监利县|
大名县|
马龙县|
易门县|
阜南县|
汉中市|
祁东县|
浦县|
金坛市|
武隆县|
上杭县|
海原县|
毕节市|
红河县|
桓台县|
齐齐哈尔市|
三明市|
屯留县|
清徐县|
黄石市|
临桂县|
高雄市|
二连浩特市|
凤庆县|
台中市|
灵川县|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