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蓮花之上-印度7天游記

承基衍慶

<h3>  蓮花是印度的國花。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蓮花代表著長壽、健康、榮譽和好運。</h3><h3> 在印度的國教印度教的寺廟基座上一般都雕刻有蓮花的圖案,視蓮花為世之初,位之基。印度史詩記載,從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濕奴的肚臍里長出了一朵蓮花,上面坐著創造世界的另一主神凡天,然后凡天開始創造人類。</h3><h3> 蓮花對始創于古印度的佛教來說同樣重要。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世后就能下地走路,他走了七步,步步生蓮。因此蓮花就成了佛祖誕生的象征。</h3><h3> 印度7天,在北方的瓦拉納西、克久拉霍、占西、阿格拉、齋浦爾和德里看到了許多古印度文明的遺存,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那些古跡、寺廟精美潔凈,保存完好,與路途所見的臟亂粗俗有天壤之別,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亭亭玉立。</h3><h3> 阿彌陀佛,感謝那些文明的守護者,使我們得以目睹這些人間瑰寶。</h3><h3> 蓮花之上,那些物化的歷史痕跡,也許比文字記載的歷史更生動鮮活,更能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h3> <h3>印度7天游記的菜單式目錄,綱舉目張,給你一個總體的印象</h3> <h3>用在泰姬陵和阿格拉拍的照片做一張海報,作為本篇的開始,娛樂一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y1-新德里、瓦拉納西</h3> <h3>【新德里·國際機場】從上海浦東機場經香港轉機到達印度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已是凌晨三點,海關入境檢查的柜臺背景墻上,從數百只錚亮的銅盤中伸展出9個不同的佛手印,每個掌心里都有一朵美妙的蓮花圖案,似乎在給入境者打招呼:歡迎光臨??</h3> <h3>【瓦拉納西·機場和酒店】在新德里的酒店小憩之后,我們飛往瓦拉納西,下午3點左右到達瓦拉納西拉巴哈杜爾沙特利機場。酒店的錫克族人為我們拉開大門,這有點象征意義,印度游的大門就此打開。</h3><h3>瓦拉納西是印度人心中永遠的圣城,一個神奇的地方。在這里,時間似乎停止了腳步,你不用穿越,數千年的歷史就鮮活地展現在你眼前。現代化的進程并沒有影響到這個城市的古老面貌和已經與之融為一體的人文景觀。一切都是古老的,獨特的,原汁原味的和不可替代的</h3> <h3>【鹿野苑】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成佛之后第一次講法的地方。自此,佛法傳承中最重要的佛、法、僧三寶初創完成。</h3><h3>公元12世紀,鹿野苑的所有建筑被土耳其人破壞殆盡,僅留下殘存的達麥塔、阿育王石柱和許多大型佛教建筑的遺址,見證了佛教2000多年來在印度的興衰存亡</h3> <h3>瓦拉納西的大街小巷四處游蕩著神牛。對印度教徒來說,牛是三大主神之一濕婆的坐騎,敬牛如敬神,每頭牛背上似乎都乘坐著濕婆神,巡視著印度大地,牛因此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牛崇拜和牛保護成為印度教的核心教義。</h3><h3>照片中掛著花環的是印度特有的瘤牛,也是標準意義上的神牛</h3> <h3>【恒河·石階】瓦拉納西的三大看點,天祭、晨浴和火葬都和恒河邊的石階(Ghat)有關,在這個地方,每隔五、六十米就有一個石階,延綿數公里。石階面朝恒河,背靠古老而斑駁的建筑,蔚為壯觀,在昏暗的燈光下,散發著歷史的滄桑和神秘的氣息。</h3><h3>泰戈爾在《河邊臺階的述說》一詩中寫道:</h3><h3>如果把發生的事情都印在石頭上,那么,你就可以在我的每一個臺階上讀到許多昔日的故事。你如果想聽過去的故事,那就請你坐到我的臺階上來;只要你側耳細聽這潺潺的流水,你就可以聽到過去無數動人的故事</h3> <h3>【恒河·天祭】恒河祭祀儀式是瓦拉納西最著名的名片之一,每天晚上6點在Dasaseamed Ghat舉行。天祭以寬闊的恒河、連綿的石階和高大的古建筑群等實景為背景,由血統最純正的婆羅門祭司主持,氣勢恢弘。祭司禱告時的語言和動作經過數百代的磨練,已渾然天成,如行云流水,直擊人心。置身其中,人們無不被其莊嚴肅穆的氣氛所感染,這大概就是天祭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和宗教意義與其他實景演出的不同之處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y2-瓦拉納西、克久拉霍</h3> <h3>【恒河·清晨泛舟】第二天清晨,我們早早地來到恒河邊,就是為了泛舟恒河,看恒河日出,以及晨曦中的兩岸風光。</h3><h3>恒河發源于喜馬拉雅山的根哥德里冰河,從印北高原順勢南下,一路蜿蜒流淌,最終進入孟加拉灣。</h3><h3>水往低處流,但恒河水經過瓦拉納西時,卻出現了一段由南向北,違背自然規律的轉彎,印度人認為這是神的意志。因此,數千年來,這一段恒河水被人們稱之為圣水,瓦拉納西由此也成為印度人心中的圣城。</h3><h3>我們坐上小船,在恒河上緩緩前行,西岸的各色建筑呈現在我們眼前,雄偉壯觀者有之,小巧玲瓏者有之,破舊不堪者亦有之。或五顏六色,或金碧輝煌,延綿數里,蔚為壯觀。大小各異,繽紛多彩的船只載著游客在恒河上游弋,成為一道靚麗、流動的風景線</h3> <h3>【恒河·火葬】當船行駛過一片煙霧繚繞的河岸時,導游告訴我們這就是印度教徒向往的歸宿之地瑪尼卡尼卡(Manikarnike Ghat)河壇。</h3><h3>恒河邊有很多火葬臺,常年煙火不斷,建在河段中部的瑪尼卡尼卡規模最大也最熱鬧。小船緩緩飄過時,能感受到空中彌漫不散的灼熱氣息。</h3><h3>河壇水人來人往,躺在柴堆上的逝者漸漸被烈焰吞噬,旁邊的家屬們看上去絲毫未有親人逝去時的悲哀,而是平靜地觀看這一過程。</h3><h3>導游解釋說,印度教有輪回之說,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過程,并不代表生命終結。他們相信逝者骨灰撒入恒河,靈魂在此得到升華,此生已獲得圓滿,生命得以輪回。</h3><h3>坦然地面對死亡,沒有恐懼,沒有悲傷。生與死這對極端的矛盾在恒河,這通向天堂的最后關口平穩過渡,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太不可思議了!這也許就是印度教的魅力吧</h3> <h3>【恒河·晨浴】恒河經久不息地流淌著,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印度人在恒河里沐浴,這是印度教徒一生中的重要時刻。他們不停地撩起河水往身上澆灑,將整個身子浸沒在水中。他們不僅要洗去身上的污穢,還要洗滌靈魂的一切罪孽,純凈自己的心靈。</h3><h3>印度人不僅把恒河視為母親河,更把它看作是通往天國的神圣水道。印度教徒把一生能來一次瓦拉納西,喝一口恒河水,在恒河里洗一次澡,看作是人生大事。</h3><h3>這位老人在往塑料瓶里灌水,這珍貴的恒河水將被他帶回千里之外的家鄉,用這些圣水來點灑沐浴,祭天拜地。</h3><h3>無論那河水是否污染嚴重,是否細菌超標,是否有骨灰殘渣,在印度人看來,那都不是事兒,圣潔的恒河水會給他們帶來幸運和無窮的力量</h3> <h3>【恒河·苦行僧】清晨的恒河邊人來人往,人群中有一些特殊的人,他們就是苦行僧。苦行僧也叫禁欲者或苦行修道者,在印度有數千年的歷史。</h3><h3>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為進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個階段。苦行僧們一般是在經歷了學業、工作、成家立業,并在子女長大后,才離家出走,去當神的使者或仆從。</h3><h3>苦行僧并非全是窮人,其中有不少曾經的中產階級、百萬富翁甚至達官貴人,在進入苦行期后,一朝頓悟,便散盡家財,遠離父母妻兒,過起居無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h3><h3>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就是冥想修行。他們將自己的身體視為罪孽的載體,是臭皮囊,認為必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通過將物質生活降到最簡單的程度來追求心靈的解脫,以擺脫無盡的輪回之苦。</h3><h3>苦行僧在印度得到人們的尊重,被人們看作是來凡塵普度眾生的&quot;神的使者&quot;,有些著名的苦行僧有非常多的追隨者。</h3><h3>苦行僧分為青衣派和天衣派。青衣派一般穿黃色的棉布衣服,天衣派則裸體或用布條遮擋下身</h3> <h3>【克久拉霍·性廟群】中午,我們乘飛機離開瓦拉納西前往克久拉霍。</h3><h3>克久拉霍是印度除泰姬陵外最著名的景點。克久拉霍性愛神廟以其優雅的印度-雅利安式廟宇建筑風格極其精美的雕塑聞名于世,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h3><h3>在印度的寺廟建筑藝術中,克久拉霍神廟群顯得出類拔萃。1000年以前,在中印度昌德拉國王統治下,從公元950年開始的短短200年間,完成了克久拉霍85座神廟的建造,目前尚存22座。這些寺廟最突出的美學價值即是那些布滿寺廟外墻的人體和性愛雕塑</h3> <h3>克久拉霍神廟群主要供奉濕婆神、毗濕奴神,其中西區廟群規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也是克久拉霍最引以為豪的性愛宗教建筑的精華所在。</h3><h3>康達立耶馬哈迪瓦廟(Kandariya Mahadev)是克久拉霍現存最大、最高、最宏偉的廟宇。它總共有84個較小的塔狀屋頂簇擁著最大的高塔,就像群峰簇擁著主峰。最高的塔尖上有一個圓盤狀的裝飾,稱作"阿馬拉",被比作蓮花,也寓意"光芒四射的太陽光環",意味著大山之巔,通向天堂的路。</h3><h3>康達立耶馬哈迪瓦廟的外墻上共有3個橫向雕刻帶,872個大小不同的人物雕塑。雕塑的內容是如此豐富,從宗教到世俗,從宮廷到市井,從戰爭到和平,大部分的內容都以人體和性愛的形式表達。許多雕塑表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段和豐富的面部表情,代表了克久拉霍特有藝術的最高境界</h3> <h3>克久拉霍神廟的性愛雕塑對后人來說的確是一個謎團。為什么在一個敬神和宗教集會的地方會有如此密集和大膽的人體和性愛雕塑呢?有幾種說法。一是引導人民多生兒育女,增加人口補充戰爭需要;二是古代對男孩進行性知識啟蒙教育的一種方式;三是為了測試皈依宗教者是否真誠及專心。</h3><h3>盡管如此,從印度歷史來看,性觀念的開放似乎只是一時一地的事情,在絕大多數時間和空間里,禁欲思潮占據著主流地位。克久拉霍神廟能夠矗立千年而躲過歷史上數次宗教清洗的劫難和其地理位置有關</h3> <h3>克久拉霍與印度所有的主要城市都距離遙遠。昌德拉王朝遷都之后,克久拉霍逐漸被歷史遺忘。到16世紀,克久拉霍似乎失去了所有的重要性,變成了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h3><h3>這種長期被外界忽視的情況在客觀上使克久拉霍神廟躲過了人為的傷害。直到1837年,一個英國士兵的偶然發現,才使沉睡了3個世紀的神廟群重見天日。</h3><h3>克久拉霍神廟群的境遇與柬埔寨吳哥窟出奇的相似。從建都造城、大規模建造寺廟和水利工程、祭祀供奉印度教主神毗濕奴和濕婆、遭到外敵入侵、被迫遷都、從極度繁榮到迅速衰落、直至被人們遺忘3-4個世紀后重新被發現、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h3> <h3>克久拉霍神廟群向人們展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印度,并以宗教和藝術為形式告訴人們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1000年前曾經有這么一段開放和輝煌的歷史。這些殘存的寺廟是那個年代對人性、生命、歡樂、創造力及人和造物主高度融合的證明。同時也成就了克久拉霍神廟群今天的門庭若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y3-占西、奧恰</h3> <h3>昨天離開克久拉霍,大巴車行5個小時,到達占西已是今天凌晨了。圖為我們在占西住的酒店和酒店花園的景觀</h3> <h3>【占西·女王與城堡】占西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城市,在克久拉霍西北部約180公里。占西與印度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占西女王(圖片上的畫像)有關,她在1857年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成為最受愛戴的領導人,并與英國軍隊英勇戰斗直至犧牲在戰場上,年僅23歲。被稱為印度的圣女貞德。如今占西女王的城堡建筑就散落在我們入住酒店后面的貝德瓦河畔,雖然已遭廢棄,卻依然可以看到當年的規模和威嚴</h3> <h3>【奧恰古堡】奧恰這座始建于1531年的中世紀城市,是邦德拉王朝的首都,位于占西東南約16公里,保存了許多印度中世紀的建筑遺跡。奧恰因它美麗的城堡建筑群而出名,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h3><h3>在奧恰古城里,最著名的有兩座建于17世紀的宮殿:拉吉曼迪爾宮(Rajmandir Mahal)和賈漢吉爾宮(Gahangir Mahal)。賈漢吉爾宮被認為是印度國內唯美建筑的代表。在拉吉曼迪爾宮的三層露臺上遠眺,可以看到遠處奧恰村中的拉姆拉賈(Ram Raja)神廟,神廟供奉的羅摩神即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男主人公,被印度教徒認為是毗濕奴神的化身</h3> <h3>【拉吉曼迪爾宮】是奧恰城堡群的第二大宮殿,歷經滄桑的建筑顯得古樸典雅,這里是當年邦德拉王朝的宮殿。宮殿的內墻和天花繪有色彩艷麗的精美壁畫,內容主要是宮廷生活場景和印度神話故事以及飛禽走獸,花卉圖案</h3> <h3>宮殿三層露臺回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漂亮的棱堡,對內可以觀看城堡內的各種動靜,向外可以眺望城堡四周的景色。周邊的城堡群、奧恰村中的拉姆拉賈神廟、綠色的田野和藍色的貝德瓦河一覽無余地呈現在眼前</h3> <h3>沿著宮殿里的古樸石階拾級而上,游走在迷宮、隧道般的通道,穿越一下,體驗中世紀印度皇族的生活。在城堡的底層、二層和三層留影</h3> <h3>在城堡的二層宮殿門口與好客的印度人合影</h3> <h3>【賈漢吉爾宮】是17世紀初邦德拉王國為了迎接莫臥兒王朝的賈漢吉爾皇帝而修建的,是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種風格的別具一格的城堡式紀念性建筑。</h3><h3>這個邊長70米的正方形宮殿圍著一個露天庭院,庭院中央有一個噴泉,四周是宮廷房間和三層露臺。四邊形的四個角上設有帶圓頂的角棱堡,每條邊的中央是一座紀念碑式的堡式建筑。懸掛式的陽臺有寬闊的屋檐,順著外墻延伸,欄桿上的花紋精致而優雅。對稱的結構和細節設計使整個宮殿達到了平衡而非凡的華美效果。</h3><h3>盡管賈漢吉爾皇帝只來了6天,可城堡卻建了整整6年,為后世留下了這絕美的建筑遺產</h3> <h3>右上角順時針方向:</h3><h3>??賈漢吉爾宮大門、??宮殿外廣場連廊</h3><h3>??宮殿外的苦行僧、??宮殿內建筑一隅</h3> <h3>在庭院內噴泉池前留影</h3> <h3>通往宮殿二層的樓梯,陽光下黃褐色的色彩和斑駁的滄桑感令人心醉神迷</h3> <h3>右下角為宮殿二層的陽臺連廊,可以清晰地看到樓梯臺階通往二層以及二層的欄桿和陽臺頂上的屋檐</h3> <h3>奧恰古堡雖然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卻并沒有像印度其他世界文化遺產那樣被世人所關注。這里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沒有摩肩接踵的穿行,幽秘隱匿的古堡,靜謐神奇。</h3><h3>靜靜地坐在庭院一角的臺階上,仰望著陽光下泛著淡淡金色的、美輪美奐的龐大建筑群,零距離地感受這中世紀印度王朝的遺址,可以想象其昔日是何等的華麗和輝煌</h3> <h3>離開奧恰城堡,我們乘火車去阿格拉。圖為占西火車站和沿途經過的車站。占西火車站候車的人們席地而坐,地上很干凈。一路上有看到開著車門的火車,但沒有見到很夸張的火車外吊著人的情況??</h3><h3>到達阿格拉已是晚上10點左右,酒店隔壁的廣場上有人在舉辦婚禮,好大的場面,好多的賓客和好漂亮的嫁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y4-阿格拉</h3> <h3>【阿格拉】位于印度北方邦西南部,在亞穆納河西岸。從16世紀到18世紀初,這里一直是統治全印度幾百年的莫臥兒帝國的首都所在地。在這里融合了登峰造極的藝術成就與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屹立著堪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泰姬陵以及阿格拉城堡、法塔赫布爾西格里城堡等三處歷史遺跡,并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h3> <h3>泰姬陵大門入口處</h3> <h3>身著盛裝準備入內參觀的游客</h3> <h3>【泰姬陵】有人說,不到泰姬陵就等于沒有到過印度,由此可見泰姬陵在人們心中的地位。</h3><h3>泰姬陵是莫臥兒帝國第五代君主沙賈汗對結婚19年的皇后慕姆塔茲·瑪哈爾臨終前的承諾,要為她建造一座世間最美麗的陵墓。</h3><h3>兩萬多人參與建設,用了22年時間,一座舉世無雙的建筑呈現在人們眼前。</h3><h3>泰姬陵屬于典型的穆斯林陵墓建筑,由前庭、正門樓、莫臥兒花園、陵墓主體以及兩座清真寺組成。陵墓主殿呈八角形,中央是半球形的穹頂,四角各有圓柱形高塔一座,每座塔均向外傾斜12度,以防止地震時不會向內倒塌損毀主殿。</h3><h3>主殿建筑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大理石上雕刻著美麗的花紋與圖案并鑲嵌著各種顏色的寶石。走進陵墓正門,正中安放著國王和王后的石棺,人們屏息默立,被這絕世的愛情所感動,感嘆這君臨天下的帝王居然如此的柔情似水</h3> <h3>陵墓主殿兩旁各有一座清真寺,以紅砂巖筑成,頂部是典雅的白色圓頂。興建這兩座清真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泰姬陵建筑群在空間布局上的整體平衡,以達到對稱之美。</h3><h3>泰姬陵集中了印度、波斯的建筑藝術特點,整個布局完美、和諧,是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h3><h3>據說沙賈汗有意為自己在亞穆納河對岸建一座以純黑大理石為材料,與泰姬陵結構相同的陵墓,與之遙遙相對。可惜,他的兒子奧朗則布在其晚年篡權奪位,并將他囚禁在亞穆納河對岸的阿格拉城堡內,沙賈汗只能隔河遙望泰姬陵。7年后沙賈汗被囚禁至死,被葬于泰姬陵內他愛妃的身旁,并留下了這凄美的愛情故事</h3> <h3>泰姬陵背后的故事已將這座絕美的建筑化作了愛情的符號,世界各地的人們不遠萬里前來感受這愛的氣息并留下美好的瞬間</h3> <h3>沙賈汗傾全國之力建造的泰姬陵為現代的阿格拉帶來了無盡的財富,而他的流芳千古并不是因為他的文治武功,而是作為一個偉大的建筑師,一個信守諾言、為愛癡狂的男人</h3> <h3>【阿格拉堡】位于亞穆納河畔的小山丘上,距泰姬陵約15公里。莫臥兒帝國的第三代君主阿克巴大帝用了近8年時光,在1573年建成了這座雄偉的城堡,而后第五代君主沙賈汗又對其進行了改建。</h3><h3>阿格拉城堡占地約1.5平方公里,因系用紅砂石筑成,故有"紅堡"之稱。全盛時期古堡內的建筑物多達500多座,但保留至今的已經不多了。</h3><h3>蔚藍的天空映襯著高大的城墻和城門,在南亞強烈的陽光下顯得特別紅火。這是阿克巴大帝的杰作,融合了印度及中亞風格,粗曠大氣,給人以高大雄壯,堅如磐石的感覺。</h3><h3>圖片左上角順時針方向:</h3><h3>??阿格拉街景:四處游蕩的神牛</h3><h3>??城堡外觀:紅砂石建成的城堡綿延2.5公里,有寬闊的護城河和高大的城門</h3><h3>??進入城堡</h3><h3>??巍峨的城堡大門</h3><h3>??城墻上的半圓形箭樓,精美的設計和雕刻淡化了它的實用功能</h3> <h3>這里是阿克巴大帝為他的兒子,莫臥兒帝國第四代君主賈漢吉爾所建的賈漢吉爾宮的中庭。這里是印度古典式的矩形建筑布局,四周有二層小樓環繞,如同一個非常精致的四合院</h3> <h3>探頭房檐的應用與印度雨季的多雨有關,住宅和宮殿的房檐都向前探出一大截,房檐下有數層石頭桁架支撐,紅砂石的柱子和支撐結構上布滿了精美的雕刻</h3> <h3>精美的雕刻,嘆為觀止</h3> <h3>莫臥兒王朝的幾個著名皇帝,在城堡里度過了充滿傳奇和榮耀的歲月,同時也在城堡建筑中融入了他們各自的愛好和風格。如阿克巴大帝建造城堡時為紅砂巖,他兒子賈漢吉爾喜歡白色,在紅砂石建筑上使用了一些石膏線條和裝飾,而建造泰姬陵的沙賈汗則大量使用了白色的大理石,注重細膩的雕刻和裝飾。于是,城堡里出現了不同風格的建筑和裝飾,集中反應了莫臥兒王朝全盛時期的宮廷建筑史和建筑風格</h3> <h3>從建筑風格來看,上圖應該是賈漢吉爾時期的建筑,而下圖紅砂石和大理石混搭的建筑則應該是沙賈汗的作品了</h3> <h3>這是二層大理石連廊中的帶有拱頂的亭子,柱子和天花上有精美的雕刻,經歷了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潔白的大理石已變成了琥珀色,顯得格外沉靜和溫潤</h3> <h3>茉莉宮是一處極其豪華的大理石宮殿,潔白的大理石經過精雕細琢,墻面上鑲嵌著珍貴的彩色寶石,陽光透過鏤空雕刻的窗戶灑入宮殿內,也變得柔和起來,一切都顯得那么美好。</h3><h3>然而,就是在這個可以遠遠望見亞穆納河對岸泰姬陵的地方,沙賈汗被他的兒子奧朗則布軾兄篡位后囚禁于此,在凄苦之中遠眺愛妃的陵墓而終老殘生</h3> <h3>圖片左上角順時針方向:</h3><h3>???茉莉宮:地面上是大理石雕刻的噴水池</h3><h3>???精美的大理石八角亭:在此可遠眺泰姬陵</h3><h3>???茉莉宮外的大理石庭院:拱門處可觀賞阿格拉城堡外的風景<br /></h3><h3>???公眾大廳:是帝王處理政府事務和聆聽臣民諫言的地方</h3><h3>???公眾大廳外觀和庭院</h3><h3>???公眾大廳前庭院里的歐式石棺:是鎮壓1875年印度雇傭兵兵變中陣亡的一位英國總督的陵墓。那次兵變中,阿格拉城堡成了戰場,曾有的約500座建筑所剩無幾</h3> <h3>皇權往往伴隨著陰謀和血腥,雄偉華麗的宮殿也曾見證了帝王家令人唏噓的兒子背叛兄弟殘殺的悲傷。莫臥兒帝國全盛時期的三位偉大帝王也在這里演繹了他們的愛恨情仇。</h3><h3>阿克巴最疼愛的兒子賈漢吉爾先勾結葡萄牙人自立為王,后又設下圈套謀害父親的重臣,又企圖奪位;賈漢吉爾即位5個月后他的長子在拉合爾舉兵背叛,兵敗后被賈漢吉爾弄瞎雙眼并囚禁,出獄后卻被弟弟沙賈汗毒死;而沙賈汗則晚年被兒子囚禁致死。伴隨著刀光劍影的還有浪漫憂傷的愛情故事。這真是現實版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只是舞臺更大,情節更精彩</h3> <h3>【法塔赫布爾西格里】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法塔赫布爾西格里原意為"勝利城",位于阿格拉西南40公里處,由阿克巴大帝下令,建于1569年并成為莫臥兒帝國的都城,14年后因水源問題被廢棄。</h3><h3>該遺址擁有眾多頗具特色的寺廟和一座氣勢宏大裝飾精美的皇宮。建筑主體為紅砂石,鑲嵌著白色大理石,上面雕刻著細密精致的花紋圖案。城中的清真寺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可以容納一萬多名信徒。此外,這里還是圣人謝赫·沙利姆·奇斯蒂的陵墓所在地。</h3><h3>上圖左面是城內一座五層樓閣,樓閣四面通透,登臨其上,可俯瞰整個城堡及遠山近水。右面的照片可以看出城內建筑典型的莫臥兒風格,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風格的融合,粗曠和纖巧的融合</h3> <h3>宮殿中央的大型水池是當年國王大臣欣賞歌舞表演的地方,國王的寢宮就在水池的后方。水池中的平臺上有一個大型的棋盤,是國王和妻子下棋的地方,棋子是仆人們扮演的。</h3><h3>阿克巴大帝作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國王,他娶了讀《古蘭經》長大的穆斯林美女,又娶了讀《吠陀經》長大的印度美女和讀《圣經》長大的西方美女,并根據她們不同的信仰和愛好,分別為她們建造了不同風格的寢宮空間。這也許是作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宗教融合的改革者和創新者從自己做起的一種姿態吧??</h3> <h3>造型別致,纖巧可愛的亭子</h3> <h3>皇宮中的建筑和精美細密的內部裝飾,右上角是覲見宮內景。雕梁畫棟的覲見宮四壁有一圈二層回廊,中央是一根印度教風格的海蛇圖案柱頭的石柱托起一個圓形平臺,平臺上有四條路橋通向宮殿四角,與二層回廊相連。皇帝的寶座就設在圓形平臺上,他可以坐在上面,傾聽群臣在下面議論國事。什么叫高高在上,居高臨下?這大概就是最好、最形象的解讀了??</h3> <h3>紅色的光和影</h3> <h3>陽光照射下紅砂巖的柱廳呈現出豐富的色彩</h3> <h3>阿克巴在此建城與他得到圣人送子之恩有關。當時阿克巴大帝一直沒有子嗣,他向圣人祈求后第一位皇子出生。為了表示感激之情,阿克巴為圣人在此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并在清真寺旁邊建造了這座城堡并遷都于此。</h3><h3>盡管這座皇城只用了14年,卻為世界留下了一座完整的印度莫臥兒時期的歷史建筑博物館</h3> <h3>我們在阿格拉住的國際5星酒店,大理石裝飾,還有漂亮的花園,房間設施非常不錯</h3> <h3>在酒店大堂休息廳抓拍的照片,被愛城阿格拉感染的年輕人</h3> <h3>酒店的大理石樓梯和墻面裝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y5-齋普爾</h3> <h3>早晨9點從阿格拉出發乘大巴前往齋普爾,途中我們來到據說與泰姬陵齊名的月亮水井。</h3><h3>月亮水井位于印度拉賈斯坦邦的艾芭奈麗村,是印度夏特王為了保存珍貴的雨水,于公元9世紀在沙漠中興建的,已有1200年歷史。</h3><h3>月亮水井是印度規模最大的一座階梯井,整個水井呈正方形,深達30米,旁邊的階梯有13層,共3500個臺階,隨著水井向下往內束起,整座建筑呈倒正四面體,人們稱它為&quot;倒過來的金字塔&quot;。水井正面拱門回廊雕刻精致,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古老的地下宮殿,這里曾經是王室成員納涼、沐浴的地方,據說井底的溫度低于地面5攝氏度左右,但實際上它就是一座千年水井</h3> <h3>階梯井是古印度文明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常見于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的干旱地區。在南亞次大陸,90%的降水集中在雨季的3個月里,其余的9個月則少有降水。所以人們就發明了提供了蓄水、納涼等多種用途的階梯井。階梯井的設計目的是在蓄水的同時,可以讓民眾比較容易地接近水源,通常階梯井底部會有閘門用以提升水位,在需要用水的季節將水位升至3~4層的位置</h3> <h3>月亮水井的階梯在陽光中充滿著幾何美感,裝飾效果真的令人驚嘆</h3> <h3>原來可以沿著臺階下到井內,也看到過別人在井下拍的照片,非常漂亮,可惜據說是由于安全原因不能進入,令人遺憾</h3> <h3>文明古國的稱號真不是隨便給的,即使是一個水井,也能做得如此藝術,如此極致</h3> <h3>在月亮水井的旁邊,有一座印度廟的遺址,據說有2000多年歷史,現在整片遺址上只保留了一座供人祈福的神殿,神殿的圍墻是被毀壞的石雕堆砌的,周圍散落著雕刻精美的石塊。這也就是在印度,在天朝,這些可都是不可移動文物,是進博物館的東西啊</h3> <h3>【簡塔·曼塔天文臺】是齋普爾城建造者賈伊·辛格二世的杰作,1783年建成,是當時的星象家用來觀測天象、預測事務的場所。</h3><h3>賈伊·辛格二世在齋普爾、德里和瓦拉納西等地一共修建了五座天文臺,簡塔·曼塔是規模最大和保存最好的一座,目前尚有17種造型奇特的大理石和磚石砌造天文觀測儀如日晷、經緯儀、子午線儀、預測月蝕的儀器、星盤、十二宮圖等等,堪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制天文臺,這些觀測儀器至今還能為天文學家所用。</h3><h3>簡塔·曼塔天文臺為世界文化遺產。</h3><h3>圖片上部順時針方向:</h3><h3>??天文臺中的薩穆拉日晷(Samrat Yantra),共有12座,每一座朝向不同的角度,象征12星座</h3><h3>??用來確定太陽和其他天體位置的賈伊·普拉克什日晷(Jai Prakash Yantral)</h3><h3>??背景的天文儀器叫查克拉日晷(Chakra Yantra)</h3><h3>??最大的薩穆拉日晷的外觀猶如一個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階梯可以通往頂端,其最高點準確地指向北方</h3><h3>???我們在齋普爾的酒店,門口的錫克族人幾乎是所有酒店的標配??</h3> <h3>【齋普爾城市宮殿博物館】城市皇宮位于齋普爾舊城中心,就在古天文臺旁邊。皇宮建于1782年,是印度保存最為完好的古跡之一。皇宮由多個宮殿組成,單城門就有8個之多,宮內建筑奢華。</h3><h3>皇宮的正門是一座典型的莫臥兒式建筑,拱形的宮門內掛著紅色的絲幔,左右兩側是對稱的雕花門樓,門樓前各站立著一尊大理石雕刻的大象,門口的衛兵穿著傳統的紅色大袍</h3> <h3>走進皇宮大門,是一個寬闊的中央庭院,庭院正中是一座粉紅色的大廳,那是建于19世紀末的接見廳,是國民向君主表達意見或君主宣布大事的地方。庭院的左后方有一幢典雅的7層樓建筑,是王公家族居住的姆巴拉柯宮,目前有一部分被改建成博物館,館內收藏和展出當年齋普爾國王使用的精致物品和珍寶,分為軍事用品館、皇家用品館、服裝飾品館等</h3> <h3>博物館后面有一個非常精致的名為"愛之庭"的小庭院,這里是昔日皇室舉行舞會的場所,宮門上的樓臺是唱歌的地方</h3> <h3>庭院四面有四扇雕飾精細的宮門,象征著一年四季的節氣,其中最漂亮的孔雀門代表著雨季,也是游客爭先恐后拍照留念的地方</h3> <h3>這位錫克族門衛的身后就是博物館的入口。</h3><h3>古代的印度有許多小邦國,每個邦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城市宮殿博物館就是齋普爾本地一位邦國國王的宮殿,如今仍然屬于私人所有,國王依然住在里面,對外開放部分宮殿供人們參觀,門票收入歸國王所有。這些名義上的國王只有稱號沒有實權,但仍然擁有自己的財產,仍可舉行象征性的閱兵儀式等活動,接受民眾的歡呼和擁戴</h3> <h3>【齋普爾·比拉廟】是齋普爾最大的印度教廟宇,建于1988年,是比拉基金以象征性的1盧比向一位王公大師購置土地而建的。整座寺廟用大理石建造,圣潔而完美。</h3><h3>寺廟建筑內不能拍照,只能靜靜地觀賞。大殿中供奉的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保護神毗濕奴和他的妻子財富女神拉克希米,神像是彩色的,衣著華麗,神態慈祥,看上去很美,平易近人的樣子。空曠寧靜的大殿內,信眾和游客席地而坐,沉思默念,置身其中,不經意間就被這莊嚴肅穆平和安寧的氣氛所感染</h3> <h3>黃昏的陽光灑落大地,圣潔的神廟披上了一層淡淡的金色。脫鞋進入神廟區域的規定,使整個神廟區域包括廣場地面的大理石潔凈如洗</h3> <h3>雄偉的宮殿建筑充滿了現代感,細節處理上又包含了典型的古印度建筑元素。如大階梯兩旁的亭子和大殿門前立柱上的雕刻等,殿后的高塔簡潔明快,但其整體造型與風格和克久拉霍性廟群的神廟風格如出一轍,這也許就是傳承,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沒有迷失自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y6-齋普爾</h3> <h3>【粉紅之城和風之宮殿】齋普爾、德里和阿格拉被人們稱為是印度旅游的"金三角",因為這里有很多古印度的歷史遺存和世界文化遺產,能直觀地感受文明古國的歷史和現狀。</h3><h3>齋普爾位于新德里西南250公里處,是拉賈斯坦邦的首府,印度著名的古城,還被稱為"粉紅之城"。</h3><h3>1727年,當時的齋普爾王公賈伊·辛格為了向莫臥兒王朝沙賈汗大帝致敬,按照舊德里紅堡的式樣,用紅砂石建造了一座粉紅色的宮殿。150年后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齋普爾王公為了迎接英格蘭王子殿下的到來,頒布了一項把全城建筑物刷成粉紅色的強制性法令,粉城之譽名至實歸。</h3><h3>風之宮殿位于齋普爾市中心,通體殷紅,名為宮殿,其實只是一座類似墻一樣的建筑。墻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953扇窗戶,站在宮殿里面每個角落,都可以感覺有風吹入。從鑲嵌著雕刻圖案的窗戶中,王公貴族和王妃公主們可以俯瞰街景和慶典又不至于拋頭露面。風宮的窗戶上還鑲嵌著許多玻璃,每當皓月當空,整座風宮閃閃發光猶如繁星萬點,相映成趣,故而又被稱為"月宮"</h3> <h3>【琥珀堡】位于齋普爾城郊的一座小山上,建于1592年,是印度古代藩王的都城。城堡外有阿姆巴爾古堡和護城河護衛,城堡的圍墻沿著山脊蜿蜒起伏,雄據在山上的城堡由奶白、淺黃、玫瑰紅和純白石料建成,遠看猶如琥珀,因而被稱為琥珀堡。盡管年代久遠,但古堡雄姿依舊</h3> <h3>抵達琥珀堡有三種方式,走路登山、乘吉普車和騎大象,我們選擇了騎大象上,乘吉普車下的方式。印度象高大威猛,身披鮮艷的紅毯,腦袋和鼻子上繪有漂亮的蓮花圖案。在當年,只有藩王才有騎大象登山的資格啊,坐在象背上,我們不禁也飄飄然起來,有種君臨天下的感覺。上山的道路相對陡峭,沿著象道一路顛簸,約20分鐘之后,象隊從琥珀堡正門"獅子門"魚貫而入,一個巨大的廣場出現在我們眼前</h3> <h3>琥珀堡內設公眾大廳、娛樂廳、勝利廳、鏡廳、皇家園林以及藩王和后妃們的寢宮。各處建筑通過迷宮一樣的走廊相連,導游告訴我們盡量不要走散,以防迷路。</h3><h3>圖片右上角順時針方向:</h3><h3>??騎大象上山的象道及城堡外觀</h3><h3>??團友與游客交流</h3><h3>??????城堡底層廣場</h3><h3>??城堡正殿,非常美麗精致的莫臥兒風格的宮殿</h3> <h3>圖片左下角順時針方向:</h3><h3>???底層廣場通往城堡二層的階梯和門樓</h3><h3>??團友在城堡正殿大門前合影</h3><h3>??正殿大門旁的龕形平臺,漂亮的圖案裝飾</h3><h3>???正殿前留影</h3> <h3>宮殿的立面有精美的彩繪和幾何圖形的細格子窗欞,宮殿的大門叫迦尼薩門,也叫象頂門,門上有象頭神的雕刻。象頭神迦尼薩是濕婆神與雪山女神之子,在印度擁有許多信徒,被認為是印度的家庭守護神,在舉行儀式、結婚、朝圣、出遠門、拜師開學和開店辦企業都會敬拜迦尼薩。象頂門被認為是可以與城市宮殿的孔雀門相媲美的宮殿大門</h3> <h3>左圖順時針方向:</h3><h3>??鏡廳門口柱廊及廣場</h3><h3>???城堡一角</h3><h3>??????公眾大廳,是藩王召見民眾,聽取建議的地方</h3> <h3>???鏡廳邊的游客</h3><h3>??俯瞰城堡建筑,當年院子四周的房子住的是國王的12個嬪妃,最神秘的是這里有12條獨立的秘密通道通往各個嬪妃的房間,國王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控一切,避免嬪妃之間的爭風吃醋,可謂用心良苦</h3> <h3>琥珀堡里最著名的是1675年建的鏡宮,宮墻和天花板上鑲嵌著無數面小鏡子和彩色寶石組成的華麗圖案,在陽光下流光溢彩,在宮殿內,只需點燃一盞燭光,無數片小鏡子反射出的燭光猶如滿天繁星,搖曳閃爍,漫天飛舞,非常奇妙</h3> <h3>上圖順時針方向:</h3><h3>???鏡宮外觀,回廊和花園</h3><h3>??二層廣場</h3><h3>???三層回廊俯瞰城堡二層</h3><h3>???城堡三層非常有特色的小宮殿,其屋頂造型和整體風格與正殿如出一轍</h3><h3>??三層一隅</h3> <h3>俯瞰城堡二層,鏡宮和鏡宮外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大花園,中間是大理石噴泉,四周是修剪成規則的幾何圖案的灌木植物。遠處山巔上是阿姆巴爾古堡群</h3> <h3>在城堡中隨處溜達,陽光下琥珀色豐富的層次感再加上伊斯蘭風格的拱門立柱,簡單的畫面充滿了異國情調和滄桑感</h3> <h3>琥珀堡留給我們的驚喜不僅僅是象隊和鏡宮,還有那中世紀城堡的滄桑感中蘊含著的華貴與深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y7-新德里</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新德里是印度首都,位于該國西北部,恒河支流亞穆納河西岸,河對岸是廣闊的恒河平原。新德里是在古老的德里城的基礎上由英國殖民者一手打造的,1931年成為首府,1947年印度獨立后成為首都,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間隔著一座印度門,印度門以南為新德里,以北為老德里</h3> <h3>【甘地陵】位于新德里東郊亞穆納河畔,是印度國父"圣雄"甘地的陵墓。陵園呈凹形,中央是黑色的大理石陵墓,幕后安放著一盞長明燈,晝夜不熄,是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精神的象征。陵墓正面刻有印度文:"嗨!羅摩!"這是甘地遇刺倒地時喊出的最后兩個字。羅摩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里的英雄,被認為是印度教中保護神毗濕奴的化身。</h3><h3>甘地被暗殺后,遺體在這里火化,骨灰分別撒在恒河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灣三處海水會和的洋面上,這里是象征性的陵墓。</h3><h3>墓地出口處有一石碑,刻有甘地1925年所著《年輕的印度》一書中所列的"七大社會罪惡":</h3><h3>搞政治而不講原則、積累財富而不付出勞動、追求享樂而不關心他人、擁有知識而沒有品德、經商而不講道德、研究科學而不講人性、膜拜神靈而不做貢獻。</h3><h3>看罷,環顧當今世界,不禁為甘地100年前的洞察力所折服而肅然起敬??????</h3> <h3>上圖左面順時針方向:</h3><h3>????【印度門】德里印度門位于新德里中心地帶,當時由英國殖民政府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9萬印度將士而建,外形酷似法國的凱旋門。印度門還是印度的城市地標,新舊德里的分界線,左邊古城,右邊新都,傳統與現代,貧窮與富裕被標注放大。一個城市,兩個世界。</h3><h3>???【蓮花廟】又名巴哈伊寺,由大理石建造,外貌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以壯觀美麗而著稱。蓮花廟建于1986年,是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的教廟。</h3><h3>???【紅堡】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帝王沙賈汗為自己建造的王宮,全部用紅砂石建成。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紅堡成為軍事要塞。當天紅堡沒開門,只能外觀,有點遺憾。</h3><h3>??紅堡外遇見的印度中學生,非常陽光</h3> <h3>【阿格拉森階井】是新德里市中心康諾特廣場的辦公樓群間暗藏著的一座不為人知的階井。這座極具氛圍的神秘地下宮殿建于14世紀。階井的建筑風格受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影響,每層兩側的墻壁上都排列著拱形壁龕,有103級階梯通向井底的蓄水池,民眾可以通過階井取地下水飲用</h3> <h3>印度奇幻電影《我的個神啊》曾經在此取景,影片中寶萊塢著名影星阿米爾·漢飾演的外星人PK流落地球無家可歸時就棲身在壁龕里。受電影的影響,如今這里已經成為著名的約會圣地,很多情侶坐在階梯上談情說愛</h3> <h3>【古特伯高塔】位于新德里近郊的梅特烏里村,由德里首位穆斯林領導人古德卜烏德汀艾巴克建于1193年,直到14世紀中葉才得以最后完工。古特伯塔是世界上最高的磚質尖塔,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有意義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文化融合的建筑物之一,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h3> <h3>古特伯高塔用紅砂石建成,塔身分5層,高72.5米,塔基直徑14.3米,塔頂直徑2.5米。高塔塔身鐫刻著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經文和各種花紋圖案,塔內有397級臺階,在塔頂可以俯瞰德里全城,可惜禁止登塔</h3> <h3>古特伯高塔周圍是一個遺址區域,包括古墓、伊斯蘭大學、伊斯蘭力量清真寺、著名的鐵柱及阿雷米納爾高塔等等,這些建筑沒有古特伯高塔幸運,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因素,已成為遺址</h3> <h3>盡管如此,遺址區域宏大的場面依然壯觀</h3> <h3>斷壁殘垣仍不失昔日風采</h3> <h3>高大的拱門、漂亮的柱頭和立柱依然矗立在遺址區域,就像圓明園遺址那樣,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殘缺的、另類的美</h3> <h3>這是我們在印度的最后一站,告別古特伯高塔,我們隨即趕往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前往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即將開始我們的雪山佛國之旅??</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城| 荃湾区| 班玛县| 古交市| 洛宁县| 通山县| 平定县| 皮山县| 陆丰市| 玉龙| 吉林省| 海南省| 宣化县| 鹤峰县| 麻江县| 金乡县| 白银市| 永顺县| 渭南市| 东丽区| 昌平区| 宝丰县| 福安市| 鹿邑县| 德阳市| 德昌县| 巫溪县| 贺州市| 浠水县| 宜昌市| 蒙阴县| 济宁市| 沧州市| 池州市| 富锦市| 太仆寺旗| 泰宁县| 新泰市| 临朐县| 西贡区|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