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從小就熟悉蘭花,因為在我的家鄉天府之國四川庭院養蘭是一種久遠的傳統習俗。川南舊式的民房九成以上是地屋,幾乎沒有樓房。我小時候家住在過去大戶人家修建的那種大院子里,院內有好幾個天井。天井四周都有排水溝,中間常常有方形的大石頭水缸,接住天上落下的雨水。水缸中有假山,假山上布滿青苔,長了諸如虎耳、豬皮孔或吊蘭等花草;當然還會有盆花,其中少不了蘭草。</h1><h1> 過去老川南的人,沒有人叫蘭花,都叫蘭草。因蘭本身即草,一年四季開花不過十來天。春蘭花葶很短,花瓣色淡,躲藏在密密的葉叢之中,俗稱仆地蛾,這個名字特別形象,那花就像是一只只小飛蛾,花瓣是它們的翅膀。不知何故仆在了草叢當中。要不是聞到香了,真還不容易發現蘭花開了,因而就稱其為草了。從許多古詩中可看出,古人賞蘭的確還賞其葉,贊其軟而韌的風骨。川南隆昌這個地方,有一種著名的蘭花叫隆昌素,它既可觀葉又可觀花且馨香無比,蘭界叫它軟葉春劍。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父在隆昌工作,春天到了天井石臺上的好幾缽春蘭開了,晴天的上午,太陽出來時,那小花向外散發出一陣陣撲鼻的清香,父親叫我們去看。其中有一盆隆昌素,父親非常喜愛,他說,朱老總一生酷愛蘭花,早年在護國軍反袁時住在川南,就派人在隆昌尋購隆昌素,弄到住宅栽培欣賞。那時候我小,關心吃,至于什么花不太經意。而且,我也覺得那小小淡色的花也沒有什么好看。只是蘭花散發出的陣陣清香確實好聞,用什么來比喻呢?反正我覺得特別特別地像院子頭鄰家長得乖又愛干凈的小姐姐剛洗過頭的那種甜甜淡淡的洗發香波味。春蘭尤其是野生的春蘭的花葶特別短,花也樸素,一柱一花,不鬧攘,安靜得孤僻。</h1><h1> 正是蘭花這種本分內守,斯文馨香又毫不張揚的特點,為人們所看中,成為古人們為之稱贊的“蘭德”和“蘭品”。</h1><h1> 后來父親工作調動,天井里的那些蘭花留在了那里。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干部幾乎沒有什么東西,家俱之類全是公家的,包括院里的盆花,再喜愛都不能帶走。”文革”后父親在自家陽臺上種了一些蘭花,好像那蘭花知道此人是真心喜歡它一般,長得很好,年年開花。父親去世后,母親不懂花,不管它們,甚至有些年一外出就一、二個月,二、三個月,無人澆水,那蘭花仍堅強地活著。如今,父親已去世二十幾載,無人為蘭花分蔸,無人換土,無人施肥,只是隔三岔五給澆上一點水,竟然還有兩盆夏蕙不僅健在且歲歲生發,年年開花。實在是讓人驚嘆其生命力的堅韌頑強。</h1> <h1> 中國蘭花,以其樸素、高雅、圣潔的特點,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從古到今有諸多文人墨客用詩文以贊美,也為廣大國人所崇尚。《孔子家語》中道:“芝蘭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把蘭花樹為儒家賢德榜樣。戰國時期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尤其推崇蘭花,他在《楚辭》中反復歌詠蘭花以明志,對蘭在后世文化中的地位有著巨大的影響,以至蘇東坡說,看到蘭花就想起屈原,對待蘭花我肅然起敬,就如同面對屈靈,不能有半點輕慢。</h1><h1>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蘭茞幽而獨芳”。屈原以蘭自喻高潔,袒露一顆如蘭似蕙的赤子之心。從此以后,各個時代的文人寫文作畫寫蘭都以《離騷》詠唱記載為脈絡。如王世貞《續蘭譜序》中言:“蘭之傳自屈子騷始也。”</h1><h1> 我愛蘭,當然也愛古人留下的寫蘭的詩文,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其中,最喜愛的有東坡先生的《題楊次公春蘭》一詩。硬筆書如下:</h1> <h3><br></h3><h1> 題楊次公春蘭</h1><h1><br></h1><h1> 一一[宋]蘇軾</h1><h1><br></h1><h1> 春蘭如美人,</h1><h1> 不采羞自獻。</h1><h1> 時聞風露香,</h1><h1> 蓬艾深不見。</h1><h1> 丹青寫真色,</h1><h1> 欲補離騷傳。</h1><h1> 對之如靈均,</h1><h1> 冠佩不敢燕。</h1><h1><br></h1><h1> 這首詩之所以在詠蘭詩中很出名,除了寫得好之外,還在于蘇軾的名頭一一大文豪、大詩人。</h1><h1> 詩的前四句,說的是春蘭在深山中長的姿態和環境。為什么是“不采羞自獻”呢?說明其質樸、單純、矜持和圣潔,不像宋代那時一些美貌女子喜歡炫美,主動招搖獻媚,以委身權貴為榮。后四句是評主人公畫的畫。公,是有地位的男子的稱謂。次,是排行老二。請得動蘇東坡定是一位有地位的人。楊次公畫了一副春蘭,請蘇軾去看,并請他為這副畫題詩。這首詩就是蘇東坡題在這畫上的。詩的后四句我覺得多少有一點恭維楊次公。當然,人家請你赴宴題詩,按禮節也應該說兩句稱贊的話,這乃人之常情。丹,硃砂磨粉,紅色。青,即黑色,水墨。兩者皆為繪畫顏料。詩中蘇軾說楊二公畫的春蘭像真的一樣鮮活,可以加在屈原《離騷》這部偉大的作品之中作為挿圖補充。東坡又說,人們今后看到這副畫上的春蘭就像看到屈原大夫佩帶著它入朝,從而充滿崇敬,而不敢有半點輕慢。</h1><h1> 本詩的后兩句不是很好理解,有多種解讀,但我喜歡這種解讀。《禮記》中有記載:“諸侯執薰,大夫執蘭。”這王那王等人入朝見君,身上佩著花草香料制作的香囊,而大夫們,屈原曾任三閭大夫,高一等佩帶的是新鮮的蘭花,把香蘭挿在冠上。</h1><h1> </h1> <h1> 歷朝歷代的騷客、詩人都喜詠蘭賦詩以言志。唐代有李白詩:</h1><h1><br></h1><h1> 孤蘭生幽園,</h1><h1> 眾草共蕪沒。</h1><h1> 雖照陽春暉,</h1><h1> 復悲高秋月。</h1><h1> 飛霜早淅瀝,</h1><h1> 綠艷恐休歇。</h1><h1> 若無清風吹,</h1><h1> 香氣為誰發?</h1><h1><br></h1><h1> </h1><h1> 《詠幽蘭》</h1><h1> 一一[清]康熙</h1><h1><br></h1><h1> 婀娜花姿碧葉長,</h1><h1> 風來誰隱谷中香。</h1><h1> 不因紉取堪為佩,</h1><h1> 縱使無人亦自芳。</h1><h1><br></h1><h1><br></h1><h1><br></h1><h1> 《幽蘭》</h1><h1> 一一陳毅</h1><h1> 幽蘭生山谷,</h1><h1> 本自無人識;</h1><h1> 只因馨香重,</h1><h1> 求者遍山隅。</h1> <h1> ”深林不語抱幽貞,</h1><h1> 賴有微風遞遠馨。”</h1><h1> 一一[南宋]劉克莊</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 “雖無艷色如嬌女,</h1><h1> 自有幽香似德人。“</h1><h1> 一一[元]余同麓</h1> <h1> 中國人愛蘭,一是愛其質樸、純真、本分。無須濃妝艷抹,其魅力在于內在。二是愛其清香、高雅。中國蘭花小色素,卻馨香無比。元人張羽曾寫道:“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被看成是人有著靜雅的風度和崇高的品德。</h1><h1> 蘭花在歷史中,對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產生過重大影響。傳統中把優秀文章和書法叫“蘭章”,把真摯的友誼叫”蘭交”,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蘭摧玉折”。父母給孩子取名用”蘭”和”蕙”兩字者,十分常見。有文化的有如馮友蘭、梅蘭芳、胡蘭成……一般百姓和鄉下農民更多,什么小蘭、曉蘭、蘭花、蘭芳、蘭芬、趙蕙、錢蕙、孫蕙、李蕙、張家蕙、周蕙芬……我一生遇到過的不計其數。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在近代出現過斷層,許多人一輩子都不明白長輩在給自己取名時的涵義是什么。近幾十年”蘭”和”蕙”,很少用于人名,與文化斷層也有關系。現在的人們取”蘭“入名,反覺得落了俗套。俗話說:此一時,彼一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蘭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萃之一,隨著優良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回歸,以后中國蘭文化會體現在人的名字中。</h1><h1> 談到中國傳統文化,不得不特別說明一點:傳統文化中說的蘭是指生長在中國的蘭花。尤指中國的春蘭和夏蕙(夏天開花的蘭稱為蕙)。它們才是古今文人們詠頌的對象。有些蘭雖生在中國,如墨蘭、兔耳蘭等,花大又多但不香的,都不是藝蘭。尤其是現在到處都在辦蘭花展覽,有很多色彩艷麗,百態嬌媚的蝴蝶蘭展出,成了蘭展的主角。有一些媒體上把蝴蝶蘭圖片配上中國古人的詩,實在是張冠李戴,不倫不類。</h1><h1> 西洋蘭多產于南美熱帶,稱熱帶蘭或蝴蝶蘭,改革開放后才逐步進入中國。不可否認,洋蘭千姿百態,色澤嬌艷,非常美麗。但是,它的特點是美艷、炫世而無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蘭德”、”蘭品”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甚至是背道而馳。</h1><h1> 若是看花,可以看西洋蘭,場面熱烈,像無數濃妝艷抹的美女,煞是誘人。但如果是”賞蘭”,品味蘭香和文化,必是中國蘭。傳播文化最忌誤人子弟,謹防以后喜歡中國蘭文化的日本人、韓國人笑話我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明白,弄明白以后再宣揚也不遲噻,不然的話會讓人貽笑大方。</h1><h1><br></h1><h1> END</h1><h1><br></h1><h1> 伯勞公文</h1><h1> </h1><h1> 2018年5月28日</h1><h1> </h1> <h1> 分辨不同蘭的特性,</h1><h1> 宏揚中國蘭的精神。</h1><h1><br></h1><h1><br></h1><h1><br></h1><h1>(部分圖片源于網絡,說明鳴謝!)</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门县|
高陵县|
道真|
科技|
鹤壁市|
东海县|
武宁县|
葵青区|
怀来县|
上栗县|
新河县|
乐山市|
梓潼县|
邹平县|
孝义市|
金阳县|
东城区|
乳源|
南溪县|
洪洞县|
磐石市|
保德县|
昌平区|
西充县|
枝江市|
兰西县|
伊宁市|
焦作市|
乳源|
牡丹江市|
广宗县|
潼南县|
凌源市|
通海县|
金寨县|
申扎县|
双辽市|
宁化县|
安顺市|
长乐市|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