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愛海洋 · 愛廈門”萬元攝影大賽之尋攝白海豚之旅5月19日正式啟航</h3><div> </div><div> </div><div>由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主辦,廈門市海洋攝影協會承辦,福建省旅游攝影協會指導的“愛海洋、愛廈門”萬元攝影大賽5月19上午在西堤公務碼頭正式啟動,福建省旅游攝影協會副主席張晉,廈門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廈門市職工攝影協會會長李儲全,廈門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黃勁,廈門市職工攝影協會秘書長劉劍穎,廈門市海洋攝影協會會長林瑞通,廈門市海洋攝影協會秘書長洪向陽等20多位攝影家參加啟動并進行海上白海豚拍攝活動。</div> <h3>上午九點零八分在廈船重工海域發現白海豚??!開啟了一個半小時的“機關槍”掃攝模式????????</h3> <h3>魚躍豚口</h3> <h3>一條小魚??入豚口,可惜太遠看不清</h3> <h3>最精彩的也就這個瞬間了,一條小魚??吞入豚口</h3> <h3>在海滄大橋至寶珠嶼海域的一個半小時里,發現了大概六、七頭海豚,有老有少,但較少同時躍出水面,且船距較遠,更有唯一的一次全身躍出水面的畫面,大家都未拍到,深感遺憾啊??。 想起多年前拍攝過幾次,回家翻箱倒柜整理了一下,彌補一下本次的不足。</h3> <h3>2010年1月8日,攝于廈門西海域。</h3> <h3>2009年1月8日,攝于廈門西海域。</h3> <h3>這里同時出現七頭海豚??</h3> <h3>2009年1月7日,攝于廈門西海域。</h3> <h3>從躍起到入海的四個瞬間</h3> <h3>2008年12月11日,廈門五緣灣海域。</h3> <h3>有小魚??貼身哦</h3> <h3>有小魚??貼身哦</h3> <h3>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由Osbeck于1765年命名),又稱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是世界上七十八種鯨類品種之一,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見于中國東海。</h3><div>中國最早的發現中華白海豚的紀錄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中華白海豚為盧亭,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和海豬。</div><div>雖然名為“白海豚”,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體呈黑色,年青的會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則會呈粉紅色。中華白海豚和人類一樣恒溫,用肺部呼吸、懷胎產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兒。</div><div> </div><div>2017年12月5日,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年)在福建廈門舉行啟動儀式,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也宣告成立。</div><div>農業部制定的《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年)》(簡稱《計劃》)提出了具體目標安排,從近期到2021年,重點區域中華白海豚種群的衰退趨勢要得到有效遏制,70%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布區域得到有效保護;遠期到2026年,我國中華白海豚要得到切實保護,90%以上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布區域得到有效保護。</div><div>這份《計劃》還詳細陳述了中華白海豚當前面臨的棲息地不斷萎縮、水域污染加劇的嚴峻現實,并規劃了針對中華白海豚保護的6項重點工作和16項重要行動。</div><div> </div><div>來自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消息:2018年5月,廈門、漳州、泉州三市海洋漁業主管部門共同簽署關于建立中華白海豚及棲息地保護合作機制協議書,在觀測和保護等方面展開三地協作。</div><div>據介紹,三市將建立中華白海豚及棲息地觀測監測協作機制,統籌開展中華白海豚觀測及棲息地生境監測,協作布設中華白海豚觀測站位,協調相鄰區域生境監測站位,共同開展評價,建立數據共享,為中華白海豚及棲息地管理提供技術依據等。</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定县|
栖霞市|
伊金霍洛旗|
通许县|
尉氏县|
怀宁县|
务川|
隆安县|
彰武县|
包头市|
常德市|
海晏县|
祥云县|
闽清县|
奈曼旗|
东阿县|
大埔区|
珲春市|
澄江县|
玛曲县|
桐城市|
西和县|
张家口市|
宜宾县|
宁城县|
阿拉尔市|
新化县|
长宁县|
商水县|
资阳市|
高陵县|
宁晋县|
九台市|
连云港市|
武夷山市|
英山县|
遂平县|
鹤峰县|
通山县|
五寨县|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