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ff8a00"><b>莫<i>干山是全球最值得去的45個地方之一,名列第18位。 </i><i> ——《紐約時報》</i></b></font></h3><h3><i><font color="#ff8a00"><b><br></b></font></i></h3><h3><font color="#ff8a00"><i><b>莫干山是中國除長城外,15個你必須要去的中國特色地方之一。 ——《CNN》</b> </i> </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江南的五月,是“好雨知時節”的季節。家里那些培植的蘭株,已陸續萌動,發根、冒芽,眼見天天的些許變化,心頭自然喜不勝收。年年如此,但今年卻似例外,看著蘭葉的風骨柔姿,心里卻老想著莫干山那爛漫的野花與一棟棟歷盡風霜的老建筑。</h3> <h3><br></h3><h3>四月中旬,從南京返滬時彎道來到浙江德清,我和她上了莫干山。在莫干山的三天中,尋微探幽,拍攝了一些照片。相機內卡的數字顯示約三百五十余張,其中建筑類的像片竟超過了二百張。<br></h3><h3><br></h3><h3></h3><h3>作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的莫干山,并非廬山、北戴河那樣出名,它屬于小眾視野中的名山。游客來此休閑避暑,大都喜愛這里起伏逶迤的群山、奇異飄忽的云海、漫山遍野的翠竹、肆意綻放的山花、古今名人的遺跡,可是卻忽略了這里一個極其重要的一面——散落并掩藏在山中的那些別墅建筑及所隱含的那些歷史。</h3><h3><br></h3><h3>據統計自19世紀末至今的一百三十年中,莫干山上共建有250多幢別墅,集中外建筑之錦,薈萃了英、法、美、德、日、俄等各國風格,名副其實的世界近代建筑博物館。單就在二00六年國務院頒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莫干山竟有43處建筑被列為國家級別的保護單位,為建國以來之最。</h3><h3><br></h3><h3>“名山從此垂千古,多少樓臺畫里藏”。我就先從酒店附近也即是莫干山的西南角,開始介紹這些國保級建筑:</h3><h3><br></h3><h3>1954年3月,毛澤東主席在杭州主持審定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期間,來到莫干山小憩數日。據當時有關陪同人員回憶,“在莫干山的日子,主席的心情很好,到達的當天就興致勃勃到觀瀑亭聽瀑,順蘆花蕩西行,登塔山遠眺,一邊欣賞自然風光,一邊吟誦古人名句……”</h3><h3><br></h3><h3>也許磨劍石崖壁上的前人題刻,引發了偉人的詩興,在返回杭州途中,車過錢塘大橋,毛澤東主席以山為名,口出一絕,給名山留下了一筆重要歷史文化遺產。</h3> <br><h3> 《七絕?莫干山》<br></h3><h3> 翻身復進七人房,回首峰巒入莽蒼。<br> 四十八盤才剛過,風馳又已到錢塘。</h3><br><h3>車內寬敞可容七人,偉人風趣地稱“七人房”,而且以山為名的詩句,在毛澤東詩選中也不多見,可知主席當時在莫干山的愉悅心情。</h3> <h3><i><font color="#ff8a00">皇后飯店因接待過毛澤東及中外國家領導與眾多開國將軍而聲名鵲起,</font></i><br></h3> <h3><i><font color="#ff8a00">過警衛崗亭(圖左方),前行三百米即毛澤東主席當年下塌處</font></i><br></h3> <h3>據說,在進外廊入口處,毛主席駐足良久,注視著別墅門窗,說了句“有點像延安的窯洞”。其實該別墅的外廊很有特色,是全封閉的。天好可開窗通風,天寒日照保暖,當然,還可能就是山中的安全防范意識吧。<br></h3> <h3><i><font color="#ff8a00">透過枝葉,隱約可見毛澤東工作(一樓)休息(二樓)的房間</font></i><br></h3> <h3></h3><h3><i><font color="#ff8a00">126號,為毛澤東下榻處。1934年由浙江銀行巨頭蔣抑卮出資,就地取材建造。經吳承濤先生考正,別墅設計師為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梁思成同窗——陳值。</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太陽西下,偉人拿著燃著的煙,走出別墅。他在放懷山水的時候,頭腦胸中裝著的一定是那部國家根本大法……</font></i><br></h3> <h3></h3><h3>到達莫干山的當天,賓館的朗經理帶我倆參觀了位于126號上方不遠處的161號別墅,走進庭院就被這視野開闊,碧綠山嵐,蟲鳴鳥叫的環境所吸引,可以說真是個去了還想去的地方。當時天色已晚,第二天抽出時間又去感受了一次這里的美。<br></h3> <h3><i><font color="#ff8a00">161號,典型的歐式鄉村別墅</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典雅而靜靜的環境,園林的布局也極為考究</font></i><br></h3> <h3></h3><h3><i><font color="#ff8a00">樹影婆娑,是光的作用還是別墅的存在,每個人的想法不會一樣</font></i><br></h3> <h3><i><font color="#ff8a00">161號旁</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140號,《中共浙西特委機關舊址》。系20世紀20年代法國匯理銀行建造。</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188號,建在竹林深處的別墅</font></i><br></h3> <h3>離毛主席下榻處不遠的188號,是一座建在竹林深處的別墅。進門懸掛的鏡框,顯現出別墅的非同一般。這兒,曾先后接待過越南國家主席胡志明、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共和國總理朱镕基等國字號人物。</h3> <h3><i><font color="#ff8a00">188號上方觀景露臺處</font></i></h3> <h3>在188號別墅的上方,有一處天然觀景露臺,輕意不留影的朱镕基,在這里留下了與夫人勞安的合影。</h3> <h3>自毛澤東主席下榻261號后,凡來莫干山參觀休養的共和國眾多開國老帥、將軍們都住在這周邊,且從不到莫干山東南山頭的武陵村參觀。是否是因主席不去而不去,或真的是不愿去那人(蔣介石)呆過的地方,無從考證。<br></h3> <h3><font color="#ff8a00"><i>在武陵村的‘風門頭’拍下了這張西南山頭別墅群——以261號,將軍樓,中共浙西特委舊址等組成的別墅群</i></font></h3> <h3><br></h3><h3>《中國國家地理》曾作過權威性的報道:“世外莫干山,休閑度假的開創者”。<br></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自19世紀90年代初,西方教會人士發現了莫干山這個避暑的好地方,開始宣傳并建造起了別墅。這里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休閑度假區。之后的30多年時間內,這片地方儼然成了外國人的一塊飛地。西方人士帶來休閑理念的同時,也將所在國的建筑風格甚至建筑材料帶到了莫干山中。</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世界也真奇妙,冥冥之中自有定數。2004年正月里的某天雪夜,一位曾擔任皇家衛隊上尉的英國人馬克來到莫干山,他發現了前輩的足跡。當他將百年老別墅的壁爐瞬間復活時,決定留在這里。成為百年輪回的又一位西方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應美國出版商要求,2012年,馬克寫了一本《中國杜鵑》,對莫干山作了全方位的介紹。美國的《紐約時報》、《有線電視新聞網》、德國《鏡報》、英國《泰晤時報》等紛紛進行轉載報道并派專人及駐京記者進行了實地采訪。</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手中有本很有度數的書。作者吳承濤先生在完成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碩士論文的基礎上,用了六年時間完成了近400頁的(莫干山——別墅往事》。書中有一篇章專門講述了2012年6月作者在接受西方記者采訪時,闡述了他論文中的一些觀點及有邏輯的論正。觀點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與認可,之后迅速廣泛被報道。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大量外國朋友重訪莫干山,促進了中西方文化旅游的進一步交融發展。</font></h3> <h3></h3><h3><font color="#ff8a00"><i>329號牧師別墅,山中唯一帶有基督教意味的別墅名稱</i></font></h3> <h3><i><font color="#ff8a00">兩石柱間的整體門頭不像當地所產,在當時那種交通狀況,運來真不容易。石塊上的大多雕刻很難理解,那十字形的圖案卻是一種遙遠、肅穆與信仰</font></i><br></h3> <h3>這座保留完整的西人建筑,正面看上去像一座小型城堡,四周被森林包圍著,結合山形坡地,修建了通往主樓、輔樓的轉折外廊。完美的階梯石材,石條扶手與寶瓶欄桿,用料相當考講究。</h3><h3><br></h3><h3>1984年,這里曾召開著名的經濟工作會議,被稱為“經濟改革思想史開創性事件”,確立了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為中國的改革吹響了號角。相關史料記載的與會人員名單中,王岐山、馬凱、周小川、樓繼偉、周其仁等當今叱咤風云的經濟大師赫然在目。</h3> <h3><i><font color="#ff8a00">百多年的別墅,現在看來,依然奪目</font></i><br></h3> <h3><i><font color="#ff8a00">99號,是一座意式浪漫山莊</font></i><br></h3> <h3><font color="#ff8a00"><i>98號,古堡式的建筑</i></font></h3> <h3>這棟古堡式建筑,彰顯了主人顯赫的身世和超凡的審美情趣。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一位是上海建筑師里的代表人物——鄔達克,一位是江浙滬金融界的翹楚——錢新之,兩人的交集留下了一筆建筑遺產,相信其間一定有不少的故事。</h3> <h3><i><font color="#ff8a00">被蔥郁的樹林圍著的別墅</font></i><br></h3> <h3><br></h3><h3>1928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收回了莫干山,從西方人手中全面接管了莫干山。一批民國要員、富商買辦、社會名流相繼上山,或買入外國業主手中的房屋,或選地建房,武陵村周邊(現存的)十來座構筑精美的別墅,應該是當時建筑高潮中的領銜者。<br><br></h3><h3>武陵村地處莫干山的東南方,與西南方那些別墅群遙相呼應。這些上世紀30年代初建造的別墅群,原先主人都是聞名上海、浙江銀行界的高層或參股大股東,可以說這里是“銀行家的露營地”,休閑養身的“桃花源”。</h3> <h3></h3><h3><i><font color="#ff8a00">武陵村頭外景(部分)</font></i><br></h3> <h3><font color="#ff8a00"><i>武陵村頭的550號是《松月廬》別墅</i></font><br></h3> <h3>黃褐色的方整山石,自然微凸的石面,使550號別墅的外形極富韻律感。1948年,這里被征用為蔣介石的臨時官邸并召開會議。</h3> <h3><i><font color="#ff8a00">《松月廬》的北面,可以日聽松、夜觀月</font></i><br></h3> <h3><i><font color="#ff8a00">551號,原主人是浙江興業銀行徐寄庼。1948年的那次秘密會議期間,蔣經國先生住在此處</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1933年由著名民主人士、原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陳叔通建造的552號</font></i><br></h3> <h3>此座別墅與毛澤東下榻處的別墅,均為陳叔通的侄子陳植(畢業于清華大學,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留下的杰作。</h3> <h3><font color="#ff8a00"><i>國民黨“金圓券會議”場所</i></font></h3> <h3>緊挨著松月廬,是“金圓券會議”的場所。主樓中間的入門處是那帶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尖頂拱門,裙樓邊有一看似邊門,實是秘密的“安全通道”(圖左下方),可通往山外。</h3> <h3><font color="#ff8a00"><i>被稱作“巴金樓”的武陵村夷白樓</i></font></h3><h3><br></h3> <h3>第三天的清晨,我再次來到了武陵村。在一清潔師傅的指點下,拍下了武陵村5號《夷白樓》,此處亦稱“巴金樓”。</h3><h3><br></h3><h3>1981年8月,巴金在此居住。老人在這里主持召開了《收獲》復刊后第一次筆會,并繼續寫作他的《隨想錄》系列文章。身為主編,他以自己的威望與影響力,拍板發表了許多有爭議的作品,扶持保護了一批年輕作家;作為一代大師,他勇于面對自己,作了歷史性的反思與懺悔,講了真話把心交給了讀者。</h3><h3><br></h3><h3>想必巴金老人住在這554號日子里,清晨面對著身邊的絕佳景色,漫步竹海,享受著山里的陽光、空氣,心情是多么地舒暢。</h3><h3><br></h3> <h3><i><font color="#ff8a00">555號,時年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翁文灝居所</font></i></h3> <h3><font color="#010101">當年,武陵村作為蔣的臨時總統官邸時,此樓為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翁文灝的居所。國共談判破裂后,他遠赴歐州,拒絕赴臺,并于1951年初毅然回歸祖國,被毛澤東譽為“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i>滴翠潭</i></font></h3> <h3>離武陵村約五分鐘車程,在一盤彎處有一深潭,潭水由崖縫滲出的山水而成。潭邊有塊巨巖,一個約十米的“翠”字跳入眼中,后得知此字是由魯迅的學生,著名書畫印大家錢君陶雄筆揮就一氣呵成,氣度非凡。神奇的是(也許反射介質不同)凹入石壁的字,倒映(折射)水面卻凸起。</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幾十位建筑專家聯合考察莫干山后,驚呼:“這里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建筑博物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單就建筑而言,生活在城市中,見過不少城市中有些年代的花園洋房,也曾去過鼓浪嶼,住過廬山上的別墅,到過雞公山,但與莫干山這“建筑博物館”相比,卻有著一定差距。</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莫干山的別墅多建于風景絕佳處,或臨水、或臨高、或幽藏,這些別墅有北歐田園式鄉村別墅的陡坡屋頂,有古羅馬的柱式建筑遺風,有哥特式的尖頂拱門,有西方古典式的門庭欄桿,中國古典建筑的歇山飛檐也點綴其間。</font></h3> <h3>這些星羅棋布的莫干山建筑與周邊自然園林環境的協調,變成了一副副賞心悅目的畫卷,成為了一種特別的景觀。當你站在這些歷經晚清、民初、日占等年代,幾經換手后的別墅跟前,能感受到那銘刻著的歷史印記,它們在向你訴說著往事,它們見證了時代變遷。</h3> <h3><i><font color="#ff8a00">莫干山管理局所在地</font></i></h3> <h3>為了解莫干山首座別墅及郁達夫為逃婚住過的田莊具體位址,我走進了現為莫干山管理局的97號。管理局的劉主任接待了我,耐心地回答了我的諸多問題,介紹了附近有故事的別墅,還留了他的手機號,讓我隨時可撥打詢問。因時間已不夠,我最終只能有所放棄。</h3> <h3><font color="#ff8a00"><i>75號,《潘履國》別墅</i></font></h3> <h3>當時拍照時,感覺這棟三層的別墅檐角特別大,與厚重的石墻特別配襯。在整理照片時才發現,加上漂亮的閣樓,該別墅應為四層。</h3><h3><br></h3><h3>該別墅最初的主人是潘氏家族中的潘梓彝,原上海市副市長潘漢年的同父異母的哥哥。1937年,潘漢年曾陪同周恩來總理到此進行國共第二次的合作談判。</h3> <h3><font color="#ff8a00"><i>88號,正契合中國式“發發”的隱喻</i></font></h3> <h3>1933年建造的別墅樓,當時的原名充滿著鄉土氣息,叫“菜香根飯店”。主人是廣東佛山的簡氏兄弟,1916年在上海設廠,拼博20余年,擊敗國外煙商壟斷的市場,成為中國香煙大王。</h3><h3><br></h3><h3>很可惜,因修建后的格調與原來的建筑有了較大改變,從而未被列為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h3> <h3><font color="#ff8a00"><i>94號《憇林》別墅,是</i><i>建在半山中的并列的兩座建筑,由原蘇州金行首富陳魯齋(陳筠記)所建</i></font></h3> <h3><i><font color="#ff8a00">古樸自然的96號</font></i><br></h3> <h3>為浙江興業銀行創始人葉景葵1929年所建造,古樸自然。尤其是巨大的拱券外廊,別講現在的那些別墅,就是有些年代的別墅中也極少見。</h3> <h3><i><font color="#ff8a00">曾關押過丁玲的62號</font></i><br></h3> <h3>在游覽劍池的途中,耳邊傳來一句:這座樓曾關押過被魯迅先生稱之“中國第一位無產階級女作家”丁玲。或許這是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單位的重要因素?</h3> <h3><i><font color="#ff8a00">很有特色的一座別墅</font></i></h3> <h3>劉主任告訴我,這是座三十年代的別墅,曾申報國保級文物保護名單,結果未批。不想展開贅述,有緣者日后去了,看了,會明白。地址是97號左下方約五十米處</h3> <h3><i><font color="#ff8a00">72號,莫干山《講經堂》屋頂。1934年由張靜江、黃郛等人發起建造。山里唯一國保級中式廟宇(家人手機攝)</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講經堂正門外</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546號,《林海別墅》,莫干山建筑的典范</font></i><br></h3> <h3>該別墅原業主為浙江軍閥盧永祥,1934年由上海灘大亨張嘯林接手擴建,1945年作為漢奸資產被沒收。由于要趕回賓館早餐,沒顧得上入室參觀,只拍了張門頭,甚是遺憾。</h3> <h3><i><font color="#ff8a00">100號,也稱《劍廬》</font></i><br></h3> <h3><font color="#ff8a00"><i>100號的正面</i></font></h3> <h3>100號又稱《劍廬》,1948年由上海顏料商王玉書揖給人民政府,作為接待貴客的療養用房。如此大尺度的庭院,極為罕見。</h3><h5></h5><h3><br></h3><h3>作家蔣子龍來此游覽后留言:“想以一棟老房子、一個老人、一個老作家對莫干山的感悟來寫本書……感嘆一百多年前外國人追求的生活質量,即使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我們向往的。改革開放后,莫干山沒像別的地方急功近利,它還是一本大書。”</h3> <h3><i><font color="#ff8a00">《劍廬》入口觀景臺</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在《劍廬》觀景臺看莫干山西部別墅群</font></i><br></h3> <h3><i><font color="#ff8a00">在觀景臺朝東遠眺,道路通往武陵村邊方向,饅頭狀山頭的旭光亭臺隱約可見</font></i><br></h3> <h3><br></h3><h3>“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國史”。這里的建筑群可以稱之為西方文化滲入內地的路徑坐標。是民國很多重要人物的休養場地,民國時期發生的許多重要的事件,都能從這里尋見端口。透過這些歷史建筑,可以從一個側面洞窺那段歷史時期。</h3><h3><br></h3><h3>據歷史資料,蔣介石曾五上莫干山。1927年,在上海宴會結束后蔣與宋首次來莫干山度新婚蜜月,蔣宋聯姻無疑是20年代的歷史性重大事件;1937年,西安事變數月后,國共第二次合作實質性的談判地址也在莫干山;1948年7月蔣介石最后一次上莫干山,住在武陵村的臨時官邸,與一眾幕僚在松月秘密制定“幣制改革”金圓券制度,企圖挽救財政,強制收集金銀、外幣。其結果導致金融體系的全面崩潰,加快了失敗的速度。</h3> <h3><br></h3><h3>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的旅行者,到了莫干山,大都會來到蔣介石官邸處,入內參觀。清晨在官邸周邊拍照時遇見了管理員,充分溝通后,開門讓我們走了進去,批準了我們短暫的二十分鐘參觀拍照時間。<br></h3><h3><br></h3><h3>門旁的這塊銅牌,定格了那個年代,銘刻著歷史印記,值得細細品味。上幾張吧,也許這些照片在媒體上公開曝光的機率很低。</h3> <h3><font color="#ff8a00"><i>1948年征用的蔣介石(臨時)官邸</i></font></h3> <h3><i><font color="#ff8a00">一樓小會議室</font></i><br></h3> <h3><i><font color="#ff8a00">候會室,官員等候被允許進入會議暫歇之地</font></i><br></h3> <h3><i><font color="#ff8a00">蔣介石私密房間</font></i><br></h3> <h3>據蔣的公開日記,到達莫干山的當晚,父與子在這商討過金圓券制度的組織人事與執行辦法。</h3> <h3><i><font color="#ff8a00">蔣宋的臥室</font></i><br></h3> <h3>蔣介石和宋美齡臥室在二樓,東南角仍放著當年帶鏡面的老紅木梳妝臺。臥室四面通風,有一面與半圓形曬臺相連,夏季應該非常涼爽。</h3> <h3><i><font color="#ff8a00">臨時官邸的東側</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二樓臥室東門外,用米色山石料鋪就的半月形露天超大陽臺 </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蔣經國全家的住所</font></i><br></h3> <h3>露臺的斜對面約四十米之遙,是蔣經國全家住所。會議之后,這位“儲君”在上海轟轟烈烈行動,結果卻草草收場。現在有點歲數的人都聽上一代說起過,當時強制用金銀兌換的金圓券一夜間變成廢紙,物價飛漲,歸根結底是社會深層次的矛盾,導致的一場經濟浩劫。</h3> <h3></h3><h3><i><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font color="#ff8a00"><i><font>《武陵會堂》</font></i></font></h3></i><br></h3><h3><font color="#ff8a00"><i><font><br></font></i></font></h3><h3><font style="" color="#010101">厚實的大門緊緊地鎖著。1948年7月,蔣介石與一眾高官在這開過一次,被后世稱作為“幣制改革會議”或“金圓券會議”。</font></h3> <h3><i><font color="#ff8a00">會堂外部</font></i><br></h3> <h3><i><font color="#ff8a00">蔣家侍衛室</font></i><br></h3> <h3><br>上世紀三十年代,“莫干山的郵政電報、水電設施、運動中心、商輔戲院一應俱全,山上的道路建設也相當成熟,這里就象上海的十里洋場——(朗經理語)”<br><br></h3><h3>莫干山自當時的政府接管后,就逐漸成了民國新貴、江浙滬富商和上海灘的大亨的避暑天堂。那些各行業的代表人物,江湖大佬們將這里當成了“市郊花園”交錯往來,留下了足跡身影,以及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故事。</h3> <h3><font color="#ff8a00"><i>547號的《杜公館》,由圖中木柵欄處下行進入</i></font></h3> <h3>杜公館顯然極具代表性,其入口處特地豎著兩塊界碑石塊并用醒目的金粉示明。但卻是我來回尋覓、反復幾度才找到的……</h3> <h3><i><font color="#ff8a00">石牌的背后刻著杜月笙的簡介</font></i></h3> <h3>原來杜的同門師兄張嘯林《林海別墅》上山之門的斜對面,就是杜月笙公館入口,我咋就眼大無珠地找不到呢?</h3><h3><br></h3><h3>杜公館現為私人住宅,不能進入。這次能進入拍攝,應屬幸運。</h3><h3><br></h3><h3>在看石碑背面杜月笙簡介時,從木柵欄處走出一位面善者,見我主動避讓,操著浙江官語說道:“咯有啥拍的,下去拍幾張吧。”并提醒說:“出來插銷帶上,房間里沒人,就拍拍房子跟外頭風景啊!”</h3><h3><br></h3><h3>大喜,知道遇上了房主,道謝之余又提出“非份”要求:“明早還想帶一位來。”答曰:“動靜小點喔。”緣份!<br></h3> <h3><i><font color="#ff8a00">下行的左側山體聳立,另一側是蔓延起伏的竹海</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547號,建在山坳中的杜月笙公館</font></i><br></h3> <h3>建在山坳中的杜公館,體現了杜月笙這位青幫老大的低調性格,極其隱蔽與內斂,但不乏精致與氣派。其石砎的數字也很有意思,中間轉折點可以駐足小憩。</h3><h3><br></h3><h3>拿著相機靜靜地拍攝別墅時,眼前不免浮現一位青衣長衫的模糊身影——上海灘叱咤風云的杜老板。庭院中那塊文物保護單位石碑背面與其它的不一樣,特地刻寫了莫干山二十處別墅地址。</h3> <h3><font color="#ff8a00"><i>別墅前開闊的場地</i></font></h3> <h3><i><font color="#ff8a00">庭院的一隅</font></i></h3> <h3>庭院的四周用石欄圍成,這些石柱只要留意就能看出是塊整石,中間的咬縫特地鑿出,覆蓋著不常見的本白玉石,很有派頭。</h3> <h3><i><font color="#ff8a00">在庭院遠眺“洋家樂”代表——裸心山堡</font></i><br></h3> <h3><br></h3><h3>再來定格幾座各具特色、山景增色的景觀亭,畢竟,它們與歷史與現實不能分割……</h3> <h3><font color="#ff8a00"><i>《云逸亭》</i></font></h3> <h3>這座帶到有精致紅柱的為《云逸亭》。游客一般不會繞到這里。但這是一座意義非凡的亭子,因為諸多開國元老們都先后來此休息。<br><br></h3><h3></h3><h3>崖壁上筆力遒勁的石刻這樣記載著:1952年6月,原新四軍副軍長,開國大將張云逸接受陳毅的建議,到莫干山休養身心,在這山勢險陡,峽谷深幽處,他提出“在這里建一座亭子吧,路這么難走,讓打柴的人,進山的人,可以歇歇腳,不用山上的錢,拿我的工資修!”</h3><h3><br></h3><h3>沒想到兩年后,毛澤東也來到此處,就住在云逸亭懸崖上方的山坡中別墅內,或許還是同一房間、同一張床。</h3><h3><br></h3><h3>命運就是如此之契巧,莫干山把將軍和領袖連接在一起。</h3> <h3><i><font color="#ff8a00">《應虛亭》</font></i><br></h3> <h3>《應虛亭》由南潯儒商周慶云(首部莫干山志的編撰者)1920年出資建造。也為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百年,依舊完好地保存著原來的風貌。我想,出資建造者得此禮遇,九泉之下應甚為欣慰。</h3> <h3>《古望吳臺》</h3> <h3>建在山巔的《古望吳臺》,也是周慶云1923年出資建造,若不是上世紀80年代被移動,莫干山可能又多了一處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h3> <h3><i><font color="#ff8a00">《清涼亭》</font></i></h3> <h3>《清涼亭》邊上有個介紹欄:曾經稱作“陟屺亭”。“陟屺”二字,取《詩經》中“陟彼屺兮,曕望母兮”。1928年由黃郛為紀念母親三十周年忌日而建。表達了他由亭內旋梯,登上這高處,想起了慈祥的母親。</h3><h3><br></h3><h3>一座看似極普通的木亭之所以被列為國家級的文保單位,我想是長久存在于中國歷史之中的,中國人所特有的,一種“孝”文化的表現。除此之外也與黃郛這人物有關。</h3><h3><br></h3><h3>黃郛,紹興人,24歲以浙江第一名成績考入武備學堂,后保送日本留學六年,是蔣介石的盟兄,曾任民國政府外交總長、上海特別市首任市長、教育總長等職,后歸隱莫干山,仿效逍遙古人,閑云野鶴,直至去世。</h3> <h3><i><font color="#ff8a00">《旭光臺》兩座獨立而又相聯的二層樓亭組成</font></i><br></h3> <h3>由清涼亭沿著山道上行百余米即可到達旭光臺,它是莫干山觀日賞景的理想之地,也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h3><h3><br></h3><h3>“旭光臺”三字由原上海書協主席宋日昌所題,走上旭光臺第二層,可以看見1959年郭沫若游此處所賦的詩詞。</h3> <h3><i><font color="#ff8a00">《鳶飛亭》</font></i></h3> <h3>其亭名取之于1959年郭沫若留詩“塔山鳶飛天宇近,劍池人去水聲寒。群巒起伏如滄海,直欲乘風破碧瀾”中‘鳶飛’兩字。</h3><h3><br></h3><h3>該亭透明玻璃伸出了懸崖外面,指示牌明示:患有心臟、高血壓者不得進入。同行的游客在一旁戲言:恐高、膽小者也不得進入。故我只能有點距離拍了張照。</h3> <h3><i><font color="#ff8a00">為了看日落,在這空山不見人的山道上行走了近一個小時</font></i><br></h3> <h3><i><font color="#ff8a00">《望月臺》</font></i><br></h3> <h3>其亦稱《千峰夕照亭》,專為觀月、拍星空的游客所建。</h3> <h3><i><font color="#ff8a00">《一覽亭》</font></i><br></h3> <h3>為莫干山次高處的一覽亭,地處軍事重地范圍,也是觀日落的好位置。很是陡峭,家人厲害,居然也隨我攀登上去了!</h3> <h3><i><font color="#ff8a00">落日一點點下沉,恬靜、清明與禪意</font></i></h3> <h3><br>從西方教會人士的樂園,到“中國的四大避暑勝地之一”;從“觀察近代中國的窗戶”到“全球最值得前往的地方之一”,莫干山從沉睡中醒來,不斷地吸引全世界探尋者的目光和腳步。<br><br></h3><h3></h3><h3>這片土地,得到現代西方社會眾多媒體的認可并推薦,是因為它除了外在美,更具有內秀美。它的氣候條件、生態環境、自然植被、歷史文脈,所有這些特質都像是為休閑養心量身定制。</h3><h3><br></h3><h3>“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這是古人表明人與建筑關系的哲理。無論如何,首先是建筑,有了建筑,就有了人的蹤跡,有了蹤跡就能夠讓這個地方持續不斷地鮮活起來,厚重起來,文化起來。</h3><h3><br></h3><h3>不管你到沒到過,喜不喜吹莫干山,我想有空閑,你就多到山里走走,畢竟綠水青山,一定有益,會有收獲。你與大自然相處和與人相處一樣,與智者相伴,總會有好處。最后引用吳承濤書中的一句“蘊藉的莫干山還能讓我們悟出一些道理來,讓我們的生命多出些鮮活和自然”。</h3> <h3><br></h3><h3>后記:</h3><h3>這座山有我倆三十三年前留下的足跡。這次重游,游客稀少,徜祥山中,有意外、有驚喜、更有收獲。我以為,鏡頭與別墅的相遇,就是一種緣份。我喜歡故事,無論現實的、歷史的,有故事多好!感恩許多素不相識人的幫助,我想四月是幸運的!</h3><h3><br></h3><h3>這里山的樣子有形有意,山中的景色有形有色。三天中,欣賞自然景觀的同時,一直在尋找那些有故事的別墅。這次545號莫干山的首座別墅沒有尋見,國共談判舊址(黃郛別墅)因時間不夠沒有去,也未到過王陽明數次講學的天池禪寺。雖有遺憾,但也有憧憬。待那山上杏林葉黃,楓葉紅遍時會再來,會相遇。</h3><h3><br></h3><h3>感謝《莫干山金茂天籟之夢度假酒店》的郎經理當天的陪伴與介紹,使我對別墅有了種拍攝的渴望。五一節后,他又為我寄來了一本吳承濤著、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莫干山別墅往事》。還要感謝莫干山管理局的劉主任,數次耐心在電話中對我所咨詢問題的解答,使我有了點底氣去完成這篇美篇。</h3><h3><br></h3><h3>遺憾地是,因我不懂建筑專業,無法對上述別墅的風格國別作出判斷,故無法在此文中的圖文展示時予以界定與標記。在此,殷切希望觀者能對此予以指教,并又有誤或失頗之處予以指正。本人在此預先表示真誠的感謝!</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许县|
龙陵县|
井冈山市|
咸宁市|
北辰区|
康马县|
黎川县|
都兰县|
荆州市|
岳普湖县|
鄄城县|
宕昌县|
汝城县|
玛多县|
铁力市|
邵阳县|
定西市|
抚顺县|
石台县|
华蓥市|
台南市|
体育|
建平县|
瑞安市|
建湖县|
常州市|
阿尔山市|
竹溪县|
郓城县|
华安县|
德清县|
建德市|
无锡市|
赤峰市|
达拉特旗|
额济纳旗|
大兴区|
科技|
云阳县|
崇阳县|
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