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弘 孚<br></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〇一八年五月十六日</h3></h1><h3></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h3><h1> 五月的鮮花開滿了原野,滿漿的麥穗,堅守著泛黃前那最后的綠色。</h1><h1><br> 夕陽,透過小城內五星級酒店的落地長窗,把金色灑滿在厚實的地毯上。赤腳站在客房22層,憑窗遠眺,稀疏的水泥叢林,遮擋不住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你的視點消逝在遠方的地平線上。黃河,九曲十八彎,懷抱著眼前這片廣袤的大地。這里曾經是黃河泛濫區,這里曾經是抗戰時期的八路軍冀魯豫根據地。</h1><h1><br> 5月4日至9日,一群旅行者,從北京乘坐大巴出發,一路南下、東折,途經清豐縣單拐、范縣顏村鋪、莘縣蘇村、莘縣紅廟、荷澤市、金鄉縣羊山集、梁山縣、臺前縣孫口將軍渡、臺前縣干草堌村、聊城市等地。他們,是去尋訪父輩當年的抗戰足跡。</h1><h3></h3><h3></h3> <h3></h3><h1> 1939年初,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從太行山下來,深入敵后,開展敵后根據地建設。1940年初,以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掛名的八路軍第二縱隊陸續來到濮陽、內黃、清豐、南樂、滑縣、范縣、莘縣、菏澤、聊城一帶活動,隨后建立了冀魯豫軍區,是為“小冀魯豫”。1941年中至1942年底,魯西、湖西、水東抗日根據地陸續合并到冀魯豫軍區,形成了“中冀魯豫”。1944年中至1945年中,冀南和水西抗日根據地也陸續合并到冀魯豫軍區,形成了“大冀魯豫”。至此,八路軍敵后抗戰根據地——冀魯豫軍區,控制了冀、魯、豫三省的七十余座縣城,十余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二千多萬人口,成為敵后最大的成片根據地。至1945年夏,日寇戰敗投降,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頑強地在華北平原上生存了七年之久,八路軍平原抗戰的烽火從未被撲滅。</h1> <h3></h3><h1> 拉開厚重的窗簾,讓紅色的朝霞喚醒昨日的睡意,再次赤腳站在落地長窗前遠望,晨曦中的平原大地,飄浮著幾絲薄霧,眼前依然是那么平坦開闊,一望無際。心中頓生疑惑:在這無險據守,一覽無余的平原地帶,面對騎兵、汽車、大炮、坦克、飛機等絕對優勢裝備的日寇瘋狂掃蕩,武器和裝備簡陋的父輩們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八路軍和抗日民眾是怎么保住并擴大根據地的?</h1><h1><br> 在《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三進山城》、《狼牙山五壯士》等等紅色電影中,總是伴有大山的影子,軍區機關或主力部隊平時都隱蔽在大山里,伺機派遣部隊下山開展游擊斗爭。可是,冀魯豫軍區和分區機關以及主力部隊沒有大山可藏,只能在開闊的平原上與日偽頑叛軍不斷周旋,常年處于轉移狀態之中。</h1> <h3></h3><h1> 這次,與我們同走父輩抗戰之路的還有一個特殊的家族,那就是當年的開明紳士賈老先生的后人。這次,他們三代人十幾口子,開著兩輛車,從鄭州出發,與我們在根據地匯合。當年,日寇占領濮陽,關押了賈家二兒子為人質,脅迫賈老先生出任偽職,因賈老不從,便殘忍殺害了賈家人質。賈老先生毅然變賣全部家產,率族人和家丁一百余人,攜全部資財投奔了八路軍。在敵后艱苦抗戰的歲月里,賈老先生積極為八路軍籌糧、籌款,開展地方抗日政權建設。新中國建立后,毛主席頒發委任狀,任命賈老先生為平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h1> <h3></h3><h1> 想想那些當年被日寇擄掠到日本礦山當勞工的中國“良民”,日本侵略者肆意蹂躪自己家園時,屠刀隨時架在脖子上,他們即不參加八路軍,也不參加國軍;即不參加八路軍游擊隊,也不參加國軍別動隊,甘當順民,企圖委曲求全,以“良民”之態茍活下去。姜文的電影《鬼子來了》對此有過形象的表現。前幾年,他們有人還結伴去日本打官司,懇請日本法庭論理,要求日本相關方面給予他們當年繁重的勞務予以經濟補償。不知他們懷揣這些日元補償后,是否會去祭掃當年浴血犧牲的國軍將士和英勇奮戰的八路軍烈士陵墓。</h1> <h3></h3><h1> 苦難深重的舊中國,經濟、文化、科技落后,下層民眾艱辛、愚昧,面對突如其來的日寇刺刀,大多不知所措。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建立之前,當地日寇、偽軍、頑軍、叛軍、封建會道門十分猖獗,下層民眾水深火熱,民族無望,附逆成風。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是抗日的先鋒隊,積極向下層民眾宣傳民族救亡圖存的政治主張,宣傳、教育、發動和組織民眾積極參與抗戰活動。當年,在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活躍著“戰友劇社”、“戰斗劇社”、“戰號劇社”等八路軍文化文藝宣傳隊伍,開展教育民眾,鼓舞士氣,瓦解敵軍的三大政治作戰任務。家父當年就曾經是“戰號劇社”的宣傳隊長,與他的戰友們長期活躍在敵后根據地的舞臺上。這支始終保持著五六十人規模的小小宣傳隊,從1940年初建立到1942年中解散,三年中,在戰斗和工作中犧牲的有十四人,叛變或脫隊的也有十六人之多。</h1> <h3></h3><h1>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是八路軍在平漢線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延安通往各抗日根據地的首選之路。聽家父說過,當年他曾率領一連人馬,在平漢線上掩護過中央首長過日軍封鎖線。他們派人事先與炮樓里的偽軍做好工作:八路軍今夜要過鐵路,別找麻煩,關燈一個小時,如果膽敢騷擾,就堅決打下他們的炮樓。當夜,八路軍各部隊分別把途中各個炮樓團團圍住,機槍、步槍瞄準了炮樓的大門和瞭望孔……,中央首長順利通過了封鎖線。這些重要領導是由微山湖的鐵道游擊隊護送到湖西來的。家父在建國后偶然一次軍史資料研究中才得知,當年他們掩護的是劉少奇同志回延安開“七大”。此次同車旅行的閻姓大哥講,他父親當年作為軍分區副司令受領了這項掩護任務,知道護送的中央首長就是劉少奇同志。</h1><h1><br>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是堅強的、穩定的,劉少奇同志在根據地休整了半多個月。由于大伙剛在五星級大酒店里喝過咖啡,于是有人開玩笑地說:說不定當年少奇同志在根據地早餐時,也放心地喝過咖啡呢!</h1> <h3></h3><h1> 這次尋訪父輩抗戰之旅的過程完全出乎意料。可謂:毫無生澀,別開生面,感人至深。首先,同行者中并非都是事前熟識或相識者,但大家一見如故,沒有隔閡、糾結;其次,所到之處黨政領導和紀念館的同志以及當地鄉親們熱情接待,視為家人,令人難忘;再次,紅色文化重新開始喚醒,一些縣級黨校與抗戰紀念館建在一起,開始延續歷史的傳承。</h1> <h1> 腳下,是遼闊的冀魯豫平原,根據地軍民抗戰精神的豐碑就矗立在眼前,父輩們平原抗戰的烽火永遠不會在我們的內心熄滅。</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嘉县|
锡林郭勒盟|
左权县|
安宁市|
蓝田县|
阿城市|
荥阳市|
乐亭县|
铁岭市|
武宁县|
无棣县|
黑水县|
边坝县|
崇信县|
海盐县|
东乡县|
确山县|
正阳县|
柳河县|
辽宁省|
佳木斯市|
鹤壁市|
韶山市|
随州市|
南康市|
南陵县|
长治市|
德化县|
固阳县|
买车|
延长县|
双柏县|
梁河县|
永城市|
浦城县|
左权县|
安仁县|
莎车县|
攀枝花市|
涟源市|
博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