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天空是那種透亮透亮的藍,高遠而深邃,無云或少云,微風,陽光不那么熾熱,去哪里玩呢?天壇。</h3><div>天壇去過不止一次,但碰到這樣的天氣,要問去哪里玩,我還是會脫口而出-天壇。</div><div>自十三世紀元大都起,北京就是帝都,歷代帝王都會在其剛立國時就急急忙忙地在其城郊設立圜丘和方澤的壇壝并舉行郊祭禮儀,宣稱其統治的合理性和權威性。我們的祭祀制度自周形成后雖有變化,但基本并沒有變,比如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后來又加了東郊祭日,西郊祭月,所以今天我們才能看到天壇、地壇、日壇和月壇。這兒我們主要說祭天和天壇。</div><div>那么,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在儒家文化中,天是一個至上的存在。有夫子言為證:“巍巍乎唯天為大”,“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見天不僅有著至上的崇高地位,同時也代表著至上的道德象征,甚至有對世間萬物統領和獎懲的無上權利。那么,受命于天的天子,也就有了管理天下四方的權利,是上天賦予的,所以天子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每年都要對皇皇上天進行祭祀禮拜,以求天地的寬宥與福佑。</div><div>另一方面,我們自來就是農業社會,農業的災異和豐歉,都是上天的意志,帝王惟有在蒼天上帝前誠惶誠恐地頂禮膜拜,并對自身進行反躬自責,以此來企盼蒼天降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恩澤。</div><div>但中國人的哲學,始終是二分法般的,即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和諧共存才是事物的本質。有陰就有陽,有天就有地。“消所以息也,殺所以生也,地不能行,故專言天,天不獨生, 故兼言地”,“天之四時以氣運而生萬物,地之四維以形載而成物,然天不獨運而功成于地,地不自生必始于天”。所以古代中國人對天和地都采取畢恭畢敬頂禮膜拜的態度。帝王除了禮拜蒼天,也要禮拜后土。</div><div>漢字的“王”字就充分地表現了這種思維,漢代董仲舒曾說過“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庸能當也”。表達君權神授的同時,更多地表達了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的一種敬畏心理。唯有敬畏,才會遵其道,循其理。</div><div>天壇就是為表達這種敬畏而存在的。</div> <h3>天壇始建于永樂年間,建之初,是天地合祭的。到嘉靖年間,遵循古制,天地分祭,圜丘壇祭天,大享殿祈谷,大享殿就是現在祈年殿的前身。每年正月上辛日祈谷之禮,孟夏日大雩之禮,季秋時的大享之禮,冬至的祭天之禮,帝王都要御駕親躬來天壇祭禮的。</h3><div>跟著歷代帝王的腳步去天壇看看吧!</div> <h3>天壇南門進,即是圜丘壇建筑群。圜丘壇建筑群有兩層低矮的壝墻,外壝墻方形,覆綠色琉璃瓦,內壝墻圓形,覆藍色琉璃瓦,綠色是大地的顏色,藍色是蒼天的顏色。體現著我們“天圓地方”的理念。內壝墻上東西南北都有欞星門。</h3><div><br></div> <h3>入欞星門,高敞、通曠的內壝墻內,除了燔柴爐外就是這個三重的白色壇臺,四周別無它物。漢白玉的欄板望柱在湛藍天空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純凈,而白色的壇臺更襯得藍天愈發的透亮。</h3> <h3><br></h3><div>三層壇之間的臺階均為九級,每層具有的欄板數量也是九的倍數,分別為72個,108個,180個,共360個,不知道是否三十六天大羅天界有無關系。圜丘壇壇面用艾葉青鋪就,第三層壇面自壇中央的天心石始,共分九圈,每一圈艾葉青石的數量都是九的倍數,為“九重”,據說每一圈的直徑分別為“一九”九丈,“三五”十五丈,“三七”二十一丈。在我們的文化中,九是最大的陽數,以此來表達對至高無上的皇天上帝的無上尊崇。</div> <h3><br></h3><div>艾葉青石微微泛點青色,在藍色蒼穹的映襯下更加顯得細膩、精致、微潤。站在圜丘壇上,舉目四望是郁郁森森的松柏,向上是湛藍高遠的蒼穹,天地間就一個你,一下子覺得自己雖渺小,但內心并不恐懼,因為上天正以其闊達、神秘、親切、溫柔的目光包容著你。你也是似乎看到了祖先在蒼天下起伏仰止的身影,聽到祖先對天地心悅誠服的祈禱。</div><div>這就是圜丘壇,這個中國典型的神圣祭壇,正在利用其低調樸素建筑形式表現著它的威嚴。低矮的壝墻內,并無神秘幽邃的空間,卻讓你的心靈感到驚怵和震撼;三層壇臺,并不威嚴聳立,卻讓人不由地禁聲慢行,“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div> <h3>出北欞星門,即是皇穹宇,這個單檐藍瓦圓攢尖頂的建筑是用來供奉皇天上帝牌位的。平日里牌位供奉在此,祭天時,請出牌位。</h3> <h3>單層白色須彌座壇基,赤紅色的墻柱和窗欞,藍色琉璃瓦穹頂,鎏金的寶頂,整座大殿精巧而不失莊嚴,殿內青白石鋪地,純凈而柔和,向上望青藍基調的大金團龍藻井,僅站在殿門口,就感覺到了它的威嚴儀儀。</h3> <h3>皇穹宇圍垣就是著名的回音壁,中間甬道上的三音石,都利用了聲學的原理來放大聲音。回音壁是磚砌而成,表面很光滑,聲音不會被吸收而是被反射,所以有回音的效果;而三音石,據說在三音石上擊掌一聲,能聽到三聲。所以才有了“人間私語天聞若雷”,這就是說,人的言行上天都能覺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抬頭三尺有神靈”,這也是對上天一種敬畏的表現,有敬畏,人才會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我們祖先的行為理念。</h3> <h3>兩側配殿為歇山頂,歇山頂是僅次于廡殿頂的殿堂規格,再次用建筑的實體形式來表達人們對上天的尊崇和敬畏。</h3><div>在古代的中國,禮是極其嚴格的,包括建筑也是一樣的,廡殿頂和歇山頂是級別最高的,只有宮殿、佛殿、壇廟才可使用的建筑格式。懸山頂和硬山頂是民居格式。</div> <h3>丹陛橋中間是白石鋪就,石面稍向上凸出,呈弧狀的神道,祭祀時是神輿之道。神道東側是御道,神道西側是王道。站在丹陛橋上,東西望去,是郁郁蔥蔥的松柏,南望是精致莊嚴的皇穹宇,北望則是威嚴壯觀的祈年殿,此外別無它物,人站在丹陛橋中央,即便是帝王,也顯得微不足道,上蒼正在注視著你,作為天子,是否盡了天子之責,是否兢兢業業,為子民謀福。我想,即便是巍巍帝王,此時也不禁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了。</h3> <h3>過皇穹宇,穿成貞門,寬闊的丹陛橋筆直向遠方延伸。這條寬約30米的大道高出地面兩米多,連接著圜丘壇和祈年殿,丹陛橋南低北高,自南向北,步步登高,如臨天庭。走這條大道,要低俯這身體,一步一步走向高處,以彰顯對上天的尊崇,表達對上天敬畏。</h3> <h3>丹陛橋盡頭,穿過祈年門,這座被尊為世界最美的建筑,被視為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最高成就,已然成為北京成為中國名片的建筑,赫赫然就在眼前了。</h3><div>三層漢白玉的壇臺,華美純凈;紅色窗欞和柱子,莊嚴肅穆;三重屋檐,翼翼如飛;藍瓦穹頂,寧靜空靈;檐下青綠彩畫,華麗莊重,更在高遠蒼穹的湛藍映襯下,鎏金寶頂直插云霄,恍惚間就覺得這就是天國的一隅。</div> <h3><br></h3><div>自圜丘壇,走過長長的丹陛橋,到巍巍祈谷壇,和著歷代帝王的腳步,仿佛走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體味這祖先對主宰萬物的蒼天誠惶誠恐與畢恭畢敬,感受著我們民族與自然萬物須臾不可分離的理念。。。。。</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邑县|
海安县|
焉耆|
屏东市|
绍兴县|
江口县|
尉犁县|
东乌|
贵南县|
凌源市|
赣榆县|
鹿泉市|
武乡县|
左权县|
西青区|
皮山县|
白水县|
奉新县|
桐乡市|
鄂尔多斯市|
横峰县|
克什克腾旗|
昌吉市|
宁阳县|
灵山县|
徐汇区|
满城县|
旬阳县|
英山县|
昆山市|
乐清市|
肃南|
井研县|
长汀县|
孟村|
蓬莱市|
大厂|
阜阳市|
志丹县|
九江县|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