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粗布鞋》</b></h3><h3><b> "揭被"用已經不能穿的破衣服,洗凈曬干。撕成大小不一的小布片備用,叫"埔襯"。</b><b>拿一張木板或小飯桌,洗凈桌面,用水貼上一層舊報紙。用蒿種子面打漿子,加水加溫成糊。</b><b>然后在紙上刷一層漿糊,貼一層布,用手壓平趕實。刷一層漿糊,再貼上一層布。布的大小要合適,不能重疊,各種顏色的碎布,貼到一塊五顏六色很好看,回憶起來很象現在孩子玩的拼圖。那時我年齡太小舊布都撕不開,只能給娘遞差不多的布塊,布大了娘便再撕下一塊。"揭被"分兩種,一種厚的是納鞋底用的,五層布。一種是做鞋幫用的,三層布。打</b><b>完"掲被"后把桌子,板子斜對著太陽曬,曬到八九成干,揭下來再曬直到完全曬干,羅起來壓到炕席底下壓平。</b><b>廢舊衣物統稱"埔襯",當時走鄉串戶收廢品換東西的貨郎有句號子。"破埔襯,爛套子,不戴的破帽子拿來換糖吃啦,"</b></h3><h3><br></h3> <h3><b>搓麻線,</b></h3><h3><b>麻線,用麻搓成的一種比較一粗的線,用來納鞋底,上鞋幫用,另一種麻線是用棉線幾股搓成的,但股數都是雙數,我經常用小指頭勾著線的一頭,娘用牙咬這一根,兩只手來回搓另一根線,最后合成一股,用毛巾來回給線松勁或趕勻。麻線,大約2米多長一根,頭是死的一頭是活的,活頭很細可以從針眼引線。</b></h3> <h3><b>下鞋底,下鞋幫。</b></h3><h3><b>用早量好制好的紙鞋樣,在已壓平整的"揭被"上用筆把</b></h3><h3><b>鞋樣畫出各種鞋幫,鞋底。然后剪下摞在一起,備用。</b></h3> <h3><b> 納鞋底,</b><b>用白布條嚴鞋芽子,</b><b>用麻線,先用針錐扎一個孔,再用針,一針一針的穿線納鞋底。針很難穿時,就用指頭上帶的頂針,頂一下,頂針上很多小坑正好頂位針鼻。納鞋底是做鞋最繁重的一道工序。很慢一針挨著一針。很密很有規律,用力還要勻,納好的鞋底無論你斜看,正看都能成行,針腳大小均勻,很好看,小時候經常拿娘納鞋底玩。一雙鞋底得做好多天。娘大都是晚上吃完飯,洗刷完餐具,才開始納鞋底。中途停止,就把麻線和針縛在鞋底上把針和針錐斜插在上面,放入針線菠籮子里。</b><b>最后把做好的鞋幫,鞋底用麻線繞鞋底縫一圈算完成,這叫上鞋底。</b></h3> <h3><b> 我數過一雙鞋底。大約需用針錐和針扎1400-1600針眼,一個針腳用針錐扎兩針,穿針引線兩針,完成一個針腳需要四針。</b></h3><h3><b>1600x2x2=6400針,再加上,沿鞋口,拾鞋口,納鞋邦,上鞋掐子,大約還不下于1000針。鞋邦用"結被"兩層,掛里、表。沿鞋芽子。縫掐子,上鞋底。<br></b></h3><h3><b>鞋底,三層結被,薄的五層,厚的6層,3x5=15層,一雙鞋底加里表,總計17層布。</b></h3> <h5><b><br></b><b> 按粗布鞋算,按平原地區算每人,平均每人每年大約穿爛三雙鞋。山區每年每人不會低于五雙鞋,山區出來的教授兄弟曾告訴我,上學時走山路是提著鞋走幾十里地,到學校才穿上鞋。放學后回家出校門就找個沒人的地方脫下鞋,怕磨爛了就沒鞋穿了。你家中有幾口人一算便知你母親一年在昏暗的油燈下做多少針線活,縫多少衣褲,鞋襪。不過有姐姐的會好一些,能幫助一下。反正我小時候很少見娘早睡。記憶象畫像上一樣在守著煤油燈,菠籮子,做鞋的娘。</b></h5> <h3><b> 據說粗布鞋始于周,曾出土過周武士跪像的鞋底上,明顯可見一行行歸整的線跡,與今天的納底布鞋基本一致,表明周代,納底布鞋已經被使用。我不太想信這個時間,中國喜歡把考古時間虛夸,我認為有千層底布鞋前,必須得先有制針技術,有針前必須得能使用鐵,并且有制針鼻技術,沒有制針鼻技術就一切無從談起。2008年6月7日,國務院正式公布千層底布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件好事,自己留了一雙半新的布鞋,放在身邊,有時拿出來在室內穿穿,一個可以做拖鞋用用,一個做為一種思念和寄托。</b></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庐县|
阳春市|
汉中市|
酉阳|
米脂县|
科技|
石楼县|
天长市|
永泰县|
沾化县|
寿光市|
大埔县|
蕉岭县|
临朐县|
新民市|
明水县|
北安市|
葫芦岛市|
犍为县|
乐昌市|
石门县|
修武县|
安福县|
泰来县|
万全县|
两当县|
武陟县|
高尔夫|
惠水县|
漳州市|
嘉禾县|
泊头市|
巴东县|
万荣县|
乡城县|
无为县|
永宁县|
隆回县|
教育|
双流县|
宁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