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唐朝時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到了宋元時期作為東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有如此悠久的歷史,離臺灣那么近,怎么能不來看看?沒想到卻給我大大的驚喜!沒想到泉州有著和西安相似的古典,怪不得有一句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行走在泉州的道路上,有密集的高樓大廈,有古樸的歷史遺跡,有人潮涌動的步行街,有燈火輝煌的巨大商圈,不禁感慨:還是我大中華威武!</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此特別感謝“小泉州”,說起小泉州我們還真是有緣,因為機票是出行前就定好的,沒想到在金門就碰見“小泉州”,因為她是泉州晉江人啊,所以就叫她小泉州,她知道我從臺灣落地泉州,騎著她的小電驢帶著我在泉州和晉江轉了一下午,還給我介紹當地小吃,吃的肚子溜圓才回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因為初來乍到,搞不清楚地理位置,以為晉江是泉州的首府,早早就定好住宿,原計劃要去漳州的,就住在汽車站附近。結果卻遠在泉州,后來聽小晉江(小泉州,她喜歡被稱作小晉江)講才知道泉州和晉江其實都是地級市,</font></h3> <h3>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對泉州這座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歷史文化名城有這樣的評價:“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泉州“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尤以泉州開元寺更是影響深遠,聲譽四播。</h3> <h3>據說寺址本是唐代黃守恭的桑園,相傳"守恭夢僧欲化其地為寺,辭曰:待桑樹生蓮花乃可,不數日桑樹盡生蓮花,守恭神之,即舍為寺"。翻譯成白話文,說的便是: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后就獻地結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h3> <h3>許多游客到開元寺游覽時,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開元寺內有“蜈蚣”。其實這當中也藏著一個小故事。 大雄寶殿其實為鄭成功父親所捐建,為保佑兒子出海祈福所建,當時受高僧指點,打地基時放下兩條蜈蚣鎮邪。如果有人倒點水在大雄寶殿前的那個臺階上,還真的就有一條栩栩如生的蜈蚣顯現,令人驚嘆不已……本人沒有驗證</h3> <h3>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其規模宏大,構筑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h3> <h3>鐘樓……這真的是鐘樓,西安的人民會笑吧??當然它的作用和西安的鐘樓應該不同吧。泉州的鐘樓與東西塔、譙樓等成為古城獨特的景色,目前,鐘樓的鐘由機械鐘換上石英鐘啦??</h3> <h3> 既然說到鐘樓 就不得不提其東街和西街了,其中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征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筑。所以說啊 這條街可是見證了泉州城的興衰呢。</h3><h3> 如果把一個城市看做是一件藝術品,一代代的居民都是它的雕琢者、創作者。城市中總有幾條街巷,或文化悠久,或歷史事件,或建筑特色,或生活氣息,特別賞心悅目,它們成了城市明亮的音符、出彩的景觀,令外來游覽的客人流連忘返,而鄰里百姓茶余飯后談及,也總有說不完的生動話題。現在的東街西街就像西安的東大街和西大街,是各種小吃和商鋪的匯集地,每逢假日或夜燈初上,街道上便匯聚了各路人馬在此逛吃逛吃……</h3> <h3>泉州清真寺,又名清凈寺、麒麟寺。與杭州鳳凰寺、揚州的仙鶴寺、和廣州的獅子寺,并稱中國四大清真寺。 同時被列為中國的十大名寺之一。是國內惟一用花崗石和輝綠石建造的典型阿拉伯中亞風格的清真寺。</h3> <h3>清凈寺歷史比較悠久,創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由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建筑的頗具阿拉伯伊斯蘭建筑風格的清真寺。</h3> <h3>在民宿遇見兩個來此游玩的小妹,向我推薦了蟳埔村。幸好有小泉州隨行,蟳埔村隱藏在一棟棟類似別墅的樓房之后,七拐八拐才從夾角處找到了蚵殼厝。蚵殼厝就是蟳埔村的特色之一。泉州沿海,海風帶鹽分,極易腐蝕紅磚綠瓦,所以閩南人因地制宜,用生蠔殼建造房屋,經久不壞。閩南話有“千年磚,萬年蚵”的說法來說明生蠔殼的耐用。</h3> <h3>嵌在墻壁上的生蠔殼</h3> <h3>蟳埔村的第二大特色就是蟳埔女了。在這里你會碰見滿街的“花大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子里都剩下婦孺),她們插著滿頭的花,不是在街頭賣蚵就是在剝蚵,要么在蚵殼厝里打著四色牌。她們生生世世都離不開蚵,她們就是蟳埔女。她們與惠安女、湄洲女并稱為福建三大漁女。</h3> <h3>因蟳埔有座鷓鴣山,人稱蟳埔女為鷓鴣姨,又稱蟳埔阿姨。蟳埔女習俗,包括生產、生活習俗和民間信仰,別具一格。蟳埔女服飾簡樸寬松。上衣為布紐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顏色以青色或淺蘭為主,老年婦女以黑色為主。褲以黑、蘭色為主,褲筒寬一尺左右,褲頭多用白色、蘭色,俗稱“大裾衫、闊腳褲”。蟳埔女耳飾是輩份的標志。未婚女性戴丁勾耳環,不加耳墜;結了婚則戴加耳墜的丁勾耳環稱“丁香墜”;做奶奶后改戴“老媽丁香墜”的耳墜。蟳埔女愛戴花。從孩提起,蟳埔女就把頭發留長,成年后將秀發盤于腦后,梳成圓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茉莉、素馨等鮮花串成花環,少則一二環,多則四五環,圈戴在腦后,俗稱為“簪花圍”,爭奇斗艷</h3> <h3><font color="#010101">歷史上蟳埔女所戴鮮花,來自附近云麓村。該村原是南宋阿拉伯人泉州提舉市舶蒲壽庚的私家別墅“云麓花園”,園中的茉莉花、素馨花等奇異花卉系從西域引進延續至今,洋溢著海洋文化氣息。蟳埔女的骨笄保留了古代“骨針安發”的本意,系全國獨有的“活化石”。蟳埔女的婚俗保留著傳統的閩南風情習俗,從訂婚到結婚都離不開分贈鮮花,且“半夜出嫁”的婚俗別具一格。結婚的衣服,蟳埔女一輩子只穿一回,婚后就收拾起來壓箱底,直到走完人生路,才又穿著入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蟳埔女生于海、長于水,天天與水打交道,最信仰海上女神媽祖,每年農歷三月初九日的“媽祖巡香”祭祀儀式成為一個盛大的民俗活動。</font></h3> <h3>從斷裂的墻垣上可以清楚地看出生蠔墻是如何修葺起來的</h3> <h3>和小泉州說好一起去樟腳村,那是一個用石頭搭建的村落。早在網上看到過介紹,沒想到就在泉州地面兒上,當然要去看看。</h3> <h3>經過長途跋涉,終于找到了樟腳村</h3> <h3>因為村子里有一株年齡為700多年的大樟樹,人爬到樹上俯瞰,村子如在腳下一般,故得名樟腳村。山坡上一層層上下重疊、一幢幢首尾相連的“石頭厝”,儼然是一座古城堡。</h3><div><br></div><div><br></div> <h3>在這個全是石頭壘砌而成的房屋群里,歷史的厚重感充盈在空氣中。墻上的石卵石塊,都是鐵紅色的風化石。砌屋時依山就勢,上下左右都不講究布局。許多人家,同一座房子里從這個房間到那個房間,還得上幾級石階。戶與戶之間,都有石卵臺階相連。一般房子都用石砌到頂,也有上面部分壘土坯的。這些房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窗戶少而小,據說是從防盜方面考慮的。同一座房子里,卻一定要在前房后房之間留一道哪怕只是窄窄的露天巷道或小天井,為的是有利于通風和采光。 </h3><div><br></div><div><br></div> <h3>古厝屋頂的檐角</h3> <h3>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里,兩邊的墻壁伸手可及。石頭建成的房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卵石砌成的狹窄、幽靜的石巷,經過雨水的沖刷,石梁上留下古老的印記。歷經歲月的洗禮,石墻已是一片斑駁,但其呈現出來的紅褐、灰白、藏青的色澤,在陽光的照射下,那么絢麗、繽紛,儼然一幅油彩畫。</h3> <h3>據說樟腳村古民居砌成于清嘉慶四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目前共有數十座古民居,大小不一,仍有住人。</h3><div><br></div><div><br></div> <h3>石墻的縫隙里泛出青綠的苔斑,使得巷道的空間陰仄而清幽。陽光只能打在高高的屋脊上,少許的光線漏在墻垣上,與幽暗的巷道對比,形成上下截然不同的空間。這里巷道連著巷道,岔道連著岔道,曲徑通幽,頗有迷宮的神秘。</h3><div><br></div> <h3>站在半山腰上看村莊,屋頂魚鱗般的瓦片組成的一片片灰黑雜著褚紅的屋脊,左右相挨,上下相連,一直疊到山腳,在一片黑的屋脊中,有綠的樹冠伸出枝枝葉葉,相擁相依,樹叢里簌簌的聲響仿佛在傾訴著歲月的滄桑。現在還居住在村里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年輕人多出去打工或者學習了。</h3> <h3>在民宿遇見的兩個小妹也加入了我們的行程</h3> <h3>洛陽橋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h3> <h3>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歷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于當時洛陽江潮狂水急,橋基層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一筏形基礎,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礎”和“種礪固基法”,在基石上養殖牡蠣,使之膠結成牢固的中流砥柱。這是世界上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中的先例。在泉州,“站著象東西塔,臥倒象洛陽橋”的俗話,代代相傳,而且遠播海外,不是沒有道理的。在基石上養殖牡蠣,使之膠結成牢固的中流砥柱。這是世界上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中的先例。去的時候因為海水漲潮,原來的橋墩被淹在海里只露出上面的浮面,那些綴滿白色蠣房痕跡的橋墩石,沒能看見,略有遺憾哦……</h3> <h3>崇武古鎮系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為抗擊倭患,在萬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其建筑工藝之獨特合理被稱為“古代系統工程的案例”。崇武古城有三個最具特色的地方,一是石頭,二是海岸,三是惠安女。</h3> <h3>現在的崇武古城找不到一點“古”,古城墻下是現代的車水馬龍和都市洋樓,城墻外是人工修葺的石雕公園,什么紅樓夢、水滸、西游記的人物雕像散落在園內和海灘邊,其實搞不懂這些和崇武有著什么聯系,45元的門票,不知價值在何處。總之,失望!其實來這里主要想偶遇惠安女,但現在的惠安女街面上很難碰到,那些勤勞美麗的惠安女大都是花錢請的模特擺出來的結果。哎……又是旅游毀了的地方……</h3> <h3>不過,偶還是偶遇了一個惠安女,趕緊抓拍??</h3> <h3>安平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2255米),俗稱五里橋。屬于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安平橋就跨越在鄭芝龍(鄭成功父親)家鄉南安縣和晉江縣之間的海灣上,橋的另一頭是安海鎮。安海古時稱為“安平道”,“安平橋”之名就由此而來。宋代改稱為石井鎮,明代又改稱為安海鎮,后來鄭芝龍開府安海后,又改回古名稱為安平。后來鄭芝龍的兒子,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七歲從日本回中國后就住在安平,鄭成功的日籍生母田川松子也在安平遇難。鄭成功渡海遠征臺灣逐走荷蘭人后,為紀念他的家鄉和母親,就把荷蘭人的統治中心,熱蘭遮城(Zeelandia)的所在地大員,改名為安平,就是現今臺灣的臺南市安平區。</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黄龙县|
章丘市|
白城市|
屏山县|
仙居县|
沈阳市|
平南县|
通州市|
贵南县|
涞水县|
夏河县|
津市市|
铜陵市|
鄱阳县|
桃园县|
惠来县|
长海县|
寿宁县|
清水河县|
阿拉善左旗|
澳门|
通州市|
南京市|
岐山县|
托克托县|
双牌县|
通渭县|
佳木斯市|
新晃|
寿光市|
新丰县|
盐池县|
乌苏市|
凤山市|
岢岚县|
云和县|
古交市|
浮梁县|
宁蒗|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