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盧克索</font> </b></h1><h3><b><br></b></h3><h3><b> 盧克索是埃及古都底比斯的遺址,是古文物比較集中的地方,被譽為地球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館”。雖歷經兵亂,好多文物已破壞湮沒,保存較完好的仍不計其數,如著名的卡納克神廟和尼羅河西岸的帝王谷都保存有珍貴的古埃及藝術。</b></h3><h3><b> 底比斯興建于第十一王朝時期,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到十八王朝,底比斯進入鼎盛時期。</b><b>在近700年的時間里,古埃及的政治和經濟達到了輝煌的巔峰,領土南接蘇丹、北達敘利亞。</b><b>據說當時的底比斯人煙稠密,城門就有一百座,荷馬史詩中把這里稱為“百門之都”,是世界上最大城市。</b></h3><h3><b> 盧克索已成為一座現代旅游城市</b><b>,每年都有幾十萬游客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埃及人常說:“沒有到過盧克索,就不算到過埃及”。</b></h3><h3><br></h3> <h3><b> 4月6日傍晚游輪抵達盧克索。還沒靠岸就看到一座雄偉的神廟,那就是盧克索神廟。</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上岸后,我們先去游覽卡納克神廟,就是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中兇手從石柱頂端往下推大石頭妄圖砸人</b><b>一場的攝影地。</b></h3><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卡納克神廟</b></h3><h3><b><br></b></h3><h3><b> 卡納克神廟始建于3900多年前。神廟內有大小20余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獅身公羊石像等古跡,氣勢宏偉,令人震撼。 主殿有十分壯觀的柱子,柱身和墻壁上滿是雕刻和象形文字銘文,著名的《圖特摩斯三世年代記》、拉美西斯二世有關卡迭什戰役的情況和銘文就刻在這些柱子和墻壁上,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資料。</b></h3><h3><b> 卡納克神廟是太陽神<font color="#b04fbb">阿蒙神</font>的崇拜中心。由于中王國和新王國各朝都是從底比斯起家而統治全國的,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神被當做王權的保護神,成為埃及眾神中最重要的一位。這一神廟也成為全國最大最富有的神廟。</b></h3><h3><br></h3> <h3><b> 卡納克神廟主體以東西向為主軸,向南為支軸,共有10道門墻,而古埃及一般廟宇僅有1道門墻,可見規模之大。</b></h3> <h3> <b>神廟第一道門前有200米長的公羊大道 ,又稱“斯芬克司道”,獅身羊面像多達90多座。埃及史書記載“獅為百獸之王,象征統御的力量;公羊接受阿蒙神之神力,威力無比”,兩者合在一起,則標志著神明的最高權力,寓意法老的力量和生命力。</b></h3><h3><b></b></h3><h3><b><br></b></h3><h3><br></h3> <h3><b> 這就是高達43米,寬113米的第一塔門。</b></h3><h3></h3><h3><br></h3> <h3><b> 沿“公羊之路”進入第一道門是第一庭院,前方由許多道門和柱廊連成一條直線的通路。往里走就逐漸收窄,門也越來越小。古埃及神廟信奉神秘內向,與世隔絕。</b><br></h3><h3><b> 第一庭院內的石柱,建筑和雕塑零散破落。</b><b>在庭院正中,原本有一座高大涼亭式建筑,但現在幾乎完全消失,十根高大的柱子,也僅剩一根聳立在庭院中央。</b></h3><h3><b><br></b></h3><h3><br></h3> <h3></h3><h3><b> </b></h3><h3><b> 第二道門墻前有8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他胯下是王后的塑像。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新王國第19王朝法老。他力圖恢復圖特摩斯三世時期的帝國版圖,發動了對西亞的大規模征服戰爭。前1299年與赫梯人在卡迭什決戰。拉美西斯二世統治埃及67年,是古埃及史上統治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法老,標志著埃及帝國的權力達到頂峰。</b><br></h3><h3><b> </b></h3> <h3><b> 卡納克神廟最大亮點就是大柱廳!</b><b>大柱廳面積約5000平方米,有134根石柱,分成16排,柱頭為開放的紙莎草花。中央兩排的柱子最高,其直徑達3.57米,高21米,上面承托著長9.21米,重達65噸的大梁。其他柱子的直徑為2.74米,高12.8米。在柱頂的柱帽處,可以安穩地坐下近百人。</b></h3><h3><br></h3> <h3><b> 中央12根最大,高22米,柱頂呈蓮花狀,上面可以站立100多人。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中兇手從石柱頂端往下推大石頭妄圖砸人的一場戲就發生在這里。行走中,禁不止不時向上看,似乎怕有石頭掉下來。</b></h3><h3><br></h3><h3><br></h3> <h3> <b>柱身和墻壁上滿是雕刻和象形文字銘文。據說,著名的《圖特摩斯三世年代記》、拉美西斯二世有關卡迭什戰役的情況和銘文就刻在這些柱子和墻壁上。</b></h3><h3><br></h3> <h3> <b>穿過第三道塔門,終于看到久聞的方尖碑了。</b></h3><h3><b> 金字塔,神廟和方尖碑是古埃及石頭建筑的三大標志。</b></h3><h3><b> 方尖碑有三種目的:宗教性(奉獻太陽神阿蒙),紀念性(紀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裝飾性。方尖碑是古埃及帝國權力的強有力象征,從中王國時代起,法老們在大赦之年或炫耀勝利時豎立,通常成對豎立在神廟前兩旁。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方尖碑以整塊的花崗巖雕成(廊柱是用石塊堆砌而成),重達幾百噸,表面磨光,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制成一個方尖碑將耗費一座山。從開山取石、雕琢、運輸、豎立,古埃及人的智慧和能力真是匪夷所思一般。</b></h3><h3><b> 金字塔和神廟搬不走,掠奪者便盯上了方尖碑,全世界現存的方尖碑有29座,埃及本土僅有9座,意大利有12座,英國4座,法國1座,以色列1座,土耳其1座,美國1座。埃及本土僅有9座方尖碑,卡納克神廟占了2座。</b></h3><h3><br></h3> <h3><b> 在這兒可以看見兩支高高的方尖碑,右邊較近是圖特摩斯一世的方尖碑,原來有一對,現只剩一座,左邊較遠的是圖特摩斯一世的女兒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所立的方尖碑,高29米,重323噸,是當時最高的方尖碑,也是現在埃及境內最高的方尖碑,原來也一對,另一座倒塌后放在神廟后的圣湖邊,方尖碑的上部雕刻著阿蒙神和女王的圖案。女王花了7個月的時間從阿斯旺采下石料,制成當時埃及最大最高的兩座方尖碑,沿尼羅河長途運輸150公里,立在這座全埃及最大最神圣的神廟里,獻給太陽神阿蒙。真不明白古埃及人是怎么把它們高高豎立起來的。</b></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特摩斯一世方尖碑</b></h3> <h3> <b>中庭院除了2座方尖碑外,大部分是殘垣斷壁,到處是殘缺不全的神像、巨石柱、石柱底座、碑門、柱廊、柱廳和經過修復的墻體壁畫銘文等等。</b></h3><h3><b> 這些神殿、神像、巨柱歷經千年風霜,遭受天災人禍而殘破不堪。神像大部分只剩下半身,當初歐洲人發現卡納克神廟的時候,對卡納克神廟采取如對中國圓明園的政策,能拆的拆,能拿走的拿走...上半身不是在大英博物館就是在盧浮宮,剩下的在開羅博物館。當對諸神的敬畏和信仰在埃及衰落,這些石刻的圣物就成了“廢物”,能搬走的,能拆散的,都以比建造它們更為快捷的速度消失了。直到人們發現原來卡納克神廟是世界上最大、最雄偉的神殿,可以用它來研究古埃及歷史,可以用它來賺外匯……修復工程才開始緩慢地進行,一直到現在。</b></h3><h3><br></h3> <h3> <b> 高大的墻上也刻滿了浮雕和銘文。</b></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神廟旁邊的圣湖</b></h3> <h3> <b>圣湖邊有一尊圣甲蟲雕像。圣甲蟲就是屎殼郎,古埃及人以太陽神為最尊,看見這種甲蟲成天推著個球,就認為每天太陽的運行就是這種蟲子推動的,因此加以崇拜,認為是吉祥之物,具有神奇的能力,在古埃及是幸福的標志。據說圍繞它順時針走7圈,心中默念你的愿望,便可夢想成真。不少游客真的默念心中的愿望轉了七圈。</b></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盧克索神廟</b></h1> <h3> <b>從卡納克神廟出來不遠就是盧克索神廟。盧克索神廟是由第十八朝法老阿蒙諾菲斯三世(公元前1398-1361年在位)為祭奉太陽神阿蒙、他的妃子及兒子月亮神而修建的。到第十八王朝后期,又經拉美西斯二世擴建,形成現今留存下來的規模。</b></h3> <h3><b> 這是從游輪上看到的盧克索神廟。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前面一部分是拉美西斯二世庭院,后面是阿蒙諾菲斯三世庭院,中間是由四排紙莎草捆柱組成的柱廊連接,最后是太陽船祠堂和圣所。神廟全長262米,寬56米。197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b></h3><h3><b><br></b></h3><h3><br></h3> <h3> <b>前院的圍墻已經所剩無幾。在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院北部一座由泥磚建的賽拉匹斯小神廟。</b></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拉美西斯二世像與方尖塔</b></h3><h3><b><br></b></h3><h3><b></b></h3><h3><b> 前院的西南是一座巨大的大門。原來這里有拉美西斯二世的兩尊坐像、四尊立像和兩根方尖塔。今天方尖塔只剩下了一根。1836年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將一根方尖塔送給了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這根盧克索方尖塔今天屹立在巴黎協和廣場。作為交換開羅的一座清真寺獲得了一座鐘塔。 </b></h3><h3><b> 前面已經提到,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公元前1304年至公元前1237年在位),,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一位強大的國王,一位戰無不勝的將軍,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設者。拉美西斯二世在位長達67年,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b></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14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庭院</b></h3><h3><b> 穿過大門是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庭院。它的三面都是采用紙莎草形狀建造的巨大廊柱,上有柱臺。</b></h3><h3><br></h3> <h3> <b>奇怪的是,庭院東面左側有一座清真寺,位于神廟地基以上五米高的地方。導游告訴我們,在十一世紀阿拉伯人來到了這個地方,那時盧克索神廟已經被風沙淹沒,僅露出一些較高的建筑物。阿拉伯人就在廢墟上建造了一座清真寺。后來,塵沙被清除干凈,寺廟位置就顯得很高,使得這座清真寺看上去仿佛架在神廟的屋頂上。</b></h3><h3><br></h3> <h3><b> 其實,遠眺盧克索神廟就能看到清真寺的尖塔。神廟里還能看到基督教堂的遺址。古埃及的遺址和伊斯蘭建筑、基督教教堂三者并存,難得一見。雖然有的已經成為了廢墟,但也正說明了古王國時代結束后,盧克索神廟仍為民眾所使用這一事實。現在,這座已有1000年歷史的清真寺還在使用。到了節日之時,清真寺會變得更加熱鬧。</b></h3><h3><br></h3> <h3><b> 古埃及神廟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數量眾多、造型優美的圓柱:柱身有優美的孤度,有模仿紙草刻出的一束束裝飾線,柱頭裝飾圖案,多為紙草、蓮花和棕櫚樹葉,造型有如含苞欲放的花蕾,有的呈現為盛開的花朵,展現出古代埃及特有的列柱建筑風格。</b></h3><h3><br></h3> <h3><b> 庭院左側北面有一座女王哈特謝普蘇特的小圣堂,這座圣堂由三座屋組成,分別獻給姆特、阿蒙和孔斯。</b></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庭院</b></h3><h3><b> 柱廊的后面是阿蒙諾菲斯三世建造的庭院。它的三面也有雙重的紙莎草柱圍繞,柱上有柱臺。1989年在修復時在三米深處發現了多座法老、神和獅身人面像。今天它們被展出在盧克索博物館。</b></h3><h3><br></h3> <h3></h3><h3><br></h3> <h3> <b>第二庭院的南邊是一座廊柱殿,它由4x8根廊柱支撐。其浮雕顯示阿蒙霍特普三世在底比斯的眾神前以及他的加冕。</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廳</b></h3><h3><b> 穿過第二庭院南邊的廊柱殿中門,就來到在羅馬時代祭奉皇帝的圣廳。在神壇的兩邊有兩道科林斯廊柱。神壇后有一條通道通到一個有2x2根柱的廊柱廳,此后是圣殿,這里是放阿蒙的擔架的地方。這時,天已經黑了,照片也照不好。</b></h3><h3><br></h3> <h3><b> 值得一提的是在廊柱廳的墻上畫著反映基督教生活的壁畫。那是在羅馬帝國時期,許多埃及人開始信仰基督教,后來受到羅馬皇帝的迫害,紛紛逃離家園來到這里,與我們在菲萊神廟見到的情況一樣,他們在盧克索神廟里開始了群居生活。從公元后的幾個世紀里,這里設立了幾個基督教堂。他們在神廟四周的石墻上畫了很多彩畫,據說還有一幅“最后的晚餐”很有名。不過,由于洪水的腐蝕、年代的久遠,大部分壁畫已經剝落。最近,有兩個意大利藝術家前來幫助埃及文物管理部將這些壁畫進行修復,目前這項工作正在實施之中。</b> </h3><h3><br></h3> <h3><b> 從圣殿出來原路返回,在這里可以往北看到盧克索神廟狹長的全景布局。這時,天已經黑了,夜幕下,盧克索神廟那些雄偉的庭院和柱廊更加壯觀。</b></h3><h3><br></h3> <h3> </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夜幕下的盧克索</b></h3> <h3><b> 次日(4月7日)的主要行程是到尼羅河西岸去看帝王谷,孟農巨像和女王神廟。早上我們還參加了坐熱氣球游的自費項目,每人145美元,不便宜。但聽說盧克索是世界十大熱氣球放飛地之一,從來沒坐過熱氣球,那就品味一下熱氣球的滋味吧。不到4點離開游輪坐擺渡船到對岸碼頭,有車送我們到乘熱氣球的地方。</b></h3><h3><br></h3> <h3> <b>天朦朦亮就到了乘熱氣球的地點。有幾個熱氣球已經點燃,差不多完全充滿氣時,熱氣球豎了起來,人們就開始排隊爬進籃筐,能坐20多個人。熱氣球起飛的時候,還是會隔一會加一次熱,在上升的時候,加熱則更頻繁。</b></h3><h3><br></h3> <h3> <b>熱氣球先飛向無際的荒漠和寸草不生的山巒。向下望去,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神廟清晰可見。一會兒我們將乘車去參觀。</b></h3><h3><br></h3> <h3> <b> 一會兒,熱氣球轉向東方尼羅河的方向飛去。向下望去以一條公路為界,一邊是整齊的農田和住宅區,一些莊稼已成熟并收割,還有些油綠的莊稼正在生長。尼羅河沿岸的莊稼能一年三熟呢。另一邊則是荒涼的山丘,一點植被都沒有。界線十分明顯。</b></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整齊的農田和遠處的尼羅河</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b>彩霞染紅天空,太陽從天邊升起,尼羅河也被霞光照亮。遺憾的是,不知是風向還是其它原因,我們的熱氣球未能飛向尼羅河,所以,沒能一覽尼羅河沿岸的城市建筑和那兩大神廟的整體風采。</b></h3><h3><br></h3> <h3> <b>熱氣球從同一個地方升起,落在何處不一定,要看風向,看駕駛員的操作。一小時后我們的熱氣球在離起飛地不遠的一塊沙地上降落。拉人和拉熱氣球的兩輛車跟著氣球,地面上有十多個人</b><b>接住藤筐,我們平穩著地。這些人還在地面上鋪上大大的一塊布,熱氣球慢慢落在上面不至于被扎破,再慢慢收拾裝車。</b></h3><h3><br></h3> <h3><b> 熱氣球游覽結束后,會齊其他團友乘車去游覽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神廟。</b></h3><h3><br></h3> <h3> <b>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神廟是在3500年埃及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和她的父親圖特摩斯一世親自建造的神廟。它坐落在危崖環伺的谷地中廟背靠土黃色山巖,與山石渾然一體。兩道長闊的斜坡將三座平廣的柱廊建筑串聯起來,整體造型簡潔明快,卻顯露出不可一世的氣勢。今天我們看到的女王神廟是歷經40年(1961-2000)重建的。難怪看上去整個建筑有點新,但內面的遺跡卻是實實在在的文物。</b></h3><h3><br></h3> <h3> <b>哈特謝普蘇特是開創古埃及一代盛世的第18王朝法老、是圖特摩斯一世的女兒。公元前1512年,圖特摩斯一世去世。他的長子與哈特謝普蘇特結婚,繼承了王位,稱為圖特摩斯二世。其實,哈特謝普蘇特是圖特摩斯二世的異母姐與妻子,圖特摩斯三世的繼母。二世體弱多病,無心治國,不久大權就落到哈特謝普蘇特的身上。幾年后,二世病死。此時的哈特謝普蘇特根基不穩。她安排二世與妃子所生的一個10歲男孩與自己的女兒完婚后繼位,這就是圖特摩斯三世。自己則以攝政王身份,全權管理國家事務。哈特謝普蘇特執掌國政的期間,開始了埃及與鄰國的商貿,使埃及在她執政的期間變得十分繁華富庶,哈特謝普蘇特繼而利用財富開始大規模建筑神廟。</b></h3><h3><b> 圖特摩斯三世慢慢長大不愿再作傀儡。于是,哈特謝普蘇特趕在圖特摩斯三世成年正式親政之前,將他流放到偏遠地方。至此,哈特謝普蘇特成為法老已萬事俱備,只欠如何打破女性無法當朝的傳統了。于是,她聯合僧侶編造身世,稱自己是太陽神阿蒙之女:太陽神為了讓自己的后代統治埃及,化身圖特摩斯一世與王后產下一女,如今,這位女子已歷經磨難,可以為統治埃及的法老了。接著,她開始女扮男裝,下令所有人用男性代名詞稱呼她。哈特謝普蘇特如愿地成為埃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法老。當上法老后,她精心治國,使古埃及繼續保持興盛。為了獎賞神廟中的僧侶,她復修了許多古建筑、祠廟,并贈送給神廟4座高達30余米的石雕方尖碑,為太陽神吟詩作賦。</b></h3><h3><b> 哈特謝普蘇特統治的第22年,圖特摩斯三世突然重返王位,哈特謝普蘇特從此不知去向。在圖特摩斯三世在執政期間,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刻在紀念碑上的大部分文字和形象都被錘平了。圖特摩斯三世最大限度地清除了他繼母的名字,而早期的基督教徒則將這里改造成了一座修道院,破壞了浮雕。</b></h3><h3><br></h3> <h3> <b>大殿分為3層,中間是斜坡走道。廊柱建筑是神廟的一大特色,不過最不可錯過的是里面恢弘的壁畫:神廟第一層廊柱左側描繪的是古埃及人使用船只,把方尖碑從阿斯旺運到卡納克神廟的過程;第二層左側廊柱的左墻的浮雕,描繪了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從紅海遠赴龐特的過程,右側的浮雕描繪的是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出生時候的情景。</b></h3><h3><br></h3> <h3> <b> 隨后去參觀帝王谷。</b></h3><h3><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帝王谷”</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3><b> 與盧克索隔河相望的一大片沙漠地帶就是古代埃及都城底比斯的所在地。帝王谷就坐落于離底比斯遺址不遠處的一片荒無人煙的石灰巖峽谷中。在那斷崖底下,就是古代埃及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70年~前1090年)安葬法老的地點。幾個世紀以來,法老們就在尼羅河西岸的這些峭壁上開鑿墓室,用來安放他們顯貴的遺體,同時這里還建有許多巨大的柱廊和神廟。這里曾經是一處雄偉的墓葬群,一共有60多座帝王陵墓,埋葬著埃及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間的64位法老,其中有圖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最著名的法老。</b></h3> <h3><b> 其實,帝王谷是此次埃及旅游中的雞肋。雖然陸陸續續已經開發了62個陵墓,對外開放的只是其中幾個而已。 由于聲名遠揚而讓人們蜂擁而至,但確確實實全部是法老的陵墓,除了考古學家和專業學者,對于一般旅游者說來,觀賞對象太過單一了。</b></h3><h3><br></h3> <h3> <b>我們購買的門票是只能參觀三個墓穴。長長的</b><b>進入通道都在半山腰間,有細小通道通向墓穴深處,通道兩壁的圖案和象形文字至今仍十分清晰。墓穴中沒有陪葬品和木乃伊。據介紹墓穴中的陪葬品包括木乃伊都已經放在埃及博物館。在這些陵墓中最大的一座是第19王朝塞提一世之墓,從入口到最后的墓室,水平距離210米,垂直下降的距離是45米,巨大的巖石洞被挖成地下宮殿,墻壁和天花板布滿壁畫,裝飾華麗</b><b>。可惜,這些墓穴不讓拍照,從網上下載幾張吧。</b></h3><h3><br></h3> <h3> <b>最后,我們來到孟農巨像。</b></h3><h3><b> 坐像是由新王國時代阿蒙荷太普三世建造的。坐像身后,原來是他的葬祭殿,但后來的法老拆了這座建筑,并把他做為自己的建筑物的石料。到了托勒密王朝時代,建筑物已經完全被破壞了。人們認為石像是希臘神話中的孟農的雕像,就給石像取名為孟農像。</b></h3><h3><b> 羅馬統治時期的地震使雕像出現了裂縫。每當起風的時候,孟農像右側的這一座在清晨日出時會發出無邊的悠遠之聲。許多旅行者都曾經記錄他們聽到了一首悲傷悠揚的歌。古希臘人將這個現象與攻占特洛伊城的故聯系起來。科學家則認為是自然造成的,聲音的出現由于日出時分溫度由冷至熱的突然轉變,清晨的第一道太陽射線生成的熱量穿過石像的身體使之發出金石之聲。孟農巨像前,不遠處有廣闊的田野,綠浪翻滾,兩座巨像象是一道歷史與現在、人文與自然之間的大門,威坐千年而不衰。</b></h3><h3><br></h3> <h3> <b>孟農巨像高20米,腳有2米長,1米厚。兩尊坐像已風化得十分嚴重,臉部不可辯識。但是仍可以看出整體是法老坐在王位上,雙手平放在大腿上的樣子。兩尊坐像還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左側的為一整石雕成,右側的是由石塊砌成。</b></h3><h3><br></h3> <h3><b> 到這兒,幾天的乘游輪沿著尼羅河尋覓埃及古文明的游程就結束了。我們先后到了阿斯旺,埃德福和盧克索幾個城市;游覽了七座神廟;還參觀了阿德旺大壩。雖然是匆匆而過,可那些象征7000年埃及古文明的雄偉神廟,令人震撼的石柱和紙莎草花</b><b>柱頭</b><b>,精美的雕塑和浮雕,高大的方尖碑,還有出神入化的象形文字......都深深刻在腦海里,也許永遠不會忘卻。我們將帶著這些記憶乘車去赫爾格達,在紅海邊休閑游兩天。然后,去開羅游金字塔。</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县|
三门峡市|
富源县|
谢通门县|
南召县|
金塔县|
舞阳县|
秦安县|
拜泉县|
监利县|
南木林县|
子长县|
辽阳市|
汝州市|
福泉市|
大邑县|
昭苏县|
虎林市|
奉新县|
宜昌市|
射阳县|
华安县|
庆元县|
嘉祥县|
禹城市|
沁阳市|
社旗县|
浦东新区|
杨浦区|
江阴市|
绥德县|
西畴县|
九寨沟县|
广元市|
东辽县|
临城县|
格尔木市|
左贡县|
息烽县|
黑河市|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