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雪梅</h3> <h3> 今年初,朋友圈廣傳一本村史《小榆林紀事》。這本村史記錄了衡水深州市一個叫小榆林的普通村莊百年吃喝拉撒那點事兒。在微信公眾號亮相后,網友反響強烈,短短數日,點擊量超過14000次,特別是生活在那個區域的人們尤為驚嘆,作者用現代人的目光審視過去的一切,弘揚正氣、鞭撻丑陋。</h3> <h3> 在小榆林人心目中,《小榆林紀事》是生活衍生來的,是現代人與過去生活的對話。在我們看來,是在城鎮化過程中鄉村迅速消失的搶救性工作,更是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與硬板板的史記相比,作者不以拙筆為羞,大膽為文,展現了活靈活現的鄉村生活情景,讓讀者好似向回穿越了一次。<br></h3><h3><br></h3> <h3>小榆林村2016年衛星圖</h3> <h1>一、《小榆林紀事》問世的價值</h1><h3><br></h3><h3> 在我們的常識里,很少看到記述百姓真實生活的書,推動歷史車輪的"人民群眾"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形象十分模糊。改革年代,變化日新月異,再不搶救,祖宗就真沒影子了。《小榆林紀事》就是盯上了村史的這種文化價值,40多萬字的村史充滿了對普通人創造歷史的關切,讓百姓的影子留在了"史"中。<br></h3><h3><br></h3> <h1> 1.搭建了一個"祭壇"</h1><h3> 《小榆林紀事》收納了大量世傳的生產生活,剖析村事的五臟六腑,詳述本村徹里徹外脫胎的變化,留住了一個動感的村落。她重視平凡事物的教化作用,開發大事小情中蘊含的哲理,光大日常范例,贊頌平凡楷模。不僅為前賢樹碑立傳,也搭建了一個后人認知祖宗,領略祖訓,與先輩陰陽對話的祭壇。</h3><h3><br></h3> <h3>小榆林僅有的一面土坯墻</h3> <h1> 2.提供了深州一個特寫鏡頭</h1><h3> 小榆林村是深州市四百個村莊之一。這個中等大小的村落,和著國家變革的節奏而發展,隨著廣闊平原的變化而繁榮,其歷史變遷可見深州農村之一斑。《小榆林紀事》矚目平民,著墨基層,鋪墊在"縣志"腳下,使深州的歷史更寬厚、更清晰。</h3><h3><br></h3> <h3> 在《深州志》中敘述生產關系變革的部分,從互助組到土地承包三十年間,僅用了兩頁多文字高度概括,沒有親身經歷的人,無論怎樣用心閱讀,都很難從枯燥的文字中產生親歷親為的感受,更難以領悟"土地承包"的英明和偉大。同一歷史階段的敘述,《小榆林紀事》卻注重有始有終的過程,且保留情節的跌宕起伏。</h3> <h3>2010年街道開始改造,2016年已現新模樣</h3> <h3> 矚目日常生活的寫作模式,對讀者的感召力、滲透力是志書模式沒法涉足的。多角度展示民情民生的村史,潤澤了深州歷史的風貌,使深州的圖景更加壯觀。</h3> <h1> 3.是立足唯物史觀的建筑</h1><h3> 寫村史表面上是文字,內囊里是觀點,筆者的世界觀首當其沖受到審核。參與者的思想、感情、心態,也必須從感性認識中走出來,才能統一到歷史唯物主義,寫出符合生活實際的"史"。</h3><h3><br></h3> <h3>主編謝繼忠先生</h3> <h3> 分析故事始末,判斷事件曲直,核定人物品級等等,諸多歷史構件思考不到位,判斷不準確,達不到與時代吻合的順情順理程度,就沒法寫下去,生硬地"附會"也必驢唇不對馬嘴。</h3> <h3> 大勢所迫,《小榆林紀事》編者乃至參與者都自覺不自覺地進入了"唯物史觀學堂",都得回到"當時怎么說,當時怎么做"的場景中去,對照方針政策思考各個歷史階段的事件,用當時的政策判別當事人言行的正誤,用落實政策的要求判別執政者人品的高下。整個寫作過程就是把人們的感情,調理為時代的民情。</h3> <h3> 編者把舵不離譜,透過表象看本質,編輯出符合事實的正品、真品。《小榆林紀事》把散在民間的史跡收編為正統,當是小榆林村的一項文化建筑,也應當是鄉村振興的文化建筑。</h3> <h3>小榆林畫家謝永增"故鄉的場院"</h3> <h1>二、《小榆林紀事》問世的意義</h1> <h1> 1.讓前輩流芳百代</h1><h3> 前人一輩接著一輩拼搏,把后人送到蜜罐里了,遺骨卻冷落在荒郊野外。每個節日焚燒幾張紙錢,不足以回報前輩功德。村史還原了古舊的生活,展示了先輩的人品意志, 為庶民立傳,讓前輩流芳百代。</h3><h3><br></h3> <h3> </h3><h3> 2.讓后人了解自己的根<br></h3><h3> 改革開放以后,年輕人的心里都被"錢"占滿,像過去那種鄉鄰之間的情懷變得越來越淡薄,特別是戰死在抗日戰場上的烈士,在年輕人心里恐怕蹤跡皆無,根的理念漸行漸遠。可人沒有了根,怎么能活得踏實?</h3><h3><br></h3> <h3>小榆林因榆樹茂密而得名</h3> <h3> </h3><h3><br></h3><h3> 農村的根到底是什么呢?村史就是根,就是魂。</h3> <h3> 《小榆林紀事》從百年前舊時代、舊農耕、舊生活,到抗日戰爭保衛家園,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承包及社會變革,再到改革開放后農村的新變化,這些記錄下來的事情、事物、事件讀起來感懷至深:原來前輩有如此過往,原來讀史有如此享受。從中可以看到祖先的魂,讓現代人找到自己的根。<br></h3> <h3> 后人看了秦始皇統一六國、隋煬帝開挖運河之事,那是史官記錄下來的國史。沒有國史,難以了解時代的變遷;沒有村史,后人無從了解自己的根,更無法了解自己的祖德傳承。《小榆林紀事》之功德,近及村域子孫,遠助國之學者。子孫了解前輩,利于做人;學者了解村史,其作品才有生命力。</h3> <h3>圖片來自微信</h3> <h1> 3.搶救了衰落的鄉村</h1><h3> 改革開放以來,受勞動力外流的影響,小榆林也與大多數農村一樣出現凋敝跡象,房屋空置越來越多,雜草叢生越來越盛,年輕人奔向外面掙錢,老人和孩子留守著村里的家,親人分離的思鄉之情尤甚。也隨之出現了人情淡薄、知識無力的精神狀態。老一輩人大躍進式火熱的農村念頭,與年輕人田園牧歌的小清新式農村想象斷層。</h3><h3><br></h3> <h3> 《小榆林紀事》寫作過程中的調查取證、辨別真偽、尋找故事人的過程就是宣傳、感化和喚醒年輕人的過程,使得關心村史的年輕人明顯增多;出版之后,給年輕人增添了喜悅,激活了鄉民的懷舊情緒。出版消息在微信公眾號展示后,閱讀人數四天躥升至10060人。四面八方點贊的多是年輕人,本鄉本土人最熱絡。不僅青壯年興奮,學生也有好奇的。第一中學初二年級的好幾個女同學,爭著搶著看老師手中的《小榆林紀事》,對往事像見到"稀罕"一樣,問這問那。</h3> <h3> 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老一輩"火熱的農村"向"小清新"傳遞的過程,就是鄉村文化發揚、傳播的過程,也是鄉村振興的過程。</h3> <h1> 4.有了《小榆林紀事》小榆林變得特別起來 </h1><h3> 小榆林是典型的平原村,單從外貌上看與其他村落沒什么差別,很是不起眼。因為有了《小榆林紀事》,在我們看來她就特別起來。走在村子里,讓你有種尋尋覓覓、書里書外來回找對的感覺,看到書中描繪的大官坑,靜靜的一個深水坑好像能看到當年村民往返取水,又好像能看到頑皮的孩子入水嬉戲,或看到冬季冰面上溜冰的身影;走過一面老墻,行過王家過道,一轉就進入謝家旮旯的"迷魂陣"。這就是抗日戰爭時期游擊隊與鬼子周旋的情景,我們也演義了一遍。</h3><h3><br></h3> <h3>2017.8.18 大雨過后</h3><h3>圍欄中的大官坑,成了"汪洋"中的一部分,四射的街道成了河溝。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少見的景觀。</h3><h3><br></h3> <h3> 曾經發生的事情,如果沒有文字記載,只是發生了,記憶中如果沒了,就永遠地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小榆林紀事》卻又賦予了小榆林新的活力,且可千秋萬代。</h3> <h3> 5.撰寫過程就是弘揚正氣過程</h3><h3> 所謂正氣,通常是指光明正大的作風或風氣,現在普遍是指順應歷史發展規律,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為人民群眾所認同的價值觀念所體現出來的氣節。主編謝繼忠八十多歲,筆耕不綴寫完四十萬字的村史巨著,并帶領眾鄉親挖掘、梳理出散落在村民家里的史料,每一個參與進來的村民,都把村史這事兒視為自己的事兒,視為正事,占去了打麻將的時間,沒有了雞毛蒜皮的空閑,正氣隨著撰寫過程而上升,最是難能可貴。</h3><h3><br></h3> <h1> 6.撰寫過程就是思想升華的過程</h1><h3> 一般來講,思想的升華多是指文學創作過程中,從現實中提取和引導讀者向更深層次方向發展的思想,也是創作者對于事物事件的超前意識的體現,同時也體現了創作者那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價值,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種先進力量。《小榆林紀事》撰寫團隊通過收集整理民間文獻、梳理撰寫到村史中,認識到民間文獻收集整理,以致保存的重要性;通過參與村史的撰寫過程,發現過去人們不重視文化,沒有文化是一個大缺憾,認識到發展教育的重要性;通過梳理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技術對農業的影響,認識到科學技術對農村太重要了,再一次證實了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他們一致表示,撰寫過程就是洗禮過程,就是思想升華過程。</h3><h3><br></h3> <h1>三、《小榆林紀事》好就好在是記得住鄉愁的村史</h1><h3><br></h3><h3> 《小榆林紀事》最大特點是底氣充實。所述之事來自日常生活,所用方言來自百姓口中,諸多看似紛雜細碎的事物中蘊涵著大量優化人生的哲理。寫真事,說真話,表白真理,用熠熠生輝的普通人史料,點亮一路變革的歷史進程,構成了不蔓不枝的小榆林村史。</h3><h3><br></h3> <h3>圖片來自微信</h3> <h1> 1.把小榆林方言說得"好了個好"</h1><h3> 如果說,語言文字是一個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基因,方言則是一個人隨身攜帶的"名片",《小榆林紀事》把小榆林這張名片打得"嘩嘩"響,說得那是"好了個好"(特別好)。</h3><h3><br></h3> <h3> 在我國廣大鄉村,方言占據日常會話的主流,她攜帶著時空信息、場景氣氛和感情屬性,是重要的民情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傳神效力。衡水與滄州不一樣,石家莊鹿泉與唐山地區兩種說法,邢臺人聽不懂邯鄲話,甚至于一個縣一種方言,一個鎮一種說話方式,一個村一種表達聲調。《小榆林紀事》就把這種語言表述差異巧妙地運用到"史"中。為突出地方特色,其會話內容直接用方言語音行文,再用拼音或標準漢字標注,將"人家"說成"銀介""營個","就"說成"宙","著"說成"肘","怎么"說成"走么"等土語發音,這既能讀出方言的音調,又避免了變音字是"錯別字"的誤解。方便讀者,也不失鄉音。可謂惟妙惟肖、恰到好處。</h3> <h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底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提出,文化多樣性對于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每個人都有權用自己選擇的語言,特別是用母語來表達思想,創作并傳播作品。《小榆林紀事》就很好地傳播了小榆林的"母語"。</h3> <h1> 2.展現了真實的農村生活場景</h1><h3> 《小榆林紀事》寫出了一種生活氛圍,從人與自然環境和諧中,從春耕夏鋤秋收中,從日常生活的瑣瑣碎碎中……都能看到村民的身影,都能聽到村民的聲音和雞鳴狗叫,更能看到房舍里三代同堂,老老少少出出進進的身影。他們共擔耕作的辛勞,共享收獲的喜悅。</h3><h3><br></h3> <h3> 在"院落和房屋"一節中,謝根旺說:"記得冬季的晚飯后,自家外間里,姐姐還在刷啦刷啦地刷碗,燈坷臺外側的油燈照得隔窗紙發黃,發黃的光又照亮了內間的一爿睡炕。炕上捯開了被卷,壓風被子上又放上了吃飯桌子。桌子已經擦干凈了。娘問:‘汗(還)沒刷完呀?’姐說:‘完了,我咱端出這盆泔水氣(去)。’爹說:‘撂宙(著)吧,我咱捎出氣,扣到泔水甕里。’隨后指令,‘端進燈來吧。’父親忙去了。姐姐一手端著燈,一手護著小燈頭兒,緩緩邁步,生怕移步快嘍微風把燈頭淬滅。油燈進了里間屋,在飯桌上一放,小花生豆大的燈頭兒,立刻把屋子照明亮了。我趴著飯桌上寫字,姐姐就著燈明兒做針線,酣睡的小花貓在一旁呼嚕呼嚕地‘念佛’(酣睡)。"</h3> <h3> 我讀著讀著走了進去,成了小榆林人,也湊到燈明里看書了。</h3> <h3>調研中</h3> <h1> 3.坐實了老輩傳說</h1><h3> 在人類歷史上,很多真相已經消失在過往中,唯有真正打動人心的,才通過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小榆林紀事》中專門有一章就是歷史傳說。一些故事雖然生命力很強,口傳多年,傳著傳著就走了樣、離了譜,可信度變得比較低。特別是百年前的事,沒有文字記載,單憑80歲以上老人口述就更加不可信。為了增加可信度,他們通過后期類似考古研究的形式坐實了。</h3><h3><br></h3> <h3> 如"自然環境變遷"一節:有傳,從前黃河曾流經深州,后來黃河滾走了,葡萄(滹沱)河卻一直"北不過平,南不過衡",在安平與衡水之間滾動,頻頻泛濫,為害深州。河流泛濫,洪水裹挾著泥沙而來,把深州這一帶淤積成了原野,所以腳下的土地是分層的,砂礫、沙土、白土、黑土、粘土、紅土、膠泥等等,層層疊疊。1986年,在小榆林村西北的娘臺道打石油井時,用機器挖大泥漿坑,正好挖掉了半個老磚窯,剩余的半個磚窯的剖面,像壁畫一樣裸露在大坑的東側,窯皮里等待燒制的土坯,整整齊齊地碼放著,清晰如初。窯頂在地面以下不足一米,這足以證明,那磚窯是被突如其來的洪水和泥漿吞沒的。</h3> <h3> 這樣一來,就把傳說坐實成歷史,不得不信。</h3> <h3>小榆林畫家謝永增以小榆林土磚窯為素材的作品《歲月》</h3> <h1> 4.挖掘了大量民間史料</h1><h3> 民間史料向來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但真正面對一份史料時,肯花上時間仔細披覽,并能夠給予準確評判的人卻少之又少。年過八旬的謝繼忠先生曾在深州教育戰線工作多年,退休之后發揮余熱,與志同道合的鄉親們一起全身心投入到村史著述工作中。為求嚴肅無誤,他們訪問了八十多位老人,爭得二十八家的老地契文書650張。廣泛搜集資料,多方考證咨詢,把村民從貧弱逐漸走向富裕的過程中,留下的堅守信念和獻身強國事業的足跡呈現給讀者,驗證了"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傳統箴言。</h3><h3><br></h3> <h3> 天津南開大學語言學教授張旭說,《小榆林紀事》的成書,不僅向讀者宣講了有關我國鄉村在前進路上不斷除舊布新的活生生的社會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我國國史研究提供了最真實和最有說服力的歷史資料。</h3> <h3> 《小榆林紀事》已于今年1月正式出版,但挖掘求證工作尚在進行中,就在我們調研過程中,作者又傳過來一枚"超度亡靈"圖章印文求解。《小榆林紀事》開啟了村民重視、挖掘、保護民間史料的新時代。</h3> <h1> 5.寫出北方鄉村一些共性的生活方式</h1><h3> 序三作者柳樹永寫道:我村與小榆林相鄰,一直同屬于科區、鄉管轄,相同的社會背景,肯定上演過大同小異的歷史故事;書中的數個人物,我是認識的,所以讀來特別親切,特別投入,始終感覺是我村有過的事。</h3><h3><br></h3> <h3> 由此我想到,我的家鄉在小榆林千里之外的燕山山脈,成長在東北長白山區,也同樣有《小榆林紀事》中一些事經歷過的感受。</h3> <h3>圖片來自微信</h3> <h3> 從小榆林村最近幾十年的變化看,一般人覺得不足入史的事情,其實已經永久地駐留在村民的心里。譬如飲水由笨井改為洋井,照明由油燈變成電燈,耕播收獲由機械代替犁耬,米面加工由機器加工代替碾磨等等,所有這些村民眼里的大事,便是謝繼忠先生等幾位老者筆下的素材而寫進《小榆林紀事》。作為讀者,在聽他們娓娓道來的同時,也一一地去比照自己曾經的生活經歷,被感染其中,不能自拔。</h3> <h3>圖片來自微信</h3> <h1> 6.為影視創作提供了藍本和判定標準</h1><h3> 如今銀屏大多被抗日神劇占滿,在央視批抗日劇粗制濫造、越來越離譜的同時,少得可憐的農村題材的也不太著調。究其原因,無外乎創作者缺乏真情實感,缺乏切身體驗。部分影視劇創作者,尤其是青年創作者,不肯放下架子融入到農村生活中去,僅僅憑借童年回憶或早期優秀影片去拼湊、想象一部農村劇目,其結果可想而知。</h3><h3><br></h3> <h3> 《小榆林紀事》村史式的描寫,本身就是小榆林的情景劇,她客觀、真實、詳實,沒有半點馬虎。不僅能成為熱心農村題材影視工作者的創作藍本,更能成為農村題材劇目的判定標準。</h3> <h1> 7.并行呈現百年鄉村史</h1><h3> 《小榆林紀事》是小榆林的百年發展史,是改革的記錄,時代的頌歌。她以時間為線,以史料為珠,分類穿串,縱橫捭闔。從百年前到抗日的舊時代、舊農耕、舊生活,從抗日到土地承包的社會運動及變遷,以及改革開放后農村的新變化。對熠熠生輝的史料,其序三作者柳樹永總結,呈現出三個并行的特點:</h3> <h3> 第一,村中有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行呈現。有形文化遺產,有廟宇和墓碑, 有已經絕跡或面臨絕跡的好多農具、用具;有《俚語雜字本》及其詳解;有歷史證件、證文。書中特別整理了俚語中聲母韻母的發音變化詞例;詳列了鼓譜、抗戰歌曲;吃穿住行,風俗禮儀無所不包;史料的挖掘細至計量單位、制錢交易、地畝尺、蘇州碼等,非物質文化遺產。</h3> <h3> 第二,鄉情民意與社會公理敘述并行呈現。例如:寫舊社會"重男輕女"的意識,實例震撼人心:某老漢的兒媳,生孩子后總沒奶,家人以糖水當奶養育幼嬰。但生了孫子給冰糖水,生了孫女讓喝紅糖水。奶奶偷著給孫女買了點冰糖,爺爺訓:"哏!閨女還喝冰糖水?!"奪過來扔了。"男女平等"催人淚下。又如,"封建家庭意識的轉變"一節,寫新思想沖擊著老傳統,而老觀念又容不得新作風。闡述了家庭不和、婆媳關系對抗的根本所在。</h3> <h3> 第三,時代氣候與典型事例并行呈現。每個時段都有其各自的時代特色,各時代的蕓蕓眾生都像是在"趕大集",集市上的表現形形色色。"共產黨來了",鄰村的孟秀石到小榆林村發展黨員;"日本鬼子來了",杜連峰、李全勝、李伍德等組成游擊隊,發展抗日力量;"土改運動"開始了,貧民團團長韓金權帶隊封門抄家,斗爭地主;"學習雷鋒好榜樣"唱響了,女民兵隊長謝藏果組織青年突擊隊,做了大量好事。此類呈現,俯拾皆是。表達哪個階段的特性,就選調哪個階段的演員登場,說出只有那個階段才能說出的話,寫出只有那個階段才能做出的事,突出了時代特色。</h3> <h1>四、《小榆林紀事》找到了村史撰寫的好模式</h1><h3><br></h3><h3> 從歷史撰寫的方式看,國史、縣志都有固定模式,鄉鎮發展也基本納入縣志,中國民間流行的家譜也有一個統一認可的格式,唯有村史千奇百怪、百家爭鳴,到底應該寫成什么樣,完全憑作者的個人理解及偏好。《小榆林紀事》在撰寫過程摸索出來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寫史一般都是親歷親為,雖未必是宏篇巨著,但點點滴滴的事兒匯集在一起,就串成了最本真的大歷史。"這"最本真"的大歷史道出了民史的方正所在。</h3><h3><br></h3> <h1> 1.《小榆林紀事》摸索出的撰寫模式可復制</h1><h3> 村史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小榆林紀事》在撰寫之初也試圖搬現成的模式。研究《深州風土記》《深州志》等歷史資料發現,縱貫古今,以多種體裁記述史實的都是從大處著眼,剝離開了日常生活和常人形象。此種模式難以表達心懷中的故鄉,讓作者動筆維艱。</h3><h3><br></h3> <h3>《小榆林紀事》部分書稿</h3> <h3> 近身的志書格式不適用,其他的寫法又不懂,探索適合撰寫小榆林村史的寫作方式就成為首選。于是八方詢問"什么叫史?"多方求索"怎么寫村史?"</h3> <h3>老輩小榆林人的水源地—大官坑</h3> <h3> 有網友說:"過去的事就是史";另一個網友說:"官方認可的才叫史。"答案大差大離,更加困惑。</h3> <h3> 又有一網友說:"從普通人的角度記住的一些人一些事,都最立體、最鮮活地折射出特殊的歷史背景。和許許多多正史或文件、報告不同,它們散落在茫茫大地,龐雜而多樣,但卻是幫助后人認識歷史不可缺少的窗口。"這一觀點正契合李大釗的史學論:研究歷史,不僅要"眼光向上",關注"大人物"和"大事件",還要"眼光向下",關注"小人物",關注與平民百姓蕓蕓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h3> <h3> 與平民百姓息息相關的小事就是貼身的歷史,就是最鮮活的時代贊歌。這是《小榆林紀事》找尋到的撰寫模式。</h3> <h3>小榆林畫家謝永增的《真好,故鄉的秋天》</h3> <h3> 在這種模式下,《小榆林紀事》從村子怎么來的、居住格局怎樣形成的、語言特色淵源、一年四季什么樣,以及勞動方式及場面、集市情景、日常生活細節……方方面面,都通過村民的音容笑貌、肢體動作點點滴滴展示出來,就好像把原來的生活又"生活"了一遍。一本村史能讀出了情景劇的感受,讓落敗的鄉村真真切切地生動了。</h3> <h3>小榆林畫家謝永增的《和風》</h3> <h3> 這樣的模式相當于讓生活在那個空間的作者自己寫自己,能充分地釋放情懷,真實客觀地描述故鄉。</h3> <h1> 2.村史要放到大環境中去寫</h1><h3> 說是寫村史,真正動筆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發生在村中的事都是大環境下的陪襯,所以把村子放在大環境中去定調也就更客觀。《小榆林紀事》動義就來源于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小榆林的街頭巷尾充滿感慨:哎呀,真好啊!不愁吃不愁穿了,又不讓交公糧了。那種整個村子感恩,感恩感到激情澎湃的場景,表達了村民強烈的留史意愿,那是時代大環境的感召。 </h3><h3><br></h3> <h3> 村史是基層社會的民情,是上級政策落地的回響。分析任何人和事,理應放到廣泛的社會史范圍內才能得到透徹的詮釋。《小榆林紀事》就是百年中國歷史演進中的和弦,把一村瑣碎之事融進了國史篇章,讓我國鄉村活生生的社會常識,成為國史看得見、摸得著的"血肉"。</h3> <h3>小榆林畫家謝永增的《惠風輕輕地吹過》</h3> <h1> 3.寫村史要讓每個生活在那個區域的人參與進來</h1><h3> 真想寫好村史,必須做到"睜眼都是老師"。這是《小榆林紀事》創作團隊的真實感受。五年前小計提供資料的鄉親:90歲以上3人,80歲以上30來人,70歲以上的30多人,60歲以上的30多人,還有若干年輕人。小小村史激活了村民的懷舊熱情,能講故事的講故事,能提供資料的提供資料,能提供依據的提供依據,能整理的整理,能撰寫的撰寫。他們總結,寫村史這事兒,只要有人肯付出,老年人的熱情會發酵,年輕人的熱情會激活,參與的人越多,資料越全,老少鄉親聚來,就形成了志在成"史"的氣勢。</h3><h3><br></h3> <h1> 4.村史非創作團隊不能擔當</h1><h3> 從《小榆林紀事》創作團隊人員構成看,主、副編各1人,編輯8人,審閱5人,封面設計1 人,還有80多位小榆林村民參與。其中深州市13人,衡水、保定、石家莊共5人,北京2人,小榆林普通農民約70多人。分別為:任職多年的村干部4人、教師6人、普通農民60人、公務人員8人,以及國家一級美術師1人。雖然90%的工作量是由主編謝繼忠承擔,但若沒有這個強大的創作團隊支撐,《小榆林紀事》會是什么樣?主編謝繼忠說:內容不會稱心如意,史實不會成串,結果絕對不敢稱"史"。</h3><h3><br></h3> <h1> 5.村史寫作者最好是生活在那個環境的人</h1><h3> 鮮活的村史是由人和事兒構成的,只有生活在那個環境的人有生活感受才能撰寫出情景式的史。《小榆林紀事》的創作團隊都與小榆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主編謝繼忠生于小榆林,是小榆林輸送出去的教師,退休后又關注故土,是典型的鄉紳鄉賢。生于斯長于斯,跳出去又返回來,小榆林爛熟于心,又不拘泥于她的雞鳴狗叫,可詳細地撰寫,又可客觀地評價,是撰寫村史的最佳人選。老先生本人也頗有擔當意識,認識到自己珍愛故土中發生故事的價值,拼老命為其樹碑立傳。</h3><h3><br></h3> <h3> 當然,如果沒有親身的經歷,又想寫小榆林村史,那就特別需要深入生活,下決心將自己"小榆林了"。否則,拼了老命也不會成就《小榆林紀事》。</h3> <h1> 6.當代人修村史更可信</h1><h3> 世面上有"隔代修史"之說,村史是不是也應該后代人撰寫?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二:一是當代人修村史更可信。所有的歷史寫作,不論當代或隔代,都會存留作者的意識,盡管作者努力做到客觀、公正,也必然影響成書的圖景。當代人修村史因為有眾多親歷者"監督",不容易損傷史料的本體,可以把作者的自我意識降到最低,可信得多。二是當代人修村史更真實。隔代修史雖然少一些顧慮,但也更容易玩弄歷史。從《小榆林紀事》收集資料的過程看,村民之事,很少文字記載,一代人經歷的事到下一代就模糊了。按照存史的真偽來說,當代修村史,材料最清晰。</h3><h3><br></h3> <h3> 《小榆林紀事》雖然是記錄百年之事,要么是第一口傳人之傳,要么是作者親身經歷之事,勇于"當代修史"更可信是他們的真實感受。</h3> <h1> 7.村史到了該有的時候了</h1><h3> 村史屬于"當時不用,用時不當"的史料。看她,就是歷史教材;不理她,她就是擺設。有她的時候或許不覺得珍貴;沒有她或感到空虛;想用她的時候,若找不到一絲痕跡,或因此而懊喪。但,那時陳跡已經消失,誰也沒法補救了。所以越是年輕人不感興趣,越有書寫村史的必要。</h3><h3><br></h3> <h3> 有一個經典的對比,中國有記載的文明史是3000多年,美國僅有200多年。從數字對比看,美國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度,國人也大都這么認為。但美國人對歷史的重視程度卻遠遠高于我們。位于華盛頓國家廣場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其宗旨是"收藏、保管和研究影響美國人民經歷的物品",展覽的主題是表現美國人的生活,時間從美國獨立戰爭結束至當代。正門進入,首先進入視線的是第一代美國移民的民居樣間,各個房間轉一圈,就好似到普通美國家庭做了一次客,那種身臨其境的感受難以忘懷。但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遍布美國鄉間的村鎮級博物館以及私人展覽館。每個鄉村都有一個類似我們村委會的場所,其主要功能是展覽建鎮以來的重大事件,與事件有關的物件、照片、文字記載等。邊走邊看,仿佛也成了小鎮的一員,經歷了小鎮人艱苦創業、共度災害難關,以及平靜恬淡的日常生活。切身地感受到普通人也在每時每刻地創造歷史,從而更增添了對生活與生命的熱愛。</h3> <h3>美國中東部大霧山小鎮博物館</h3> <h3> 一個僅有200年歷史的美國尚可做到,中華民族的鄉村生活不是更應該載入史冊嗎?!</h3> <h3>深州市小寺莊村史館</h3> <h3> 小榆林十幾位老人不惜拼了老命寫村史,不僅僅是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更是對村民留史意愿缺失的擔當,為上承祖宗美德、啟發晚輩留根已經開了個好頭。</h3> <h3> 如果從聚落生活的角度看,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主要在鄉村,而不在城市。鄉村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可以說在保護與發掘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關注鄉村是必然趨勢。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弘揚鄉土氣息的優秀傳統文化,村史村志就成為重要載體。《小榆林紀事》創作團隊,在國內編纂村志正如火如荼之時,已經呈現給讀者四十多萬字的成果,不僅僅是開了個好頭,并探索出一種符合鄉村發展的村史撰寫模式,對推動村史挖掘與撰寫帶來了可資借鑒的經驗。</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西县|
娱乐|
南乐县|
泗阳县|
云浮市|
泰顺县|
隆昌县|
淮南市|
安丘市|
通榆县|
随州市|
兴海县|
临邑县|
康定县|
丰台区|
虹口区|
公安县|
桑植县|
汶川县|
习水县|
岗巴县|
和静县|
阿坝|
武安市|
仁布县|
临洮县|
洛川县|
兰西县|
九江县|
潍坊市|
扎赉特旗|
丰县|
黑龙江省|
金湖县|
隆德县|
尉犁县|
兴宁市|
上高县|
龙江县|
永寿县|
青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