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隨風飄去的平凡日子 一一記憶三四0九廠

枝繁葉茂

<h3>  在六十年代,中國國家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中蘇關系惡化,出現了空前緊張的局勢,美國對中國虎視眈眈,第七艦隊公然進入臺灣海峽,他們勾結我國周邊一些國家,結成反華聯盟并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對我國形成了一個半圓形的包圍圈,國民黨蔣介石伺機反攻大陸,多次派飛機進入大陸進行偵查活動。印度、日本、韓國等也對我國持敵對態度。 </h3><h3> 一九六二年后,美國在臺灣海峽多次舉行以入侵中國大陸為目標的軍事演習,一九六四年美國制定了《針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進行直接行動的基礎》的絕密報告,試圖摧毀中國即將進行第一顆原子彈實驗的核基地,打擊我國的新生力量。 在這樣的情況下,黨中央、毛主席作出了"三線建設"的決定。</h3> <h3>  一九六四年,在黨中央、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備荒為人民!" "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一場以"備戰" "準備打仗"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的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的"三線建設"正式拉開了帷幕。</h3> <h3>  全國四百萬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上萬次的民工,在時代的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離開了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告別了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或從部隊轉業,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來到了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從此成為了三線人。</h3><h3> 他們風餐露宿、自力更生、人拉肩扛,用艱辛的血汗和生命,在邊遠沉寂而貧瘠的大山深處、荒蕪大漠上建起了一座座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醫院和大中專院校。</h3> <h3>  中國航天O六一基地,是三線建設中最具代表性的單位之一,也是貴州重要的國防工業基地,其下屬近四十個企事業單位,包括302、812研究所,四一七、四二七醫院,航天職工大學及中專、技校、航天中學、小學等。</h3><h3> 基地數以萬計的優秀工人、干部、轉業軍人和高級科研人才及醫務人員,扎根于貴州高原歷史名城遵義地區的崇山峻嶺之中,他們為三線建設獻了青春獻子孫,獻了子孫獻終身,為我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h3> <h3> (0六一基地的軍工產品在天安門廣場歷次閱兵式上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下圖</h3> <h3>  (0六一基地生產的導彈在閱兵式上)</h3> <h3> (利劍出鞘)</h3> <h3>  (央視《國家記憶》"大三線" 之"國之利劍",介紹0六一早期生產的導彈產品)</h3> <h3>  黨中央、毛主席非常關心0六一基地的建設,中央領導多次到0六一基地視察、指導工作,廣大干部職工受到了極大的鼓舞。</h3> <h3> (毛主席視察航天產品)</h3> <h3>  (胡錦濤出席0六一成立20周年慶祝大會)</h3> <h3> (習近平、栗戰書視察、指導工作)</h3> <h3>  在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境內的茅蓋山下,群山環抱之中,一座座寬大的廠房和一幢幢紅磚家屬樓房撥地而起,或在大山腳下或在山坡上,一排排,錯落有致,一條不窄不寬的馬路彎彎曲曲地將廠區和家屬區連在了一起。這,就是中國航天O六一基地(現為航天十院)下屬的三線國防工廠"國營紅崗機電廠",代號"三四0九。 我們曾經年輕,我們人生中最寶貴、最美好的十七、十八歲的青春芳華在這大山里渡過,我們把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了"三線"事業,奉獻給了大山深處,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我們年輕的足跡。</h3><h3> </h3><h3> </h3> <h3>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那些平凡的日子早已隨風飄去,但是,平凡的日子也有它平凡的記憶:</h3><h3> 那時,沒有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和瀝青路,沿著在大山中坑坑洼的泥土石子路來到四0九廠,首先看到的是四面青山下碧波蕩漾、波光粼粼的五星水庫,順路前行,就是廠運輸科了,一幢辦公樓和幾幢車庫、維修間圍成了一個"四合大院",一般職工和家屬出廠辦事或進城都在這里等車、坐車,四0九廠所有車輛車門上都印有"0-05"的代號,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車門是"0-05"的車輛,就知道這是四0九的車。 </h3><h3> 緊挨著運輸科的是1號2號家屬樓、糧店,和一幢單身樓、郵局、商店、菜店,凍庫,等都在這一片區,對面是五七工廠、銀行、肉店、招待所等。當時大米1毛5一斤,菜油4毛錢一斤,每人每月都有定量,都要憑購糧本購買,銀行和郵局都用代號,代號為"凱山",如"凱山銀行"、"凱山xx信箱",四0九廠的信箱地址為"貴州凱山三0七信箱","凱山"代表0六一基地,三0七信箱就代表四0九廠。再往前走,一道大門就在眼前,"國營紅崗機電廠"七個大字格外醒目,這是我廠的第一道大門,走進大門,左邊是廠里的大禮堂,大禮堂的頂頭二樓是廠職工圖書館,一樓是廠工會辦公室,大禮堂的另一頭就是職工食堂,廠里召開職工大會、文藝演出等活動都在大禮堂進行。 工會辦公室對面有一幢二層小樓,是廠團委辦公室和紅崗法庭,三、四、五號樓也整齊的排列在這里,在這里有二條叉路口,照直走,就是通往廠區各生產車間的大門,大門上掛著"國營三四0九廠"、"中國共產黨三四0九廠委員會"等門牌,有門衛把守,旁邊是廠辦公大樓,后來又在大樓后面的山坡上又蓋了幢更大更氣派的辦公大樓。廠區內除了設計科、工藝科及各生產車間外,還有廠第二食堂,和一個三合院的宿舍區,一個在山坡上的"妮姑庵"、"和尚廟",其實"妮姑庵" 、"和尚廟"就是女單身宿舍樓和男單身樓,因為都是單身, 廠里人嬉稱為"妮姑庵"、"和尚廟"。 大山里的三線人不乏恢諧、幽默。 往右邊的二條叉路走去,路通到哪里哪里就有廠里的家屬樓,廠里大多家屬樓都在這一片區, 6、7、8、9、10....18、19….號樓等等,或在馬路邊或圍成院子, 這一片區還有理發室、澡堂、幼兒園托兒所、醫院、子弟學校、煤場 和一個非常壯現的圓形燈光球場,16、17號二幢單身樓也在這一片區,一排排、一幢幢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廠區和家屬區的道路兩旁,高大的梧桐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所有這一切,都訴說著四0九廠昔日的輝煌。</h3><h3> </h3><h3> </h3><h3> </h3><h3> </h3> <h3> 工廠大門</h3> <h3>  ( 廠辦公樓,曾經熱鬧的辦公樓,已是人去樓空。前面這幢是老辦公樓,后面的是后來蓋的新辦公大樓)</h3> <h3> 商店、菜店、凍庫</h3> <h3> 家屬樓和打開水的打水房</h3> <h3> 燈光球場</h3> <h3>  那時,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我廠每月由廠生產科下達生產計劃到各科室和生產車間,然后各單位按生產計劃進行生產。那時一個星期只休息一天,只有星期天休息,上下班時,就會響起軍號聲,跟部隊似的"噠噠....嘀嘀噠噠....嘀達..…噠噠...."的軍號聲響徹整個廠區的上空。</h3><h3> 廠里的職工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據說除了西藏、臺灣以外,山南海北各地的人都有,北京上海的、重慶的、四川云南的、天津東北的、廣東廣西的、山東安微的、湖南湖北的、河南河北的、山西陜西的、江蘇浙江的....等等,當然也少不了貴州的,各地的方言,南腔北調,在這里匯集,各種風俗習慣,美食文化,在這里融合,大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交流,結成了揮之不去的"三線情緣"。 當然,也有酸甜苦辣, 同事之間、鄰里之間也會產生一些磨擦和矛盾,其實這都是正常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h3> <h3><font color="#010101">聽早期來廠參加建設的師傅說,他們剛到四0九廠時,廠房、住房都沒有,干部職工都住在自己動手搭建的席棚子里。在山坡上挖出一塊平地再用竹子插進泥土里,四周圍上油毛氈,上面蓋上油毛氈或草席,就住在這樣的席棚子里,一到下雨天就到處漏雨,床上地上都得放著臉盆接著,白天夜晚參加勞動,挖地基,搞建設,搬運物資,晴天塵土飛揚,雨天到處都是濘泥, 有時還幫附近的農民兄弟下田勞動, 干農活, 買個東西都很困難, 生活條件很差,廠里的老一代航天人,他們為了國家的"三線建設",遠離家鄉,舍小家為大家,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向他們致敬!</font></h3> <h3>  0六一基地在建設過程中,有兩次大規模的招工,一次是1970年在遵義本地招聘青工,一次是1972年在上海招聘青工并在上海就地培訓,1975年培訓完成后,分配到0六一基地各單位。</h3><h3><br></h3><div> 四0九廠在1970年和1975年分配來大批的遵義青工和上海青工,這些大多都是17、18歲,有的只有16歲就離開了父母,來到了山區,參加了工作,特別是上海來的這些男女青年,難免想念他們的家鄉和家鄉的親人,多少個日日夜夜他們仰望星空,寄托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div><div> 遵義青工和上海青工都為航天建設做出了貢獻和犧牲,他們把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大山,他們同樣值得尊重!</div><h3><br></h3> <h3> 組裝車間</h3> <h3> 座落在山上的銘牌車間</h3> <h3>  生活有苦就有甜,隨著四0九廠各項設施逐步建成,廠里的生產、生活漸漸的好了起來。和其他三線工廠一樣,四O九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生活設施門類齊全,銀行、郵局、糧店、學校、幼兒園、醫院、商店、公安、法庭、話務總機、洗澡堂、理發店、煤場等等,應有盡有,后來還建了電視轉播臺,在這大山里,嚴然就是一個"小社會"。</h3><h3> </h3><h3> </h3> <h3>  (廠子弟學校大門。原來的教學樓是白色的墻、水泥地的操場)</h3> <h3>  (現在廠子弟學校已成為私辦學校,教學樓已被涂成黃色,原本水泥地的操場被彩色塑膠所代替)</h3> <h3>  1978年1月,我被分配到四0九廠工作,那時的條件已經很不錯了,但是食堂的伙食還是很差的,一般都是燉土豆、燉蘿卜、炒白菜,大鍋萊沒有什么油水,大概是素菜5分錢一份,有兩片肉的1毛錢一份,一個月才吃一次紅燒肉,紅燒肉3毛錢一份,還是要票的,到做紅燒肉的這天,一下班,大伙們都爭先恐后的往食堂趕,來晚了就吃不到紅燒肉了。因為缺少油水,飯量就很大,一般每頓飯都要吃半斤以上,再打上兩個菜。</h3><h3> 那時的工資也很低,進廠時間不長的職工每月也就是二十多三十塊錢左右,但我一個月的生活費十幾塊錢就夠了。后來社會上有句話叫做"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h3><h3> 雙職工和家屬買菜都在廠大門外的馬路兩邊,村民們把自家養的雞、鴨和自己種的蔬菜放在路兩邊上賣,擺成一排排很長一遛,豬也是他們自己養的,豬肉也都放在路邊賣,這些都是正宗的土雞、土鴨、土豬,蔬菜都是原生態的,賣的都很便宜,蔬菜都是幾分錢一斤,貴的也就1毛多錢一斤,活雞8毛錢左右一斤,鴨子比雞還便宜。</h3><h3> 上海人喜歡吃黃鱔,廠區周圍的稻田里有很多,都是野生的,村民們就一桶一桶的抓來賣,4、5毛錢1斤,后來知道黃鱔有營養,吃的人多了,慢慢價格也就漲了,漲到幾塊錢一斤。</h3> <h3>  廠里職工的生活待遇慢慢的好了,白糖、餐具、肥皂、衛生紙等都發給職工,有些家庭這些東西基本上都不用再買了,過年過節發的東西更多了,魚、肉、年糕、粉絲、木耳、水果等,記得有一年春節,每人還發了一只大肥鵝。</h3><h3> 每年的春節、國慶節,廠運輸科的大院里是最熱鬧的地方,回家過節的職工,大包小包的拎著廠里發的"年貨",坐上十多輛"解放"牌或"東風"牌大卡車,同時向遵義城出發,可謂浩浩蕩蕩、蔚為壯觀!</h3> <h3> (當年的解放牌卡車)</h3> <h3><font color="#010101">跟城市里的年輕人一樣, 大山溝里的年輕"三線人"也講時髦,愛打扮。八十年代全國各地流行喇叭褲,不久,廠里的年輕人就穿上了"大喇叭",紅的、綠的、咖啡色的各種顏色都有,還真的好看,本人不敢張揚,做了一條淺灰色的"小喇叭",自我感覺還不錯。</font></h3> <h3> (八十年代的喇叭褲)</h3> <h3>  那時的貨物不象現在這樣流通, 商品也沒有現在這樣豐富, 外地的東西一般是買不到的。 當時,上海生產的商品因時尚、好看、質量好,名揚全國,受到各地人們的喜愛。廠里有到上海出差的師傅特別是回家探親的上海同事,很多人都托他們帶些服裝、皮鞋、大白兔奶糖之類的"上海貨",記得當時有一款7塊錢一雙的男式皮鞋,稍尖的小圓頭,穿著很帥氣非常受年輕人的歡迎。</h3><h3> 廠里的職工回鄉探親也帶些貴州的特產回去,如香煙、酒、茶等,那時的"杜仲"和"天麻"牌香煙很受煙民們喜歡。</h3> <h3> (盛開的油菜花)</h3> <h3>  四0九廠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與鄉村與田野融合在一起,風景自然美。</h3><h3> 春天來臨,當你站在宿舍的窗前,輕輕地推開窗戶,向外望去,藍色的天空白云朵朵,窗外田園的油菜花已然開放,黃澄澄的一片,黃得是那樣的純,黃得是那樣的真,黃得那樣燦爛,黃得是那樣的美! 讓你不得不走下樓來,來到花叢間 ,一股芳香撲鼻而來,花叢中那白色的蝴蝶、小小的蜜蜂來回飛舞,辛勤地採著花粉,此景更讓人心醉。</h3><h3> 紅色的工廠樓房和鄉村瓦房,黃色的油菜花與巍巍青山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天然美麗的圖畫!</h3><h3> 夏天到了,黃色的油菜花變成了一塊塊綠幽幽的稻田,長長的水稻葉梢隨風搖擺,紅色的、黃色的、還有灰色的蜻蜓往返穿梭,時不時的尾巴朝下,來個"蜻蜓點水"。夜晚,田里青蛙的叫聲,蟈蟈的叫聲,蛐蛐的叫聲及各種不知名的蟲兒的叫聲,在你耳邊唱響了一曲"田野交響曲",并時常伴隨著你進入"夢鄉"。</h3><h3> 秋天,豐收的季節,綠色的稻田,又變成一片片金色的田野,稻子熟了,沉甸甸的稻穗,低下了頭,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 </h3><h3> 辣椒紅了,那形似子彈頭的"朝天椒",好象驕傲的紅衣公主,一個個高傲的仰起頭,在綠葉陪襯下展示它的火辣,展示它紅色的美。它紅得熱烈、紅得透亮、它迎著太陽,紅得又是那么張揚。("朝天椒"是綏陽縣特產,因其品質優良而出口國外。"朝天椒"非常辣,而且香,特別開胃很受大家喜愛,用來做"糟辣椒"特別下飯。)</h3><h3> 當你來到五星水庫,陣陣微風迎面吹來,水面碧波蕩漾,喜愛釣魚的職工坐在樹蔭下,等待魚兒上鉤,不時有幾只白鷺在上空飛翔,有時,可以看到一、二只翠鳥飛來,落在低矮的枝頭,它富有光澤藍綠色的羽毛無比艷麗,淺色的圓點象珍珠般撒落在頭上和翅膀上,加上紅色的爪子和長而尖的嘴,欲加好看。它晃動著腦袋,觀察著水面,尋找著機會,隨時向著水中的獵物閃電般的出擊!</h3><h3> 在工廠周圍的山坡、田埂上,在雜草中,在石頭縫隙里,在小河溝旁,隨處可見各色的野花無拘無束地開放,開的那么隨意,開的那么頑強,就連開在牛糞上的那朵小花,開的也是那么的陽光,那么的鮮艷。這是真實版的"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h3> <h3> 五星水庫</h3> <h3> (紅得透亮的"朝天椒")</h3> <h3>  (以吃小魚為主的翠鳥非常漂亮。在水庫邊、小河溝旁都可以看到)</h3> <h3>  在大山溝的這片小天地里, 廠里的群眾文體娛樂活動在工會的組織下,風聲水起,有聲有色,廠里每年都要舉辦職工蘭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比賽,還有放電影、文藝演出等。</h3><h3> 蘭球比賽一般都在夏天傍晚舉行,圓形寬大的燈光球場燈火輝煌,如同古羅馬的斗牛場,非常壯觀。比賽場上你追我趕,龍騰虎躍,甚為激烈,比賽場下,大人小孩沿球場圍坐一圈,為各自的車間球員加油鼓掌、遞茶倒水,有的坐在看臺上邊乘涼邊聊天,邊看著熱鬧,真是悠哉、樂哉!</h3><h3> 蘭球,是四0九廠的強項,男女隊在0六一基地多次獲得冠亞軍,主要對手就是四0五廠。男女隊的幾個主力隊員都是0六一基地蘭球隊的,代表0六一參加貴州省的比賽。</h3><h3> 較早的時候,不管是春夏秋冬,放電影都是露天的,在廠子校的操場上的中間掛上銀幕,兩邊都可以看,后來有了燈光球場,就在燈光球場里放,甚至還在廠大門的馬路中間也放過電影,男女老少拿著板凳、藤椅,坐在銀幕兩邊,夏天就手搖一把扇子,冬天則穿著棉衣、軍大衣,看得津津有味,村民們也都會從很遠的地方趕來觀看。有時要"跑片",就是一部片子在兄弟單位之間"跑來跑去",等這個單位放完,另一個單位再放,有一次等到半夜十二點過,片子還沒來,有些人就開始往家走,結果沒走多遠,拉片子的車就到了,大家又趕緊返回去,等著觀看。那時,放映正片前,都要放幾部"新聞簡報"紀錄片, 講述當時我國各行各業取得的成就和工、農、兵為建設祖國努力奮斗的事跡。</h3><h3> 文藝演出大多是職工自編自演歌頌黨、歌頌毛主席、歌頌祖國等節目。</h3><h3> 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恐怕就是打六家了,職工、家屬都愛玩, 六個人分成二撥,三人一撥,力爭上游,先滿一千分者為羸家,輸家則往臉上貼紙條或鉆桌子作為懲罰,輸家往往不服,越打越來勁,有時為了出錯牌而爭的臉紅脖子粗,挺有意思。</h3> <h3>  歲月悠悠,春去秋來,曾經的"往事"已經成為"過去"。 如今,早已搬遷的老廠,已是人去樓空,荒草遍地,滿目瘡痍,失去了往日的喧鬧,只有從那依然聳立的一坐坐鋼筋水泥建筑中,回憶起它曾經的輝煌。</h3><h3> 廠里的很多老職工都重新回到各自的故鄉,還有的隨著兒女生活在全國各地。但是,在他們心中,在三四0九廠結下的深厚友誼始終不變,在微信群中傳遞著信息,老同事見面,老朋友相聚,發來照片,特別親切、倍感溫馨。有的職工對老廠有著很深的感情,有機會就會到老廠看看,拍照留作紀念。</h3> <h3> (30年后再聚首,青春依舊。廠二代相聚四0九廠燈光球場)</h3> <h3><font color="#010101">回憶往事,并不是懷念那個時代,而是要記住那個時代的"三線建設"工程,記住那些艱苦奮斗,為三線事業做出犧牲的"三線人"。</font></h3> <h3> (走,再去看看我們的家)</h3> <h3><font color="#010101">后記: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也許驗證了這句古老的語言,曾經輝煌的三四0九廠,經過重重磨難,最終難逃破產的命運,令人挽惜,讓人心痛。</font></h3> <h3>文字: 枝繁葉茂 二0一八年五月于遵義</h3><h3>圖片:來自遵義市"三線建設"紀念館及網絡和四0九廠同事所拍攝,感謝原作者。</h3><h3> &nbsp;</h3><h3> (謝謝大家分享)</h3><h3><br></h3><h3>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福州市| 仪征市| 怀仁县| 青田县| 日照市| 高雄市| 高安市| 建阳市| 灵宝市| 平度市| 田阳县| 十堰市| 湖口县| 孙吴县| 右玉县| 乌海市| 宝坻区| 秦安县| 区。| 伊宁县| 庆城县| 榆林市| 萨嘎县| 自贡市| 上杭县| 锡林浩特市| 大竹县| 冷水江市| 鹿邑县| 盖州市| 正宁县| 常山县| 台中县| 贺州市| 曲阳县| 长寿区| 东海县| 同仁县| 绥宁县| 隆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