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經駐城部分同學提議,后經小范圍協商決定的定陶一中高中部六八屆一班同學畢業五十周年聚會于2018年5月2日在原定陶一中現定陶區實驗中學綜合樓三樓會議室舉行。</h3><h3> 為確保聚會的圓滿成功,專門成立了由董廣増牽頭的張富英具體負責策劃組織的、另由張新德、王志亮、劉廣明,王永現、張凡生、石傳芹等同學參與的籌備小組。籌備期間,籌備小組多次召開會議,對整個工作流程和所有細節都進行了認真的協商和溝通。鑒于自高中畢業五十年來,除了駐城的幾位同學之外,大部分同學均失去了聯系,因此,獲得他們聯系方式的事情比較麻煩和艱辛。張富英同學充分利用自身人脈資源比較豐富的優勢,通過各種途徑尋訪,終于把全部同學的聯系電話都弄到手,這在類似同學聚會中恐怕是罕見的。值得一提的是,王合軒、王顯靈同學還受托專門去曹縣古營集登問尋訪。</h3><h3> 五十年了,當年二十來歲的小伙子、大姑娘,如今已 成了古稀老入,所以,連做夢也沒想到在有生之年還能歡聚在一起,這實在太令人期待了。劉厚學同學多種疾病纏身,行走已離不開拐杖,為了參加聚會,他暫時中斷了在濟南的檢查治療,專門趕了過來,見到一位位老同學,激動不已,熱淚盈眶,遠在沈陽的王士英、濟南的崔玉平也專門趕了過來。</h3><h3> 聚會座談會由董廣增同學主持,他首先一一介紹了參會的同學。個別同學確因身體和家庭原因缺席,但對這次聚會也特別期待和關注。遠在北京的馬春蘭同學還專門發來了題為《深切的思念,表衷心的感謝,美好的祝福》的賀詞,由張富英同學宣讀。賀詞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贊。</h3><h3> 劉廣明同學代表籌備小組致歡迎詞,他回顧了在讀期間的任課教師、同學關系以及文革中的生活片段,又勾起了大家對往日學校生活的回憶。他還囑咐大家,當下最要緊的是注重養生保健,開心快樂地過好每一天。</h3><h3> 接著,王士英同學、崔玉平同學、曹縣籍的申傳美同學、</h3><h3><br></h3> <h3>家住菏澤的張芳林同學、張明安同學相繼發言,簡要介紹了本人主要經歷,表達了對聚會圓滿舉行的祝賀,也祝福各位同學健康長壽,家庭幸福。</h3><h3> 劉述省同學在發言中,不僅介紹了自己不凡的生活經歷和參加工作后取得的突出成績,還重點介紹了鍛煉身體保持健康體魄的經驗以及在泡微信方面掌握的特別嫻熟的技術,使與會人員很受啟迪和教育。</h3><h3> 座談會的最后一項議程是張富英同學做總結性發言。他充分肯定了這次聚會滿滿的收獲,并以《珍惜時代,傳承孝道,善待自己》為題,與大家分享了如何對待社會、對待家庭、對待自</h3><h3>己的人生態度,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他最后</h3><h3>淸懷深情地說,“同學情誼本來就是真摯的,又經過這次聚會的凝煉和滋養,使它變得更加厚重和濃烈,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并以各種形式把它延續下去。”</h3><h3><br></h3> <h3>張富英還保留著五十年前的畢業照。</h3><h3>他專門放大送每人一張,并附有座次表。當時有三人未照。</h3><h3>這是送大家一份萬分貴重的大禮。使我們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還能永遠留住這一刻。</h3> <h3>這張是聚會留影。也附有座次表。參加二十九人。與五十年前的自己對照一下。彈指一揮間。</h3> <h3>這是這次聯系到的全部電話號碼。己經全找到。這些材料均由張富英設計打印,并發放至每個人。</h3> <h3><br></h3><h3> 原定陶一中八級一班共四十七人。己去世六人,除朱鳳松因老年癡呆外,其余四十人均已找到聯系電話并聯系通知,因故不能來的十一人,實到二十九人聚會。</h3><h3><br></h3> <h3>這是董廣增在主持會議。</h3> <h3>張富英宣讀了馬春蘭代表未能參加聚會的同學給聚會發來的祝賀信。</h3> <h3>由劉廣明致歡迎詞</h3><h3>同時回顧了當年的我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浪漫時代!</h3><h3><br></h3> <h3><br></h3><h3>這是由最遠道(遼寧)而來的王世英介紹。</h3> <h3><font color="#010101">再由濟南來的崔玉平介紹。</font></h3> <h3>由住在菏澤的張芳林介紹。</h3><h3><br></h3> <h3>菏澤的張明安介紹。</h3> <h3>曹縣的申傳美介紹。</h3> <h3>劉述省介紹養生和使用微信。</h3> <h3>由張富英作全面總結。</h3> <h3>董廣增安排議程。</h3> <h3>聚會的會議程序結束。大家一起走下綜合大樓去樓下合影。</h3><h3> 讓歷史永遠記住這個瞬間。三年的同窗,五十年后的再次聚首,二十歲的風華正茂。轉眼七十歲的滄桑歷經。我們的人生,我們的見證。</h3><h3> 這張照片就在前面開頭處,和五十年前的畢業照放在一起,并附有座次表。</h3><h3> 接著是幾個女生合影。用手機拍下的。</h3><h3> 你看她們個個依然那么漂亮。身材保持這么優美!真讓人羨慕。</h3><h3><br></h3><h3><br></h3> <h3>張增芹和崔玉平</h3> <h3>石傳芹,王世英和申傳美</h3> <h3>王世英,申傳美和崔玉平</h3> <h3>照完相,大家邊走邊談心,去到大門對過的范蠡賓館赴宴!</h3> <h3>興致勃勃,邊走邊談。</h3> <h3>不知不覺己到范蠡賓館大廳門口</h3> <h3> 午宴在范蠡賓館國花廳舉行,分三桌落座。等了半個世紀,終在宴席歡聚,禁不住百感交集。大家一邊品嘗著美酒,一邊暢談著往日的記憶;一邊感慨著人生的酸甜苦辣,一邊期待著享受晚年幸福的規劃。誰都承認,這一刻,比什么都感到幸福和滿足。</h3><h3><br></h3> <h3>張富英操慣了心,這時侯,仍在觀察哪里有無安排疏忽之處嗎?</h3> <h3>這是崔玉平錄的一段,特別歡樂。大家笑起來好甜,好美!讓我們記住這一刻!</h3> <h3>下面這三段視頻是勸君更進一杯酒,三年同窗五十載的表達之情景。</h3> <h3>曲盡人散。到了宴會結束,大家該分手之時,仍然依依不舍,余猶未盡。心中尚有道不盡的話語。</h3> <h3>在傾聽,在惋留,在交心,在叮囑。</h3> <h3>走遠了。還在回頭揮手。</h3> <h3>王顯靈詩興大發,隨即賦詩一首。以記念這次盛會。</h3> <h3>下面是這次參加聚會的各位同學。</h3><h3>雖然都年逾古稀,卻依然都神采飛楊。</h3> <h3>崔玉平</h3> <h3>張增芹</h3> <h3>申傳美</h3> <h3>孔凡敏</h3> <h3>王世英</h3> <h3>吳啟真</h3> <h3>田桂云</h3> <h3>石傳芹</h3> <h3>董廣增</h3> <h3>張富英</h3> <h3>張玉堯</h3> <h3>李義存</h3> <h3>曹炎明</h3> <h3>王顯靈</h3> <h3>王志亮</h3> <h3>王合軒</h3> <h3>張明安</h3> <h3>王聯聚</h3> <h3>張新德</h3> <h3>董廣珠</h3> <h3>劉廣明</h3> <h3>劉述省</h3> <h3>劉厚學</h3> <h3>張慶隨</h3> <h3>付道義</h3> <h3>王永聚</h3> <h3>張芳林</h3> <h3>張凡生</h3> <h3>魯西燦</h3> <h3>附一 劉述省的發言稿</h3> <h3>附二:張富英的總結發言稿</h3> <h3> 珍惜時代 傳承孝道 善待自己</h3><h3>――-在定陶一中高中部八級一班畢業五十周年</h3><h3>聚會上的發言 </h3><h3> 張富英</h3><h3> 親愛的各位同學,今天的聚會來得太遲,但愈是太遲,愈顯得彌足珍貴。這短短的兩個小時,我們盡享了重逢的喜悅,暢敘了往日的情誼,訴說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交流了人生哲理和養生之道,傳遞了樂觀向上的正能量。一句話,我們的收獲是滿滿的,我們的聚會是非常成功的。借此機會,本著與這次聚會的主旨相契合的思量也想談以下三點感受,與大家分享。</h3><h3> 一、珍惜美好時代。</h3><h3> 我們這一代人,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共和國建立以來發生的重大事情,我們大都經歷了。五七年的“整風”、“反右”,我們雖未置身其中,但對它的過程有所耳聞,對它的影響也知其大概。五八年的“左傾”、“冒</h3><h3><br></h3> <h3>進”、“共產風”,我們都親身經歷,感受頗深。從五九年開始的饑寒交迫,缺吃少穿的艱難歲月,至今,我們還歷歷在目。從六六年開始的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更給我們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所幸的是,到了而立之年,我們終于趕上了改革開放,讓中國人開始走向富裕的新時代,趕上了不再一個運動接著一個運動的亂折騰的時代。有比較才能有鑒別,七十年的滄桑巨變,使我們為趕上了這個美好時代而感到幸運,感到自豪。大家不妨再做些歷史的回憶。在中國五千</h3><h3>年的文明歷史中,占據歷史空間最多的是頻繁的戰亂,是民不聊生,即便是在戰亂之間也曾出現過所謂的興旺繁榮的“盛世”,但也從來沒有出現過全中國人都能吃飽肚子的狀況,和今天的豐衣足食,應有盡有的生活水平不可同日而語。再用兩組大數字做個比較。2017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500美元,是1978</h3><h3><br></h3> <h3>年的56倍;1978年,中國大陸還沒有一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而到了2017年,竟然達到115家,說天翻地覆,日新月異,一點都不過分。毛澤東讓中國人民站起來,鄧小平讓中國人民富起來,這是歷史的結論,誰也無法否認的結論。誠然,今天的社會還不完美,而且以后什么時候都不可達到完美,但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判標準來審視和裁判,今天的時代那才真的稱得上“盛世”,史無前例的盛世,太偉大了,太了不起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感恩這個時代,熱愛這個時代,贊美這個時代,享受這個時代,珍惜這個時代,而沒有多少理由否認這個時代,求全責備這個時代。其實,珍惜這個時代,不僅是對設計、規劃這個時代的偉人的尊重,也是對創造這個時代的人民群眾的尊重,還是對我們這些也為創造這個時代曾揮灑了30多年汗水的自己的尊重。</h3><h3> 二,傳承孝道家風</h3><h3>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其中又以孔子為代表</h3><h3>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最為深遠。儒家思想講來講去,就是講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而孝道思想則是處理這眾多關系的基礎和核心,試想,如果一個人連和養育自己父母的關系都處理不好,那又何談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恕我直言,在今天的中國,孝道情感和意識已普遍地弱化,甚至嚴重地缺失,還覺不如普遍貧窮的舊社會。比如,在明代,除皇帝以外的所有官員只要父母去世,你必須回家守孝三年,否則,就要治你的罪。這種規定,在今天看來肯定不合時宜,但它畢竟向社會傳遞了一種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那就是,我們應該而且必須把對父母的尊崇、敬畏、順從、關愛、呵護放在足夠重要的位置。可今天,我們耳聞目</h3><h3>睹的情況往往不是這樣,如果祖孫三代在一個家庭生活,地位最高的、享受最好待遇的往往不是老人,而</h3><h3><br></h3> <h3>是兒子、孫子,特別是孫子輩成了家庭的中心,而爺爺奶奶輩卻被嚴重地邊緣化了,事事都要圍著孩子轉,他們說什么是什么,他們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你只有服從,別無選擇。正如有人說的,自從有了兒子,自己便成了兒子,有了孫子,自己便成了孫子,你只有好生侍候的份,其他的權利你就別要了。我們還常見這樣一種社會現象,為了給孩子上學結婚成家買房,老人不僅日夜操勞,省吃儉用,還不惜大筆借款或到銀行貸款,可又有多少子女為了給父母養老買房、為了給父母防病治病、為了帶著父母去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而不惜花錢呢?那真是太罕見了。罕見,并不是</h3><h3>絕對沒有。一個多月前,我就捕捉到一個在座的同學的家庭的例子。一天晚上,我去張增芹同學新家去玩,順便聊起拆遷后買房之事,增芹的房子拆遷后的補償款,足可以買下并裝修好現在的房子,可增芹的孩子盛凱沒有這樣做。他向我說,父母年齡大了,身體也算好,我決定把補償款的一部分留給父母養老,而利用拆遷后可以貸款的政策機遇又貸了一部分款用于裝修。盛凱的舉動看似很平常,他的話也樸實無華,但卻蘊含著一種并不平凡的、閃閃發光的思想,因為他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的養老,而不是自己眼下的享受,這就是孝道,我們真的應該為盛凱點個贊,也希望我們的子孫能像盛凱那樣敬老孝老。一個家庭的價值取</h3><h3>向、人際關系氛圍,對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會打下深深的烙印,那種輕老重幼的狀況久而久之勢必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內心世界,逐逐漸形成卑視老人、漠視親情、妄自尊大、自私自利等不良意識。孔子曾對人、家庭、國家、社會、天下的未來有過精辟的預測論述,他說,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之不學,俗之不祥也。通俗地說,凡是缺少孝道的家庭,不會有許多代的興旺</h3><h3><br></h3> <h3>和吉祥,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們</h3><h3>這一代人應該說是盡了孝道的一代,我們也盼望著我們的子孫能敬畏孝道,傳承孝道,盼望著子孫的家庭一代一代地興旺下去,一代一代地吉樣安康,既然如此,在我們有生之年,就應該把孝道家風的傳承當作自己的一份重要責任擔當起來,不愧于為我們積淀和傳承孝道基因的列祖列宗</h3><h3> 三、不忘善待自己</h3><h3>我們這一代人,什么樣的苦都吃了,什么樣的罪</h3><h3>都受了,什么樣的痛都忍了。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體弱了,或多病了,已沒有能力再為一家人的生計打拼了,真該好好地歇歇了。已過去的幾十年都是為別人而活著,眼下真該為自己而活著了。首先,不要過多地牽掛孩子了。要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經濟越來越發展,社會越來越進步,科技越來越發達,他們以后一定要比我們這一代人享受更多的福分。曾國藩的治家之道備受世人所尊崇,他曾說過這樣的話,孩子有本事,不需要我扶持他,孩子沒有本事,我更不能扶持他。靠啃老而不是靠自立而生活的人,不會有所作為。也許我們的孩子目前的境況還不盡如人意,那也不要傾你所有給予慷慨地扶持,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今天的社會,致富創業的門路有千萬條,只要他們愿意奮斗,一定能自立自強,開辟</h3><h3>出一片新的天地。</h3><h3>其次,要舍得花錢養生。錢的價值就在于把錢花</h3><h3>出去,把錢消費掉,花不出去而一直放在那里,它就是一堆紙。我們這些同學雖都不是腰纏萬貫的大款,但我們的養老金、退體金以及孩子提供的養老資助,足可以使我們搞好養生。專家說,水果、堅果對身體好,那我們就吃;專家說,牛奶對身體好,那我們就喝;專家還提供了很多有益于身體的代茶飲方劑,那</h3><h3><br></h3> <h3>我們就用,步行是老年人最好的運動方式,穿雙好鞋可以養腳防滑,那我們就穿;玩微信可以開視野充實生活,愉悅心情,那我們就買個智能手機玩一玩,旅游可以讓我們大開限界,欣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魅力,那我們就結伴去旅游。世界這么大,我們應該去看看,世界這么開放,我們應該順勢而為,走出去一瞧,感悟開放世界的精彩。能出去時不出去,而一旦腿腳不行了,后悔就晚了。再次,要放得下,想得開。養生之道千千萬,最重要的是要放得下,想得開。生活是條路,哪能沒有坑坑洼洼,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重要地是遇到坎坷,要很快地邁過去。即使遇到意外災禍,也要冷靜面對,坦然處之,在世間,沒有比遇到不如意事而想不開自己折磨自己更愚的事情了。印度詩人泰戈爾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他也定為你打開一扇窗。這句話包含的哲理值得我們品味和借鑒。放得下,想得開,并不是指無所事事,反過來,只要身體允許,找些事情干,有個目標和追求干出個道道,也可以使我們有獲得感,成就感,幸福感,自尋其樂,助人為樂都是很好的養生之道。北大哲學系有許多八十多歲仍康健的老教授,九十多歲的也不稀奇。他們的經驗是,大腦不能閑著,人的各個器宮都是越用越靈,不用則廢。</h3><h3> 形成以上三點感受,都基于有利于健康長壽的思考。首先。一個人懂得珍惜當下,懂得知足,就一定會有個好心情。老子說,知足者富,知足是一份寶費的精神財富,知足常樂,那一定有益于身體健康。反之,如果一個人看這也不順眼,看那也不習慣,滿肚子都是抱怨、牢騷和憤憤不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欠他似的,心理如此不平衡,那不生病才怪呢。體壯為健,心悅為康,二者統一方為健康,健康的一大半又</h3><h3><br></h3> <h3>往住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大半也往往是心理疾病。我們應該相信這個道理。其次,作為一個家庭的老者,擔負了傳承孝道家風的責任,看到了延續孝道家風的希望,預見到后代的吉祥和安康,那一定會感到無比地欣慰和踏實。,孔子所追求的人格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一個老人,實現了這一人格理想,不給入生留下遺憾和悔恨,那自然高興、開心,快樂,活出個健康,活出個長壽。</h3><h3> 各位同學,我們的這次相聚,時間是短智的,但意義卻是長遠的。同學之間的情誼本來就是純真的,又經過這次聚會的凝煉和滋養,使這種情誼變得更加厚重和濃烈。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把這份情誼延續下去。但考慮到大規模的聚會畢竟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而缺少現實性,因此,今后的相聚可以采取多樣化的形式,范圍大小不同的、地點各異的、相隔時間不固定的聚</h3><h3>會都可實行。每節互致問候,結伴外出旅游,喬</h3><h3>遷新居前去祝賀,或借菏澤牡丹文化旅游節、南王店西瓜節、黃店玫瑰節等機會,或七八人,或十幾人小聚一下,吃頓午飯,歡樂一場,都是延續情誼的好形式</h3><h3> 各位同學,各位兄弟姐妹,午飯過后,我們又要</h3><h3>依依不舍地說再見了,讓我們記住今天這幸福的時刻,珍惜這份寶貴的情誼,默念著同學們的美好祝福,期盼著安度晚年的吉祥生活,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過好以后的每一天。莫道桑榆晚,タ陽無限好,珍惜當下福,身心不覺老。祝福大家心態水遠年輕!祝福大家健康長壽!祝福每一個家庭都順風順水,和和美美。</h3><h3>謝謝</h3><h3>2018年5月2日</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海县|
亚东县|
和龙市|
曲靖市|
禹城市|
青田县|
台南县|
科尔|
明光市|
正安县|
青冈县|
营山县|
望都县|
永定县|
四川省|
黄大仙区|
平和县|
都安|
安庆市|
壤塘县|
嵩明县|
庄浪县|
海兴县|
阜城县|
清苑县|
宝清县|
福建省|
都昌县|
沈丘县|
毕节市|
保靖县|
灵山县|
仙桃市|
公安县|
遂宁市|
叙永县|
固始县|
太康县|
兰西县|
库尔勒市|
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