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盤石位于太行山東麓。桃河中游,陽泉市東20公里。村域面積約15.6平方公里。境內高山聳立、溝壑深邃(音sui),聚承天、艾山之雄風:河川平緩、良田千畝,顯江南水澤之風韻。現代化的石太鐵路穿境而過,車水馬龍的白娘公路傍村而行。交通便達,區位優越,一方山水如畫。村域高山河谷,樹木成林、喬灌遍野、一片幽綠。</h3><h3> 上盤石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進入文明社會后,磐石是平定縣域內最早見于史籍的古地名之一。據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冊與《平定縣志》古村名考中記載,公元前994年,周朝第五代國王周穆王出巡曾在此地“觴(音shang)天子于磐石之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宣王后鐘離舂在村關峪口鎮蝎精;北齊武平四年(573)"磐石合村邑(音yi)義人等造彌勒王象'和唐王李世民“因敕(音chi),封圣母,使立廟祀之”的沿江圣母廟“等都諸見志》對上盤石于歷代《平定州志》。唐《元和郡縣圖志》對磐石關的記載為”磐石故關“,說明此地設關已久。清光緒八年(1882)《州志》中記述有上盤石廟宇、關隘、傳說、人物達十幾處之多,村里元、明、清時期的民居院落有六十多處,傳統文化積淀厚重。</h3><h3> 2014年上盤石村由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游局等七部局公布為”中國傳統村落“.2017年1月上盤石村又獲得山西省第五批歷史文化名村稱號。</h3><h3> 王身恩</h3> <h3> 水調歌頭?太行山明 珠閃爍</h3><h3> </h3><h3> 太行巍峨袤,磐村璀璨顏。三千載優悠史,秦漢唐變遷。奇秀山巒迤邐,湖水山泉清澈,廟宇寺古觀,翠柏蔥松碧,美麗艷陽天。</h3><h3> 人杰倍,百姓奮,數王謙。輝煌創業。抗戰驅寇保家園。合作社樹榜樣。整治良田千畝。發展經濟先,致富小康奔,明朝更非凡。</h3><h3> </h3><h3>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到了上盤石何必下江南</h3><h3> 陸奇——原北京市詩詞學會副會長、 原北京市社科聯原巡視員 、原副主席</h3><h3> </h3><h3><br></h3><h3> </h3> <h3><br></h3> <h3> 黃櫨樹 </h3><h3>千載古灌成巨樹,萬民神往祈福富。 </h3><h3> 來年菊月登高日,櫨火又紅高崖處。 </h3><h3> 注釋:黃櫨樹——生長在東盤石自然村對面山坡上。此樹樹齡有千 年,樹圍3.7米,樹冠高10米,樹蔭方圓近百平方米。此山坡石多土薄,作為灌木的黃櫨生長這么粗大實為罕見。每逢節 日人們常去樹下祭拜,掛紅祈福 </h3><h3> 王身恩 </h3><h3> </h3> <h3> 大鐵鐘----原為上磐石村圣佛寺鐘鼓樓上的鐵鐘,此鐘古樸、大方,鑄造于明嘉靖十年(1540),高55公分,鐘口直徑60公分,重約一百余斤。</h3><h3> 王身恩</h3> <h3><br></h3> <h3> 石獅高有三尺,重有大幾百斤,造型修長古樸,屬元明時期古獅,古獅獅頭直對青龍山,亦稱“鎮寨獅”,用獅鎮山,符合道家陰陽平衡,相符相克之理。石獅頭頂有一小坑,能放下一個小核桃,依據古人講究,此小坑曰:“天坑”,是用來吸引宇宙間之精華,也是為收取天上甘露所用。村里還有另外一種傳說,石獅原為神師,是南蠻家盜寶者,偷偷地鑿開師頂,把寶貝盜走留下石坑一個。</h3><h3> 王身恩</h3> <h3> </h3><h3> 元代古窯洞 </h3><h3> 古窯寒立村東南,千年悠情未可顯。 </h3><h3> 歲月洗凈畫梁棟,獨留頑石傲蒼天。</h3><h3> 王身恩</h3><h3> </h3><h3> </h3><h3>注釋: 元代古窯——在上盤石村東南,這座窯洞為全石結構,沒有屋 檐,沒有女兒墻,只在南向開著一門一窗。門、窗的邊 框是用 規整而平滑的條石環繞,雙扇板門和網格狀的牖,使它看起 來十分普通。屋頂南向留出三個排雨水的石槽,探 出墻身一尺 有余。除了門窗條石外,其余各處的石墻都 是用不很規則的毛 坯石壘砌。四面墻身向中心傾靠,收分 明顯。整個古窯洞給人 一種沉靜安詳的古樸之美。這座窯 洞據有關專家考證為元代建 筑,它可能是陽泉地區已知的最古老的民居了。</h3> <h3> 上盤石當街有一所闊居是樊家的,院內布局得體,外觀雄壯,典雅中透出很高的藝術價值。看了樊家的住宅,就不難想象主人的品味。 </h3><h3> 金婭蘇</h3> <h3> 積善堂古院落位于村中心當街東段,此院坐南朝北,恢宏高大,一轉到底,是上盤石最大、最豪華的院落之一。三雕門樓(木雕、磚雕、石雕).樊健:男,字奉天,延漠子,青道光年間人,例授武略,左騎蔚,千總(正六品),道光六年(1826),樊健主持修建了樊府大院積善堂、樂善堂。一門雙院(各一個后院)鳳凰雙展翅的布局,進大門后又有左右兩門,分別通向東西兩院,中間這個房一脊兩坡,好像鳳凰張開了雙翅。大門建在寬大的臺基上,門墩上原有一對石獅,高一尺半左右,雄獅蹄下踏一繡球,雌獅蹄下踏一幼獅,雕刻活靈活現,形狀優美,雕工精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毀。大門磚垛上面的墀頭,一個牡丹一個蓮花是吉祥圖案,牡丹代表富貴,蓮花代表出污泥不染,多子多孫。 </h3><h3> 王國梁 </h3><h3> </h3> <h3> 這是“積善堂”鳳凰雙展翅布局,統稱鳳凰回頭看牡丹。過道進來對面是影壁墻,影壁墻是中國古代留下特色建筑,影壁墻的產生的確是古人講究風水的習慣,認為這樣一面墻可以擋住災害。從科學的角度看,影壁墻使吹進來的氣流呈S形,減緩了風速,有益于家人健康,影壁墻建筑十分美觀。 影壁墻上有三脊兩獸筒瓦、毛頭、滴水、連檐、瓦口、飛、椽、封檐板、下面是影壁墻圖案眉檐祥云,磚垂掛,竹花為邊,四角是角云,中心壽字,上面兩個鐵花牡丹。下面三個為鐵葉,是一副吉祥圖案。寓意:富貴吉祥,長壽平安,竹子代表平安。這種影壁墻磚雕和鐵花、鐵葉很有藝術、觀賞價值。 </h3><h3> 王國梁</h3> <h3> 門洞石雕刻著如意碧玉,道光6年的書卷四時春作首,五福孝為先,方天化乾上有一串銅錢,寓意文房四寶,事事如意,,洗毛筆的器具,四時,春夏秋冬,春天耕種,五福,福、祿、壽、喜、財。壽是五福之首,只有延年益壽,才能享受人間的福份。方天化乾和錢是升官發財的意思,門當戶對,是指門楣上凸出的木雕為成雙成對,二龍戲珠圓形、方形均有,古時老人給孩子找婆家時常說門當戶對就是這個意思。 </h3><h3> 王國梁</h3> <h3> 老人們經常講樊家老掌柜的故事。當年樊家在天津開設不少商鋪,主要經營絲綢,商號名為永順樊。老掌柜樸實厚道,講究誠信。二掌柜叫張才,是外地人,逃難到天津,做了永順樊的伙計,因經營中有些偏能,被提拔成二掌柜。其人愛投機取巧,失信了許多大客戶,使永順樊生意受到巨大損失。加之虛假報賬,貪污大量錢財,伺機另立門戶,被老掌柜發現,將其趕出永順樊。張才用貪污的銀兩自己開起了商鋪,后因經營不善,陪得血本無歸,還欠了千兩外債。這時正趕上年下,債主討要,逼得張才一家走投無路,他這才領悟到老掌柜所倡導的誠信為本哲理所在,對自己的行為后悔不已。張母是個識大體之人,在年三十夜攜全家跪到永順樊門前,為兒子的不肖行為給樊老掌柜叩手謝罪。張才痛哭流涕,請求老掌柜寬恕,并愿在永順樊當一輩子伙計,學習樊老掌柜的為人之道和經營之道。 </h3><h3> 金婭蘇 </h3> <h3> 樊老掌柜沒有理會張才,而是把張母攙起來,讓到后堂就座。他對張母說:“你家眼下的困境我都清楚,說實話張才的確是個能人,他已經嘗到了奸詐為人的苦頭,他的悔恨是真誠的。我給你三千銀兩做本錢,讓他重新開始經營,只要把你家的斧頭作抵押就行了。”張才母親深知老掌柜的用意,男兒面子金貴,有抵押在他人之手是天大的恥辱。老掌柜是在激勵兒子上進,不然一把斧頭能值幾何?于是張母再次代家人拜謝了老掌柜的恩典,出門帶全家回去了。 </h3><h3> 金婭蘇</h3> <h3> 張才至此后發奮進取,買賣越做越大,竟把商鋪開到了京城,成了富貴的紅頂商人,但他一刻也沒忘記永順樊的老掌柜和那把抵押的斧頭,并十分關切著永順樊的狀況。 </h3><h3> 金婭蘇 </h3> <h3> 樊老掌柜卻遇到了大難。當時的太平軍打到了天津,強行讓永順樊加工幾十萬雙過冬的皮鞋。等老掌柜籌資把鞋悉數交納,一文錢也沒有得到。永順樊破產了,欠了一批外債,債主每天上門逼討,老掌柜走投無路,他最后決定讓長子帶全家老小回上盤石避難,教樊家后人勤于耕讀,注重桑麻,不得再外出經商,而他卻決計要以死來抵謝債主們。樊家在絕望中惶惶不可終日,卻無計躲過這場滅頂之災。 有一位紅頂商人不知如何把蘇杭的白綾搶購一空,市面上竟不見一尺白綾,而皇宮里位高權重的皇太后大行歸天了,這下把皇商們難住了,發喪用的大量白綾盡然暴漲到一量白銀一尺。 </h3><h3> 金婭蘇</h3> <h3> 這邊走投無路的老掌柜正被債主逼得典當家產和商鋪,但杯水車薪根本無濟于事。忽然從外邊歸來的管家慌忙急促地跑進了告知老掌柜說:”有救了,碼頭上剛進了三大船白綾,帆上表明是永順樊的貨,咱們快去驗貨。“樊老掌柜期初還以為這是管家為了打發債主的權益之計,心知自己根本就沒有訂什么白綾,在眾人的拉扯下這才來到了碼頭。這時天津碼頭上人山人海,大都是商家和皇商們。人們都過來向老掌柜祝賀,連討債的也換了眉眼,想跟老掌柜套購點白綾。這時只見大船放下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位富商打扮的人,雙手抱拳向岸上的老掌柜深深地施了一禮,而后小船快速的駛向茫茫的大海。岸上的老掌柜如夢如癡,嘴里一遍遍念叨著兩個字:張才……張才…… 樊家最后重振家業。他們發財絕不是偶然的,是善意為人、誠實經商的必然結果。救助別人,危難關頭也受到了別人的救助。 </h3><h3> 金婭蘇</h3> <h3> 在上盤石流傳的美好故事又豈止永順樊一例?那些高宅大院,就是歷史遺留下的印證和寫照。還有一個大院叫姚院,也是一片規模宏大的建筑體,是王家富戶的居所。每當我走過這些豪宅總不免要聯想他們的主人,是禮帽長衫還是長袍馬褂?形態舉止、音容笑貌都是什么樣子?我深知自己在這些前輩面前只有抬頭仰望的份,但我想走近他們,想跟他們近距離的互動和交流。因為這個小村需要他們的智慧,更需要他們的精神。 </h3><h3> 金婭蘇</h3> <h3> 據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冊與《平定縣志》古村名考中記載,公元前994年,周朝第五代國王周穆王出巡曾在此地“觴(音shang)天子于磐石之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宣王后鐘離舂在村關峪口鎮蝎精;北齊武平四年(573)"磐石合村邑(音yi)義人等造彌勒王象'和唐王李世民“因敕(音chi),封圣母,使立廟祀之”的沿江圣母廟“等都諸見志》對上盤石于歷代《平定州志》。唐《元和郡縣圖志》對磐石關的記載為”磐石故關“,說明此地設關已久。</h3><h3> 王身恩 </h3> <h3> 青龍寨 </h3><h3> 石寨疑為東漢壘, 龍山佑民避禍地。 </h3><h3> 自古善惡終有報, 青峰升降因人異。 注釋: 青龍寨——坐落于上盤石村南青龍山上。始建年代不祥,《平定州志》載:“(上盤石)村南有青龍寨,昔人避兵之所。”上世紀有學者認為此石寨建筑應為“董卓壘”。在軍事意義上看從娘子關的承天寨,到盤石青龍寨,再到亂流景上寨,順桃河河谷60余里兵寨不斷。盤石青龍寨正居承天、景上兩寨之中,形成戰略上相互照應,步步為營的格局。青龍寨依山形而建,高峻險要,一人擋關萬夫莫開,實為用兵之地。當地有傳說講,青龍山會自己升高與降低,好人上青龍山,山越上越低;如果壞人來上青龍山,則越爬山越高,永遠也爬不到山頂。所以村民在山上修有寨子,如遇兵禍等就可在山上避之。</h3><h3> 王身恩</h3> <h3> 資福巖 </h3><h3>獅峪半崖神佛盈,千年龍龕菩薩庭。 </h3><h3>古人祈雨遠聲名,今朝輪回喚心靈。</h3><h3> 王身恩 注釋: 資福巖——又名巖上或鎖廟,在上盤石村北獅峪山上。始建年代不詳 “度其創始大約在晉、魏、梁、隋之間。”《碑銘》,現存最早碑碣為宋紹圣四年(1097)。后歷代均有。光緒二十七年(1901)《重修資福巖記》記載了八國聯軍進攻娘子關之事。《平定州志》載:“資福巖在州東四十里盤石村,云霧繞峰生成奇觀,巖腰天成石龕,深闊幽僻,嘗有青蚢(蛇)蟠屈旋繞卻無毒,時歲祀之禱祈頗靈。”資福巖有古龍龕,即黑龍王塑像,為天旱時祈雨的龍神。當黑龍王顯靈時,抬龍王下山的轎夫們就不用繞走大路,直接從山上跳到幾十丈深的山下麥田里,旋風似的直奔而去。轎夫們過后麥田如初。資福巖還是小兒祈靈開鎖的地方,村人也稱鎖廟。每年正月十六日,村里凡十二歲的孩子,都要到資福巖開鎖。通過開鎖的兒童可一輩聰慧,長命百歲。</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州市|
克东县|
麦盖提县|
万州区|
张家港市|
镇坪县|
天全县|
根河市|
高唐县|
象山县|
喀喇沁旗|
孝感市|
宁南县|
乌海市|
自贡市|
兴国县|
夏邑县|
宝兴县|
信丰县|
新巴尔虎左旗|
璧山县|
砚山县|
边坝县|
蕲春县|
台山市|
光山县|
新营市|
正安县|
奉贤区|
乌什县|
柞水县|
城口县|
东山县|
太仆寺旗|
大埔县|
密云县|
武山县|
乌苏市|
屯昌县|
郸城县|
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