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走世界?北非珍珠突尼斯

一兵

<h3>4月12日,離開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搭乘摩航AT570航班,于當地時間8點飛往另一個北非國家~突尼斯。從飛機上俯瞰突尼斯城,湛藍的地中海,星星點點的城市綫條,清澈明快的景色,盡收眼底。</h3> <h3>突尼斯距離很遙遠,它位于非洲大陸最北端,北部和東部面臨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峽與意大利相望,地處地中海中部,有海岸線1300多公里。突尼斯歷史很悠久,它的深邃歷史與質樸人文讓人更親近。突尼斯多元很開放,雖然主流宗教為伊斯蘭教,但是政教分離,是穆斯林世界最開放平和的國家之一。北非的突尼斯,歐洲的后花園,地中海風情編織的動人幻境,無不散發著迷人的誘惑。</h3> <h3>經過2個半小時飛行,飛機于10點30分抵達突尼斯的迦太基國際機場。下機后,我們很快通過海關走出機場,與導游接頭后乘大巴直奔著名的歷史遺跡~迦太基(QRT HDST,該詞源于腓尼基語,意為“新的城市”)。</h3> <h3><b>迦太基 </b> 突尼斯導游介紹說: “人到突尼斯,必至迦太基”。可以說,這兒是突尼斯的標志,它位于突尼斯城東北17公里處,瀕臨地中海,是奴隸制國家迦太基的首都。資料介紹,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七世紀,腓尼基人、羅馬人、汪達爾人、拜占庭人,先后占領過迦太基,并在這里建立國都或首府,最后回歸于阿拉伯人手中。歷史上,在這里曾經發生過三次“布匿戰爭”,最后都以踏平迦太基而結束。1979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迦太基的建筑要比隔海相望的古羅馬城還早61年,是當年地中海地區的政治、經濟、商業中心。</h3> <h3>盡管歷史滄桑與變遷,這座近3000年歷史的名城僅剩殘垣斷柱,但從這歷史遺跡的宏大霸氣,便可以想像到當時是何等的繁華與昌盛。</h3> <h3>現在,迦太基古跡附近有一座新落成的現代博物館,館內保存并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并在這個遺址上建立了國家考古公園。</h3> <h3><b>西迪·布·薩義德 </b> 號稱“藍白小鎮”,位于突尼斯城東北20公里的地中海南岸,是突尼斯境內最美麗、最有人氣的小鎮。小鎮沿山勢蜿蜒而上,一條磚石鋪就的主要街道,延伸至地中海的峭壁上,所有的房屋只突出兩種顏色——外墻的白色與門窗的藍色。</h3> <h3>房屋都很簡樸,但對“門”卻顯得格外重視,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設計,在不同的地域體現了不同的特點。藍白小鎮的特點是,藍色的門搭配金屬釘的裝飾,加上純凈的藍天與湛藍的海洋,搭配出了特有的地中海地域的特色。</h3> <h3>徑直走到臨近懸崖處,下面便是地中海里面的游艇小港口。藍頂房子下面,是一家名叫 CafeSidi Chabaane的露天咖啡座,位置顯眼,視野開闊。來小鎮的遊客,許多都會來這兒坐坐,觀賞海景并喝上一杯濃郁的阿拉伯咖啡,或是很有特色的薄荷茶。</h3> <h3>地中海的浪漫風情吸引了各地情侶紛至沓來,突尼斯青年還把這兒當作最佳求婚的地點,他們一雙一對依偎于臨海的咖啡館里,一邊喝著飲品,一邊靜靜地等著夕陽的落海,或許這兒最浪漫的事莫過如此。</h3> <h3><font color="#010101">視野開闊,波光粼粼,樹木翠綠,白色的圓屋頂顯得十分醒目,“世界十大世外桃源”名副其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藍白小鎮完全不同于摩洛哥大山深處的舍夫沙萬,它依偎于地中海的岸邊,顯得更為優雅與浪漫。一條鵝卵石小路通向山頂,站在山頂旖旎的港灣一覽無余。</font></h3> <h3>沿街小店商鋪一個連著一個,各類各色商品,以及街頭賣花人,將街道點綴的豐富多彩。</h3> <h3>精致的各種工藝品,包括雕刻銅盤、磁器、布偶、皮件,以及紀念品擺放錯落有致,而且琳瑯滿目,美不勝收。</h3> <h3>正在維修中的藍白小鎮上的宣禮塔。</h3> <h3><font color="#010101">這里迷人的景色也吸引了眾多的藝術家,有突尼斯本土的,有來自其它阿拉伯國家的,也有來自歐洲的。與它國街頭畫攤沒什么異樣,這里的畫也多取材于本地的現實風景與人文。</font></h3> <h3><b>凱魯萬 </b>位于突尼斯中部偏東地區,北距首都突尼斯城155公里,是突尼斯第四大城市。公元670年城建,公元800——909年,阿格拉比德王朝在此定都,后來成為伊斯蘭四大圣地之一。不僅是一座古城與歷史文化名城,還是一座伊斯蘭圣城,充滿神奇的夢幻之城。</h3> <h3><b>奧克巴清真寺</b>(亦稱大清真寺) 是一個四方的一座圍城,中心是露天廣場。建筑的一側是高塔,上面有誦經用的喇叭,另一側則是祈禱大廳。我們到時正值中午,幾乎沒有多少人,除了偶爾進出的三兩個游人外,幾乎我們獨享了整座享譽世界的大清真寺。</h3> <h3>清真寺建筑風格獨特,設計布局精妙,環繞大院四周的連拱柱廊、一排排石柱和巍峨的尖塔,營造出莊嚴、肅穆與圣潔的氛圍。置身于此,倍感造化之神秘,宇宙之無窮。</h3> <h3>清真寺含有許多古羅馬印記,說它含有古羅馬印記,是因為清真寺的部分材料,來自古羅馬人的石頭。那些粗大的羅馬石柱,頂部樣式花紋幾乎沒有重復的。據介紹,清真寺的建筑材料,幾乎都是拆了古羅馬斗獸場建筑然后再移過來使用,所以這些羅馬石柱風格各異。</h3> <h3>祈禱大廳內不能進入,但可以從外側參觀,也可以隨意拍照,整體風格大氣、莊嚴而又不失樸素。</h3> <h3><b>西迪撒哈卜陵墓 </b> 這里是一位圣人Sidi Sahbe的陵墓,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密友,7世紀從圣地麥加返回突尼斯,不僅帶回來大量的經文,還有非常珍貴的先知的三根胡須。后來,當地人在這位圣人去世后修建了這座陵墓,也稱“胡須陵”。</h3> <h3>西迪撒哈卜是誰?</h3><div>是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理發師!</div><div>同時葬在這里的還有理發師的隨從(一個印度人)</div><div>這里面就是西迪撒哈卜陵墓</div><div>只有穆斯林才能走進墓室內瞻仰</div><div>墓室面對圣地麥加方向。</div> <h3>進入陵墓,要先走一個過堂,在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穆斯林瓷磚和雕刻。</h3> <h3><b>阿格拉比特蓄水池 </b>蓄水池建于9世紀,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記載了阿拉伯人進入北非時最早的生活。凱魯萬屬內陸,水資源貧乏,因此在古代建有很多蓄水設施,將泉水引入蓄水池,經過過濾沉淀等過程,為居民提供飲用水。在現代,蓄水池早已失去了它的作用,只是作為凱魯萬的一個著名的觀光景點供游人參觀。</h3> <h3>在觀賞平臺上有一位阿拉伯人,見到遊人便笑盈盈的以示歡迎,我用鏡頭留下了他嘻笑的一瞬間。</h3> <h3><b>埃爾·杰姆斗獸場</b> 從圣城凱魯萬驅車不足一個小時就能抵達埃爾·杰姆。途中,在狹窄的道路上拐過幾個彎后,遠遠便可以看見古羅馬斗獸場那龐大的場景,那震撼的程度不亞于意大利羅馬斗獸場。橢圓形的斗獸場長約150米、寬124米,周長457米,是用一塊塊長1米、寬70厘米、高50厘米的巨大石頭壘筑起來的,而這些石頭,據說全是靠奴隸從200公里以外的加貝斯開采和搬運過來的。</h3> <h3>興建于公元3世紀初的斗獸場,是古羅馬帝國在非洲留下的一座著名的輝煌建筑。斗獸場有高大的拱廊圍墻,廊間精美絕倫的石雕、頂天立地的廊柱、橫空出世的拱門,是羅馬帝國在非洲存在的標志和象征。</h3> <h3>拾級而上,一直爬到觀眾席的最高一層,從那里可以俯瞰整個斗獸場。有人說羅馬斗獸場是“死亡與歡娛之城”,里面曾上演過世界上最殘酷、最血腥的戲劇。</h3> <h3>斗轉星移,世事變遷,1700多年過去了,盡管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被拆掉不少石頭、石柱去修筑奧克巴清真寺,盡管后來被土耳其人的大炮轟過一個個窟窿、滿目瘡痍,但這座巨大的斗獸場依然恢弘留存。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h3> <h3>穿過一條黝黑的通道下到斗獸場的地下,它位于斗獸場的中央,通道上方隔一層鐵窗透來少許光線,兩側排列著一間間地窖~一座真正的地牢,昔日準備用來搏斗的猛獸和角斗士,據說就是關在這里的。</h3> <h3>走出斗獸場,幾名學生背著書包,在路邊一字排開,并不時向我們打出歡迎與勝利的手勢,瞬間將他們定格于我的相機鏡頭里。</h3> <b>哈馬馬特 </b> 是突尼斯東北部的一座古城和著名的旅游區, 有著寬闊的白色沙灘和許多掩蔽于檸檬樹林中的現代化酒店。分新城與老城,新城是突尼斯最富有盛名的海濱療養地。 <h3>哈馬馬特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海灣既無礁石也無巨浪,海灘沙子細膩、柔軟。海邊綠樹成蔭,既無酷暑,也無嚴冬,是旅游休假的首選之地。</h3> <h3>哈馬馬特有一個麥地那老城,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它與突尼斯城的麥地那老城相比顯得渺小了許多。這兒最值得一遊的,便是老城里的古堡,呈正方形,邊長40米,墻高15米,墻頂寬約3米,只有一道門可以進入。緊挨著古堡是12世紀哈馬馬特的一位酋長的陵墓。古堡和陵墓已成為哈馬馬特的象征,站在古堡頂上,近處的老城和遠處的新城盡收眼底。</h3> <h3>哈馬馬特原是一個古老的漁港,現在在海邊依舊可以看到許多小漁船停泊在岸邊。</h3> <h3>老城內窄小的胡同彎彎曲曲,有的地段窄得只能由兩人擦肩而過,兩邊民居的大門卻很有特色。</h3> <h3>老城的阿拉伯市場很熱鬧,出售著當地生產的服裝、手工藝品、各種尺寸的地毯,大多都是在露天上擺攤,來此的游客川流不息。</h3> <h3>老城門前賣鮮花的這位阿拉伯人,竟對著我們叫賣起來。當得知我們來自中國,還一個勁地用英語說我熱愛中國。據導游介紹,目前到突尼斯旅游的中國人不多,即便是在突尼斯長期居住的也不足三百人,會用漢語做導游的更是寥寥無幾。但是,所到之處人們都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說著蹩腳的“你好”,感覺突尼斯人還是真誠友善的,一路如沐春風。</h3> <h3><b>突尼斯城</b> 我們行程的最后一站,先到市中心的勝利廣場轉了轉。廣場面積很大,也很壯觀,國家政府首腦機關、國防部大樓就座落于廣場一側,可惜想拉近距離拍照,卻被執勤士兵所阻止。廣場的另一側,是一所突尼斯大學,在我們去往麥地那老城的路上,正好碰見許多在校學生,他們很給面子,擺出各種姿勢隨意叫我們拍照。</h3> <h3><font color="#010101">坐落于博物館一側的突尼斯議會大廈,現場看建筑不大也不壯觀,如果不是導游告訴我們,誰也不會相信這就是突尼斯國家的最高議會機關。</font></h3> <h3><b>巴爾杜國家博物館</b> 坐落于突尼斯城西北郊巴爾杜廣場附近。資料顯示,博物館于1882年由部分王宮改建而成,為世界上僅次于開羅的收藏鑲嵌畫最豐富的博物館。鑲嵌畫首創于伊拉克兩河流域,以燒土、粘土塊、卵石、貝殼為材料,人們稱它是“洗不掉的壁畫”、“踩不爛的地毯”。這種永久性的圖畫由腓尼基人帶到北非,裝飾于迦太基的宮殿、神廟、浴池的墻壁和地面上。后來,迦太基的歷代統治者,突尼斯的阿拉伯人,繼承發展了這種工藝,將材料擴展到色石、碧玉、天青石、紅玉、瑪璃、珊瑚和有色玻璃,色彩越來越艷麗。迦太基的建筑物不復存在,但地面的一些鑲嵌畫卻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h3> <h3>博物館大門戒備森嚴,警衛人員對來此參觀者檢查很嚴,里外三層不放過你所攜帶的任何一件物品。這,主要是因為2015年3月博物館內發生了死亡20多人的恐襲事件。現今,已將遇襲國家的旗幟與人員名單豎立和鑲嵌在了博物館大廳的正面,以示紀念。突尼斯導游很有意思地告訴我們,虧得我們國家沒有石油,否則也將成為第二個利比亞,他說的也許有一定的道理。</h3> <h3>攜帶單反相機進入博物館,還要交1第納爾的照相費。博物館最出名的就是它收藏的突尼斯各地出土的各個時期的馬賽克壁畫,大氣精美,人物栩栩如生,每幅都有它的歷史故事。</h3> <h3><b>突尼斯麥地那老城 </b> 北非最為著名的老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便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這兒充滿了濃厚的阿拉伯風土氣息,建筑有拱形頂蓋,石塊鋪就的地面,店鋪一家挨一家,每條小巷集中一個行業,生產出售特定的商品,有的還保持著小作坊式的生產方式。小巷的地上和墻上,都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瑯滿目。人來人往,手工作坊的敲打聲和小商販的叫賣聲,隨處可聽,好是熱鬧。</h3> <h3>漫步在麥地那老城,不時能看到類似這樣的水煙館。來這兒的人,大部分是久居于此的阿拉伯男人們。看,吸上一口長長的水煙袋,煙霧立馬繚繞四周,大有騰云駕霧之感。他們用閑適的姿態,享受與講述著阿拉伯男人們綿長生活的故事。</h3> <h3><b>布爾吉巴大街 </b> 被稱為突尼斯的“香榭麗舍大道”。東西結合風格的建筑,是布爾吉巴大街靚麗的風景,街道兩端一頭連著美麗的突尼斯瀉湖,一頭連著阿拉伯麥地那老城,兩邊有林立的商店,最多的還是咖啡館,也是突尼斯人消磨時光經常去的地方。</h3> <h3>這是在我們居住的酒店,拍攝的突尼斯城街景一角,前景是布爾吉巴大街。</h3> <h3>來突尼斯之前,我們在摩洛哥所到之處當地百姓拒絕拍照,他們害怕照相會吸走人的魂魄,不論大人還是兒童,見到鏡頭不是低頭、手遮就是躲避,甚至對你說N0;在突尼斯則不同,街頭行人大多喜歡被拍,當你的鏡頭對準他時,立馬會給你擺出不同的“pose”與微笑。</h3> <h3>幾天的突尼斯遊程結束了,明天(4月15日)將乘機飛往意大利,取道威尼斯去往巴爾干(前南聯盟)的第一站:斯洛文尼亞。</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岚皋县| 武汉市| 江安县| 高碑店市| 孝义市| 祁阳县| 池州市| 双峰县| 乐亭县| 金寨县| 漳浦县| 昌乐县| 北海市| 庆阳市| 阳朔县| 乐至县| 东安县| 怀集县| 湄潭县| 崇阳县| 金乡县| 师宗县| 大理市| 镇坪县| 蕉岭县| 炎陵县| 无为县| 靖远县| 伊吾县| 图片| 普兰店市| 额尔古纳市| 稷山县| 呼图壁县| 泽库县| 独山县| 嘉禾县| 开封县| 合山市| 金山区|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