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的軍事性工程。長城始建于周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最早的關于長城的典故。
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筑、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中國明朝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 虎山 “虎山”為普29第四組第一枚,面值5分。
虎山長城位于距遼寧省丹東市20公里處,南臨中朝界河鴨綠江,隔江與朝鮮相望。虎山長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隸屬遼東鎮,主要是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擾而建。 老龍頭 “老龍頭”為普28第三枚,面值290分。
老龍頭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的渤海之濱。萬里長城猶如巨龍在此躍入大海劈波斬浪,構成了古代嚴密的海防要塞,因此被稱為“老龍頭”。老龍頭長城的修筑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全國唯一深入到海中的一段長城。 山海關 普28第二枚為山海關“天下第一關”城樓,面值230分;普29第四組第二枚為“天下第一關”城樓與角山長城,面值20分。 山海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是明萬里長城東部最重要的一座關隘,京師門戶,與居庸關、嘉峪關并稱“三大名關”。這里北依燕山,南臨渤海,是華北與東北的交通要沖,古人稱之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九門口 “九門口”為普29第三組第一枚,面值10分。
從山海關向北沿長城走15公里,就是著名的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坐落在河北省撫寧縣黃土營鄉與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李家鄉新臺子村交界處,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因其城橋下有九個瀉水城門而得名。瀉水門下的寬闊河床用1.2萬塊花崗巖條石鋪砌,形成規整的近7000平方米的石鋪河床,望去猶如一片石,所以又稱“一片石關”。“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黃崖關 “黃崖關”為普29第二組第一枚,面值30分。
黃崖關位于天津市薊縣城北30余公里,為薊鎮長城的重要關口。不僅地勢險要,而且景色極佳。因關城東側山崖的巖石多為黃褐色,每當夕陽映照,反射萬道金光,金碧輝煌,素有“晚照黃崖”之稱,由此得名“黃崖關” 金山嶺 “金山嶺”為普28第一枚,面值60分;普29第四組第三枚,面值40分。
金山嶺長城位于河北省灤平縣,全長10.5公里,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大將徐達主持修建。隆慶元年(1567年)抗倭名將薊鎮總兵戚繼光、薊遼總督譚綸續建、改建。由于戚繼光在山上修建了雄壯的敵樓——大金山樓和小金山樓,由此得名金山嶺長城。 古北口 過金山嶺長城向西,便是長城重鎮古北口。普29第一組中只有“古北口”這一枚郵票,面值50分。
古北口位于北京密云縣北部45公里處,原名“虎北口”。古北口長城是控制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中的長城要塞,素有“燕京門戶”之稱。 慕田峪 “慕田峪”為普29第四組第四枚,面值80分。
慕田峪長城位于北京市懷柔區境內,是現存萬里長城中保存得最好的地段之一。這里山巒起伏,林木蔥郁,萬里長城自東南而西北在叢山峻嶺之巔蜿蜒。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的軍事要沖,被稱為“危嶺雄關”。 黃花城 “黃花城”為普29第五組第一枚,面值60分。
黃花城位于北京市西北,每到仲夏時節,這里的屋宇村舍被淹沒在漫天的黃花之中,因而得名“黃花城”.黃花城關地處京師北門,東有慕田峪、古北口,西有居庸關、八達嶺,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居庸關 “居庸關”為普29第二組第三枚,面值150分。
居庸關位于北京城西北50多公里的昌平縣境內,是萬里長城最負盛名的關隘之一。相傳秦始皇修長城時“徙居庸徒”,即駐扎在此的都是強征來的民夫士卒,由此得名。 八達嶺 “八達嶺”為普29第二組第二枚,面值100分。
八達嶺位于北京市延慶縣,距市區70余公里,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北面的哨口,建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八達嶺長城地勢險峻,依山而建,是明長城中現今保存得最好、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
八達嶺長城是居庸關的前哨,南通北京,北往延慶,西去宣化、大同等地,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紫荊關 “紫荊關”為普29第二組第四枚,面值200分。
紫荊關位于河北省易縣西北45公里處,因關城居于紫荊嶺上而得名。紫荊關與居庸關、倒馬關,號稱“內三關”,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著名軍事要塞,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 娘子關 “娘子關”為普29第三組第二枚,面值300分。
娘子關位于山西省平定縣城東北40公里處,原名葦澤關,相傳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在此駐防,創建關城,由此得名。它是萬里長城在太行山上最重要的關隘,出入山西的咽喉,是京畿重鎮。 平型關 “平型關”為普29第四組第五枚,面值270分。
平型關位于山西省靈丘縣與繁峙縣交界處,古稱瓶形寨,后改為平型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明朝修筑的內長城自紫荊關一路向西,到達繁峙縣境內,經過平型嶺,在關嶺上修建關樓。這就是聞名中外的平型關。 得勝口 “得勝口”為普29第四組第六枚,面值320分。
得勝口位于山西大同城北約45公里,是外長城的重要隘口,自古為聯結晉北與內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由山西大同通往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國家級主要干線公路由此口通過。 雁門關 “雁門關”為普29第四組第七枚,面值440分。
雁門關位于山西省代縣城西北大約40華里,又名“西陘關”。著名的軍事重鎮雁門古塞就高踞在峻拔的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群峰挺拔、依山傍險,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相傳每年春天南雁北飛,到此盤旋半晌方可過關,故稱雁門關。
邊靖樓 “邊靖樓”為普29第三組第四枚,面值500分。
邊靖樓位于山西代縣,是代州城內一座雄偉的古建筑。此樓坐北朝南,俗稱鼓樓,又名譙樓。邊靖樓為當時指揮作戰,了望敵情,擊鼓聯絡之所,取邊塞安靖之意而名,意為守衛北邊使之安寧。 偏關 “偏關”為普29第三組第三枚,面值420分。
偏關位于山西省偏關縣黃河邊,它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外三關”,是外三關中最西邊的一座。因關城東仰西伏,狀如人首之偏,故稱為偏頭關,后來人們習慣簡稱為偏關。早在戰國時期,這里就是趙武靈王破林胡的戰場. 鎮北口 “鎮北口”為普29第四組第八枚,面值540分。
郵票主圖所展示的鎮北臺,位于陜西省最北部榆林古鎮的紅山最高處,東西有長城相連,踞險臨下,控榆林南北往來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是明長城的重要關隘,是萬里長城上規模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筑之一,素有“萬里長城第一臺”之稱。
花馬池 “花馬池”為普29第五組第二枚,面值10元。但實際上郵票圖案應為“花馬池城”所在的長城。
“花馬池”與“花馬池城”是兩個概念?!盎R池”是位于陜西定邊縣的一個湖泊,以盛產食鹽而著名;“花馬池城”則是花馬池西面位于寧夏東部鹽池縣的明代古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曾在花馬池修筑鹽場堡及長城,但今已大部坍塌或被沙漠流沙侵襲掩埋。
三關口 “三關口”為普29第五組第三枚,面值20元。
三關口舊稱赤木口,位于寧夏銀川市西面永寧縣與內蒙古交界處,是從阿拉善高原進入寧夏平原的必經之地,是賀蘭山諸隘口中最重要的一處,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因自賀蘭山口從東向西用三道城墻將隘口隔斷堵塞,被稱作頭道關、二道關、三道關,關城中間設有關門,“三關口”之名即由此而來。尤其第三道關,兩山相夾,中為一線天,仰望山峰巍峨,下視谷底險峻,地形十分險要?,F今從銀川通往阿拉善盟首府巴彥浩特的公路,即從三關口中通過。 嘉峪關 “嘉峪關”為普29第五組第四枚,面值50元。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的西北部。萬里長城自山西省往西,過陜西,走寧夏,穿越大沙漠,盤桓賀蘭山,綿延數千里,沿甘肅省境內的河西走廊,直抵嘉峪關。它是明長城西端最后一座關城,緊扼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它也是長城沿線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關城。 愛我中華 護我長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祥云县|
准格尔旗|
乐平市|
台东市|
麻栗坡县|
高陵县|
长春市|
兴义市|
泰州市|
北海市|
乌拉特后旗|
湖南省|
辉南县|
寿光市|
郁南县|
潞西市|
若尔盖县|
峨山|
门头沟区|
如东县|
沂源县|
邻水|
万州区|
麟游县|
儋州市|
白水县|
平利县|
阿勒泰市|
石柱|
皋兰县|
吴川市|
昌乐县|
长治市|
马公市|
丽江市|
清远市|
海门市|
新疆|
赣榆县|
荃湾区|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