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闊別74年的李家灣,我回來了!

楊繼云

<h3>  在父親過90歲生日之際,我想在今年,完成他的兩個心愿。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他多次提到在五峰讀的初中,并且是在那里投筆從戎的。長陽的人為什么到五峰讀初中?為什么在那里投筆從戎?初一想來,確實費解,也沒有過細去尋思追究,但父親時不時地總在提它,所以,完成他的第一個心愿,就是和他一起到那里看看,了解一下他在那里生活的點點滴滴。那個地方就是五峰縣蒿坪鎮王家坪村,小地名叫李家灣,抗戰時期在那里興辦的湖北省立五峰初級中學原址。</h3><h3> 有了這個想法,我就和同學向妍聯系,因為她的父親也在那里讀過書,想約她的父親一起到那里走走,兩位老人在一起一定會有更多的話要說,有更多的問題要問,共同回憶那青春年少的時光,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可惜,她父親因急于想看看剛出世的兩個重孫女,不能同行。</h3><h3> 4月29曰,參加父親的《新韻絕式竹枝詞》首發式后,看到父親身體狀況還好,就和他相約,五一到李家灣看看。</h3> <h3>  5月1日清晨,把父親接上車,約上弟弟楊繼紅,沿242省道出發了。</h3><h3> 一路春風,過磨市,到龍五一級路暫停,留個影。</h3> <h3>  到五眼泉后進入陸漁一級道,平坦的4車道展現在眼前,加大油門向前駛去……</h3> <h3>  過聶家河,到潘家灣土家風情園稍事停留。潘家灣鄉是宜都市唯一的土家鄉,"長陽人〃發現者陳明治老師的老家就在這里。</h3> <h3>  在路上,我接通了向妍的電話,她的父親就在她身邊,我父親問起當年漁關的同學吳華的近況,她父親說,前幾年己經去世,又問起了肖永福同學的近況,他父親說,已遷入外地,近況不明。</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親坐在車上,興致很高,談起了當年往事……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41年在資丘資泉鄉中心小學畢業后,為了繼續求學,爺爺到處打聽、尋找,哪里有中學可以送我繼續學習。當時只有考取宜昌市境內湖北省立五峰初級中學(是唯一的一所初中,)才能繼續學習。當年和我一起參加考試的有幾百人考這個學校,我還是考取的備取生。從我家蔡莊坪出發需要兩天的路程,頭天經巴山、馬連到鴨子口再乘船過河,到都鎮灣住一宿;第二天經曉溪、灰溪、孫家榜、九里坪,再到必經之地水田子、只走幾里路后,就到了學校李家灣。從42年(14歲)秋在那讀初中一年級到44年(16歲)冬離開,我在那讀了兩年半,初中還差半年因從軍就提前離開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當時抗日戰爭形勢比較嚴峻,日軍已打入貴州的獨山,宜昌早就淪陷。政府號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我響應號召,毅然從軍。考取兵后,學校放了幾天假,要同學回家整理一下,再回學校集中,再到五峰城。當時除了學生從軍外,還有社會上從軍的人員,到五峰縣城集中后,由縣政府派人送到部隊。因為我多玩了幾天,回到學校后,從軍的同學,學校開了歡送會,都已經走了(其中就有麻池的宗代玉)。校長劉鵬博跟我說,你只有一個人了,就留在學校繼續學習吧!但是我想,既然考取了,還是去吧!去的路程又不遠。就婉言謝絕了。這樣,學校為我一個人戴上了紅花,舉行了歡送會,為我送行。當時我感到參軍無尚光榮。離開學校后,我經夜壺埫、橋溝、漁洋關、長樂坪,在五峰縣城就趕上了從軍的同學。過了幾天,從軍人員就離開了五峰,經界嶺、城五河、西灣,蔡莊坪(幾個同學還在我家吃了一餐飯)到達資丘,縣長吳雨桐舉行宴會招待了我們。隨后,我們在下碼頭乘木船順江而下,直達津洋口,再經高家堰抵達秭歸的茅坪鎮,幾天之后乘民康輪溯江西上,經巴東、巫山、奉節到達萬縣分水場,編入青年軍204師612團三營機槍連,從此開始了一年半的軍旅生活。</font></h3> <h3>  到達漁關后,陳俊同學已等候我們多時了,因他一直在五峰工作,又是本鄉本土人,情況比較熟悉,所以,特請他領著我們完成李家灣之行。上車后繼續向李家灣駛去……</h3> <h3>  到漁洋關水泥廠了,停下來留個影。這個廠開始建在漁洋關鎮,經第四次遷址才到這個地方。</h3> <h3> 到達長陽、漁洋關、蒿坪分叉點,該地名叫橋溝。</h3> <h3>  橋溝的地名由此橋而生。基礎結構是石拱橋,上面部份是在石拱撟基礎上新增加的路面。此橋至少也有一百多年歷史了。</h3> <h3>  74年前的小路依稀可辨,留下著無盡的回味……</h3> <h3>  在橋溝旁的村民家中坐一坐,和他們拉拉家常,了解一下橋溝歷史的變遷。</h3> <h3>  陳俊同學和父親合影留念。</h3> <h3>  交流什么?</h3> <h3>  小路從山坳下來。</h3> <h3>  到了陳俊的老家,她的妹妹現居住在此,熱情地接待了我們。</h3> <h3><font color="#010101">  門口有棵櫻桃樹,上面結滿了果實。</font></h3> <h3>  小朋友上樹摘櫻桃招待我們。</h3> <h3>  看到就想吃。</h3> <h3>  和同學留影。</h3> <h3>  弟在櫻桃樹旁。</h3> <h3>  在陳俊妹妹的招待下,我們吃著香噴噴的農家飯。</h3><h3><br></h3> <h3>  稍作休息,就上李家灣</h3> <h3>  由于歷史的變遷,當年的校址難于辨認</h3> <h3>  父親坐在車上,仔細辨認著當年的痕跡。</h3> <h3>  哪知,還是跑過了頭。問了一下路邊84歲的老人才知道。</h3><h3> 下車和老人談起了當年學校的那些人,周常昭(備取生,學校老板的孫子,和父親同班),筲箕埫的周剛山(曾是五峰縣文教局長,老人指著前面,他已去逝,就埋在公路邊),周訓會(現居住在長陽,李家灣人,老人一指,那就是她的老屋),老人知道情況,一一作了答復。如果走錯路后繼續往前走,就到了長陽的水田子。</h3> <h3>  周圍干農活的村民,知道我父親90歲并對當地的情況有所熟悉,一下子都圍上來了,爭相和父親拉家常,介紹當地的情況,并祝福父親身體健康!要求在一起合個影。</h3> <h3>  和村民交談</h3> <h3>  通過村民的介紹,父親對當年的地貌對上了號,折回時,一一道出地名,說著在當年在此發生的一些細微之事……</h3> <p class="ql-block">  很難獲得的當年校舍的舊貌。</p> <h3>  全變了,當年的校址就在此地,可惜面目全非。昔日9個丹池的老房子不見蹤影,代替的是新建的三棟新農房。</h3> <h3>  舊址全景</h3> <h3>  還留下斷垣頹壁,殘磚剩瓦。</h3> <h3>  石磨。</h3> <h3>  磉墩。</h3> <h3>  接近一個世紀的磚隨意的鋪在地上,其強度遠遠高于現代磚。到底是工藝的失傳?還是時代的倒退?無從查知。</h3> <h3>  還有丹池屋前的干砌石墻。</h3> <h3>  當年的墻基石已作了新建房子的臺階。</h3> <h3>  當年建這個房子的主人是個姓周的大戶人家,能建這么大的房子也可說是富甲一方吧,據說那個時期湖南、湖北兩地均知此地。抗日戰爭時期,國人大撤退,方園幾百里,為什么不到五峰縣城、漁洋關,或其它別的什么地方,而選在這個地方辦學,可見當時這個房子面積之大,條件之好!是其它地方不可比的。</h3> <h3>  父親回憶說"遠處坎上為九個丹池屋,占地三、四千個平方,我在這讀書時住有三、四百人,分別來自宜昌市各縣、湖南桑植、龍山的學生,屋內設有圖書館、大禮堂,教室寢室若干,還設有食堂,吃飯時都到大禮堂,八人圍一圈,圈當中放一盆懶豆腐進餐,不準帶私菜。規定相當嚴格。遇到星期六、星期天,就到附近農家里弄點好吃的,打餐牙祭。燒的柴是學生在山上搬的。因是抗日戰爭時期,各地老師都逃難來到此地,各科老師都是來自淪陷區的優秀老師,學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師資力量配備相當齊整,在這讀書的學生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盡管生活不好,但老師認真,學生勤奮。魯重之、高映華,均出自于本校。由于學校的人數增多,老師多住于農戶家,我的英語老師柳啟明、體育老師許鴻煊就沒有住在學校。</h3><h3> 坎下平田部分為體育場,設有藍球場、跳高、跳遠、單雙杠場地。為建體育場地,我們還到柴埠溪背過砂。</h3><h3> 坎上部份為學校本部,離學校左邊100米左右,整修的一棟兩層樓房為學校二分部,一層是兩個教室,設甲、乙兩班,我分到乙班學習,樓上是寢室。音樂老師裴如春,軍訓陶老師都住在樓下。</h3> <h3>  二分部舊址。</h3> <h3>  父親說:使我最難忘的是躲避日寇炮火的事,在日本兵打來后,我們幾次撤離,分別撤到過灣潭、水浕司茶廠、長樂坪,一旦住下來,就在那里就地上課。</h3> <p class="ql-block">  74年過去了,面對湖北省立五峰初級中學舊址,我父親感慨頗多,江山依就,物去人非,當年和自己一起在這里學習的同學,絕大多數均已作古,睹物思人,思緒萬千。更可惜的是,學校未毀于戰火,未毀于土改,未毀于大躍進,未毀于文革,而毀于80年代末期,真令人扼腕嘆息啊!再過多年后,有誰知道,曾經在抗日時期,這里是一所紅紅火火,書聲朗朗的初中名校呢!</p><p class="ql-block"> 就在準備離開時,居住在這里的村民向我們介紹,前一個星期,有幾個人也來這里代表他們父輩,瞻仰他們父輩曾經學習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可惜這個地方沒保護好,如果重建再現當年的宏偉校舍,不知要花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啊!</p> <h3>  返程途中,我們經漁洋關、宜都,又到長江邊玩了一會,看著長江之水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想起了明朝楊慎的那首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h3><h3><br></h3><h3><br></h3><h3>最后特別感謝陳俊同學的全程陪同!</h3><h3>特別感謝向妍同學提供的相關信息!</h3><h3>特別感謝向妍同學父親提供的相關信息,祝他老人家福體安康!</h3> <h3> 5月9日接向妍發來縣志影印件,縣志記載該學校文字為:</h3><h3> 省立五峰初中 1941年9月創辦。校址蒿坪李家灣周家屋場。校長劉鵬摶,武昌人,國立中央大學畢業。初招四班,翌年,增至6班,297人,為推行國民教育,曾附設簡師班。該校教師學生大多來自外省、外縣。條件艱苦。校長言傳身教,常深入教室、寢室,發現與校規相悖者,即令科任教師補課。歷時四年半,校風嚴明,成績斐然。成為后來創辦縣立初級中學之楷模。</h3><h3> 其記載和我父親記憶基本一致。</h3>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1日五峰的陳俊同學發來了這篇文章,使我又想起了前幾年寫的這篇游記,深有感觸。</p> <p class="ql-block">學生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畢業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在五峰檔案管留存的同學錄</p><p class="ql-block">《湖北省立五峰初中同學錄》序</p><p class="ql-block"> 校長 劉鵬摶</p><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年(1941年)春,奉令籌辦省立五峰初中。四月,馳抵縣境,即覓定李家灣為校址,著手籌備。顧因地處荒僻、交通梗阻、物質缺乏,工作之推進時生困難,幸賴地方政府及熱心教育人士多方協助,得于秋八月正式成立,緬懷艱難,倍增感念,爰于此敬致謝忱。</p><p class="ql-block">時光荏苒,瞬屆三年。第一期同學且已于去夏畢業離校,當時雖曾有同學錄之編訂,然以寇軍西犯未及付梓。頃第二屆同學又將卒業以去,則同學錄之編印誠不容再緩。謹于編竣付梓之前為綴數語,用志余期望勗勉之誠!</p><p class="ql-block">本校同學計八班四百人,籍五長者十之七,若宜都、松滋、枝江、宜昌等縣僅十之三。使無本校之設立,則勢須跋涉遠道以求學,甚或因環境之阻礙而廢讀,不便孰甚。今政府于財政困難之中,仍本計劃教育之原則,予同學以公費待遇,使得安心誦讀,無跋涉之苦、凍餒之虞,諸同學宜如何奮勉以仰副國家培植人材之至意!</p><p class="ql-block">敵寇猖橫,滅絕人道,去年鄂西會戰燒殺淫掠之慘乃同學所身經目擊者,痛定思痛,更宜堅敵愾同仇之義,奮厲直前以衛我國家與民族。</p><p class="ql-block">七年苦戰已奠勝利不拔之基,然最后勝利之來臨猶待吾人最后之努力。所望畢業同學益加邁進,充實智力以備國家大用,在校同學更宜急起直追,期于抗建大業中有所樹立,是則余之所厚望也。</p><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三年夏</p><p class="ql-block">劉鵬摶謹識</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教職員工各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市| 长沙市| 洛扎县| 鹿泉市| 麻栗坡县| 安义县| 宁晋县| 花垣县| 浙江省| 松潘县| 宜兰市| 镇雄县| 手游| 屏东县| 浠水县| 岫岩| 通化市| 从化市| 原阳县| 汝阳县| 浠水县| 夏津县| 井冈山市| 十堰市| 蒲江县| 夹江县| 罗甸县| 新竹县| 江孜县| 仁化县| 监利县| 法库县| 安平县| 五峰| 施秉县| 垫江县| 麻城市| 桦南县| 普兰店市| 伊川县| 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