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紀念父親

繼紅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我在山西陵川王莽嶺拍的。站在高高的山巔,環顧四周,這就是陵川?!父親當年逃荒至此參軍的地方。他當年住在哪個村子?哪個土屋?我一無所知。望著巍巍太行,聽著松濤陣陣,多想再親耳聆聽父親講自己的故事,可我又去哪尋找我敬愛的父親?只能把心中的思念用下面的這些小碎片連接起來。</p> <p class="ql-block"> 《參軍》</p><p class="ql-block"> 父親出生在河南沁陽,年月日不詳,親戚們有說1930年有說1931年。那年月父親經歷了“水旱蝗湯”,親人離散,天天在生死線上掙扎。三歲沒媽,爸爸被日本人抓走做勞工,哥哥偷跑上山當了八路(后來才知道是靳鐘伯伯帶走的)。8歲的他獨自在家靠給別人干活,要飯,撿大雁屎吃,自己養活自己。1938年的某一天,來了一隊八路軍,待人和氣,還給他東西吃,他就非要跟人家走,八路軍勸不了他,只好把他放在馬背上帶他行軍,走著走著碰到了被放回來的爺爺。爺倆抱頭痛哭,爺爺不想讓他走,他一見爺爺也不想走了,八路軍本來就嫌他太小不想要他,這一次參軍只有幾天就回來了。第二次是伯伯托人帶話“當八路了,在山西陵川”,爺爺覺得在家也活不下去了不如去山西找伯伯吧,等他們逃到山西陵川,伯伯的部隊又開跋了。沒見著伯伯,但是做為軍屬的他們得到了安置,有房住,有小米吃。這時父親第二次要求當兵,部隊還是嫌他小不要他,后來讓他在太行四分區司令部吹號。他說:“硬是又讓我等了二年,1946年年底才對我說過了年就帶你走”。這一走就走過了黃河,走過了長江,走到了朝鮮,再也沒見過爺爺。爺爺在1951年因患痢疾去世了,那時候缺醫少藥,那時候他兩個兒子都在遠方“保家衛國”。</p> <p>  這是爺爺留下的唯一的一張照片。爸爸剛當兵的時候也有一張照片,穿著八路軍服,打著綁腿,扛著長搶,一臉懵懂,就是個小土孩兒。土的呀!都不是土包子是土坷垃,用現在的話說可傻了。當時我一笑,爸爸也不好意思的笑了,隨手就把照片撕了。現在我后.悔.死.了!不過也就是通過這張照片,我才理解了為什么日本鬼子管八路軍叫“土八路”。</p> <p class="ql-block"> 《一張立功證》</p><p class="ql-block"> 這是父親在淮海戰役的立功證書。證書上的名字是“張小五”,對的,沒錯,是他。</p><p class="ql-block"> 父親出身貧苦,小時候一天學也沒上過,不認字也不會寫字。張學武的“學"被有口音的首長讀成xiao(二聲),他年齡又小,就成了“張小五”了。所以在渡江戰役之前,大家都以為他叫“張小五”,立功證書上當然也是“張小五”了。</p><p class="ql-block"> 淮海戰役異常艱苦殘酷,傷亡巨大,攻打小張莊一戰父親所在的九縱二十七旅七十九團三營九連擔任突擊隊,戰斗結束只剩連他在內四人,其余全部犧牲。這一時期部隊開小差逃跑的人很多,有個首長曾悄悄對他說:“小五,你也走吧,給你家留條根”。父親說我不走,回家餓死,在這戰死,還光榮呢。</p> <h3><font color="#010101">  頒發證書的政委田耕在1949年11月廣西戰役中胸部中彈犧牲。</font></h3> <p class="ql-block"> 團長任應伯伯(解放后任貴州軍區司令)1985年因病去逝。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父親負傷后回國養傷,傷好后正要二次入朝時碰到了當時已是四十五師參謀長的任應伯伯。不知是老領導心疼老部下,還是真的工作需要,他說“小五文化水平低,別去朝鮮了,去上學吧!”就這樣父親于1951年8月在十五軍政治部做了四個月的干事,于1952年元月去長春成了“空軍第一予科總隊”的學員。從此離開了他的老部隊,離開了他多年生死與共的首長和戰友……我常想如果當年沒碰到任應伯伯,父親可能在后來的上甘嶺戰役中也血灑彊場了。</p> <h3> 《一首打油詩》</h3><h3> 這首打油詩是父親寫的,根據紙張、印刷、內容、參考四十五師師史記載的相關活動,我判斷應該寫于1949.10.1號前后。此時,開國大典的禮炮隆隆作響,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廣東戰役打響,新聞電影制片廠攝影組和記者隨行。</h3><h3> 父親太了不起了!一天學沒上過,居然寫出了這樣的打油詩。他學文化是在行軍打仗的間隙,一有空就讓別人給他寫個字,他就拿個樹枝在地上畫。后來自己做本子,他發現新戰士入伍佩戴過的紅花,經露水打濕后就變白了,他把這些紙做的紅花撫平涼干做成本子。日積月累,渡江戰役之前,1949.1.15一一3.5號部隊在河南周口地區整訓。他親手給家鄉的爺爺寫了信,而且還收到了爺爺的回信。戰友們一看沸騰了!“小五認字了”!“小五會寫信了”!“你幫我也寫一封唄”!。他曾笑著跟我說過一個囧事,有一次他跟一個叫鐵蛋的戰友在地上玩石子,首長看見了就吼:“小五,看你寫的字跟鱉爬的一樣,還玩呢”!他說他羞的呀!地上有個縫都想鉆進去,哈哈。看了這個打油詩,難怪部隊后來給他的文化評語是“相當于高小畢業”。后來父親分別上了二年航校,1952.1——1952.9.空軍第一予科總隊。1952.9——1953.12空軍第九航校。這應該是他第一次坐在教室讀書吧!</h3><div><br></div><div><br></div> <h3>父親(前排左一)和航校同學的合影。</h3> <h3>這張照片沒有日期和文字說明,不知是入朝前還是入朝后。</h3> <h3>父親的畢業證。</h3> <h3> 《一本書》</h3><div> 這本書是1951年7月中國抗美援朝黑龍江省分會印制的,書名《在祖國的懷抱中》,書中記錄的是回國養傷的志愿軍在黑龍江各地做報告的盛況,里邊有我的父親張學武。十五軍四十五師入朝后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1.4.22——6.7),父親就是在這次戰役的某次戰斗中負了傷。聽他說傷在頭部,血順著脖子、衣服留到膠鞋里,一走路一嘰咕。天黑衛生員摸黑包扎,傷在左邊包在右邊。坐炮車回國治療,路上翻車又壓了他的腿,一條腿腫的像木頭一樣,困在山洞里,沒有食物,每天每人靠六片香腸維持。傷好后受邀參加休養員宣傳團赴黑龍江各地做報告,宣傳“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及前方戰士的英勇事跡。</div> <h3>前排右邊第五個是我父親。</h3> <h3>團員第五行第二個是我父親的名字。</h3> <h3>當地中學生寫給父親的信。</h3> <h3>這個筆記本滿滿的記錄了做報告時群眾的熱情。</h3> <h3> 《一封信》</h3><h3> 這封信距今已經六十六年了,父親在世時曾說過它的來歷:這是他一個戰友入朝時寫給他的信,后來戰友犧牲了,部隊在整理遺物時將這封未寄出的信另加一封公函一并寄給了父親。公函是問父親知道不知道這位戰友的藉貫,父親說他也不知道。戰爭年代的減員、補充和流動是非常大的,來不及熟悉就分開了。從此這封戰友的遺書就一直跟在父親的身邊,部隊的轉場換防是家常便飯,父親從未丟棄,保存了四十年,直至離世。</h3> <h3> 原信封和部隊的問詢函已丟失。</h3><div> “<font color="#ed2308">遠隔百里……只能給你去信,不易接到你的回信</font><font color="#010101">”。</font>1952.1——1952.9,我父親在長春、空軍第一予科總隊學習,所以地址相對固定。</div><div> “<font color="#ed2308">內丘</font>”,河北邢臺市。十五軍四十五師在解放戰爭中,完成川黔滇剿匪任務后于1951.1月在河北沙河地區整訓,3.19號出發丹東,29號東渡鴨綠江入朝作戰。</div><div><br></div> <h3>“<font color="#ed2308">安東</font>”,即今天的丹東。</h3> <h3>  “<font color="#ed2308">我這次回前線,不一定回原來單位一三三團……</font>”。“回前線”說明是二次入朝。四十五師下轄一三三團,一三四團,一三五團。著名的戰斗英雄黃繼光就是一三五團的。</h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反學習,思想建設</span>”。“三反運動”在全國展開是1951年年底,部隊根據軍黨委指示,從1952.1——3月底開展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群眾運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8.11</span>”。落款日期沒寫年,我根據信的內容,查看了父親的履歷和十五軍四十五師的師史,判斷此信寫于1952年。</p> <p class="ql-block">  四十五師師史,戰爭年代的殘酷可見一斑,有些烈士連名字都沒有,別說藉貫了。該表按豎行的順序是:部別,職別,姓名,年齡,籍貫,入伍,何時何地犧牲。</p> <p class="ql-block"> 《獎章》</p><p class="ql-block"> 獎章記錄了父親的足跡,雙腳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解放華北》,《淮海戰役》,《渡江勝利》,《解放華中南》,《解放西南》,《抗美援朝紀念》。從太行山上下來,黃河北打到長江南,先后轉戰豫西,兩克洛陽,解放鄭州,血戰淮海,渡江作戰,千里追擊,征戰兩廣,進軍大西南,剿匪滇黔川,抗美援朝。不是行軍就是打仗,歷盡千辛萬苦,飽嘗戰火硝煙。寫到這淚濕,這一代人太不容易了!聽父親說冬天涉水過河,誰都害怕冷,指導員先下,走到河中心時連長大喊:“同志們!指導員把水給我們暖熱了,我們下去吧”!大家就呼咚呼咚的下河了。一天一百多里的行軍是家常便飯,能走著走著就睡著了。有一次沖鋒他埋伏在墻根底下,沖鋒號一響他跳墻就跑,沒想到土墻那邊是個茅坑……獎章記錄了父親從一字不識的農家子弟到空軍獨立第一團政委的歷程。</p> <p class="ql-block"> 《哥倆重逢》</p><p class="ql-block"> 伯伯和爸爸分別于1938年,重逢于1968年。解放后他們倆都往家鄉寫信這才聯系上。伯伯抗美援朝后轉海軍在南海一帶,爸爸是空軍經常換防。工作,學習,任務,形勢,運動,他們身不由己一直沒有見面,但保持通迅聯系。1968年毛主席接見海陸空三軍團以上干部代表,他們都去北京了。這種事當時是保密的,還有紀律:開會前不許跟外界聯系,不許串兵種,不許打電話……大會一結束,爸爸往空軍總機跑,伯伯往海軍總機跑。爸爸找海軍的張學文,伯伯找空軍的張學武,就聽兩邊接線員的聲音:“海軍的張學文找空軍的張學武……對對對!就是空軍的張學武找海軍的張學文……”哥倆終于見面了,這件事被記者寫成了“大會花絮”登在當時的大會簡報上,還破例給他倆安排了一個房間住。倆人一夜未眠,述說著自伯伯走后家里的狀況及各自的生活經歷,說說哭哭。伯伯比爸爸大六,七歲,像個父親一樣疼他,領著他吃好吃的,吃沒吃過的。爸爸說伯伯吃著吃著就忘了,桌底下把鞋踢掉……服務員過來說:“首長,請把鞋穿好”。</p><p class="ql-block"> 我的伯伯是世界上最好的哥哥,是世界上最好的伯伯,沒有第二。</p> <p class="ql-block">  翻看父親的遺物常常淚流滿面,想著他生前的音容笑貌有時竟忍不住失聲痛哭。我擔心等我們百年之后這些遺物會不會被當成破爛被人遺忘丟棄,所以我把它們拍下來寫出來保存下來,至少讓我們的后代知道這些東西的來龍去脈,知道曾經有這么一位爺爺。</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寫完《紀念父親》之后發現的。我想把家里的老照片都掃描進電腦,就把裝著爸爸媽媽結婚照的大相框給打開了,打開后發現結婚照的背面還藏著一張照片,一看是毛主席的。我就奇怪了毛主席的照片藏這兒干嗎呢?看了底下的字“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他的親密戰友……”我明白了,爸爸見過毛主席,這是他最光榮最幸福的時刻。但1971年“9.13”以后這張照片就不能示人了,他肯定是舍不得銷毀就藏這了,藏著藏著自己也忘了,再也沒拿出來過,現在居然被我發現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务川| 长海县| 泰州市| 鹤峰县| 特克斯县| 枣强县| 思茅市| 吉隆县| 屏东市| 乐至县| 日照市| 拜泉县| 浑源县| 新疆| 南澳县| 美姑县| 屯昌县| 普格县| 苗栗县| 奎屯市| 毕节市| 揭东县| 荔浦县| 宜城市| 石台县| 临猗县| 桑日县| 洱源县| 红安县| 吉林省| 韩城市| 大冶市| 南皮县| 房产| 元阳县| 玛曲县| 麻城市| 合水县| 监利县| 伊宁市| 化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