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重歸故里之鄯善篇

故鄉的云霞

<p class="ql-block">  新疆鄯善,空軍第八航空學校第四訓練團駐地,我生活過的地方。二零一七年八一,借助八校子弟學校建校五十周年的契機,我和兄嫂回到了闊別幾十年的鄯善。那曾經給我留下美好記憶的四團,再次在我的記憶長河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下面的文字和圖片,是從新疆回來后整理給《難忘的記憶》的稿件,今天做成美篇,編入“重歸故里”系列,留作紀念!</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0月,原空軍第五航空學校第一訓練團根據上級命令整建制歸屬空軍第八航空學校,編為八航校第四訓練團,也就是在那時,我們全家隨父親所在部隊一起從甘肅酒泉遷移至新疆鄯善,在鄯善度過了我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從此,新疆在我的心目中如同故鄉一般,無論離開了多長時間、多遠的距離,那里對于我來說一直都有家的親切和溫暖,讓我思念眷戀不已!</p><p class="ql-block"> 再次踏上鄯善這片熱土已經是離開鄯善36年了。36年來,不知多少次夢回鄯善,鄯善始終讓我魂牽夢縈。當我們的車子徐徐駛入縣城時,我的心中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呼喊:“鄯善,我們回來了!四團,我們來看你了!”</p><p class="ql-block"> 36年的光陰,鄯善縣發生了很大變化。小學就讀的鄯善縣園藝場子弟學校已經更名為雙水磨學校,據說現在是鄯善縣重點學校,有很多學子慕名而來;中學就讀的鄯善縣第二中學,平房教室變成了整齊的教學樓,舒適而壯觀;常去玩耍的沙山被建設成了沙漠公園,游客絡繹不絕;以前荒無人煙的空地上蓋起了樓房修建了公路……一切的一切即陌生又熟悉,別有一番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父母戰斗工作過的,我們生活過的八航校四團駐地,位于天山以南45公里處的戈壁沙灘上,離鄯善縣城十幾公里。西面是火焰山,南面是庫木塔格沙漠。那里冬天寒冷夏天炎熱,天氣干燥風沙很大,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當年,我們的父輩們就是在那里戰嚴寒,斗酷暑,抗沙暴,不畏艱難困苦,不計個人得失,勇往直前,為空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殲擊機飛行員,為祖國的國防建設做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 這次,我和兄長帶著父母的期盼和囑托,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重返故里。還未走進軍營,視線已經模糊。淚眼中的軍營,雖然很多房屋和設施已經破舊不堪,酸楚之中卻依舊感到溫暖和溫馨。小時候常去摸魚的小河溝,東邊操場上踢毽子、打沙包、跳皮筋等各種游戲,雞窩前偷偷地抓公雞拔雞毛,菜窖里面躲迷藏,大禮堂里觀看文藝演出,露天電影院里搬著小板凳占 座位,游泳池中一個個一次次地嗆水但不服輸自學游泳的小身軀,冰棍房前提著保溫壺翹著小腳排隊等待買冰棍,旋梯上、蕩木上孩子們的歡快笑聲,鍋爐房旁手提小籃子拿著小耙子撿煤核的小身影,飛行大隊每年的春節聯歡會上,孩子們猜謎語領獎品的熱鬧場面等等兒時情景,隨著我們的腳步,再一次浮現眼前,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和兄長如同回到了少年時代,拿著手機和相機沿著小時候的足跡,流連忘返于這一片熟悉又親切的軍營之中,以至于手機用到內存滿格電池沒電。在這一路的回憶過程中,始終有兩個三至四歲的孩子好奇地跟著我們,走過某處房屋時,院子里傳來了狗叫聲,家屬院后面一片綠油油的葡萄園和結滿果實的大棗樹核桃樹,這一切都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機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這個我們生活過的,給我們留下美好記憶的軍營雖然破舊荒蕪了,但還是有人會不忍離去,始終堅守在這里。還是有人會懷念這里,即便是離開了幾十年,依然惦記著回來看看。我想,這應該就是八航校四團精神的魅力所在吧!</p> <h3><font color="#010101">  到家門口了,那幾個門柱似親人的臂膀緊緊擁抱著遠方歸來的游子。</font></h3> <h3>  團司令部、政治處。父親在這里工作過。那時,父親總是很忙,休息日經常加班。我們小孩子有時就會出現在這棟房子前,有意無意地尋找自己父親的身影。</h3> <h3>  媽媽是幼兒園老師,可她的女兒經常從這里逃學,幼兒園是我當時最不喜歡待的地方,現在,雖然時隔幾十年,雖然已經人去屋空破舊不堪,但再次看到它卻倍感親切,仿佛還置身于窗戶之下的那個幼兒園當時唯一的一個大型玩具——轉椅之中。</h3> <p class="ql-block">  對面是大禮堂。當年觀看話劇《于無聲處》、電影《劉三姐》時的盛況還猶在眼前。 每當有上級文藝團體來慰問演出時,或者有新電影放映時,大禮堂一次坐不下那么多的人,部隊就會組織分批次觀看,大禮堂的門口就會有官兵們把守著。家屬孩子們多數時候是被安排在第二批觀看,于是,在第一批組織官兵們觀看時,小孩子們就會在大禮堂的門口轉來轉去,伺機混進場去,幸運的時候就可以混進去。混進去的小伙伴,一邊暗自興奮地一邊提心吊膽的躲在角落里觀看著,生怕被糾察叔叔們發現給趕出大禮堂。混進去的時候,電影往往都已經放映過半,斷斷續續的故事情節一樣看的津津有味,并不影響孩子們的熱情。</p> <p>  當年我們來到鄯善時就如照片上的兒童一般大小。看到他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代。當時,我們手上的玩具除了萬花筒、溜溜球等極少數玩具是家長們花錢買的以外,其它的玩具如:毽子、沙包、冰車、嘎嘎、彈弓、陀螺等等幾乎都是自己做的,就連手腕上的“手表”也都是自己用鋼筆畫上去的。 特別是制作毽子時,需要公雞毛做輔料,于是,大院里經常可以看到女孩子們圍追堵截大公雞的場面……</p> <p class="ql-block">  那個有門板的房屋就是當年我們的家。在那里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當年,在每家每戶門口的西邊,都用土坯蓋了一個廚房,每家每戶也都有一個院墻很矮的小院子,院子前面都蓋有一個雞窩,雞窩旁邊還挖了一個菜窖,和菜窖并排的是兔子窩,兩排房子之間壘了圍墻,大院子套著小院子。我們就房前屋后的玩著捉迷藏、跳格子等游戲,捉迷藏時,雞窩后面、菜窖里面、窗臺上面都是我們躲藏的首選地方,平日里怕黑怕蟲怕高的女孩子們這個時候都忘記了害怕,藏在黑黑的角落里興奮地警覺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跳格子時,一根木棍隨便在地上一畫,大地瞬間就變成了孩子們的玩具;學著電影里的情節,扮演著李鐵梅、吳瓊華和江姐等英雄人物,‘老虎凳、辣椒水’等輪番上場,每一個人都大義凜然、堅強不屈,高喊著‘共產黨萬歲’,興致盎然的進行著‘好人抓壞蛋’;房門口的臺階上抓石子,房山頭邊墻根下面翻倒立、打乒乓球;秋天時,調皮的孩子們每天數次地借助矮小的廚房爬上屋頂,偷偷摸摸的偷吃自家晾曬在房頂上的葡萄,每年上百斤的葡萄,真正晾成干時已經所剩無幾。有一年,聽說要出現日食,當時因為多數人家沒有墨鏡,于是孩子們就滿院子里尋找茶色玻璃碎片,站在屋頂上隔著玻璃碎片望向太陽……現如今,雖然廚房、院子、雞窩、菜窖、兔子窩和圍墻不知道在什么時間被拆除了,只留下了這空蕩蕩的一排排房屋,但,往日情景卻如潮水一般涌現在眼前,還是那樣的溫馨和溫暖。</p> <p class="ql-block">  推開門,進入當年我們居住的房間。墻上那藍色的墻圍應該還是我們當初留下的吧?當時,白色的墻面上每年春節前都會被貼上新年畫,地面不是水泥地,更不是地板,而是鋪滿了紅色的磚頭,磚頭之間的縫隙中經常會留下瓜子皮等雜物,我們就會用掃帚的尖部一點一點的摳出來,然后再用破舊的衣褲撕成條自制的拖布擦出磚頭的本色,居住條件雖然有限,但卻很有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這間大約 十幾平米的房間是當時我們家三間房間里的最大的一間,一張雙人床、一張單人床、一張書桌就把整個房間占的滿滿的。一張書桌根本坐不下要寫作業的孩子們,于是,拿床鋪當課桌的有之,拿椅子當課桌的也有之。寒暑假時,趁著家長們都上班的時候,幾個孩子就會圍坐在那張雙人床上打撲克,“升級”、“爭上游”殺的昏天黑地,床上的被子枕頭都變成了我們的靠墊,掐準家長們下班時間,迅速整理“戰場”,有時玩的興起,一時忘記了時間,經常被家長們抓了個現行……</p><p class="ql-block"><br></p> <p>  火墻,冬天取暖設備,和火坑的取暖原理相似,每年入冬第一次燒火時,大人們都會仔仔細細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檢查火墻的縫隙是否漏煙,且在整個取暖期間都時刻警惕著,嚴防煤氣中毒。看著它,思緒又回到了那些年冬天的傍晚,外面刮著大風,天空中飄著大片的雪花,我們幾個孩子就圍坐在火墻旁,一邊取暖,一邊吃著烤土豆,一邊喝著自家自制的“紅茶菌”,一邊寫著作業閑聊著家常。 </p> <p class="ql-block">  里面這間小房間是父母親的臥室。當時,我們家值錢的物品都擺放在這個房間里,母親的寶貝,那臺上海牌縫紉機就放在進門的右手邊,經常可以看到母親挑燈夜戰為我們全家人縫縫補補的身影,那時候,孩子們所有的衣服都出自于這臺縫紉機,至今還被母親保存完好的這臺縫紉機,和母親一樣都是我們家的功臣,特別是母親和它一起為我們兄妹趕制過年的新衣時,總是能夠燃起我們對新年的渴望,因為,那是一個讓孩子們掰著手指盼過年的年代。平時,家里的一分錢、兩分錢都放在縫紉機的抽屜里,買冰棍時我們就會向母親請示“媽媽,我想買根冰棍”,多數時候,母親都會說“去縫紉機里拿三分錢吧”,縫紉機的抽匣從未上過鎖,但,沒有經過父母親的同意,我們從不敢自己去取。縫紉機旁邊放著父親的寶貝,那兩個一直跟著父親轉戰南北的柳條箱和小皮箱,箱子里的最下面放著不舍得用的綢子被面、母親年輕時穿過的旗袍、幾塊做衣服用的的確良布料等等當時屬于我們家的貴重物品,母親每次整理箱子里的物品時,我都會在一旁湊熱鬧,把母親年輕時穿過的衣服一件一件的套在自己的身上,恨不得馬上就能長大,并且,總是會疑惑不解:為什么這么好看的旗袍從來都沒有見過母親穿過?為什么那幾塊布料不給我們做衣服而要壓箱底?</p> <p class="ql-block">  小朋友來我們家作客,當年就像照片上一樣,家家戶戶的房門都不上鎖,孩子們串門時,都是在門口喊著好朋友的名字拉門就進。盛夏時節,天氣干燥炎熱,沒有電風扇,空調更是從未聽說過,夜里熱的睡不著時,許多人家干脆整夜的敞開房門,流通空氣,只用一個竹門簾或者是用沙棗核和畫報自制的門簾子阻擋著蚊蟲的進出,有膽大且不怕蚊蟲叮咬的男孩子們,干脆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搭張簡易的行軍床,直接睡在了院子里,更有淘氣的孩子悄悄地拿個涼席爬上屋頂,沒等睡著就被家長們給吼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那時,部隊家屬院內居住著上百戶人家,誰家有幾個孩子、誰家住在哪里,孩子們沒有不知道的!</p> <p class="ql-block"> 東邊這塊操場是各種游戲的好去處,也是我學會騎自行車的地方。每年夏天,都有人會把家里的涼席拿出來鋪到地上,玩瘋了、跑累了的孩子們就會暫時安靜下來躺在涼席上,一邊乘著涼,一邊數著天空中的星星,一邊聽著大人們的閑聊或是大孩子們自編的故事。乘涼出門前,大孩子們每天幾乎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哈密瓜和西瓜放在水桶中‘冰鎮’著,乘涼回家后,便是美好的水果夜餐時光,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品嘗著新鮮的瓜果一邊聊著當天發生的趣事,其樂融融。有時,小孩子們傍晚西瓜吃多了,深夜,迷迷糊糊頻繁起夜尿了滿地的有之,第二天早上,偷偷摸摸曬地圖的更是有之……</p><p class="ql-block"> 剛到鄯善時, 操場邊上那一堵圍墻并不存在,是后來修建的。記得當時,在靠近圍墻的地方有一個磨面房,磨面房往東是兩條由北向南流淌的小河溝,那兩條小河溝將部隊和園藝場六小隊(隱約記得是六小隊)區別開來。河溝的兩旁長著很多的杏樹,上面的杏子從來都沒有成熟過,都是在剛結出果實時、青青的只有大拇指甲蓋大小時就被孩子們摘下來當成了零食,一個個被酸的直閉眼睛、直流口水、直咧嘴……</p><p class="ql-block"> 后來,修建了這堵圍墻,去六小隊和水磨就非常的不方便,于是,在這堵圍墻和水磨的交界處,不知道是誰偷偷的在那里的圍墻上鑿開了一個洞,那個洞堵上了就會被扒開,來來回回好幾次,最后,部隊只好放任自流。</p><p class="ql-block"><br></p> <h3>  四團衛生所。那個時候,小孩子們磕磕碰碰是常事,胳膊肘上、膝蓋上面經常被衛生所的阿姨們給涂上了紅藥水和紫藥水。我們也總是有事沒事的往衛生所里跑,想方設法的問叔叔阿姨們要含片和酵母片,當時,含片和酵母片在我們眼里就如同糖果一般。</h3><h3> 有一次淘氣不小心磕破了下巴,傷口挺大,鮮血直流。就是在這里林振生叔叔給我縫的針,叔叔邊縫針邊開玩笑嚇唬我:“這小姑娘以后臉上要留個疤了,將來怎么找婆家呵。”林叔叔雖然是邊遠部隊基層醫生,但醫療技術很高,現在我的下巴不仔細看根本就看不到那道傷疤。 </h3> <p class="ql-block">  露天電影院的銀幕墻還在。當年播放《流浪者》、《葉塞尼亞》等電影時,附近的村民也都聞訊趕來,小小的場地常常被圍的水泄不通。有時放映新電影,一部電影幾個大單位同時輪流放映,常常是電影放映到一半,剩下的膠片還在其他單位沒能及時送來,于是中場休息,大家都伸長脖子、數著分秒焦急的等待著,只要是看到遠處有汽車燈光閃爍,就會有一陣陣的小小騷動,在滿懷的期待中,一次次的失望著………</p><p class="ql-block"> 每到冬天看電影,我們都是里面穿著棉衣棉褲,外面棉猴大衣、棉帽圍巾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就這樣,一場電影看下來,眉毛上還是結滿了霜花,手腳幾乎被凍僵。每到夏天看電影,驅蚊劑,蒲扇齊上陣,那也阻擋不了被蚊子叮咬的命運。</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一部電影會被播放N遍,故事情節可以倒背如流,但每一次去看,大家還是興高采烈,樂此不疲。 個別時候,提前幾天就知道要放映的電影,因為其他原因部隊臨時決定改期播放,有的孩子沒有接到通知照舊拎著小板凳去占座位,被小伙伴們戲謔為“白跑的戰士磨鞋底”。</p><p class="ql-block"> 當年,就是在這里,我們不僅觀看過電影,還觀看過文藝演出,特別是六一兒童節前夕,園藝場子弟學校有時會向四團借用這個場地,組織學生們開展“慶六一”文藝活動,每個年級、每個班級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蹈,既沒有樂隊伴奏,也沒有音響設備,大家都是隨著自己演唱的旋律翩翩起舞,邊唱邊跳,臺上的同學認真賣力,臺下的同學津津有味。</p> <p>  水池,是家屬孩子們最常去的公共場所。當年,雖然幾十戶人家共用一個水池,但都井然有序。經常可以看到一個人手中忙著涮洗,另外一個人在旁邊邊等邊陪聊的情景。</p><p> 水池邊是小孩子們喜歡聚集的地方。借著幫家長們打水的由頭,夏天,男孩子們就會在那兒玩打水仗,一個不注意就會被澆成落湯雞,這種事情在夏天幾乎天天都有,經常被家長們發現呵斥著;冬天,水池邊到處都是冰,那里就成了孩子們打呲溜滑的地方。那時候,我們都幾乎穿著媽媽給做的棉鞋,鞋底沒多久就被磨薄磨透,因此,大人們為了防止孩子們去打呲溜滑,更為了防止人們滑倒,會往冰面上撒很多的煤灰。</p> <h3>  水塔,應該算是四團當時最高的建筑物。水塔上方那個洞口外掛著一個紅色標識,那個紅色標識如果下來了,離洞口很遠,就說明水量充足。人們會根據紅色標識的高低來決定家中儲水。</h3><h3> 小時候,總是好奇水塔里面是什么樣的結構,聽說有膽大的小朋友進去過,但我卻從未鼓起過勇氣去一探究竟。</h3> <h3>  照相館和招待所。這棟房子東邊的兩、三間房間是照相館,我為數不多的幾張兒童時期的照片幾乎都出自這里,照片背景清一色的都是白塔公園里的那座白塔;西邊剩下的房間就是招待所,一段時間,四團文藝宣傳隊借住于此。傍晚,總有優美的二胡曲、笛子曲、口琴曲和手風琴曲從那里傳出來。</h3> <h3>  據說當年四團機營股的職工耿叔叔一直堅守在這里,這個房子就是他的家。可惜這次沒有見到他老人家,我們只好在心里默默的祝福他身體健康,一切安好!</h3> <p class="ql-block">  當年覺得很寬的小河溝,現在怎么變窄了? 順著這條小河溝一直往西走,出了營門的那個地段的小河溝兩旁長滿了沙棗樹,每到沙棗成熟時,樹上樹下到處都是成幫結伙打沙棗的孩子們。有那么幾年,每到夏季,就會有一個好像名叫“云九隊”的地質勘探隊在這里安營扎寨,一座座帳篷總是可以吸引著孩子們那羨慕好奇的目光!還有一年,有騎兵團的官兵和軍馬經過,第一次見到馬的我才知道,原來,馬也有現役和非現役之分。</p> <h3>  家屬院內有兩條小河溝,這兩條東西走向的小河溝貫穿整個部隊大院,將部隊辦公區域和家屬區區別開來。這條深而寬的是當年部隊入駐后挖的。過去常到這條河溝摸魚,不知跑丟了多少只塑料涼鞋,刮破了多少件衣服,被家長批評責罰;如今渠水已經干枯了。</h3><h3> 記得,小河溝里有兩種魚,一種叫金片魚,一種叫泥鰍魚。去撈魚時,大孩子們就會帶著弟弟妹妹們,幾個站在河溝的上游,幾個站在河溝的下游。站在上游的用手攉弄著河水向下游趕魚,站在下游的拿著個用柳條編織的簸箕接魚。撈到了金片魚,孩子們就會找一個罐頭瓶子,里面放幾根從河溝里拔的水草,放幾塊在河溝里撿到的漂亮石子,然后將金片魚放養其中,每家每戶的窗臺上,都會有幾個這樣的自制‘魚缸’;還記得,有一年一個小伙伴從南方老家回來,帶來了一種叫荸薺的東西,吃起來脆而微甜,那是我們第一次吃荸薺。她告訴我們這東西就生長在河里。心想,她們老家的河邊有,我們這的小河溝應該一定也會有,于是,大家滿河溝的找荸薺;更記得,有調皮的男孩子好奇心強,總是惦記著捅樹上的馬蜂窩,害的我們這些小不點跟在后面跑不及,被蟄了包,疼的直跺腳也不敢向父母告狀……</h3> <h3>  汽車連車庫。每天接送我們上學的大“解放”卡車就停放在這里。當初,我的兄長們在縣中上學時,條件很艱苦,兄長們需要寄宿在學校,我只有在星期日才可以看到他們。大概是從我們上面的一、兩屆學生起,部隊開始每天派班車接送孩子們上下學,孩子們也就不用再寄宿了,所以,我去縣中上學時每天都會和大解放軍車打交道。</h3><h3> 大解放班車每天早晨定點停在幼兒園門口,然后孩子們從四面八方向幼兒園匯集,從駕駛室旁、從后輪胎的兩側、車后面的擋板處等等,借助一切可以搭腳的地方爬上車。每一處怎么上車最方便、最省勁,每一個步驟和細節孩子們都掌握的清清楚楚,每當有更小的弟弟妹妹們加入進來,孩子們都會毫無保留的介紹經驗。出發前,就會有高年級的哥哥們幫著司機叔叔,拼命的用搖把在車前搖動著,那時候的大解放卡車發動前都必須有這個過程。</h3><h3> 部隊大院到學校的路程比較遠,春天、夏天、秋天時,天高云淡,大家扶著車廂的四面擋板,一路歡笑,不知不覺的就來到了學校。遇到風沙大的時候,小伙伴們會像維吾爾族人一樣用條紗巾蒙住頭,相互照應著。但,冬天就很遭罪了。新疆的冬天干冷,坐在大卡車上,車子一開起來,那風就像刀子一樣割在臉上生疼生疼的,身體不一會就被凍的發抖,所以,之前大家喜歡的駕駛室后面的那個地方,到了冬天就變成了大家都嫌棄的地方,都搶站在車廂的后面,這樣前面有小伙伴們擋著會暖和一點。后來,部隊領導可能了解了這個情況,再派車時,就派帶有帆布棚子的大解放軍車接送孩子們,這個帆布棚子,不但溫暖了我們小小的身體,還溫暖了我們那顆小小的心靈,就連現在想起還都是暖暖的!</h3> <h3>  籃球場和灶房。每天傍晚,這里都熱鬧非凡,總是能看到戰士們和大院里的大哥哥們在球場上生龍活虎的身姿。球場旁邊的那一排平房應該就是干部灶或通信連灶,是地勤干部和戰士們就餐的地方。當時的伙食標準不高,多是以粗糧為主。雖然生活水平很低,但絲毫未影響父輩們獻身國防的熱情!</h3> <p class="ql-block">  四團飛行大隊所在地。這好像是四團當年唯一的一棟樓房。夏天,樓前種滿了步步高、指甲花等花卉。女孩子們借著去游泳池游泳的機會,趁著飛行大隊的叔叔們不注意,偷偷的摘幾朵指甲花回家,用明礬和指甲花朵的汁液將指甲染紅,可以臭美一夏天。冬天,每到大年三十,這里就變成了孩子們的娛樂天地,套圈、猜燈謎、頂氣球等游戲層出不窮,孩子們興奮地一大隊、二大隊來回地躥,每個人手里都攥著幾張兌獎卷,小口袋里都裝滿了蘋果,糖塊等獎品。</p> <p class="ql-block">  空勤灶,是一個讓小孩子們饞的流口水的地方。當年,物資匱乏,那種蘭色包裝紙的空勤巧克力只有空勤子女才可以吃到。看到從空勤灶里倒出來的帶魚頭,好像就聞見了紅燒帶魚的香味。一段時間,大院里幾乎所有的家長,利用從空勤灶師傅那里學來的制作西紅柿醬的方法,將自制的番茄醬裝在一個個酒瓶之中。</p><p class="ql-block"> 空勤灶前面那一片水泥場地,當時布滿了懸梯、滾梯、蕩木、雙杠、單杠等飛行訓練器材,孩子們瞅準飛行大隊叔叔們休息的時間,偷偷的上去玩耍,多數時候叔叔們都睜一眼閉一眼裝作沒看見,任由孩子們盡情盡興,個別時候,可能是孩子們玩的太嗨了,聲音太大吵到了休息的叔叔們,叔叔們就會打開宿舍的窗戶喊上一聲:“那都是誰家的孩子?”孩子們聞聲便一哄而散,每一張小臉蛋都紅撲撲的溢滿了興奮和開心。 </p> <h3>  場站,后勤保障機關。我的同學、好朋友張鳳榮的父親工作的地方。這棟房子和團司令部、政治處所在的房子正好面對面,兩排房子并列在營門的兩側,好似兩個衛士守護著整個四團的官兵。</h3> <h3>  旱廁。起初的旱廁是用木板搭建的蹲位,上去顫顫巍巍的生怕掉下去,后來才被改建成了水泥蹲位。男女廁之間一墻之隔,墻的最頂端一只白織燈泡同時照著兩邊,白熾燈泡周圍和墻角的縫隙中經常有壁虎出沒,壁虎可能喜歡吃蚊蟲,小時候眼睛也尖,總是能看見壁虎吐著長舌頭,甚是嚇人,所以,到了晚上,特別是燈泡壞了的時候,如果能聽到從旱廁中傳來的歌聲,那一定是孩子們不是因為壁虎就是因為黑暗,在自己給自己壯膽。 </h3> <h3>  冷庫。當年,我們憑票購買的凍肉凍魚應該就是儲存在這里吧。那時候,凍肉,一星期只能購買一次,而且限量,每次每戶好像也就三斤左右,去買時家長們都會囑咐要買肥的肉,最好是肥油,因為當時食用油緊缺,人們就用大油來彌補;凍魚,不是什么時候都有的副食品,要到上級配發了大家才可以憑票購買。多數都是帶魚,黃花魚,鲅魚,好像沒有見過鯉魚,鯽魚這種淡水魚。 </h3> <h3>  軍人服務社。剛到鄯善時,服務社在部隊大院里面,后來重新修建露天電影院時,在電影院的北面修建了這棟平房,隨后服務社就搬到了這里。一毛錢幾塊水果糖,幾塊豆腐乳,幾塊橡皮等等商品的價格,孩子們張口就來。</h3> <h3>  這間房子曾經做過被裝倉庫。每一次管理被裝的叔叔打開門時,我們小孩子就擠在門口,一邊聞著屋子里飄出的樟腦香味,一邊尋找著捆綁被裝用的包裝繩。當時,我們的跳繩就是問叔叔們要的被裝包裝繩。</h3> <h3>  游泳池。這次離開鄯善時才發現,因為幾十年來第一次回四團的興奮,我們居然把隱藏在飛行大隊大樓北面的游泳池這么一個重要的地方給漏掉了,真正應了那句話:今天的遺憾就是明天的期待!</h3><h3> 這張官兵們熱火朝天勞動場面的照片,是父親參加游泳池建設時留下來的寶貴資料,那個揮起鐵鍬的陽剛軍人就是我的父親。當年,四團官兵就是這樣,一鍬鍬一鎬鎬的親手建設了一座寬25米長50米的游泳池。游泳池最淺的地方1.1米,最深的地方2.1米。</h3><h3> 每到放暑假,游泳池便成了孩子們爭先恐后每天都要去的地方。部隊為了便于管理,將游泳池分時間段開放。中午一點到三點之間是屬于我們小孩們的時間。剛開始,大家幾乎都不會游泳,也沒有像樣的游泳衣,很多孩子便穿著母親給做的大褲衩和小背心就下了水。剛下水時很緊張,每天只是在淺水區附近,手把著池邊,慢慢地借助浮力使自己浮起來,后來,是大姐姐們手把手地教,在不知道嗆了多少口水、不知道在原地轉了多少圈以后,終于有一天自己可以游走了,也就如同開了竅一樣,各種泳姿陸續學會,接著慢慢的從1.1米處游到1.6米處再到2.1米處,就這樣,天天報到,風雨不誤,一個暑假游下來,肩膀上都不知道曬爆了多少層皮。</h3><h3> 學會了游泳,大家就張羅著學習跳水。剛開始,一個人直筒筒地跳進水中,沒有什么姿勢,我們俗稱跳冰棍。有時候,小伙伴們排排站,一邊大聲念著游泳池圍墻上的‘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詩句,一邊一個接一個的跳冰棍,還有的小伙伴一手叉腰一手扮壺嘴妝,美其名曰:跳茶壺!膽兒大的大孩子們,不光這些都會,還慢慢的學會了潛水,貓在水里半天不出來,害的弟弟妹妹在游泳池邊到處尋找,在游泳池里玩起了捉迷藏。</h3> <p>  這棟樓房是我們離開四團以后,后來的人們在家屬區第一排前的那片空地上修建的,現在還有人居住。看著它,可以想像得到當年四團人那種從平房里搬到這里的喜悅心情和歡喜的場面。這座雖然不是我們當時在四團時的建筑物,兄長還是很認真的拍攝下來,想著,如果有一天遇到建設或住過這棟房子的四團人,可以給他們看看,讓他們也留一個念想。</p> <h3>  這座辦公大樓也是我們離開后,后來的四團人建設的。</h3> <h3>  大門也是后來的部隊建設的,離我們當年在四團時的那個大門不足百米。當時的大門還在,這是一個大門套大門的院子,更增加了一份安全感。</h3> <h3>  結滿果實的核桃樹,高調的彰顯著生命的魅力。 這些長在最后一排房屋后面的核桃樹,是我們離開四團以后人們栽種的,茂密的樹葉,滿樹的果實,陽光下生機盎然。</h3> <h3>  我的父母親一直以來,都記掛著鄯善、惦記著四團,總有一個再看看那里的愿望。這次,我和兄長帶著他們的期望,圓滿的完成了任務。回到家中,他們興奮地觀看著我帶回來的錄像和照片,兩個人搶著不止一次的詢問著同一個問題,回憶著過去的人和事,感嘆著歲月的流逝,沒有遺憾只有滿足,他們的眼中,充滿了幸福和喜悅!</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龙县| 藁城市| 家居| 页游| 驻马店市| 靖边县| 闻喜县| 昌邑市| 延川县| 永和县| 龙泉市| 三门峡市| 井研县| 弥勒县| 太保市| 灵宝市| 浦北县| 绵竹市| 禄劝| 阿克| 古蔺县| 沂南县| 永修县| 广丰县| 浮梁县| 合肥市| 海城市| 揭西县| 寿光市| 额济纳旗| 隆尧县| 新疆| 垣曲县| 弥渡县| 莱州市| 高雄市| 弥勒县| 辽源市| 奎屯市| 当阳市|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