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皖南的四月天,滿山的松竹都是蒼翠的綠色。</div><div> 尤其是煙雨漸近,暮色蒼茫的時候,眼前的山山水水,仿佛就是一幅水墨長卷,描摹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氤氳不息。</div><div> 汽車在盤山公路上峰回路轉,山下的青弋江江溪如練,如影隨行。隔江對岸,突然看見一兩股青煙,裊裊升騰,最后與云霧暮靄融為一體。皖南農家村落,徽派粉墻黛瓦,隱約其間。</div><div> 此情此景,極應了那首古典而又唯美的《青花瓷》:“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div> <h3> 再見炊煙升起,突然間讓我有了一種莫名的感動,感覺這里不再是皖南,一下子就回到了故鄉。我仿佛就是一個饑腸轆轆的孩子,正在往家奔跑,熱氣騰騰的飯菜似乎上了大桌,母親腰間還系著圍裙,站在老屋前,不停地呼喚。</h3><div> 我的故鄉是蘇中平原上一個普通的小村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家搬過去時,尚不足十戶人家。</div><div> 屋前的田疇一望無垠,舒展遠方。春天青青麥苗菜花黃,秋天全是金色的稻浪。屋后,成排的水杉林中,一條東西向的古馬干河,河水終年靜靜地向東流淌。</div> <h3> 我那時就是個小兒郎,成天背著書包上學堂。父母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從沒想過去改變什么,也沒去想生活還有什么詩和遠方。</h3><div> 放學的時候,我們確實已經是饑腸轆轆,就盼望著早點回家。遠遠地觀望自家屋上的煙囪,如果炊煙升起,判斷母親已經回家。</div> <h3> 一日三餐,炊煙在早中晚都會生成。大家似乎是不約而同,一家兩家起個頭,十家八家的煙囪便漸次升起。</h3><div> 每家炊煙的形狀其實并不都是相同的,不僅是指柴草的不同,還包括飯菜的豐儉。</div><div> 如果是平常的粗茶淡飯,多用麥秸和稻草。麥秸尚好,稻草含水多,也不耐燒,一進火膛,煙囪上往往一陣白煙過后,滾滾黑煙便直沖云霄。</div><div> 但是哪家有了大辦小事,或者親戚朋友來了,便要買點魚肉,那就要用硬草。所謂硬草,多是豆秸,或是木柴。我最喜歡豆秸,風箱拉動,燒起來便噼里啪啦作響,而且噴發著藍色的火焰。</div> <h3> 日子困難的時候,鄰居間的關系反倒是熱絡得多。大家捧著飯碗,串門走走,碗頭上搛點你家鍋里的豇豆茄子,搛點他家碗里的咸菜胡蘿卜,大家都習以為常。</h3><div> 哪家有事來客,還要往左鄰右舍送飯,所謂送飯,就是盛碗米飯,碗頭上夾幾塊肉,再澆些魚湯肉汁,讓鄰居家的孩子解解饞。</div><div> 遠親不如近鄰,“鄰居好,賽金寶。”我想,這便是極好的體現。</div> <h3> 炊煙是和大鍋連在一起的,我們老家的大鍋,分兩張頭或三張頭,那是指灶頭。</h3><div> 平常人家都是三張頭,一張大鐵鍋,兩張鋼中鍋,鐵鍋炒菜,鋼中鍋一張煮粥煮飯,一張燒豬食。</div><div> 吹風生火,最古老的是用木頭風箱,都是長條方形,兩頭開窗,裝有活動風舌,一推一拉,呼哧呼哧地吹旺柴草的火焰。后來有了鼓風機,生鐵鑄成,搖輪帶鼓,呼呼生風。</div> <h3> 大鍋磚砌,那是農村瓦匠的活,但這也是個技術活,不是所有能砌墻的瓦匠都會支鍋,主要是煙道的設置是否科學合理。</h3><div> 農家對支鍋也特別重視,好多年才重支一回,支的好與不好,表明哪家的生活是否順暢,支的失敗,那叫“倒鍋”,觸了霉頭,瓦匠的工錢便不好取。</div><div> 我家隔壁的瓦匠,我不知道他的大名,人們都喚他“張瓦兒”,支鍋的活計,遠近聞名。</div> <h3> 離開家鄉,到城市里求學,然后是工作。電飯煲,煤氣灶,油煙機,改變了我的生活,也拉開了我和故鄉的距離。</h3><div> 總是覺得生活似乎缺少了什么,在古城的街巷中生活,每每鄰居老汪在巷口生爐子,我也會呆望半天,那彌漫開來的煙火,似乎才是生活的味道。</div><div> 天氣轉冷,甚至到了寒冬,父親便從老家泰興,給我捎來母親燒好的紅燒肉,那是我的最愛,因為那是老家大鍋燒的,煤氣灶再好,也燒不出家鄉的味道。</div> <h3> 男耕女織,夫唱婦隨,做飯似乎也有男女分工,女人系上圍裙,做飯燒菜,圍著鍋臺轉。</h3><div> 男人似乎天生就是個燒火棍,紅紅的鍋膛,把臉龐薰燎得漆黑锃亮。飯熟熄火,便要從鍋膛里往外扒出灰,以便為下次升火做準備。</div><div> 扒灰要用灰耙子,我們老家結婚的風俗,便是要老公公扛灰耙,于是他便是與兒媳關系很好的“扒灰公”。</div> <h3>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籠罩大地。多少次夢到故鄉的炊煙,在老屋烏黑的煙囪里裊裊升起。</h3><div> 人一輩子對于故鄉,都有一種甜甜的依戀,仿佛是一個嬰兒,只有在母親的體征和氣息中,才會安然地入睡。</div><div> 可是再回故鄉,家家戶戶都砌了樓房,都用上了煤氣,所謂的清潔能源。廂房里的大鍋,都成了擺設,除了逢年過節,已難見炊煙升起。</div><div> 原來對于故鄉的定義,已不僅僅是空間,還有時間。</div><div> 年紀大了,鄉愁卻越來越濃,就似老屋煙囪里飄出的縷縷炊煙,我在這頭,故鄉在那頭。</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麟游县|
嘉禾县|
庐江县|
灯塔市|
吉水县|
什邡市|
自治县|
大港区|
丘北县|
巧家县|
类乌齐县|
泗洪县|
罗源县|
太湖县|
金山区|
东乌珠穆沁旗|
巩义市|
黑山县|
环江|
鹿邑县|
延津县|
射洪县|
福鼎市|
太湖县|
上虞市|
于田县|
惠来县|
贵港市|
邵阳市|
海林市|
周口市|
新建县|
清苑县|
仁寿县|
阜新市|
都昌县|
大同市|
秀山|
平武县|
兰溪市|
固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