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重慶千廝門嘉陵江大橋</b></h1><h3> 重慶千廝門嘉陵江大橋位于渝中半島千廝門處,重慶著名景點洪崖洞旁,距解放碑中央商務區僅幾百米,距離重慶大劇院,重慶科技館僅百米。該橋通過渝中隧道與東水門長江大橋貫通,形成連接江北城區、解放碑CBD和南岸彈子石片區的公軌兩用快捷通道。</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洪崖洞</b></h1><h3> 洪崖洞原名洪崖門,是古重慶城門之一,位于重慶市核心商圈解放碑滄白路、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的濱江地帶,擁有2300年歷史,坐擁城市旅游景觀、商務休閑景觀和城市人文景觀于一體。以具巴渝傳統建筑特色的"吊腳樓"風貌為主體,依山就勢,沿江而建,解放碑直達江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重慶解放碑</b></h1><h3> 解放碑是重慶市的標志建筑物之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商業區中心部位,民族路、民權路、鄒容路交匯的十字路口處。紀念碑高27.5米,有旋梯可達頂端;碑頂設時鐘、方向標志和風速風向儀。</h3><h3> 解放碑最初興建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紀念日,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底落成,命名為"精神堡壘"以激勵中華民眾奮力抗爭以取得勝利,抗戰勝利后改名為"抗戰勝利紀功碑"。1950年由劉伯承改題"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h3><h3>解放碑記錄著重慶的歷史與文化,支撐著重慶過去和未來,如今的解放碑已是中央商務區的代名詞,是重慶核心的城市名片,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棵樹觀景臺</b></h1><h3> 重慶南山一棵樹觀景臺位于重慶市南岸區南山上,于2003年7月建成,總投資1200余萬元,包括一棵樹觀景亭(高6層、建筑面積1570平方米)和野外休閑區(占地120畝)。</h3><h3> 重慶南山一棵樹觀景臺是來渝賓客觀賞山城夜景的一大佳點。此景觀園在不調整原有設施和風格基礎上,將瀏覽空間向后延伸,設置野外休閑區,建有14個健身項目,拓寬了游覽空間,形成了日觀市容市貌,夜覽山城夜景的游覽格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磁器口古鎮</b></h1><h3> 磁器口古鎮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曾經"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繁盛一時。</h3><h3> 磁器口古鎮蘊含豐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和民間文化,各具特色。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重慶古城的縮影和象征,被贊譽為"小重慶"。</h3><h3> 磁器口古鎮開發有榨油、抽絲、制糖、捏面人、川戲等傳統表演項目和各種傳統小吃、茶館等,每年春節舉辦的磁器口廟會是最具特色的傳統活動,吸引數萬市民前往參與。磁器口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每天來自海內外參觀、旅游的賓客紛至沓來、絡繹不絕。</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坑地縫</b></h1><h3> 天坑地縫位于重慶市奉節縣的南部。地縫中已開發的天井峽大橋至回頭石段約5千米,有棧道自羅家坪下到地縫, 形成環線。其間景點星羅棋布, 溶洞豎井多而怪異, 縈繞著無數的傳說故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足石刻</b></h1><h3> 大足石刻是位于中國西南大足區境內所有石窟造像的總稱,迄今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雕像五萬余尊,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后的豐碑。大足石刻始鑿于公元七世紀的初唐時期,在九至十三世紀的兩宋時期達到鼎盛。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并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于世。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泉市|
通渭县|
滁州市|
杭锦旗|
南宫市|
航空|
绩溪县|
沂南县|
故城县|
襄汾县|
林甸县|
大埔县|
六安市|
新昌县|
固始县|
开江县|
门源|
宣城市|
汤原县|
和平区|
宜黄县|
永城市|
安岳县|
宜君县|
旬阳县|
扶风县|
株洲县|
怀化市|
西华县|
阜新市|
调兵山市|
天祝|
麟游县|
湖南省|
辽宁省|
嵊泗县|
富蕴县|
香格里拉县|
吉林市|
中江县|
昌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