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最憶村里老行當】一:篾 匠 </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收集整理:姚敬厚</span></h1>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家鄉泰州,有一種職業叫做“篾(miè)匠”。俗語有言:“竹刀拿得起,不怕沒柴米。”曾幾何時,制作竹器的篾匠可是個“鐵飯碗”呢。</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里的老篾匠殷文哲是民國初年從泰縣蔡官鄉來到里下河腹地蔣莊的,因他從師傅那里學得一手篾匠的手藝,在蔣莊和周邊的村舍很受歡迎。殷文哲28歲時,娶蔣莊吳氏姑娘為妻,從此就在蔣莊立下腳跟、安家落戶了。婚后,殷文哲夫婦先后生了兩個男孩,但都不幸因病夭折。妻子吳氏因產后過早下水田拉犁,從此落下了不孕不育的病癥。無奈之下,殷文哲將大哥殷文友的三兒子殷榮寶過繼到自己家中護養,延續門下香火。</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殷文哲的大哥殷文友是個短木匠(開棺材鋪的),解放初期攜帶家人也來到蔣莊做手藝謀生,開始時租住在東廟隔壁后搬到西廟后面居住。殷文友夫婦生有兩女三子,其中有一個女兒年輕時因病離世了,另一個女兒和長子殷榮生留在了上河蔡官鄉安家,老二殷榮海自幼天資聰穎學習勤奮,他在張甸初中畢業后考進了省泰州中學,高中畢業后又考進了南京藥學院,后在南京工作,成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老三殷榮寶師承父業,成了一個巧篾匠。普通的竹子經過他的巧手改造,就能夠演化成為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諸如圓圓的篩子、小巧的竹籃、結實的籮筐、舒適的涼席……</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前,每逢里下河村舍“趕會”,殷家父子就會把早就做好的竹器拿到集場里去賣,人們去趕會的時候,就會在村邊的場地里或者圩堆上,看到擺滿各式各樣的竹制品,樣式多樣,琳瑯滿目,不失為一種靚麗的風景。</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編織竹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得經過一些繁瑣的程序,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種各樣的篾。”今年79歲的殷榮寶老師傅如是說。</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先要把竹子劈開。一筒青竹,對剖再對剖,剖成竹片,再將竹皮竹心剖析開,分成青竹片和黃竹片,剖出來的篾片,要粗細均勻,青白分明。青篾絲柔韌且極富彈性,適合編織細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類極具美感的篾制工藝品。黃篾柔韌性差,難以剖成很細的篾絲,故多用來編制大型的竹篾制品。</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據篾匠殷榮寶老師傅說:“剛學的時候他連剖竹子都困難呢,因為用勁,牙關都咬疼了,手用力多了,到晚上時東西都拿不住,還老是被刺。十根指頭像藕把一樣粗糙,手指和手掌到處是被篾片刮傷的痕跡,一層又一層。”</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條長凳上擺放著工具,有篾刀、小鋸、刮刀等,把手處都磨得光滑蹭亮。破竹時,殷師傅一手握刀,一手扶竹,一刀下去,碗口粗的竹子就被劈開一道口子,“啪”地一聲脆響,竹根那端裂開,這時把劈刀夾在竹縫口順勢下推,竹節就隨刀而開,對剖再對剖。動作嫻熟,一根偌長的竹子,一會兒就剖成粗細均勻的竹片了。根據編織物品大小長短的需求,有時要把竹子鋸成竹筒,把竹筒分為四塊,剖成小竹片。</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破竹劈片后,就要將竹皮竹心剖開,分成篾青和篾簧,青白分明。殷師傅說:“在篾匠這個手藝圈里,大家從不叫篾青和篾簧的。”殷師傅饒有興趣地講了個故事:</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朝乾隆年間,文字獄盛行。杭州南屏山凈慈寺有個叫智深的和尚,此人聰明機靈,卻心直口快,喜歡談論天下大事。乾隆皇帝對此人早有所聞,總想找茬兒懲治他。一次他巡視江南來到杭州,便化裝成秀才來到了凈慈寺。乾隆隨手在地上拾起一塊劈開的竹片,指著青的一面問智深:“老師父,這個叫什么呀?”按照一般的稱呼,顯然叫“篾青”。智深正要回答,驀然從乾隆的言談舉止中意識到了什么,便眼珠一轉,恭敬地答道:“這叫‘篾皮’。”乾隆隨即將竹片翻過來,指著白的一面問道:“這個又叫什么呢?”“這個嘛,”智深心里想著:這個本來叫“篾簧”,若回答叫“蔑簧”,則正中乾隆計策,于是便巧妙地回答道:“我們叫它‘篾肉’。” 這樣,乾隆懲治智深和尚的目的沒有達到,雖然心里不悅,但也不便發作,只好佯裝笑臉道:“真是新鮮好聽的名稱。”說罷,悻悻而歸。</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來,“篾青”、“蔑簧”分別與“滅清”、“滅皇”諧音。如果和尚直筒筒說出來,乾隆皇帝便可以此判他有“滅清”、“滅皇”之罪,治他于死地。智深和尚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戲說了乾隆,還避免了一場生殺之禍。所以,從那時起,在篾匠圈里,人們都把篾青叫做篾皮,把篾簧叫做篾肉。”</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篾刀一進一退中,會劈出不同的篾片,根據編織的需要,把篾片剖成篾條或者篾絲。撕篾就是將篾片開層,把篾片剔成薄薄的篾條,竟能劈開出十層來,每一片都比紙片還輕薄。</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撕篾后,開始刮篾,就是刮去每條竹篾上的毛刺邊棱,有的篾條和篾絲上下寬度不一,進行削刮,以達到所需要的標準。一根篾,起碼要在刮刀與拇指的中間,拉過四次,手拉出來的篾,厚薄勻稱,細膩柔軟。</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篾條在殷師傅手里乖巧聽話,任他擺弄,或編或織或拉或穿,姿勢如舞蹈般優美。他充分利用多種編織技法,篾條縱橫交織,上下翻飛,經過多次交叉、纏繞,騰挪翻轉,編織出細密均勻、精巧牢固的各種篾制品。</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實,編織是特別繁瑣的,就說編一個普通的籃子吧,就要經歷選竹、砍竹、破竹、劈片、剖篾、撕篾、刮篾、定型、固邊、編篾、鎖口等,全是手工操作,每一步都有講究,環環相扣。</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竹器曾經風靡一時,想當年,篾匠這個行當十分吃香。殷榮寶老師傅不但家用物器做得好,還有一手扎龍的絕活。他扎的龍,身子輕盈結實,龍頭活靈活現,舞動起來栩栩如生。四鄉八鄰都慕名前來訂購,江都武堅、高郵湯莊、姜堰淤溪、東臺時堰以及周邊的老閣、瓦莊、婁子、曹垛等地,都有殷師傅的杰作。幾十年來,殷師傅先后扎了上百條大小不一的長龍,扎了幾百個形態各異的龍頭。殷師傅還給興化城扎過十幾只鳳凰,每一件制作都神情逼真、惟妙惟肖。</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讓殷榮寶老師傅得意的作品是他給蔣莊百姓供奉的都天菩薩制作的神龕和遮陽。都天菩薩的神龕是竹轎,全竹制成,山藤外裝,不用一根鐵釘。前面是個壽字和兩條騰龍、左右是萬年長青的花盆、背后也是一個大壽字。兩片遮陽用細篾絲純手工編制,正面是“旻天大帝”(音mín,旻天泛指上天)四個大字,背面是二龍闖珠。無論是圖案還是文字,都是用精美的細篾條挑制而成,制作工藝令人叫絕,這在蘇北里下河地區實屬罕見、獨一無二。</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殷師傅還先后給本鎮的唐莊村和臨城鎮的三王村制作過神龕,給興化城區和臨城鎮薛余村等地制作過遮陽,精湛的手藝得到四鄉八鄰人們的贊許。</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8年春天,泰州市文保單位《筆穎樓》修復工程,其中有個篾篚吊頂的項目,施工方找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找到如意人選,后來還是聽人介紹后慕名上門請殷師傅制作。經過兩個月的緊張編制,殷師傅終于完成了任務,受到了施工方和泰州媒體的一致好評!</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4月殷榮寶老師傅的篾編制藝被興化市人民政府認定為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泰州市委宣傳部舉辦的國慶70周年成就展,殷師傅的兩幅篾編作品入選并參加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展覽,精巧的手工工藝,贏得了組委會和參觀者的一致好評。</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6月,殷師傅制作的“紅色江山代代傳”和他兒子殷中華制作的“紅船精神 薪火相傳”篾編作品,雙雙獲得興化市文體廣電旅游局“建黨百年”優秀作品展覽證書。</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多年前,殷師傅每天還都忙得不可開交,有時晚上也要加班趕工。漸漸的,隨著塑料制品和不銹鋼鋁制品的出現,傳統的竹器慢慢淡出市場,幾乎被淘汰。殷師傅一生中先后帶過十幾個徒弟,他大兒子殷中華和二兒子殷玉華也都曾經師從父業,現在都難守清歡改行了,徒弟中幾乎沒有人從事篾匠這個職業的了,唯獨殷師傅還舍不得丟下他鐘情一輩子的手藝,繼續從事著他的老行當。那些精巧漂亮、經久耐用的簸箕、籮篩、籮筐、竹籃、涼席、涼枕……無處不在的篾制品,早已成了人們記憶中的“鄉愁”。 </span></li></ul><h1><br></h1><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參考網絡文獻,部分圖片來自本土攝影師,在此表示感謝!)</span></li></ul><h1><br></h1><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蚌蜒河畔蔣家莊》村史村志編寫小組</span></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12月有改動。</span></li></ul><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建德市|
德令哈市|
靖西县|
隆回县|
泗阳县|
和平县|
广平县|
乌拉特前旗|
平远县|
利辛县|
忻城县|
新蔡县|
阳信县|
阿尔山市|
阿鲁科尔沁旗|
寿阳县|
襄汾县|
伊通|
仙居县|
交口县|
延川县|
太保市|
林西县|
余庆县|
鱼台县|
兖州市|
南昌县|
洪洞县|
平果县|
望奎县|
湘西|
华坪县|
武城县|
卓尼县|
民乐县|
叙永县|
湖州市|
富川|
永嘉县|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