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樹方</h1> <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h1><h3><br /></h3><h3>河口的春是平靜的靜的如同橋洞上懸著的冰凌,從立春那天起,那些停留在河岸邊,樹枝上,草尖處,灘石上的冰塊,一點點的融化,融化在冬去春來的日子里。</h3><h3>一縷暖陽從河口東邊的塬,沿著山的頂端,沿著山頂的麥田,喚醒著河邊蘆蕩,喚醒著河堤上倦怠的柳枝,沿著土崖上的錯落的院落,灑入沉寂的川道。</h3> <h3>河口街分大小河口,道路自東往西,從白家灣過小河口;再到大河口的盡頭,大約有三四華里的樣子,溝里整個川道山坡住滿了人家,東臺、西臺、東溝、西溝,臺上溝下居住的人大多以親戚或者老鄉聚集,每一處聚集地,人的性格與處事風格都有不同;或強勢、或軟弱、或跟隨、或一團和氣。</h3><h3>同一些老人聊天時,總會勾起他們塵封的思緒,在他們暮年的回憶中,常會回憶起這里的人和事,給我講述這里的故事,講述他是怎樣來到這里又是怎樣留居于此,講述這里過去這里的點點滴滴,會提起某家人,在哪里住,來自于哪里,談起誰對他有過幫助,他又幫助過的誰,誰曾經來過這里,后又舉家又回遷家鄉,在他們的回憶下;河口街當年的一幕幕,就如黑白影片在我眼前閃過,讓我跟著老人渾濁的目光去追憶河口的生活變遷。</h3><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店</h1><h3>河口東邊的車馬大店,現在呈現出一片死寂,往日的熱鬧已不存在,好像這里一直都是這樣。但是,每一個曾經在這里下過苦力的人,都會對這里懷有一種擱不下的情懷,坡道上的車轍,記錄著曾在這條道坡上掙扎的人,記錄著那勒入脊背上的跘繩,記錄著腳下的凹凸溝坑和牲口打著響鼻,揚蹄奮力攀坡的聲音的場景,幾十年來,這里的坡道也由陡峭變得平緩,膠皮轱轆送走了木輪車,又被冒著黑煙的的手扶四輪代替,疾馳的大貨又取代了四輪車。</h3><h3>日子一天天向前進行著,只有那永恒的山塬還記錄了那一張張遠去的面孔。</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溪流</h1><h3>流淌不息的河在這里分開來,道路以下,古老的河沿著固定的河道永久的流淌著,道路以上,一條人工開鑿的溪流蜿蜒走過山坡下的人家。</h3><h3>四、街景</h3><h3>順溪流往下,過五七飯店,溪邊一個雜貨店里常坐一個拄拐的老者,老者衣服整潔,大背頭梳理的一絲不亂,帶一個方框的石頭鏡,冷臉在坐柜臺后面,柜臺旁雜亂的大缸中散發出醋與醬油的香味,店鋪后面院子里堆滿了堯頭街燒制的瓷器。</h3><h3>街中心的大商店是這里孩童最歡喜的地方,商店里擺滿了各類的商品。各種點心和那些彩色紙裹著的糖果最吸引孩童的眼光,市面上少有的確良,的卡布料,被面,被里這里都有,訂婚結婚的新人徘徊于此;各樣文具,小人書,隱藏在玻璃板下,幾個漂亮的售貨員分布在各自區域里;商店對面棋攤圍了一群人,旁邊車子鋪里的師傅正在忙碌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團結橋</h3><h3>團結橋橫跨整個河流,又以這里為圓心向四周輻射,一條斜插向上延伸到通往二礦的街道,東頭一條路往北一直延伸到柳荒溝,溝中間排水渠流著的是礦區及溝中鄉鎮煤窯排放的井下水,雖說清涼但不能飲用;這里要說的是,河口屬于渭北煤炭黑要帶的中部,地下煤炭資源豐富,若干年后,這里興辦起很多小煤窯,帶動了當地經濟,讓一些人先富裕起來,也讓有些投資人血本無歸走入困境,這是后話,往東上坡的路通往當時的煤礦醫院,中途地名叫小東溝。</h3> <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記憶</h3><h3>過團結橋通往礦區的路上,路北一處水泵房為礦區職工提供飲用水,兩邊聚集了許多人家,礦區最早的小學在路盡頭轉彎臺上,現在只留下倒塌半邊的窯洞,至于這里當年河口鄉政府所在地只能在縣志里查閱了,道邊一個飯堂已經不在,但它留給給河口老人的記憶是抹不去的,吃大鍋飯那年,河口的人們總是一天兩晌的往這里跑,根據家里的人數,領著每天的定量飯食,來的早的能打一些熱乎飯,來的晚的把稀粥帶回家已經冰涼,雖說這樣的日子沒有持續多久,也是特定歷史原因造成的災難,但每當老人們提起這段往事時候總是不免得心酸。</h3> <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沿路</h1><h3>團結橋往西一條大路通向大河口,河岸南邊,山崖上窯洞布滿了整個山坡,又被一堵堵土墻或者磚墻分割成一戶戶人家,對岸散布著幾家住戶,院里的說話聲隔岸就能聽見,居委會大門有人進出,路邊飯館的鹵肉香味向四周飄散,壓面房外的木棍上懸掛著整齊的掛面,溪流的水在這里注入一個水池,憨子娃不知正在給誰家挑水,連接大小河口的橋上一個盲人老者用竹竿探著路,橋下沖刷出一個水潭邊,幾個婦女正捶打著石板上的衣服,過了這座橋就到了大河口。</h3><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河口</h1><h3>這里的住戶基本沒有小河口那樣整齊的臺了,住戶人家挖出的窯洞高低錯落,點綴在四周的山坡上,原本這里是河口街最繁華的地方,商戶依河岸而建,中間兩米寬一個街道,街道兩邊商家林立,有郵電所,布匹店,糧行,文具,供銷社,中藥鋪,百貨,飲食,麻業,照相館,書店。北邊商家建有一座戲臺,常有來自河南的豫劇在這表演,讓遠離家鄉的人聽到鄉音,我每次經過此處,都會想到這里曾經的一切,仿佛悠揚的琴弦聲還飄蕩在上空,想到那表演者演繹著的故事,或者想起那曾經觀看戲曲,那些曾經生活在這里的人。</h3><h3><br /></h3> <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歷史</h3><h3>一場洪水抹去了這里的一切,澄城縣志里記載,1953年7月23號3時,河口街被淹,洪水淹沒工商攤點與農戶74戶,倒塌房屋73間,窯洞6孔,淹死22人,下落不明10人。據小柱叔回憶,洪水的第二天,整個河口街道,布滿被山洪沖下的石頭,街道上已經片瓦無存,尸體被人從窯洞里抬出時候,一絲不掛,凄慘的哭喊聲回蕩在整個山坡上,提起當時的情景,老人現在還心有余悸,還會想起那給他糖果又被洪水吞噬的一對王姓夫婦。</h3><h3>繁華被洪水沖掉,流淌的河水和山崖下的水印記載著這里的喧鬧;毀掉了,也就回不來了,失去親人的悲痛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也就慢慢淡化了,毀掉的房屋倒了再建起來,畢竟活著的人還要繼續生存下去。</h3><h3><br /></h3> <h3><br /></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景</h1><h3>溝北邊幾條便道通往山頂,山頂處十幾排窯洞成型于七十年代初期,那是礦區發展最快的一個階段,從這里能俯視整個河口,這里人口更加密集更加熱鬧一些。溝底北邊沿道路坐落著一個院子,有一個水泵房,地下一條管道直通堯頭煤礦,水泵房院里住著一家人。</h3><h3>大夫總在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來這里坐診,大家都稱他先生,河口人有個頭疼腦熱都會來到這里,先生擅長看小孩兒病;不過也總要在小孩兒屁股多扎幾針,你去個四五次,屁股上的針眼兒砸滿了,他說不用來了,小孩的病自然就好了。</h3><h3> </h3><h3><br /></h3> <h3><br /></h3><h3>街西頭拐角一處大房,門口木樁上拴著幾頭牲口,釘馬掌的師傅板著牲口的腿,拿著鋒利的鏟著牲口蹄上的繭子,牲口也不亂動,然后把馬掌比劃好,用鐵釘當當的往上釘著,每次看的人都心驚膽戰,倒是牲口好像很高興,會打幾個響鼻,彈一下腿,在地下刨幾下,撒個歡。</h3><h3>崩爆米花的老頭總是過段時間在菜園前的空地上支起爐火,搖著爆米花機,幾分鐘后,腳踩下機關;砰的一聲,香氣四溢的爆米花沖入一個袋子里,蹦出的爆米花散落一地,圍在一邊的小孩上前瘋搶。對面鐵匠鋪里爐火通紅,鐵氈上的鐵塊像面條一下,在師傅的捶打下變成各種形狀,最后在涼水里蘸那么一下,各種生產生活器具就成型了,鐵匠鋪前那顆皂角樹至今還在,樹枝上掛滿了皂角,迎來了她的春天,上樹玩耍的孩童都已人過中年或者已經逝去。</h3><h3><br /></h3> <h3>去西溝拐角處,煙攤門兒總是虛掩著,幾個閑人打著花花牌,老婆婆頭上常年頂著一個手帕,懶坐在門口的竹椅上。箱子里的香煙彌漫了灰塵,我還依稀記得那些煙的價格,羊群九分,寶成兩毛一,大雁塔兩毛九,貴的芒果和三門峽;大多人是抽不起的,只有求人辦事時才有人從那里買一盒,小攤籃子里還有花生,糖果一類的東西;過年剩下的摔炮還有一些,攤點周圍常有小孩出沒,希望在她打盹時候偷拿一把,總惹得她張口斥責。</h3><h3>結束</h3><h3>河的下游處新建了一個水泥廠,河口人叫它洋灰廠,洋灰廠對面山頭的崗樓早已不在,只留下溝中關押勞改犯的土窯,山下的焦炭廠也已被農家院和莊稼地覆蓋,老人們講述的畫面里,穿著黑棉襖的犯人拉著一串煤車弓腰前行,從柳荒溝到小河口,從小河口到大河口,到那燃著爐火的焦爐旁,持槍的軍人在背后緊跟著。</h3><h3> </h3><h3><br /></h3> <h3>太陽西行,夕陽的余韻掃過西溝遠方的山頭,落入古老的洛河,河口街又歸于平靜,河水嘩嘩的聲音回蕩在漆黑的夜空里,山崖下的戶門都已關閉,寒氣未消的春夜里,昏暗的油燈從門縫里透出一點光亮,各家人圍坐在爐火邊嘮著家常,說著家族的往事,偶爾,一聲咳嗽聲在寂靜的夜中傳出很遠。</h3> <h3>我出生,我成長,我深深眷戀的這塊土地,我的故鄉!澄城河口,哪里有我兒時記憶!</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口市|
鞍山市|
思茅市|
曲阜市|
大宁县|
上高县|
庆城县|
临沧市|
堆龙德庆县|
安宁市|
大宁县|
阜城县|
光山县|
泸西县|
广宗县|
菏泽市|
布拖县|
洛浦县|
云和县|
温泉县|
鄂托克旗|
平远县|
隆子县|
昌平区|
九江市|
南丹县|
三原县|
中西区|
哈巴河县|
白城市|
进贤县|
沂南县|
资中县|
广元市|
寿光市|
永年县|
农安县|
望奎县|
绍兴县|
凉城县|
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