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黃河的濤聲,離我們越來越遠。洶涌澎湃的激流仍在腦海里盤旋。那九曲十八彎的黃河,似從天上落下了人間。"九典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劉禹錫)古人的詩,多么形象的描述了母親河從遠古而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堅定信念。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擁有的,所具備的,所獨有的高貴品質,是幾千年后仍不屈不饒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黃河咆哮而來,黃河咆哮而去。它就是一曲震動天際的交響樂,數千萬年來,聲聲不停,生生不息。象征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浩瀚無垠的征程里,無可比擬替代的宏偉歷史。</h3><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 </div><div> </div> <h3>當日夲鬼子的鐵蹄,踐踏著中國大半個土地,戰(zhàn)爭的硝煙,迷漫在祖國的半璧河山上。人民流離失所,慘遭蹂躪。在黃河之濱,聚集著一群中華兒女,是他們,揮起了有力的大刀,舉起了復仇的槍炮。用鮮血用生命捍衛(wèi)著祖國的尊嚴,保衛(wèi)著人民的安危。</h3> <h3>是延安。在楊家?guī)X,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了全民抗戰(zhàn)的旌旗。鮮紅的旗幟上,志士們用鮮血書寫著,保衛(wèi)長江,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全中國!</h3><h3>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掀起了全民抗戰(zhàn)的高潮。滾滾鐵流,如火山爆發(fā)的巖漿,摧枯拉朽。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抵御外來侵略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妝艷抹,波瀾壯闊的一筆。</h3> <h3>"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詩人賀敬之的詩句,直白的寫出了人們對延安的崇敬,對延安這個革命圣地的無限懷念。是啊,我們這代人的腦海中,當永遠有著延安這塊記憶。從當年的少先隊員起,延安,這個圣潔的地方便在我們心中了。</h3><h3> </h3><h3> </h3> <h3>在這個建筑物里,曾有多少風流人物在這里演繹出自已壯麗的人生。為真理為自由,為國家為民族,奉獻出赤子之心,張揚著他們的青春激情,揮灑著他們的熱血,為了人民。為了民族。為了新中國。</h3> <h3>窯洞,是陜北的建筑特點之一。"腦畔畔響起腳步聲。"當時沒法理解。而到了延安,看見成排的窯洞在半山中,一層又一層。才恍然大悟。</h3><h3> 于是,我看到了毛主席住過的窯洞,朱總司令住過的窯洞,周總理的住過的窯洞。。。更是瞻仰了中共在延安時修建的辦公樓,大禮堂。。。作為邊區(qū)政府的神經中樞,有多少國計民生的策略在此誕生,有多少致敵于滅亡的戰(zhàn)略在此處傳向抗日前線后方。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這是楊家?guī)X,棗園等地對革命的重要貢獻。↗</h3> <h3>在十三年漫長的艱苦的延安歲月里,領袖和人民同甘共苦。喝小米粥,吃玉米餅。還要親自去自留地里勤耕勤種,辛勤勞作方能填飽肚子。</h3> <h3>這口水井,就是幾位領導人等的飲水源。這轆轤的手柄上,曾留下偉人們的手跡呢。如今我也握著它,仿佛還感受得到六七十年前的余溫,那溫暖直至到心田。</h3> <h3>這斑駁的桌面上,曾堆積過如小山般文件。在浩瀚的歷史星河里,周總理永遠都是那顆最亮的北斗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總理最真切的寫照。</h3> <h3>總理下榻的窯洞。墻角的老紡車,靜靜的靜靜的倚在那里,仿佛還在思念主人曾經的撫摸。</h3> <h3>這是如今的陜北,到處都是郁郁蔥蔥。綠的山崗,清清的小河。那滿眼黃色,滿天黃沙的黃土高坡的舊貌,快要不復存在了。</h3> <h3>朋友們喜歡這篇文章,想點贊,那就在此文后點吧。我還是說只要點贊,不用點賞。先謝謝朋友們了。</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通化县|
伊吾县|
措勤县|
铁力市|
徐汇区|
什邡市|
义乌市|
江达县|
和顺县|
津南区|
卓尼县|
锦州市|
承德县|
龙山县|
白城市|
海兴县|
宜昌市|
福州市|
会同县|
西丰县|
崇信县|
阿勒泰市|
定远县|
昭通市|
天长市|
内丘县|
龙里县|
景谷|
隆昌县|
习水县|
河曲县|
盐亭县|
江达县|
临桂县|
铜鼓县|
杂多县|
甘肃省|
永昌县|
吉隆县|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