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再進非洲

伊瓊

<h3><b>納米比亞是這一次旅行的唯一目的地,是我第六次踏上非洲大陸。</b></h3> <h3><b>初中的世界地理上,講到非洲,講到埃塞俄比亞,講到一種叫苔麩的糧食,不知為什么我對它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想去,想吃,可以說正是埃塞俄比亞讓我第一次有了想去外國看看的念頭。<br /></b><b><br /></b></h3><h3><b>這么多年過去了,也去了外國的不少地方,單單沒有去過埃塞俄比亞。這次去納米比亞雖然只是在亞的斯亞貝巴轉機兩小時,卻一定要做個記錄,算是踏上了我夢想中的土地,我的愿望實現了0.8%。</b></h3> <h3><b>在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從亞的斯亞貝巴飛往溫得和克的航班上吃到了KOLO和我垂涎很久的苔麩。</b></h3><h3><b><br /></b></h3><h3><b>KOLO就是烘烤大麥,又酥又香,口感很不錯,也是埃塞俄比亞的很特色的傳統小食,與茶或者咖啡十分相配。</b></h3><h3><b><br /></b></h3><h3><b>苔麩是埃塞俄比亞特有的一種農作物,用它做的這種卷餅,埃塞人叫做英吉拉,之前吃過的朋友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在飛行中我終于吃到了,沒想到太好吃了,很對我的胃口,輕發酵過的苔麩卷餅一點點的酸,卷上我選擇的姜黃燉羊羔肉和埃塞時令蔬菜,真想再吃一份。</b></h3><h3><b><br /></b></h3><h3><b>這一段不到六小時的航程,人少安靜,又有美食相佐,飛行中的心情好輕松。</b></h3> <h3><b>從溫得和克向北走的路上,心安靜的看著路邊的景色和云,一家叫做out of Africa 的旅館進入視野,一下子它就恰如其分的讓旅程的情緒進入了我想要的那種。</b></h3><h3><b><br /></b></h3><h3><b>從15年前第一次去非洲開始,每次去之前都要看一遍電影《走出非洲》,加上前前后后一看再看,毫無疑問,它是我看過次數最多的電影,百看不厭,每次都會心動激蕩。</b></h3><h3><b><br /></b></h3><h3><b>電影里的那個故事發生在東部非洲肯尼亞一帶,但于我卻是除開北非以外所有非洲的樣子。</b></h3> <h3><b>營地小旅館的服務員長得很像惠特妮·休斯頓,端出的番石榴汁也是我喜歡的,記得第一次到非洲時,Lisa帶著我在馬普托超市里大桶大桶的買番石榴汁,那時就愛上了這個味道。此時夕陽正斜,滿目金色掩住了旅館的簡陋,晚餐的羚羊肉做的鮮嫩可口,后來吃到的各種羚羊肉做的都比不上這一家。</b></h3> <h3><b>營地旅館就在一個小鎮的邊上,鎮子很小,叫OUTJO,有一個超市,一個書店和一個格調不錯的餐館,再遠一些還有個獵豹基地,奔跑起來的獵豹優美敏捷。</b></h3> <h3><b>鎮中心,一個赫雷羅婦女驕傲的走過長廊,她拎著的那個隨時可以讓她坐下的折疊凳子與她的衣服配飾的顏色非常搭配。</b></h3><h3><b><br /></b></h3><h5>赫雷羅人是個悲情的民族,居住在納米比亞北部和安哥拉南部,1904年爆發反抗德國殖民統治的起義,德國人對他們進行了滅絕性的屠殺,還在赫雷羅人的水源里下毒,8萬人被活活渴死。<br />赫雷羅人后來改裝了自己的服飾,他們認為穿成敵人的樣子才可以變得和敵人一樣高貴強大。現在的赫雷羅人一直保持著這種歐洲宮廷式的服飾風格。</h5> <h3><b>烈日下采了些野花來裝飾一下我一夜的家,黃昏時分,絢幻的晚霞來襲,一時間如入異界。</b></h3><h3><br /></h3> <h3><b>現代非洲文明的所有矛盾好像都集中在了納米比亞那個偏遠的角落。</b><b>在四月雨季旱季交接的季節里,北部Kamanjab的一個村落, </b><b>平坦的大地仍然是一片綠意蔥蘢,還有永恒的藍天和云朵。</b></h3><h3><b><br /></b></h3><h3><b>這個烈日當空的中午,幾個辛巴女人在村中心擺開了她們的地攤兒,迎來了又一批游客,她們兜售著一些小工藝品,隨意放在邊上的塑料袋子上有的印著中文。一個姑娘一直跟著我,指著我背的牛皮鉚釘復古狩獵挎包,比劃著表達著她的喜愛,表示和她身上的裝飾很相配,而一個小孩子蹲下來摸摸我腳上白色的指甲,女人和孩子都會自然平淡的配合著游客的拍照,給些零錢她們就會收著,不給也絕不會索要。</b></h3><h3><b><br /></b></h3><h3><b>辛巴女人的胸部裸露在外面,傳統是下面穿著用好幾層山羊皮做成的短裙,她們細膩光滑的皮膚是用紅泥混合牛油涂抹過的,也會用這種混合紅泥涂抹頭發,每天都涂,從不清洗。辛巴女人無論年紀幾何,都有著美麗的身形、高聳的胸部、結實的長腿和自信笑容時露出的潔白牙齒。</b></h3><h3><b><br /></b></h3><h5>辛巴族人17世紀從安哥拉高原遷徙至納米比亞,一度是非洲大草原上最為富庶和強大的游牧民族之一,直到歐洲殖民者的到來?,F在的辛巴族人數不足兩萬,一切都保留著原始的生活形態,可能是基因的原因,辛巴男人很少能活過十五歲,基因的退化和現代文明的不斷侵入,辛巴族正茫然無助的走在消亡的路上,雖然有政府和國際組織的幫助,人類學家還是預言辛巴族的將在十幾年后消失。</h5> <h3><b>對于那些落后于現代主流社會、或者和現代主流文明不同的人群民族,我非常贊同他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商業化,無論是走向衰滅還是被融合,總得前行,不是嗎?憑什么他們要停在原地、保持著原來的模樣來滿足獵奇者。</b></h3> <h3><b>我體會不出辛巴人對于即將到來的消亡會有怎樣的心境,我也好有一陣子思考過怎樣才算是"有尊嚴的消亡",從辛巴村落出來住進邊上不遠的村莊旅館后,好像突然想通了,消亡與尊嚴無關。</b></h3> <h3><b>又到晚霞時刻,先是金燦燦的,一會兒就變成了濃郁的紫,柴火烤著的是也許幾天前還在這原野上優美奔跑的羚羊,肆意洋溢著的香味伴著如此的風景,我也想留下來做一名廚師。</b></h3> <h3><b>達馬拉族是現代納米比亞的強勢精英民族,極大限度的接受了現代文明,現任總統就是達馬拉族人。</b></h3> <h3><b>似乎很多沉沒歷史的被發現都是一個意外,比如圖坦卡蒙,比如馬丘比丘,頹廢方丹也是如此。</b></h3><h3><b><br /></b></h3><h3><b>1920年,三個德國人在納米比亞西北部的達馬蘭地區的半荒漠地帶尋找水源,意外的發現了多處數千年前的巖石雕刻畫,一夜之間,這個叫做頹廢方丹的小鎮開始聞名于世,正是這一片沙礫與泥土,孕育了整個非洲、甚至是全世界最為壯觀的巖石雕刻壁畫遺址,2000多幅露天巖刻壁畫散落在磚紅色的峽谷中,默默地記錄著幾千年來人類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故事。</b></h3><h3><b><br /></b></h3><h5>頹廢方丹巖巖刻壁畫是世界上古代巖石雕刻壁畫留存最多、保存最好的文化遺址,史前人類精美巖畫的露博物館。2005年,頹廢方丹成為納米比亞的歷史文物保護區,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h5> <h3><b>"我正向北走,前往96公里處的一條河,如果你看到這段話,照我說的方向走,神會幫助你。"</b></h3><h3><b><br /></b></h3><h3><b>——無名者·1860年</b></h3><h3><b><br /></b></h3><h3><b>1943年,有人在南大西洋東岸的海岸上發現了12具無頭骸骨橫臥在一起,附近還有1具兒童骸骨,不遠處一塊飽受風雨剝蝕的石板,上面刻著這段話。</b></h3><h3><b><br /></b></h3><h3><b>他們是誰?來自哪里?</b></h3><h3><b>他們如何到達了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b></h3><h3><b>為什么會如此慘烈的暴尸海岸?</b></h3><h3><b>他們的頭顱去了哪里?</b></h3><h3><b>是誰殘忍的割下了他們的頭顱?.......</b></h3><h3><b><br /></b></h3><h3><b>至今沒有答案。</b></h3><h3><br /></h3><h5>南大西洋東岸南緯18度-20度左右長達500公里的海岸線,被稱作"骷髏海岸"。</h5> <h3><b>這里是生命的禁區,只有羚羊和沙漠象才敢進入。</b></h3><h3><b>這里遍布飛機和沉船的殘骸,沒有人敢前往為他們收拾殘局。</b></h3><h3><b>這里處處殺機四伏,八級風暴、交錯的海流、來去無常的海霧、莫名出現又消失的暗礁。</b></h3><h3><b>眾多船只在此無故沉沒,僥幸有幸存者爬上海岸,又被海岸的風沙再次埋入死亡,偶有活下來的卻已不能清晰的說出他們的遭遇。</b></h3> <h3><b>骷髏海岸是全球最神秘的區域之一,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海岸線,即使我們在陽光燦爛的下午來到,也能隱隱感受到些許陰郁的氣氛,其實來的時候我多希望是個陰沉沉的天氣。</b></h3> <h3><b>在鯨灣港出海的那天其實不冷,陽光很好,然而,這里是從南極向北漂移過來的本格拉寒流影響海域,海上很冷。歸航時海和天空突然開始失真起來,恍惚間覺得進入了《楚門的世界》</b></h3><h3><b><br /></b></h3><h5>"嗨,如果再也不能見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h5><h5>——《楚門的世界》</h5> <h3><b>一半是藍色的海,一半是白色的沙漠,還有粉色鹽田和火烈鳥。</b></h3> <h3><b>鯨灣港是納米比亞的重要漁港。</b><b>1487年12月8號,葡萄牙航海探險家迪亞士從這里登陸,從此鯨灣港便開始了被殖民、被爭奪的歷史。</b></h3> <h3><b>在此之前的1486年,葡萄牙航海家迪戈卡奧從鯨灣港以北不遠處的一個海角登陸,并以葡萄牙國王的名義在此樹立了一個石制的十字架這是葡萄牙航海家遠航占領土地的標志,后來這一地區被命名為"克洛斯角",意為"十字架之地"。</b></h3> <h3><b>迪亞士的船隊離開鯨灣港后繼續向南,穿過南回歸線,逆著冰冷的本格拉寒流,還向南,沿著向東傾斜的海岸線,迎著颶風風暴,半年后到了非洲大陸的盡頭,好望角被發現,這是1488年6月,這是大航海時代很重要的一個時間點。</b></h3><h3><b><br /></b></h3><h3><b>今年年初,我對1492年前后的哥倫布大交換以及大航海時代的歷史頗感興趣,認真讀了幾本有關書籍,這次的旅程恰好能夠走一走那些在書中被提及到的地方。</b></h3><h3><b><br /></b></h3><h3><b>迪亞士找到給他帶來榮耀的好望角和印度洋西海岸線時,那個發現新大陸而改變人類歷史的意大利人哥倫布還正在四處游說、尋找支持者來完成他的東方印度夢,而另一個著名的的航海家麥哲倫才剛剛8歲。</b></h3><h3><b><br /></b></h3><h3><b>那時尋找香料、基督徒,還有傳說中神秘的東方印度,是探險家們開始遠航的初衷,這些航海探險家算是航海時代的先驅和勇士,他們一定沒有想到,他們一個個的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人類的歷史。</b></h3> <h3><b>暴雨中從鯨灣港向東南走,荒漠中的雨還是第一次見,接近南回歸線時已走出雨帶,烏云仍然以極有氣勢的姿態低低的懸在空中,我們穿過南回歸線,要去看紅沙漠。</b></h3> <h3><b>來到納米比亞,沙漠是避不開的風景。這片叫做納米布的沙漠延綿約1500公里, 北接安哥拉,南至南非,曾經在這里游蕩的布須曼獵人把它稱之為"上帝發怒時的作品" ,紅沙漠就是納米布沙漠中特別的一段。</b></h3><h3><b><br /></b></h3><h3><b>在沙漠中行走很費力,更不要說去登上高高的沙丘了。風很大,我們走過的深陷的腳印很快會被風吹的幾乎無痕,沙粒打在皮膚上,風景卻像傳說中一樣的美,有增無減。</b></h3> <h3><b>在沙漠和非洲草原相交處的營地住下時,落日晚霞用顏色把天空分成兩半,一半靜謐的藍一半耀眼的橙色,而平坦的大地一片金色,此時心里有一絲感動,這樣的風景還有什么理由不讓眼眶濕潤,很多時候能夠打動內心的就是這些大自然中最常見的風景在一瞬間的觸擊。</b></h3><h3><b><br /></b></h3><h3><b>夜真正降臨后,安靜的站在漆黑的院子里,抬頭就是滿天繁星,看到銀河橫在空中,順著指南針指向的南方,仰望著那片星空,我不知道是不是看到了南十字星。</b></h3> <h3><b>一些被圈養的布須曼人</b></h3> <h3><b>布須曼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部族之一,散居在南部非洲,擅長狩獵,尋找和控制水源似乎是他們天性中的一部分,前幾天我們去過的頹廢方丹巖畫中就有描繪布須曼人的找水的巖畫。</b></h3><h3><b><br /></b></h3><h3><b>最純正的布須曼人,頭發黑而稀疏,皮膚黃里透紅,但因缺乏皮下脂肪而干癟,皮膚粗糙多皺,額頭紋尤其突出,鼻子較寬扁,眼睛大而圓,且突出,顴骨很高,男的身高不過1.6米,女的不過1.4米。但因長期與其他部落人通婚,純正的布須曼人越來越少,據說只剩下5000人。許多人自稱是布須曼人,但并非正宗,許多人自稱不是布須曼人,卻或多或少有著布須曼人的血統。</b></h3><h3><b><br /></b></h3><h3><b>西方殖民者來到之前,布須曼人約有50萬,殖民者到來之后,布須曼人被視為介于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另類",西方人在研究布須曼人時,常常像對待牲口一樣將他們的嘴巴撬開,強占他們的家園時,布須曼人被無情地殺戮或驅趕。</b></h3> <h3><b>那對好萊塢明星夫婦在納米比亞投資的野外公園,把一些布須曼人和花豹、獅子一樣圈養著供游客參觀。我們看到的布須曼人高大健壯,只有眉眼間還有些布須曼人的特征,向導說,這是這些年游客給他們食物改善了營養而使他們開始長高。</b></h3> <h3><b>和納米比亞的初見和告別都在溫得和克。</b></h3><h3><b><br /></b></h3><h3><b>那天回到溫得和克時,我被這個老者的背影所吸引,觀察了他一陣子。從放在桌子上的禮帽、老舊的剪報、充著電的老款手機以及他在筆記本電腦上瀏覽的內容來看,我猜他是個寫作者,一定是在寫些他曾經記錄下來的往事。</b></h3><h3><b><br /></b></h3><h3><b>是的,年輕的納米比亞共和國是值得被寫的,無論他的從前還是當下。</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SHOW| 丁青县| 福鼎市| 和林格尔县| 龙山县| 友谊县| 简阳市| 高青县| 迁安市| 通渭县| 梁河县| 永仁县| 聂拉木县| 固镇县| 出国| 德钦县| 米林县| 永兴县| 寻乌县| 南城县| 磴口县| 松滋市| 承德市| 双鸭山市| 青州市| 贵德县| 女性| 剑河县| 武强县| 溧阳市| 鄂托克前旗| 乌审旗| 梁山县| 南安市| 宜春市| 隆化县| 甘南县| 台北市| 区。| 杭州市|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