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攝影: 我家小女、Wu ling、Sui zheng</h3><h3>文字: Sui zheng</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京——揚州</b></h3><h3> 清明節凌晨4點從家出發,一路小雨,下午4點半到達揚州,距離1000余公里,車程12個半小時,就住“運河晶典”。第二天游覽“瘦西湖”、“個園”和“古運河東關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瘦西湖 </b> </h3><div>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瘦西湖之名最早見于清初,因其水道狹長而名“瘦”,又因地處揚州城的偏西向,所以稱為“瘦西湖”。</div><div> “瘦西湖”,世界文化遺產、5A、國家重點名勝景區。</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國家重點公園——個園 </b> </h3><div> “個園”,4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二十座重點公園之一。</div><div> 清中期兩淮鹽商在明朝“壽芝萱”的基礎上改、擴建成私家園林,園林名稱取“竹”字的一半,故名“個園”。</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揚州古運河</b></h3><div> 揚州被稱為“運河城”,揚州城的發展與古運河的開通和水運交通息息相關,古運河孕育了美麗的揚州城。從瓜洲渡到灣頭構成的“揚州三灣”歷史遺跡星羅棋布,極具價值的人文景觀紛繁眾多,“個園”就是這些景觀的代表。在揚州城下的古運河上還留下了歷代文人墨客的不少詩篇,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樣的不朽詩篇,每個到揚州旅游的朋友可能都喜歡吟上兩句這膾炙人口的詩句。</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揚州——蘇州</b></h3><div> 從揚州到蘇州約200公里,車程應該在2.5個小時,因高速路堵車我們用了5個小時,晚上就住“維景國際”。蘇州游覽景點包括“拙政園”、“平江路”、“留園”、“寒山寺”、“江、楓橋”、“虎丘”和“盤門”。</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蘇州園林瑰寶——拙政園</b></h3><div> 公元1506年明正德朝還鄉御史王獻建私家園林,名“拙政園”,其意為拙者,政也。王獻臣故后,其子一夜之間賭博將拙政園輸給徐少泉。此后,拙政園命運多舛,無數次易主,無數次修建、擴建,無數次荒廢。清康熙初年朝廷將園收為官有,地方政府不斷改做衙署,甚至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期間把園子改為巡撫衙門,戰亂時期拙政園遭到進一步破壞。</div><div> 解放后,拙政園得到全面修復,使之成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特殊游覽參觀點。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評為首批國家級旅游景區。</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蘇州老街——平江路</b></h3><div> 平江路是蘇州的一條老街,全長1600多米,寬3米有余,平江河與平江路相依并存。讓平江路名聲大噪的是她2500年的久遠歷史和街、河、巷、橋融為一體的典型江南景象。為平江路增色的還有這里曾出過兩位歷史“名人”,一位是同治朝的狀元郎洪鈞,另一位是他的三姨太,即秦淮河上的名妓“賽金花”。可惜二位好景不長,洪鈞早逝,賽金花只得離開平江路重操舊業。</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虎丘景區的經典之地</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劍池、千人石和云巖寺塔</b></h3><div> 虎丘山海拔34.3米,景區面積約100公頃,全國十佳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5A、全國文明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div> 虎丘,原名海涌山,改稱之說有二: 一是吳王闔閭葬在此地后三天有白虎蹲于其上,故名“虎丘”;二是指此丘形如蹲虎。虎丘景區有三絕九宜十八景,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云巖寺塔、劍池和千人石。</div><div><br></div><div>云巖寺塔</div><div> 云巖寺塔又名“虎丘塔”,建于五代后周(公元959年),兩年后落成,距今已有1057年。由于虎丘山地質南堅北軟,塔身逐漸向北傾斜,人稱世界第二斜塔、東方比薩塔。為保護歷史文物,蘇州市政府采取灌漿加固等措施進行拯救性保護并在虎丘塔周圍建多個檢測點地標對塔身實時檢測。</div><div><br></div><div>劍池</div><div>劍池名稱來源有三: </div><div>一是從上面看,劍池形如劍;</div><div>二是傳說當年吳王闔閭(夫差之父)下葬時用三千寶劍殉葬;</div><div>三是當年秦始皇與孫權都曾來這里挖劍成池。</div><div> 其實劍池是天然而成,其它之說只是個傳說,但吳王闔閭實實在在是葬在這里。</div><div> 在劍池我們還應該知道“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是唐代大家顏真卿之子顏頵所書,“風壑云泉”四字是宋代大家米芾所書,相傳篆文“劍池”二字是大家王羲之所書。</div><div><br></div><div>千人石</div><div> 千人石,又名“千人坐”,“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一成語就出于此處。這里是虎丘的主要景點,生公講座,下有千人坐于石上而得名。</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界文化遺產——留園</b></h3><div> “留園”,5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名園之一。</div><div> “留園”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是太仆寺少卿徐泰時的私家園林,當時稱東園。徐泰時去世后,“東園”漸廢。清乾隆末年該園歸東山劉恕所有,劉改建后更名“寒碧山莊”, 人稱“劉園”。</div><div> 同治年間“劉園”被常州人盛康購得,修繕后盛康效隨園之故事,取其諧音改名“留園”。盛康故后,其子盛宣懷繼承家業,數年后,留園聲名大振,有人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div><div> 上個世紀30年代以后,留園逐漸荒廢。1953年蘇州市政府開始修整留園,90年代又對留園做全面修復,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小而精的蘇州園林的典范之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b></h3><div> “寒山寺”建于公元502——519年(南朝),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年間,寒山、希遷兩位高僧來院創建寒山寺。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藏有張繼的石刻碑文和寒山、拾得的石刻像以及文徵明、唐伯虎的碑文殘片。民國開始寒山寺逐漸冷落,寺內僧人四散,廟產也分置他處。</div><div>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文革”以后,地方政府對寒山寺進行了多次修整和補充,終于使寒山寺恢復了原貌,張繼的《楓橋夜泊》更使今天的寒山寺成為了蘇州市旅游業的一張王牌。</div><div><br></div><div>關于夜半鐘聲 </div><div> 關于“夜半鐘聲”的說法,歷史上曾有過爭論。歐陽修認為《楓橋夜泊》雖是好詩,但三更不是撞鐘的時候。南宋的范成大經考證認為吳中地區的寺廟確有半夜鳴鐘的習俗,當時稱為“定夜鐘”并列舉了白居易的“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于鵠的“定知別后宮中伴,應聽緱山半夜鐘。”,溫庭筠的“悠然旅思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這些詩句都是唐代詩人根據在各地聽到的半夜鐘聲而作的。此后,爭論逐漸平息下來。只可惜現在寒山寺里的鐘已不是張繼詩中指的那口唐鐘了,聽說那口唐鐘在抗戰期間被日本鬼子砸碎鑄造了軍火。</div><div><br></div><div>關于寒山和拾得</div><div> 相傳寒山和拾得為同村兒時伙伴,二人關系甚好,寒山成人后與一女子相慕相愛,不過,此事不為外人所知。正在此時,拾得父母也看中這個女子,便為拾得提親。</div><div> 寒山知道后心中不免悲傷,但考慮到與拾得親如兄弟,決定遠走他鄉,成全好友。于是,只身南下來到蘇州“普明塔院”出家為僧。再說拾得多日不見寒山更是想念,到寒山家尋上門來。得知原因,拾得甚為感動,毅然退掉婚約直奔蘇州,兩人見面后不免再次感動一番。從此寒山、拾得同在寺內為僧,做飯之余二人修禪問道終成正果。</div><div> 關于寒山、拾得同村好友一事是傳說,君可信也可不信,至于其它版本不再啰嗦,但史上確有二人,奉上他們一段他們最為著名的問道,供友茶余品味。</div><div>寒山問:</div><div>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div><div>拾得曰:</div><div>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十年后你且看他。”</div><div> 需要說明的是寒山和拾得另外的尊稱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楓漁火對愁眠</b></h3><div> 寒山寺西門外是“江村橋”,向北約100多米是“楓橋”,京杭大運河在這里分出一條支流,名曰“塘河”,兩橋坐于“塘河”之上,碼頭就在楓橋旁。</div><div> 唐人張繼為避“安史之亂”,南下來到蘇州,夜宿楓橋。面對山河破碎和身受流落他鄉之苦,張繼夜不能寐。看著“江楓漁火”,聽著“夜半鐘聲”,詩人寫下了《楓橋夜泊》這一不朽詩篇,從而重新確立了張繼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div><div> 張繼流傳下來的詩不多,他在當時的文人墨客中可以說是名不見經傳。他的詩文不好雕琢,但有一種道、禪之風,這是中唐詩人們普遍追求的一種風格。他的《楓橋夜泊》樸實無華卻意境深遠,這首七言絕句足以讓詩人流芳百世。</div><div> 《楓橋夜泊》火爆了千年古剎,《楓橋夜泊》連同寒山寺一起走進千家萬戶,甚至編纂進日本小學的教科書,《楓橋夜泊》成為人們喜愛的千古絕唱。</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蘇州園林的美麗畫卷——盤門景區</b></h3><div> “盤門”建于春秋吳國闔閭時期(公元前500年前),原名“蟠門”,后因水陸交錯改稱“盤門”。“盤門”水陸并聯,城門氣勢雄偉。陸城設有甕城、馬道、女兒墻、射擊孔,城上還設有閘口。與陸城門相連的兩道水城門,是船只出入蘇州城的水路通道,它對研究我國古代城防工事有重要意義。</div><div> “吳門橋”臨近“盤門”,最早建于北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橋是清同治年重建的。這是一座大型的單拱石橋,遠處“興隆橋”輕盈飄逸,兩橋相映,極具江南水鄉特色,人在其中如同畫中游一般。</div><div> 景區內的“瑞光寺塔”為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在“普濟禪院”內所建,唐宋朝和以后均有修建,但一直保留了唐宋多層塔的風格和結構特點。</div><div> 運河之畔,蘇州城下,“瑞光寺塔”、“盤門”和“吳門橋”,交相輝映,不管是曙光初照還是落日余暉,吳中景象更顯嬌艷。</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烏鎮——江南水鄉的代表作</b></h3><div> 結束了在蘇州的行程,我們前往嘉興桐鄉市的烏鎮。兩地相距不足80公里,車程近一個半小時。當車子駛過瀾溪塘后,一塊界牌赫然醒目,我們進入了浙江省。我的心似乎激動起來,我還是第一次踏上浙江這塊土地,太多的感慨油然而生。浙江是個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好地方,這里的人們有很強的超前意識,歷朝歷代人才輩出。今天,從獨步天下的江南美女到馳騁商界的當家人,浙江人能在商海大潮中成為時代的弄潮兒……!</div><div> 烏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5A、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諸多殊榮不斷提升著這座魅力水鄉的知名度。</div><div> 烏鎮建鎮歷史超過1300年,被譽為中國最后的枕水人家。烏鎮水網密度居全國之首,大運河、市河依鎮而過,屬典型的“魚米之鄉,2014年被確定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并獲得聯合國頒發的“2003年亞太地區遺產保護杰出成就獎”。</div><div> 烏鎮分為東柵和西柵兩個景區,西柵規模大一些,面積約是東柵的三倍,柵內共有古橋72座,悠長的巷子里鋪著青石板,有一半的房子架在水上,另一半臨街做了店鋪。原來鎮上的大多數住戶被安置在烏鎮外的鎮子上,個別年紀大一點難舍老房的村民仍然住在景區里。每年到烏鎮旅游休閑的游客達數百萬,創造價值幾十個億,烏鎮走上了一條真正的城鎮化的康莊大道。</div><div> 江南煙雨古鎮,浙北水上人家。烏鎮人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干打造出一片輝煌,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家鄉烏鎮這個名字享譽中外!</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碧水藍天——休閑千島湖</b></h3><h3> 烏鎮到淳安縣的千島湖246公里,車程3個半小時,就住“千島湖潤和建國”。該店地處湖上半島,酒店有自己的觀景平臺和游船碼頭,是觀賞湖景的極佳地點。千島湖是國家級5A景區,湖區面積570平方公里,湖中大小島嶼1000多座,水深平均34米,湖水水質清純,屬國家一級水源。位于縣城附近的觀光臺是跟團游客欣賞湖景的去處,在這里朋友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到景區秀美的湖光山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島湖——杭州</b></h3><div> 千島湖到杭州167公里,車程約兩個半小時,就住“華辰國際”。</div> <h3>拜游“靈隱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龍井村里品茶香</b></h3><div> 下午來到杭州市郊的龍井村,茶室里散發著茶的清香,桌子上擺放著兩個竹箕,一個里面放著“明前”,另一個是清明后采的“明后”茶,屋角上的監控攝像頭緊緊地“盯”著桌子上的竹箕。</div><div> 三人津津有味地品起茶來,茶水透出一股醇香。其實我對品茶一竅不通,去年前的茶和當年的新茶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我根本喝不出新舊來,我起身走到樓下,我感覺看師傅炒茶比喝茶更有味道。</div><div> “享受”了炒茶的味道后,我走到村子里看看這座有著響亮村名的村子有何別樣。村子不大,“丁”字型的兩條小街道顯得有點雜亂,可惜的是從村口到深處的路邊沒有一棵茶樹,我想如果從進村到村子里面種上兩排龍井茶樹,那么龍井村就更顯特色了。</div><div> 茶后我們走進茶園,體會了一把采茶女的工作。采茶的大姐們是鄰村雇來的婦女,每天工資是200元,清明節前兩天開始進園采茶,采下來的就是所謂的明前茶,清明后的十余天里采下來的就是明后茶,十天以后不再采茶,因為采下來的已經不是茶葉了而是樹葉子了。</div><div> 經采茶大姐的指點我們專心致志地當起了“茶農”,回到酒店我沏上這當年的新龍井樹葉子,回味著茶的苦澀。</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湖美景 美不勝收</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西湖把杭州裝扮成一座美麗的城市,沿著市區邊緣環繞于湖岸之上能讓你深切感受到這湖光山色的秀美。“斷橋”的“繁華”,修長的“白堤”之俊,清晨“蘇堤”的幽靜,不遠處的青山與六和塔一同把西湖鑲嵌得更加妖艷,西湖把她的美麗奉獻給了杭州人和全國人民。</h3><div> 楊公堤岸邊是搖櫓船的碼頭,每天傍晚船工們把船搖回楊公堤,第二天清晨再從這里搖向外湖攬客。這些搖櫓船和碼頭隸屬于一家叫“樓外樓”的公司,船工每天根據自己承攬游客的多少來記取報酬。</div><div> 清晨,我們從楊公堤乘船走水路到西湖東岸。船工是位嘉興人,全家在龍井村租住著農民房,他們有個女兒在杭州一所大學里讀書,每年開銷較大,他要在西湖上搖船載客供養全家。</div><div> 船家笑著告訴我們說,黃金周和暑假期間收入蠻好的,到了旅游淡季就難說了。</div><div> 船家是位樂觀的人,從家鄉來到杭州,腳踏清風,身披晚霞,十六年來“亭前望殘雪,湖上搖春秋”,他的笑聲在水面上回蕩,他的倒影深深地印在西子湖上。</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京一日</b></h3><div> 在杭州回家的路上,南京休息一晚,距離270公里,車程近4個小時,就住秦淮河畔的“狀元樓”。下午拜游“夫子廟”,見識了“秦淮河”,看到了赫赫有名的“江南貢院”。</div><div> 次日,一路順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謝謝您的光臨、鼓勵和支持!</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祝您開心快樂!幸福安康!</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裕民县|
磐石市|
寿光市|
新宁县|
澄江县|
渑池县|
江孜县|
平陆县|
永平县|
南皮县|
庐江县|
修武县|
南川市|
岳普湖县|
莱阳市|
平南县|
平顺县|
海盐县|
鹰潭市|
周宁县|
湛江市|
兴文县|
兴宁市|
龙南县|
聊城市|
阳江市|
南汇区|
古交市|
灵丘县|
古浪县|
凯里市|
石棉县|
临朐县|
南涧|
锡林郭勒盟|
巴中市|
当阳市|
牡丹江市|
突泉县|
庄浪县|
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