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八年前,看著越來越少的老唐山痕跡,敝人抓空拍了幾張照片,2010年3月發在博客上,果然,啟新俱樂部在照片拍完不久就被拆除,前兩年僅剩的那小段西山路(老稱呼,后來改叫“道”)也被鋪上瀝青。</h3><div><br></div><h1> 唐山,我國民族工業的策源地。中國的第一條標準軌鐵路、第一袋水泥、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件衛生潔具、第一口機械化煤井都在這里誕生。作為民族工業的驕傲,她還榮耀地成為共和國的經濟支柱。</h1><h1> 原來的唐山,雖然沒有上海那樣的高樓大廈,但由于開灤煤礦的興起、西方文明的引入,具有歐洲風情的別墅、酒店、跑馬場、教堂以及眾多工業建筑卻比比皆是。那時,唐山的西部曾經綠樹成蔭,花崗巖壘成的矮墻里是大片的草坪,中間矗立著由紅色波紋鋼瓦覆蓋的別墅,一座連一座,鋼琴聲聲傳來,不寬的水泥路人影稀疏,偶爾有輛老式汽車通過,一切都是那樣恬靜安詳。</h1><h1> 遺憾的是,這座美麗的城市在一九七六年遭受地震重創,一切不復存在。籍著懷舊的幽思,我在如今喧囂的城市和高樓大廈中尋找那僅存的一點點痕跡,千回百轉,看到時卻讓人心疼的不能忍受。我預感,這些僅存的痕跡將在不久之后,隨著城市的拆遷改造消失殆盡,那情那景,也將在老年人模糊的記憶中隨生命消失。</h1><h1><br></h1><h1> 先借用幾張歷史圖片</h1> <h1> 鐵菩薩山,這是俗稱,真名雙鳳山,雅號鳳凰山。</h1><h1> 這張照片太久遠了,清末民初的,你看那時候山上光禿禿的,也沒有綠化這一說兒啊!</h1><p><br></p> <h1> 開灤煤礦(現在的唐山礦)</h1><h1> 這也是民末清初的景象,眼前這片空地解放后鋪上了新華道。</h1><h1> 最早新華道最西端是文化路口,文化路是條石渣路,路西好幾座廢棄的石灰窯。</h1> <h1> 地震前的鳳凰山,山前是交際處和文化宮,那是個如夢如幻的地方。</h1> <h1> 老唐山火車站</h1><h1> 這可是中國第一座鐵路客運站,留下來多好,是唐山也是咱中國的物質遺產啊。</h1><p><br></p> <h1> 轉角樓</h1><h1> 是個百貨商場,地震倒塌后又建了一座,還叫“轉角樓”。</h1> <h1> 建國路大下坡</h1><h1> 坡度較大,騎自行車上坡必須要下車推行。這地方也叫“大表”,因為路中間的島形凸起上立著一塊雙面大表。</h1><h1> 一天三次,西山口附近方圓十里到點就會聽到“響氣”,就是一種汽笛,開灤唐山礦一座高大的廠房頂部發出的,如同古時候的晨鐘暮鼓,報時間用,那時候老百姓有幾個戴表的呀?</h1><h1> 那附近有幾個電器商店,什么“鴻發泰”、“利民”、“電臺服務部”、“老商品”(我們給起的名字,具體叫啥不知道),至于“鴻宴飯莊”、“北菜市”啥的太多了,商店樓上樓下相互連接,在里爬上爬下到處穿行非常有意思。</h1> <h1> 西山口百貨大樓</h1><h1> 俗稱“黃樓”,小時候經常進去玩,夏天喜歡里邊的涼爽和香香的味道。</h1><h1> 必是因為跟它叫“黃樓”?干啥啥黃!</h1> <h1> 唐山出的“青松”牌電視機(后改名“鳳凰”牌)。</h1><h1> 震前,唐山的電子工業挺發達的,九個半導體元器件廠,還有好幾個整機廠,都人為弄黃了。</h1> <h1> 震后新建的唐山火車站,現在叫南站,每天只開兩趟通勤車,門可羅雀這個詞用這比較貼切,因為車都遷到西站和北站了。</h1><p><br></p> <h1> 下面,就是本人拍攝的殘破不堪且再也找不到的老唐山痕跡了。</h1> <h3> </h3><h1> 西山別墅 </h1><h1> 電線桿處曾經是西山別墅,老百姓叫鴿子窩,因為英國人愛養鴿子。</h1><div><br></div><div><br></div> <h1> 老西山路 <br></h1><h1> 這馬路還是100年前英國人修的,原來路邊全是別墅。回想小時候五一前后,我背著書包從這條路上去學校,路邊槐花的幽香陣陣,沁人肺腑,可不像現在這樣僅剩200來米,周邊建筑雜亂無章。</h1> <h3><br></h3><h1> 非同現在的馬路牙子</h1><h1> 百年前的馬路牙子是一體的,帶個弧形陰角。那水泥可結實了,青色的,帶著亮面。</h1><h1> 記得小時路面下薄薄一點雪,我們就可以在上面打滑溜。</h1> <h1> 老式的雨水篦子</h1><h1> 格柵已經損壞,被土填滿了(旁邊便道磚是現在的)。</h1> <h1> 老樹 </h1><h1> 原來這條路曾經綠樹成蔭,都沒了,只剩幾棵老樹歷盡滄桑。</h1> <h1> 啟新水泥廠 </h1><h1> 遠望,是中國第一個水泥廠“啟新細綿土廠”,后又改成“啟新洋灰公司”和“啟新水泥廠”,她生產的“馬”牌水泥享譽中外。目前已經停產,原址改成中國近代水泥工業博物館。</h1> <h1> 啟新俱樂部</h1><h1> 這是掩映在城市角落、幾乎被人忘記的啟新俱樂部,它是唐山大地震唯一幸存的俱樂部,已廢棄多年,從另一個角度說它的確很結實!</h1> <h1> 俱樂部正面遠視 里面是個容納上千人的劇場。</h1> <h1><font color="#010101"> 俱樂部大門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你能想象當年這里觀眾涌動、樂聲盈耳的熱鬧情景嗎?現在卻被垃圾堵了門口。</font></h1> <h1> 外墻裝飾 </h1><h1> 水刷石加簡單的云子頭圖案,那時很流行的。</h1> <h1> 古槐 </h1><h1> 院里孤獨的老槐樹見證著當年的喧鬧和今天的冷清。</h1> <h1> 宣傳牌</h1><h1> 這塊當年的宣傳牌被堵了窗戶,上面還有“工業學大慶”的口號,也不知誰畫的,估計早退休了。</h1> <h1> 屋頂 </h1><h1> 玻璃成了孩子們取樂的靶子,房頂上長滿了枯草,那幾盞破燈在風中搖晃。</h1><h1> 靜靜地冥想,仿佛還能感知夜晚球賽正火熱的進行,聽到高聲的喝彩和凌厲的哨聲……</h1><p><br></p> <h1> 后門 </h1><h1> 俱樂部后門,演出人員從這里進入后臺。原來是個雙扇木門,后來才加的這個鐵門,一把大鎖看守著落寞與凄涼。</h1><h1> 悠悠歲月,斗轉星移,人世間幾多變化。當年設計、修建這個俱樂部的人早已作古,曾經的繁華與歡笑已經遠去。有哪個城市象唐山這樣瞬間被地震蕩平,留下星星點點的殘跡還將于近日被清除和覆蓋?無論家在城市還是農村,誰不能在變化的世界中找到兒時的那條路、那座房?即便是沒有了,也不會象唐山那樣消失的這么徹底和遙遠,想起來真的很心酸。</h1><p><br></p> <h1> 我們</h1><h1> 踏著過去的路</h1><h1> 從歷史的過往中徜徉</h1><h1> 天真的、爛漫的笑魘</h1><h1> 還有如歌的回想</h1><p><br></p><h1> 孩子 </h1><h1> 有了孩子</h1><h1> 我們老了</h1><h1> 物 </h1><h1> 非昨日</h1><h1> 人 </h1><h1> 已撂荒</h1><h1> 一座城 一群人</h1><h1> 把持不住歲月的流淌</h1><p><br></p><h1> 我多想</h1><h1> 讓生命的太陽重新燃起</h1><h1> 拾起我們的笑</h1><h1> 振奮我們的勇</h1><h1> 去拼 去闖</h1><h1> 可現在</h1><h1> 只能在斑駁的石縫里</h1><h1> 瞄一眼過去的土</h1><h1> 品</h1><h1> 唐山人獨有的傷</h1><p><br></p><h1> 春天來了</h1><h1> 槐花又要飄香</h1><h1> 還是兒時的味道嗎</h1><h1> 不能不想</h1><h1> 還有</h1><h1> 滿是皺紋的臉上</h1><h1> 兩道淚行</h1><h1><br></h1><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谷城县|
治县。|
白银市|
焦作市|
奉贤区|
威信县|
宜都市|
资阳市|
柯坪县|
中山市|
恩施市|
阿拉善右旗|
宾川县|
青冈县|
萨嘎县|
武宣县|
武陟县|
蓬安县|
海南省|
巴楚县|
乌兰察布市|
美姑县|
黎城县|
富顺县|
德清县|
镇宁|
荃湾区|
亚东县|
南澳县|
泰来县|
松原市|
会泽县|
莎车县|
柳河县|
休宁县|
吴桥县|
河南省|
平和县|
基隆市|
任丘市|
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