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三月的浪漫,獨一無二。三月,花紅柳綠,鶯啼蝶舞。路邊、公園、山林、鄉間,春梅、迎春、玉蘭、櫻花、桃花、梨花次第開放。三月的原野,明媚而絢爛,正如宋.秦觀詩中所說:“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三月,是浪漫的季節,三月,處處充滿著詩情畫意。</h3> <h3> <b>一、三月,屬于桃花</b></h3><h3><br></h3><h3> 唐代詩人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詩言:“憑君莫厭臨風看,占斷春光是此花。”三月,是屬于桃花的,三月的原野是桃花的舞臺。“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桃花是一種極普通的花,仲春時節,尋常人家的院落,大路旁、山野中,絢爛粲然盛開的桃花,點燃起無邊春色,令春意在枝頭烈烈張揚。</h3><h3><br></h3><h3> 人們喜歡桃花,不必列舉理由。只因它美得與眾不同,美得“邪性”,帶著淡淡清愁,透著絲絲薄涼,甚至還散發著縷縷邪氣。它前世應是欠下了無數的情孽,今生又無奈地墮入紅塵。它開得那么天真無邪。卻又柔媚入骨。艷麗卻不失純潔,高雅亦合媚俗;暗香縈懷,靜吐芬芳,但更妖嬈張揚,嬌靨嫵媚。</h3> <h3> 古往今來,桃花已隨歲月的更替悄然融進了中國人的文化血脈,桃花的清怡暗香流淌在千古文字里,她清然嫵媚的氣息穿透了中華千年文化,桃花,已成為文人墨客舞盡文毫吟詠無厭的主角。而以桃花喻紅顏則早已成慣例。《詩經.周南.桃夭》首開先河:“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中以嬌艷美麗的桃花比喻即將出閣的新娘。三國時期才子曹植也將美女比作艷麗的桃花“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唐朝詩人元稹也在其《桃花》一詩中道“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用朵朵盛開的桃花美顏,來形容美貌姑娘面容上濃淡相宜的薄妝。詩仙李白更是在他的《長干行》中,將十五妙齡的豆蔻少女比喻為嫵媚桃花:“自憐十五余,顏色桃李紅”。另外還有唐朝詩人韋莊的“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等等詩句都寫出了美女們的嬌艷容顏,嫵媚麗姿,美好形象。</h3> <h3> 桃花,美麗而孤寂,紅顏薄命是她的另一個象征。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桃花行》一詩中將桃花與女人揉合為一體,“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孤苦無依,多愁善感的柔弱少女黛玉的形象見于詩中。《紅樓夢》第二十七回里“埋香冢飛燕泣殘紅”,《葬花吟》中“花榭花飛飛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大片的桃花鋪陳于地,美卻絕望。黛玉葬花也許正是紅顏薄命最經典的悲劇。紅顏易逝,薄命隨水。傳奇里,桃花和女子的美貌分不開。那些隱晦嘆詠,令明艷嫵媚的桃花也沾染了薄涼的紅塵煙火。</h3> <h3> <b>二、桃花的花語:愛情的俘虜</b></h3><h3><br></h3><h3> 桃花和愛情分不開,桃花的宿命就與“情”字有了千絲萬縷的羈絆,從此在劫難逃。自古至今,桃花與情愛息息相關。我國民間常以桃花運比喻愛情之命運。桃花是一種命理的桃花,又名咸池。它支配人的某種特殊的心情和運氣。古代的命理學說,有咸池桃花之概念,我不懂這些故不敢妄言。但,古代文人的筆下,以桃花喻愛情確是常見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當嬌艷如桃花般的女子遇到翩翩少年書生,一段凄美愛情的千古絕唱就此展開。桃花的美,自在那低頭含笑的嬌羞里;桃花的薄涼,也深蘊在了詩人“重尋不遇”的悵然寂寥里。以桃花比喻已逝的愛情,“人面桃花”的故事傳唱至今,經久不衰。相反,詩人元稹與崔鶯鶯的愛情卻是甜蜜而浪漫的,你看他的詩里,“山泉散漫繞街流,萬樹桃花映小樓。閑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情愛如“萬樹桃花”盛開般熱烈而絢麗。詩人們在姹紫嫣紅里傳達愛的訊息。十里春風的暖撫慰著孤寂的桃花,從此她擱淺在浪漫旖旎的斷章里。</h3> <h3>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在陸游和唐婉的愛情悲劇里,桃花是情之一字最凄婉絕望的劫難。淚眼相看,相愛的人近在咫尺,卻緣分不再,那份浸透骨髓的凄涼怎不叫人痛斷肝腸?而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明末侯方域與秦淮艷姬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將個人男女情愛與亡國之悲劇相結合,美人之血染扇骨,桃花薄命,扇底飄零。李香君的形象,渲染了桃花的民族氣節。</h3> <h3> 桃花,女人,愛情。在紅塵煙火中,在緩緩流逝的歷史長河里,桃花般的女人們演繹著她們的美麗嫵媚和愛恨情愁,或悲或喜或憂……</h3><h3><br></h3><h3> 三月,桃花開了。打開詩書,桃花馥郁的清香就會撲面而來,溫馨縈懷。“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安县|
彩票|
吉安市|
武宁县|
安远县|
镇远县|
铁力市|
凤冈县|
固安县|
隆回县|
新平|
仪陇县|
顺平县|
沁阳市|
长宁县|
新源县|
确山县|
古丈县|
兴仁县|
白水县|
天峻县|
酉阳|
左权县|
盖州市|
乌兰察布市|
甘洛县|
柞水县|
永寿县|
丰顺县|
玉林市|
德昌县|
隆昌县|
龙门县|
武鸣县|
枣阳市|
合肥市|
濉溪县|
桦南县|
杂多县|
聂拉木县|
剑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