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小橋,流水,人家。—“走馬看古鎮”游記

鄧連友

<h1>  李明(妻的外甥),一位在商海里闖蕩多年的漢子,今年春節之后萌發了要帶著已年過八旬的父母"出去散散心"的念頭,并鄭重地委托我設計出游路線。根據"??爬山、少走路、不在城市轉"的原則,我精心地擬定了"出武漢,進江西,經浙江、江蘇,最后由安徽返程"的周游九個古鎮的計劃。</h1><h1> 四月,桃紅柳綠,正是踏春的好時節。八號上午八點,李明開車,我們一行五人啟程,開始了"婺源、西塘、烏鎮、南潯、同里、周莊、查濟、徽州、宏村"等九個古鎮的旅行。</h1><h1> 當天下午四點多鐘,到達此行的第一個目的地:江西婺源。</h1><h1>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歷史上曾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地處偏遠的婺源雖后來劃歸江西,但卻很好地保留了古徽州的所有氣韻。</h1><h1> 這里民風淳樸,文風鼎盛,山明水秀,松竹連綿,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根據我們的約定,這次只選擇了李坑和彩虹橋兩個景點。</h1> <h1>  李坑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坑,在婺源是指有山有水的地方。這里自古以來人才輩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賈達百人之多,留下的傳世著作達二十九部,南宋年間還出了一位叫李知誠的武狀元。</h1><h1> 走進李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偌大的石頭牌坊,牌坊上鐫刻著醒目的"李坑"二字。整個李坑并不算大,一段小橋流水,一段商鋪,一塊錯落有致的徽式古建筑群和兩岸隔溪相望的青山。</h1><h1> 李坑的美,美在古村,美在古樹、山水和保存完整的明清徽式古建筑。你站在村口的橋頭放眼望去,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從村子中間穿過,順著這條小溪往村子里面走去,仿佛走進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溪邊幾位斂聲靜氣正在畫畫的學生;戴著花環,露出微笑,面對鏡頭的游人;浣紗洗衣,溪邊勞作的村婦;還有朗聲叫賣,門口擺滿當地土特產的各色店鋪,無不浸潤在江南小鎮特有的韻味之中。</h1><h1> 走到村子的盡頭,順著一條小路,爬上李坑背后的小山俯視:你會發現,飛檐翹角的古民居竟然蜿蜒于青山綠水之中,或依山,隱現于古樹青林之間;或依水,倒映于溪水清泉之上。整個李坑云霧繚繞,如詩如畫,置身于這樣的美景之中,除了感官上的愉悅之外,你還能深深的體會到那種文化的博大和厚重之美!</h1> <h1>  這是我第四次來李坑了,每一次來我都會覺得李坑在變,究竟什么在變?這次我認真的想了一下,得出的結論是:這種變正是那種悄無聲息、卻能讓人感到撕心裂肺之痛的嬗變。當一棟棟水泥鋼筋的建筑在李坑拔地而起、一寸一寸的擠占著這塊古老土地的時候,李坑那種不可復制的古樸之美也在慢慢的褪去。站在李坑后面的山上,我看見高鐵的一座高架橋,正從李坑凌空而過,無情地撕裂了本是遙遠、深邃的天空……。</h1><h1> 我想:李坑在現代文明的撞擊下還能保存多久呢?若干年以后,&quot;彼李坑&quot;還會是&quot;此李坑&quot;嗎?</h1> <h1>  當晚,我們住在李坑景區里,這里的夜景并不是旅店老板說的"美的不得了",只是一般而已。</h1> <h1>   第二天,我們游覽了彩虹橋。</h1><h1> 彩虹橋是婺源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是古徽州最古老的廊橋,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彩虹橋全長140米,由六亭、五廊構成。</h1><h1> 據說,彩虹橋的得名還有一段美麗的佳話。大橋將要峻工的那天早上,雨過天晴,陽光透過云層,照在西邊的山背上,形成了一道亮麗的彩虹,廊橋和彩虹同時映在水中,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山水畫,見此情景,人們認為這是吉兆,立即燃放鞭炮以示慶賀,并取名彩虹橋。</h1><h1> 我喜歡彩虹橋的美,那是一種&quot;天然去雕飾"的美,那山青青的、那水綠綠的、那橋靜靜的……。</h1><h1> 我喜歡彩虹橋的美,那是一種大氣的美。自打建成的那一天起,她就雄踞在屬于自己的這塊天地里,經久不息的展示著古樸和久遠,展示著能工巧匠們不朽的傳世佳作……</h1> <h1>  離開婺源后,我們驅車400多公里,九號下午五點多鐘到達寧波,在妻的二哥家喜聚一天。</h1> <h1>  十一號上午八點鐘,我們從寧波出發,行駛了近170公里,于當天上午十點多鐘,到達此行的第二個古鎮——西塘。</h1><h1> 西塘古鎮位于江浙滬交界處的浙江省嘉善縣,古名斜塘,胥壚,春秋戰國時期西塘就是吳國和越國的相交之地,早有"吳根越角"之稱。元代的時候,西塘已是一個初具規模的集市了,到了明清時期已經相當繁華,許多有錢人家便在西塘開始興屋建宅,形成了現在西塘的大致格局,這些明清的古建筑雖經許多的風雨,但大多保存完好。</h1><h1> 我們到西塘的那天,天氣晴好,"西塘古鎮"漆成古色古香的門樓,在耀眼陽光的照射下,發出玻璃般剌眼的光亮。我站在簇新的門樓下吃驚不小,心里暗暗嘀咕:這是古鎮嗎?當我走進大門,進入景區,看見幾間水泥磚墻的樓閣兀自地立在人工湖的對岸時,我的心更涼了:這哪里還有古鎮的影子?我滿心狐疑走過一條長長的甬道,爬上一道高高的拱橋時,才驀然發現前面還有一道柵門,穿過那道小小的收票口,才真正的踏進了古鎮景區。</h1> <h1>  進入真正的景區后,人流漸漸多了起來,西塘古鎮也掀開了她的面紗。西塘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有故事的景點很多,煙雨長廊,西塘圣堂,送子來鳳橋,石皮弄,醉園和五福橋,這些著名的景點以"橋多、弄多、廊橋多"的獨特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南來北往的游客,令人流連忘返。</h1><h1> 我印象最深的是西塘的"煙雨長廊"。所謂的長廊實際上就是一條帶著屋頂的長街,廊棚多為磚木結構,既可遮陽又可避雨,有的還在沿河一側設有靠背長椅,供游人休息。</h1><h1> </h1> <h1>  我們沿著這條古老的廊棚,慢慢在河邊走著,品嘗著她給行人帶來的愜意。廊橋很美,這種美是一種歷史沉淀的優雅和靜謐,能讓你充分感受到那種閑適,淡泊和寧靜。</h1><h1> 西塘的弄堂也是迷人的,當你走進一條深深的弄堂,略微沉思一下,你便會發現她那白墻黑瓦間,斑駁的墻面上似乎都記載著那永遠說不完的往事……。</h1> <h1>  我們不能走太遠的路,所以,只是在景區走馬觀花,一路閑逛,沒有太多的去探究那些好聽不好記的傳說典故。</h1><h1> 中午在景區吃完午飯后開始返程。李明租下一條游船,我們上船坐定后,船夫開始搖櫓,這時,你倚在船邊會驚喜的發現:兩岸的粉墻烏瓦,柳綠花紅伴著我們的身影,蔓妙地飄在河面上,一陣微風吹來,那漂亮的靜影便一下如墨般的淡盡了……。</h1> <h1>  從西塘出來,我們立即驅車趕往烏鎮。西塘至烏鎮僅57公里,一個小時后,我們便到達此行的第三個古鎮。</h1><h1>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地處浙江北端,與江蘇省相鄰,曾經是兩省三府七縣的交界處。春秋時期,烏鎮是吳疆越界,吳國曾駐兵于此以防越國,當時稱為烏戍。"烏鎮"的稱呼,首次出現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間,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河東為青鎮。解放后,又統稱為烏鎮。</h1> <h1>  烏鎮,我二十多年以前曾經來過一次,當時的烏鎮并沒有給我留下太多的印象。這次再來發現這里變化不小,一個奇大的停車場和一處城市花園般的外廊,加上國際互聯網會址的幾棟高大建筑,緊緊地圍在這里,擠壓著本來就不寬敞的空間。</h1><h1> 后來我才弄明白,我第一次來應該是烏鎮的東柵,這次來的是烏鎮的西柵,因為西柵的開發和保護工程是從2003年才開始的,當地政府投入十億巨資實施了保護開發,工程范圍近3.4平方公里,是東柵景區的三倍。改造以后的西柵仍然保留了江南水鄉的諸多特點,但是,在保護工程的設計和施工中也融入了很多現代化的元素。雖然她變得更美了,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她已經不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那個烏鎮了。</h1> <h1>  我踏入西柵老街的那一刻還是興奮的,這里好美喲!別致清幽的小橋,橋下瀲滟的綠水,岸上低垂的楊柳和那依水而立的白墻黛瓦,一切都顯得那么溫婉恬淡,含蓄優雅。</h1> <h1>  西柵所有的街巷都是用磚石鋪成的,街道兩旁用馬頭墻隔成了一間間店鋪和民房,門大多是木板的,殘缺的雕花和斑駁的油漆讓人感覺到了歲月的滄桑。偶爾你還會看到橫騎在大街上兩兩相對的拱券門,據說那是以前大戶人家的墻界標志。</h1> <h1>  西柵的街長,弄堂也特別多,七拐八彎的恍若迷宮。走進弄堂,兩邊的山墻奇高,頭頂上的天空被遮掩得只剩下窄窄的一條,走著走著,弄堂邊還不時橫斜出樹枝或人家園中的薔薇花,更添幾分韻味。</h1> <h1>  西柵老街很長,大約有兩三公里長,看看走不到頭了,我們只好悻悻然&quot;打道回府&quot;,在回程的路上,我們又體驗了一把烏鎮著名的烏蓬船的感覺。</h1><h1> 烏蓬船的船夫是一位健談的中年漢子,他告訴我們,東柵是觀賞性的,西柵更適合休閑旅游,今后這里還要建設和開發南柵、北柵。我在想:古鎮需要建設開發嗎?開發建設以后的古鎮還會是古鎮嗎?古鎮是先人們聰明智慧的結晶,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就是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愛護她,把她原汁原味地交給下一代。保護古鎮是必要的,但是千萬不要再干哪些&quot;狗尾續貂&quot;的蠢事!</h1> <h1>  十一號晚,我們宿在湖州南潯。十二號一大早,我們就進入了南潯古鎮的風景區。</h1><h1> 南潯古鎮位于湖州市南潯區,地處江浙滬交界處。明清時期為江南蠶絲名鎮。是一個人文資源充足,中西建筑合壁的江南古鎮。南潯古鎮素有&quot;文化之邦&quot;和&quot;詩書之鄉&quot;之稱,出現過許多著名人物,如民國奇人張靜江,&quot;西冷印社&quot;發起人之一張石銘,著名詩人、散文家徐遲等。</h1><h1> 據介紹,南潯古鎮景區分為三大塊,第一塊是南潯旅游景點富集區,張石銘故居,劉氏梯號等景點分布其中;第二塊是由小蓮莊、嘉業堂、文園等景點組成的中心景區;第三塊是以東大街以東的張靜江故居和百間樓為主的東北區塊。</h1> <h1>  "水晶晶的腳丫船,水晶晶的漁舟,水晶晶的水風車,水晶晶的寺院,水晶晶的寶塔,水晶晶的長街,水晶晶的綢緞店,水晶晶的酒肆,水晶晶的九曲橋,水晶晶的雨巷……",徐遲先生在他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巜江南小鎮》里,一口氣用了六十六個"水晶晶&quot;來描繪他的故鄉——南淂,在他的眼中,這里便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h1> <h1>  我們循著徐遲先生的"水晶晶",慢慢踱進古鎮,那古老的石拱橋,夾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筑的百間樓民居,蜿蜒逶迤的河道,彼此相連的石橋,依然還是古色古香的美,烏瓦粉墻,河埠石階,木柱廊檐,小船悠悠,還有那無處不見的水中倒影無不透著江南水鄉詩畫一般的神韻。</h1><h1> </h1> <h1>  整個南潯古鎮的核心區域不是很大,基本上是圍繞京杭大運河南潯聯絡段而建的鎮子。沿河兩岸設著酒店,飯館。三米多寬的街道全是用青石鋪起來的,街的兩旁擺滿了各色小吃,甜甜的??喝聲此起彼伏,讓人感受到了江南水鄉那特有的溫馨。</h1><h1> 從江南園林到豪華私宅,從貿易經商到文化藝術,從古代的繁華到近代的鼎盛,從煙雨蒼茫的昨日到陽光明媚的今天,整個南潯古鎮都散發著一種濃濃的韻味,而這種韻味我們這種匆匆過客是很難體會出來的。我想今后若還有機會再來南潯,我一定會小住幾日,用心去慢慢品味此間那種特有的雅韻。</h1> <h1>  從南潯古鎮出來,車行不到六十公里,我們便趕到了此行的第五個古鎮——同里。</h1><h1> 同里古鎮位于蘇州市吳江區,屬江南六大古鎮之一,舊時稱&quot;富土&quot;,唐初改為&quot;銅里&quot;,宋時將舊名拆字為&quot;同里&quot;,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同里古鎮面積約一平方公里,鎮外有五湖環抱,鎮內有十五條河流成&quot;川&quot;字形把鎮區分割為七個島嶼,四十九座建于各個朝代、風格各異的石橋又將其緊緊連成一體。</h1><h1> 同里古鎮,我二十多年以前來過,那時的同里,以其精巧適度、簡樸淡雅的園林式水鄉景致讓我喜愛有加。這次重來同里,她的變化讓我吃驚不小,記憶中的同里也隨之煙消云散。誠然,有些地方變得更美了,有的地方卻變得俗不可耐,讓人感到:&quot;古鎮&quot;名下,其實難副!</h1><h1> 一座刻有&quot;同里古鎮&quot;四個大字的、簇新的牌樓,橫在通往景區的大道上,幾個制服男女警惕的守在牌樓下的收票口。進了大門后,進入景區,只見中心廣場上,幾面寫著&quot;千年古鎮&quot;大字的斗旗高高飄揚著,廣場四周遍布各類店鋪,各種商品琳瑯滿目,到處彌漫著濃濃的商業氣息。我敢說,&quot;千萬古鎮&quot;大旗下的建筑,最多也就十來年的光景。</h1> <h1>  如果誰來同里,我建議看看兩個地方足矣!一個是&quot;退思園&quot;,一個是這里的古屋古巷。</h1><h1> &quot;退思園&quot;的建筑別具一格,充滿了詩情畫意,使她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quot;退思園&quot;始建于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園主任蘭生,光緒十年遭彈劾,被部議革職,任蘭生落職回鄉以后,花十萬兩銀子建造了這座園子,意在&quot;退思&quot;。這位清朝的官員,退下來以后,究竟&quot;思&quot;出了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在不經意間,卻為后人留下了一座可在中國建筑史上稱作精典的不朽之作。</h1> <h1>  &quot;退思園&quot;的設計和建造,蘊含了儒釋道等哲學、宗教思想,借鑒了山水詩畫等傳統的藝術精華。&quot;退思園&quot;水面過半,建筑緊貼水面,園若浮于水上,園內綠水蕩漾,古氣升騰,猶如步入了天然的水墨面卷之中……。</h1> <h1>  同里的古屋古巷也極有特色。同里雖小,但街回路轉,曲徑通幽,充滿撲朔迷離的意境,她那種自然的、古樸的、富有人文厚重的美,那種歷史沉淀而來的精致與浪漫,讓你無法拒絕與她親近。</h1> <h1>  游完同里以后,已是下午四點多鐘了,我們決定夜宿周莊。同里到周莊只有十六公里,半個小時不到,我們就趕到了周莊,這是此行的第六個古鎮。</h1><h1> 周莊,位于蘇州昆山,是一座江南小鎮,有"中國第一水鄉"之譽,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周莊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有獨特的人文景觀。這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筑,僅0.47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六十多個磚雕門樓,這里民居古風猶存,還保存著十四座各具特色的古橋。</h1><h1> 周莊開發很早,成為中國水鄉文化的開拓者,曾經創造過古鎮發展的"周莊"模式,因此名噪一時。但是,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下,周莊的"古色古香"開始消退,在漫天銅臭的包圍下,昔日那個欲語還羞、婉約含情,宛如江南女子一般的周莊也已風情不在!后來的周莊雖經多次整治,但是,游客似乎并不買帳,仍然詬語不斷。</h1><h1> 到了周莊,我們在景區附近找了一間民宿住了下來,民宿老板很熱情,他說:住在這里很方便,到景區二、三分鐘就可以走到。如果早上七點半鐘以前,晚上七點鐘以后進景區參觀,還可以省下門票錢呢!</h1><h1> 也許,夜游周莊是個不錯的選擇,夜色之下,說不定周莊會是另外一番天地,傍晚時分,我們走進了周莊。</h1> <h1>  小橋流水,白墻黑瓦,亭臺樓閣一切都是那樣的幽靜,只有屋檐下的紅燈籠在輕輕的搖著。我們默默地走在古鎮河道邊的石板小路上,環顧四周,古樸的民居,悠長的小巷,亮燈的人家,到處一片寧靜。我們靜靜的站在古橋上,望著不遠處的河岸,那里還有少數的游人在臨河的店鋪里悠閑自得的用餐喝茶,有的坐在小橋的石欄上,一邊觀賞水鄉夜色,一邊打笑閑談。</h1> <h1>  街道上,三三兩兩的街燈發出淡淡的黃光,襯托著平靜的夜。夜色深沉了,月光傾瀉而下,披在拱橋上,鋪在小路上,落在閃著鱗光的河面上,讓人感到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溫馨。</h1><h1> 月色籠罩下的周莊,確實美妙動人,在平和寧靜的夜晚,所有塵世的繁雜,世俗的紛擾都將不再會困擾你的心靈,你的心一定會和純樸的水鄉一起律動,一起感受身邊那令人驚嘆的美麗。</h1> <h1>  第二天上午,我們在周莊"走馬觀花"一番以后,便匆匆離去,趕往此行的第七個古鎮——查濟。</h1> <h1>  十三號下午四點多鐘,到達查濟。此前,我并不知道查濟這個地方,只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查濟古鎮的幾張圖片,才知道安徽涇縣的深山里面竟然還藏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古鎮。</h1><h1> 查濟古鎮位于黃山與九華山之間,距離涇縣縣城六十公里。古鎮內幾乎都是依山傍水而建的徽派民居,綿延數公里,是安徽省內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古鎮內十有八九是查姓人氏,至今仍保存著淳樸的民風,極少見到商業氣息,有著濃郁的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如果讓我在九個古鎮中評比一番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把第一的桂冠投給查濟古鎮。</h1><h1> 查濟古鎮始建于隋初,興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h1> <h1>  到了查濟古鎮,我們找到一家私人旅店住下,簡單收拾停當,便開始在迷宮一樣的古鎮走街串巷。</h1><h1> 查濟古鎮深藏在黃山北部的群山之中,最初發現她的是幾個畫家,她破敗頹廢的滄桑之美便迅急傳揚出去,于是游人紛至沓來。</h1><h1> 走進古鎮,古宅老屋鱗次櫛比,黝黑的屋瓦,淺灰的馬頭墻連成一片。一條條小巷縱橫交錯,尤如迷宮一樣,數不清的巷子處處相通,讓你不知身在何處,但七彎八拐總能讓你找到出口。腳下歷經數百年滄桑的石板路,被人們踩磨的溜光锃亮,讓人一下子想到了前世前朝……。</h1> <h1>  查濟是一座充滿生活氣息的古鎮,這里的居民仍然保留著原有的生活狀態,外來的游客處處都能感受到久違的原始生活氣息。你可以在古鎮的巷子間隨意穿行,在小溪邊徜徉,在古橋上走過,在古宅老屋祠堂間進出,只要你愿意,你還可以和當地居民聊天攀談。</h1><h1> 這里的大部分房子住著新一代的查濟人,游人可以邁過高高的門檻,到居民家隨意參觀,夜不閉戶的當地人已經習慣了這種好奇,他們迎接你的一定是一個善意的微笑,若是你主動撘訕,他們會與你熱情的聊天,碰到好吃的,他們還會客氣的讓你品嘗。相比其他古鎮,這里少了許多商業的嘈雜,多了幾許難得的安靜和閑適。</h1> <h1>  你喜歡拍照嗎?如果你站在查濟玩味迂回的巷子口,走在歷經歲月風蝕的小路上,或是在纏繞懸垂的青色藤蔓下擺好姿勢,隨著快門一閃,你一定會成為一幅徽韻水墨畫的主角,被永遠定格在查濟古鎮的鐘靈毓秀之中。</h1> <h1>  十四號上午十點鐘,我們余意未盡地離開了查濟古鎮。查濟距徽州古城不到110公里,汽車兩個小時就趕到了。</h1><h1>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于安徽黃山歙縣徽城鎮。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宋以來,一直都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縣治和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這里還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方鄒魯、禮儀之邦"。她還與山西平遙,四川閬中,云南麗江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古城"。</h1> <h1>  徽州我一直景仰在心,提到徽州,我便會把她和"五峰拱秀,六水回瀾,山光水色,楚楚動人"聯系在一起。</h1><h1> 走進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的古城,只見整齊的街區內明清時期的建筑氣勢恢宏,錯落有致。但是,當你靜下心來細細地望去:偌大的徽州古城中竟然只有廖廖幾處真跡,這一下讓我想起了武漢的黃鶴樓,站在鋼筋水泥壘起的贗品之下,你還有心情去品味李白惜別摯友孟浩然的詩作嗎?</h1> <h1>  當然,徽州古城內有一處真跡還是值得一看的,那就是許國石坊。許國石坊建于明代,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如此規模宏大,呈八腳結構的牌坊可以說是舉世無雙。坊主許國是三朝重臣,因平定云南邊境叛亂有功,受到了皇帝的"加恩眷酬",于是他回到老家歙縣,建造了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h1> <h1>  還有一處被稱為"西園"的地方也應該去看看,她是一處典型的徽商大宅院。這座大宅院氣勢宏偉,馬頭墻層層昂起,飛檐翹首,亭閣橋榭,牌坊宅第渾然一體。不過我要告訴你的是,這也是一座仿品,只不過她是將散落在全縣范圍內瀕臨坍塌的二十六座明未、清代及民國時期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進行拆遷和修繕,按照"復原"的原則,整體搬過來的"西園"。</h1><h1> "徽州古城"在我看來是如此的不堪,但,并不代表我對古徽州整體的不認同。不可否認古徽州仍然是一塊閃鑠光芒的文化瑰寶,只不過有些地方由于急功近利被暫時扭曲了而已。</h1> <h1>  從徽州出來,我們一路急行,十四號下午四點鐘之前趕到了宏村。</h1><h1> 宏村鎮古稱弘村,七俠鎮,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境內,是國家首批十二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據史料記載:南宋紹興元年,宏村始祖汪彥濟因遭火災之患,舉家從黟縣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崗山一帶建了十三間房為宅,是為宏村之首,汪彥濟還在村口興建睢陽亭,作為入村的標志性建筑。</h1><h1> 早就聽說來宏村旅游的人很多,沒有"旺季"和"淡季"的差別,只有"很多"與"更多"的不同。到了景區一看:果然如此。偌大的一個停車場停得滿滿當當,我們轉了一大圈也沒找到一個停車位,只好打消了住進景區的念頭,在景區外,找了一家比較象樣的旅店住了下來。</h1><h1> 當晚,宏村下雨。</h1> <h1>  第二天拂嘵,晨曦微露,天空中浮現出縷縷陽光,披灑在宏村四周的青山綠水之上。</h1><h1> 上午七點多鐘,我們隨著擁擠的人流進了景區,立時,我的眼前浮現出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圖畫來:村前是一片被稱作"南湖"的寬闊水面,一彎清清的碧氷環繞著不遠的古村落。左邊的小溪緩緩地流下沒有盡頭的山泉,在這里匯入南湖,盡情的流淌著,又歡快地向天際邊流去。</h1><h1> 南湖的對岸,一片典型的徽派建筑錯落有致的排列著,顯得那么的玲瓏剔透。從湖面看過去,房屋倒映在水中,于是,水中便有了藍天,有了白云,有了黛瓦白墻。南湖中間還有一座小小的拱橋,像一道彩虹,似一彎明月,橫亙在水面上。置身其中,只覺婉約、典雅、寧靜,讓人心醉神迷。</h1> <h1>  通過南湖上的拱橋,我們走進了村口。村子里有幾條幽深的小巷,小巷用青石板鋪就,兩邊是高高的馬頭墻,仔細一看大多數庭院的墻面上都有被風雨侵蝕的痕跡,顯得斑斕剝離。行走在幽深的小巷里,不經意間或許會走進某個大戶人家的宅院,這些宅院外表不張揚,但走進去卻別有洞天,満院的木刻,磚雕栩栩如生,活靈活現。</h1><h1> 小巷里有些人家就在門口做起了生意,有賣小吃的,有賣茶葉的,還有賣村民自制火腿的,掛在街邊上,紅紅的,油油的,煞是好看……。</h1> <h1>  又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了,走在出村的路上,回頭望去,三三兩兩的美院學生,正坐在南湖邊上聚精會神地寫生,我不禁想起了"青山綠水引詩賦,墨瓦白墻牽畫魂"的著名詩句,我相信:在這群年輕人的筆下,不僅宏村的今天會更加絢麗多彩,而且明天的宏村也一定會更加美麗!</h1><h1> </h1><h1> 八天九鎮,走馬觀花,權當散心。這篇拙作冠以"游記",實在是言過其實。好在能看到這篇拙作的都是朋友,所以請大家斧正之時,原諒則個。</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涞水县| 呈贡县| 易门县| 偏关县| 玉龙| 布拖县| 黑山县| 巨鹿县| 祁东县| 庄浪县| 墨江| 洪湖市| 祁东县| 马尔康县| 翁牛特旗| 定结县| 太康县| 巫山县| 柏乡县| 宜城市| 新野县| 内黄县| 于都县| 方城县| 上蔡县| 奉贤区| 太白县| 安化县| 诸城市| 陵川县| 景谷| 凌云县| 永定县| 射阳县| 武山县| 绵阳市| 望都县| 贞丰县| 乃东县| 尚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