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河道——劉博

歸帆人倚樓

<h1><b>  當人們驚喜花的芳香和絢麗時,我卻看到了花下土地的靜默與厚重——劉博</b></h1><h1><br></h1><h1><b>河道,一個極普通的關(guān)中村落。說它普通,是因為它和關(guān)中其它的村落一致,并無兩樣。河道又不普通,它有歷史、有傳說、有故事、出過許多歷史名人。</b><br></h1><b><h1><b><br></b></h1></b><h1><b><br></b></h1><h1><b>一、河道村的由來</b></h1><h1><b><br></b></h1><h1><b>河道是我的家鄉(xiāng)。我生于此、長于此、生活于此。四十多年的時光里,是這一方水土,養(yǎng)育了我,養(yǎng)育了我的先輩們。我多想俯下身來,深沉的親吻腳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口水井,甚至村口的老槐樹和石磨盤。它們讓我魂牽夢繞,時時不忘。</b></h1><h1><b><br></b></h1><h1><b>河道地方,人多勤勞、良善、質(zhì)樸、豁達。祖祖輩輩,天天下地,日日勞作。一日三餐,滿足于一碗糝子,滿足于一個白饃,滿足于一碗然面,喝罷湯再上炕美美的窩一覺,這一天的日子就算過完了,幸福的過完了。</b></h1><h1></h1><h1><b><br></b></h1><h1><b>河道,位于武功縣城東北二十公里處。地形由北向南傾斜,北高南地,東西略長,南北較窄,坡地平地相間,中部地勢凹。河道按方位分為老堡子、大堡子、上河道、劉家、西坡、北場、西莊、莊子村、八王、李家窯、馮家莊、長興村、田南村,共稱河道十三村。廣義上的河道包括如今的整個河道鄉(xiāng)所有村莊,狹義上的河道僅為河道十三村。十三村人現(xiàn)常說自己是河道人,不提新村名。</b></h1><b><h1><b><br></b></h1></b><h1><b><br></b></h1><h1><b>河道地方,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適宜農(nóng)作物生長。主產(chǎn)小麥玉米,小麥以小偃六號為最有名;經(jīng)濟作物以辣椒、大蒜、烤煙、棉花、蘋果為主,今多種彌猴桃。早年,玉米皮編織(又叫辮地毯)大量出口國外,家家戶戶都在編織,增加了鄉(xiāng)人的經(jīng)濟收入,致富了百姓。鄉(xiāng)人善飼牛馬驢豬羊雞等,以養(yǎng)牛養(yǎng)豬為多。曾經(jīng)有過河道公社翻砂廠、農(nóng)具廠、建筑隊,其中河道建筑隊成就最大,現(xiàn)如今發(fā)展成了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名揚三秦。</b></h1><h1><b><br></b></h1><h1><b>1933年,武功縣二區(qū)治所設(shè)此;1940年河道大部分村莊歸屬長寧鄉(xiāng)第7至10保。解放初,設(shè)立河道鄉(xiāng),治所河道村(今河大村);1956年3月,撤區(qū)并鄉(xiāng),河道為長寧鄉(xiāng)轄區(qū);1958年,設(shè)立河道公社,10月又歸東風公社管轄,11月為長寧公社河道管區(qū),治所河道大堡(今河大村);1961年,重新組建河道人民公社,1973年,河道公社治所由河道大堡遷往皇甫新村(今河道皇新村),仍用舊名,現(xiàn)在河道大堡子一直沿用河道舊名;1984年政社分設(shè),建立河道鄉(xiāng)人民政府;今為河道三農(nóng)服務(wù)中心。</b></h1><h1><br></h1><div><b><br></b></div><b><h1><b><br></b></h1></b><h1><b>《武功縣地名志》載:公元前200年,河道地方就有一古河流,此河由東北流向西南,后因河水干涸,人們在此處建村,故命河道村。至于,這條河叫什么名,什么時候斷流,為何斷流,已無從考證。但河道村肯定與河有關(guān)系,原因有下面幾點:一、河道地方的地勢特點極像河床,南北略短東西略長,中部凹陷。二、1967年,在河道村西南一公里處(今河大南灘村)的地層下,發(fā)現(xiàn)大量水生動物遺骨。三、河大村東頭原有一古廟,河道人稱此廟為上廟。此廟建在村城堡(村城毀于解放初)東北的高臺上,而得名。上廟毀于文革初期,廟產(chǎn)殆盡不可尋,但廟內(nèi)存有一方碑,碑上文字名為《顯圣宮競議捐地記》,碑文載:顯圣宮者,司浪尊神之所妥也,宮何以顯圣名?勝國之末流賊逢起,里人審其地高峻,筑城塹可倚為金湯,因堡而寓焉。一夕,賊攻城急甚,忽聞城上有金鳴馬嘶之聲。眾視之像貌奇?zhèn)ィ籼焐褚玻\遂驚去。眾曰:此尊神顯圣所致,后因匾其宮曰:顯圣宮,......。</b></h1><h1><b>此碑立碑時間為道光二十年(公元1844年),碑文為翰林膳生焦囗囗所撰寫。</b></h1><h1><b><br></b></h1><h1><b>這段碑文最起碼說明了三個問題,</b></h1><h1><b>一、上廟是俗稱,上廟本來的名字應(yīng)叫“顯圣宮”,這個叫法開始于明末,以前的宮名不可知。</b></h1><h1><b>二、上廟內(nèi)所奉神仙為司浪神。司浪神又叫波神或濤神,是惡神。南方人多把司浪神廟建在江河邊,以保佑漁民漁船安全。由此可見,古時河道人供奉司浪神,可能也是為了保佑漁民漁船安全,那么此地有河,就屬當然了。</b></h1><h1><b>三、此碑文糾正了河道人一個錯誤的認識。大多數(shù)河道人認為上廟里供奉的是“四郎”或“侍郎”,有人還說是三國時期的魏延。其實,上廟里供奉的就是司浪神,司浪諧音四郎或侍郎,人們一訛傳訛,最后就成了現(xiàn)在的叫法了。那么,司浪神究竟是誰?司浪神就是春秋時期,吳國大將伍子胥。當年,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諫言,放走了越王勾踐,伍子胥力諫吳王,卻被殺。死前,伍子胥有交待,死后讓人將他的雙眼挖出,放在城墻之上,他要親眼看著吳國滅亡。伍子胥被吳王殺害后,尸體被拋到江里,從此伍子胥翻江倒海,傾覆了許多漁船傷了許多性命,所以人們便在江河邊,立祠建廟祭祀,以求平安。伍子胥又叫伍員,伍員又諧音魏延,河道人又一訛傳訛,把伍員叫成了魏延。</b></h1><h1><b><br></b></h1><h1><b>根據(jù)以上的看法判斷,河道地方古時有河的可能性大。</b></h1><h1><b>何時誰最先在河道建村呢?請看下面的文字。</b><br></h1><h1><b><br></b></h1><h1><b>《武功縣志》載《唐書》一段文字里,提到一個歷史人物劉文靜。</b><b>劉文靜,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b></h1><h1><b><br></b></h1><h1><b>劉文靜是初唐名相。隋末,劉文靜和秦王李世民設(shè)計,促使李淵在太原起義反隋,最后才建立了李家王朝——唐。</b></h1><h1><b><br></b></h1><h1><b>按理說,劉文靜居功奇?zhèn)ィ煞馔醴夂睿顪Y稱帝后,卻疏遠了劉文靜。劉文靜和裴寂交好,后來倆人關(guān)系惡化,裴寂常在李淵面前說劉文靜的壞話,后來裴寂揭發(fā)劉文靜要謀反,李淵趁機就殺了劉文靜及家人,并抄沒家產(chǎn)。后來,秦王李世民登基繼位坐上了九龍椅,成了后來的唐太宗。在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感念劉文靜恩德,不僅恢復了劉文靜的魯國公的爵位,又按照漢制在輔京武功東北的臺塬上(今河道三冢村),為劉文靜重修墳冢,冢大如小山(三座大冢后毀于文化革命中,今不可尋其跡)。從此后,劉文靜后人和族人便聚集冢下,為其守墓,慢慢的就形成現(xiàn)今的河道老堡子,劉家,河大東頭劉姓戶,這可能就是河道村的由來。如今福建浦城有一支劉文靜的后裔,存有劉姓族譜和魯國公畫像。上面的文字僅是對河道村由來的一種較合理的推測而已,但還有一種較合理的推測。史書記載,劉文靜自言系出彭城。彭城是何地?彭城就是現(xiàn)在的江蘇省徐州市。當初,劉邦建都長安,就把老父親從徐州接到長安來,可劉父終日悶悶不樂,劉邦問其故,原來是劉父思念故土所致。于是,劉邦下令,在今臨潼筑一新城,這新城完全按照老家豐縣的樣子建造,建成之后取名新豐,又把老家豐縣劉姓宗族遷來長安附近,從此以后劉父大悅,欣喜不已。劉文靜的世祖極有可能是在這次遷移中由徐州來到武功,極有可能就居住在河道古河兩岸。</b></h1><h1><b><br></b></h1><h1><b>通過上面幾段文字,我們大致可知:河道古村最早建于西漢初,最晚也建于唐初,河道城堡建于明末賊亂起時,河道上廟應(yīng)叫顯圣宮,貢奉著浪神伍子胥。</b></h1><h1><b><br></b></h1><h1><b>河道歷史上有忠義厚德者,有為官勤政者,有為文立身者,亦有孝婦烈女者。康海及民國版《武功縣志》有如下記載的河道名人:</b></h1><h1><b><br></b><b>1 焦國鼎,河道河大村南街人。其人沉重少言,早年諸生,博學多才。明崇禎末,武功地界年饉,焦國鼎捐谷子賑災(zāi)民,后來為了躲避戰(zhàn)亂,被敵人擒獲。賊敵中有人認識焦國鼎,大聲說:這是焦公國鼎呀,他沒有什么罪呀,送他回家去吧。清初,焦國鼎被封為刑部郎中,卒后,其名入鄉(xiāng)賢祠堂,供鄉(xiāng)人祭祀。</b><b><br></b><b>2 焦勤,字魯生,河道河大村南街人。清順治時舉人,做臨桂縣(今廣西臨桂縣)縣令。后來升官至刑部郎中,跟從皇帝在南海子。對于皇帝的每次提問都會對答如流,帝喜之,命他去兩廣慎刑,在兩廣他平反了許多冤案。后來,他又被提升為直隸按察司僉事和井陘兵備道等職,有政績有口碑。再后又官至江南布政司參議。<br></b><b>其母去世,焦勤歸家,悲傷遵禮,守孝三載。焦勤重病纏身,依然帶病早晚親奉父親。當初,焦勤在廣西臨桂縣做官時,他的妻子劉氏卻在家病逝了。而后,焦勤終身未再婚。他把自己為官所得的俸祿錢財,全部給了兩個弟弟,沒私藏一分錢。焦勤死后,他的名字分別進入了河北省正定縣名宦祠堂和本縣鄉(xiāng)賢祠堂,供人祭祀。</b><b><br></b></h1><div><b><br></b></div> <h1>  3 . 焦勤的兒子,名叫映漢,字雯濤,由監(jiān)生做了巴縣(今重慶巴州)縣令。康熙十九年(1680)譚宏等人叛亂,途徑武功騷擾百姓,焦映漢招募鄉(xiāng)勇保衛(wèi)縣城,因功勛卓著,被升遷為刑部員外郎。后來,映漢外調(diào)去廣西平樂縣和廣西宜州任職,這些地方都是少數(shù)民族(壯族)聚集區(qū)域,映漢有政績。而后,兩廣巡撫彭鵬把映漢舉為孝廉,映漢晉升為雷瓊(今海南省)道臺。映漢上任后,給當?shù)乩习傩招麚P封建倫常,教民清明教化。文莊公邱濬、忠介公海瑞都是海南人,他們的高風亮節(jié)冠蓋一鄉(xiāng),而他們所撰遺文散失貽盡,他倡導當?shù)厝酥厣獭:蠼褂碀h又升遷為江蘇按察使,恰逢江蘇總督和巡撫兩人之間有矛盾,他們一塊誣陷映漢,使其被罷官,后來映漢平反昭雪又改為廣西按察使。</h1><h1><br>映漢的弟弟焦映龍,字臥云,康熙副榜舉人,善工及古文。映龍少年時,風流倜儻,豪放不羈。后來,映龍卻閉門三年,刻苦學習,精于易經(jīng),學習的人稱映龍為臥云先生。他寫有《拾遺集》。映漢的兒子,名叫世爵,字紹菴,是映漢的長子。當年,映漢被誣陷丟官,當時,世爵以貢生的身份,需要去吏部報到,而映漢被誣世爵不忍出去做官。后,映漢去世,世爵守孝三年后做了霍邱(今安徽省霍邱縣)縣令。霍邱縣有一竇姓官員,因與人打官司爭財產(chǎn),托巡檢懷里揣金來說情。世爵微微一笑且道:“□□□□惟明志,夜靜焚香可告天。”來說情的人慚愧而回。做官第四年,世爵因被彈劾而離職。焦勤弟弟的兒子叫映岱,字春瞻因孝順父親而聞名鄉(xiāng)里。其由康熙選為貢生,被授予華亭縣(今甘肅華亭縣)教諭,后又攝縣政,政教皆有績。焦勤孫子名叫士范,字玉成,沉穩(wěn)有容貌。焦士范家田地子別人家為鄰,那人越過地畔侵占士范家一畝余地,士范并不尋那人理論,因此鄉(xiāng)里人稱士范為有德行的人。映岱的弟弟叫映恒,映恒孫子叫焦繼烈,是乾隆副榜舉人,貧苦而好學,開館講學得到酬薪,全交給弟弟以供家用,無私財。鄉(xiāng)里稱贊他們一家人和睦友愛。<br>張洲說:焦氏一門三代為官,皆不順有坎坷,然而他們卻讓老百姓稱頌,這或許就是班固所說‘為官時并無什糾赫赫功績,離職后卻讓人念道稱贊,這是為什么呢?’<br> 如今,‘焦按察’依然是河道人在茶余飯后常提及的名人。每有談?wù)撜咛咸喜唤^,口里稱頌時,聽者亦圍其一旁神情專注,驕傲自豪狀!<br><br></h1><h1>古之為官清廉者少之有少,卒后能進入本邑和做官之邑鄉(xiāng)賢祠者,那更是鳳毛麟角了。而焦按察焦勤卻做到了。這就是河道人為什么因他而自豪的原因。</h1><h1><br></h1><h1>焦按察一家本有墳塋在村南一里處,有石羊、石碑等。可后來其墳,皆毀于文革之中,今墳無跡可尋,實令河道人惋惜!<br></h1><h1>4、程登科,長寧坡人。子孫皆賢,有名節(jié)。</h1><h1>5、高元介,字介菴,河道里人。子孫受其賢而受封知縣。</h1><h1>6、劉志德,號仰吾,克敦孝友,尚義急公,舉壽官、鄉(xiāng)飲。子,珂,清順治舉人,官上虞知縣。</h1><h1>7、馮捷三,河道村人。光緒己酉科考職第一。天資聰慧,長金石文字,教習省垣名級中學,多所成就。</h1><h1><br></h1><h1>二、河道的傳說與故事。</h1><h1></h1><h1><br></h1><h1>民國版《武功縣志》載,河道村西有一寺廟,名叫香城寺,寺內(nèi)存有明朝武功狀元康海撰寫的字碑一座,現(xiàn)如今,此碑佚失,不知處。寺內(nèi)有塔一座,后亦毀,明清時該寺香火極盛,入寺和尚極多。</h1><h1><br></h1><h1>村子里老人們常講一故事:清末,香城寺廟內(nèi)一道人向村人說,晚上三更需借全村牛魂一用,人們問借牛何用?道人只笑不語。村人只當是耍話,沒當一回事。可到此夜三更時分,村內(nèi)家家耕牛喘粗氣,淋大汗,四肢抖動不已,持續(xù)半個時辰之久。天亮后,村人甚奇,問道人何故這般。那道人長嘆一聲說:昨夜,吾實遣牛魂往乾縣北上官村,欲拉倒其村一石塔。若能拉倒此塔,從此后,河道地方要出大官多于麥粒六斗三碗之多,只可惜塔未倒,天卻亮了。那道人甚是惋惜,不久就圓化了。現(xiàn)在看來,那道人所說之事,確實有點真。如今乾縣北上官村在外為官之人不少,如在寶雞,咸陽,西安的為官的上官ⅩX等,都是該村人。</h1><h1><br></h1><h1>后來,河道地方也有個鼎鼎大名的大人物——焦易堂哩!有焦易堂這樣的一個人物,多少年來一直讓河道人有面子呀!</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焦易堂(1879—1950),陜西省武功縣人,中華民國時期政治家。早年在北京中國公學政法科學習。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與張仲良等革命人士領(lǐng)導武功縣光復。<br>辛亥革命后,焦易堂在陜西都督府供職,先后拒絕袁世凱、曹錕等人收買,致力于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戰(zhàn)爭。1916年,焦易堂在上海謁見孫中山后,奉命秘密來往于廣州、上海、天津、北京、西安等地開展革命斗爭,極力宣傳孫中山的革命主張。1926年,焦易堂任北伐第二軍宣慰使,促使馮玉祥、岳維峻等出師響應(yīng),使北伐取得重大勝利。1928年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兼法制委員會委員長,1930年兼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委員,并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zhí)行委員。1933年與戴季陶、于右任、張繼等國民黨元老,力主發(fā)展大西北教育事業(yè),振興農(nóng)業(yè),以濟民生,創(chuàng)辦西北農(nóng)林專科學校。1935年出任國民黨中央最高法院院長,同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在任期間,主張早日結(jié)束訓政,實行憲政,還政于民。為此,引起蔣介石的猜忌,于1941年被迫辭去院長職務(wù)。1946年,焦易堂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赴臺灣,1950年在臺灣病逝,終年71歲。<br></h1><div><br></div><h1>河道人以焦易堂先生為榮。河道人都知道焦易堂先生是民國時期的最高法院院長,稱先生為焦院長。聽老人們講,解放前,若有河道人去外地辦事遇到刁難的,只需說一聲,我和焦院長同村。那刁難者立時就軟了下來,趕緊放人走哩。</h1><h1><br></h1><h1>河道人只知道焦易堂先生是最高法院院長,卻不知道焦公先生為中國的中醫(yī)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一生推崇中醫(yī),喜愛中醫(yī),研究中醫(yī),為中醫(yī)事業(yè)振興呼告吶喊。</h1><h1><br></h1><h1>村人常說一事:一年歲末,焦公攜家眷回河道省親,正在為焦公蓋房子的小木匠,看到焦公年紀較大而家眷年紀卻小,便嘀咕了一句風涼話,焦公聽到了沒有吭聲,只在小木匠的茶碗里放了一粒藥,笑著對小木匠說:小師傅,下來喝碗茶,歇歇吧。小木匠一仰頭,一碗香茶落肚了。不一時,小木匠渾身燥熱,氣喘吁吁,臉紅耳赤,欲罷不能,極難受。在一旁的師傅看出門道,連忙作揖賠罪對焦公說:大人不計小人過,小娃家不懂事冒犯了你老者,我沒有帶好徒弟,請你老高抬貴手,饒了小徒。焦公哈哈大笑說:莫事,莫事,小娃家不懂事不為過,這有另一丸藥,讓他吃下,片刻便好了。師傅忙感謝,讓小徒弟服下藥丸,頓時氣息順暢,燥熱頓消。</h1><h1><br></h1><h1>焦公一生熱衷教育,他和戴季陶等人創(chuàng)辦了國立西北農(nóng)業(yè)專科學校,也就是如今的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的前身。焦公在他的家鄉(xiāng)河道村(河大村),興辦了民生小學,教育了家鄉(xiāng)好幾代人。解放后,民生小學改名河道小學,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人村,方圓幾十里的學生都來求學,只可惜河道小學已遷往別處,舊址已成莊基地。</h1><h1><br></h1><h1>最初成立的河道公社就設(shè)在焦公的老宅里,還有供銷社等,現(xiàn)無老宅,盡毀。</h1><h1><br></h1><h1>焦公是河道人的驕傲,也是河道人榜樣,我因有這樣一位鄉(xiāng)賢而感到自豪。</h1><h1><br></h1><h1>同治元年(1862年)回變起,河道人吳六組建河道硬團,多數(shù)人死無名。有名者,劉長,高翼,李向春,馮有財?shù)取?lt;/h1><h1><br></h1> <h1>三、河道民風民俗</h1><h1> </h1><h1>河道人喜面食、喝釅茶。早飯多是玉米糝子或糊涂,中午喜面,面食每天必有,若一日無面,其腹必不悅。晚以稀飯為主或響午剩面。河道人稱吃晚飯為喝湯,此叫法僅河道地方有,外地無。河道面食頗多:湯湯面、水水面、卜刀面、片片面、干面等皆有好口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縣里下鄉(xiāng)干部多愛來河道檢查,飯時可吃地道河道水水面。吃稀飯多以自制咸菜或生蔥生蒜佐餐就饃。口味以酸辣為主,喜食油潑辣子和油潑蒜。</h1><h1> 河道人吃飯時最有特點。吃飯率性,不講究。吃飯時較簡單,面里有辣子就行,稀飯有饃就行。喜用耀州老碗盛飯。吃飯、聊天喜歡圪就不喜坐凳子;喜歡幾人一堆圍在一起,邊吃邊諞,天南海北、村內(nèi)村外亂說一氣,常會為一小事爭得面紅耳赤,紅脖子劭臉的,但明天依然和好如初繼續(xù)大諞。</h1><h1>河道人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鄉(xiāng)音!河道人說話多陽平聲和去聲(二聲和四聲),說話發(fā)音咬字重。說話干脆麻利從不拖泥帶水。語速快、語氣重、聲音大!這是典型的秦人特征:高喉嚨大嗓門。這絕不同于江南的吳儂軟語。‘碗’普通話讀wan三聲而河道人讀wan四聲。‘媽’普通話讀ma—聲而河道話讀ma二聲。</h1><h1>除此之外,河道人的口音中,稱呼人的詞語后喜歡加上一些語氣詞。如‘媽喔’‘媽耶’‘爸喔’‘爸耶’。有外鄉(xiāng)嘲笑河道說‘你們河道人喊媽喔、爸喔,這不啰嗦嗎?’其實,河道人最懂得運用語言藝術(shù)了。</h1><h1>‘媽喔’和‘媽耶’兩個詞所表達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沒有親眼見到母親面,不知道母親在何處時,河道人多用‘媽喔’一詞。該詞表達一種急切、傷感、有尋找母親之意。在親眼見到母親或確定母親就在附近,河道人多用‘媽耶’一詞。該詞表達一種對母親親近、撒嬌之意。‘媽喔’語氣重;‘媽耶’語氣輕。‘媽喔’多用于呼叫,想急于見到母親時。而‘媽耶’多用于和母親面對面時。‘媽耶’一詞表達感情較平淡,‘媽喔’一詞表達感情深。在母親去世時,河道人哭喪常用‘媽喔’‘媽喔’來表達傷感無奈思念之情。‘媽喔’一詞用在此場合令人傷感,有較強的感染力!</h1><h1><br></h1><h1>河道人將哭喪演變成一種藝術(shù)。哭中有念有唱,河道人的哭喪有極強的感染性和極高的藝術(shù)性。</h1><h1>河道人把哭喪稱作‘fu來來’(fu:河道方言指哭)。父母低頭后(低頭:河道地方方言指人剛剛咽氣),兒女們便會第一次慟哭,第二次慟哭是在入斂,第三次慟哭是在‘三獻’,第四次慟哭是在入土安葬。</h1><h1>河道風俗女人們哭喪,必須從村子口穿好孝衣后,就開始哭起。哭時左手口捂手帕,右手稍稍提起孝衫,眼微閉,邊走邊哭,邊哭邊說,哭時極有節(jié)奏:唉(音略長)……媽(媽讀三聲)喔,你咋走的這么快啊(啊音長且悲),你把你娃(你娃:河道方言指自己)咋撂得下(讀ha)呀,媽喔(喔音長)……你把你娃撂得不當?shù)男ú划數(shù)男汉拥婪窖灾溉丝蓱z),你娃來了挖抓(挖抓:河道方言指尋找人)誰呀……媽喔!這時,女人們會哭得眼淚直流,旁邊人也會跟著一起傷心動容。從村口走到主家門口時,主家的族人中就會有人上前攙扶,并一塊走到靈位前,女人然后燃香燭跪地燒紙叩頭。兒子哭父母,最讓人動容的時候是在三獻時。三獻是河道人祭奠親人儀式上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樂人起哀樂,三獻開始。禮賓先生頭戴禮帽,身著正裝,一臉嚴肅,領(lǐng)著彎腰的子孫在靈堂前舉行三獻儀式。整個三獻過程子孫都得彎腰慟哭。男人們哭喪又與女人們不同!男人們身穿孝衫,彎腰左手下垂,右手持孝棍(孝棍:河道地方習俗用柳樹枝做成裹上白紙即成)頭下垂。順著靈堂圍成一圈,邊走邊哭。哭時極其悲痛且聲大有節(jié)奏。男人們哭是這樣:媽喔(喔音長)……媽(讀三聲),你在哪兒,兒不當?shù)摹>瓦@樣子孫們彎腰邊繞邊哭,眼淚和鼻涕流了多長的。把周圍人哭得一個個受了感染,不由得也想念起自己過世的父母來,眼淚也跟著流了下來,并不停地用手抹眼淚!這種哭是兒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哭泣,是一種真性情,令人動容,很能感染人。</h1><h1>安葬之日,兒女們從此和過世的親人陰陽兩隔了。這時兒女們都會扯心扯肺地大聲哭喊。女人們一般是坐在地上,兩腿朝前分開,兩手很自然地放在腳踝上,頭不抬眼不睜,扯開喉嚨大哭。哭時念念有詞:媽喔……娃不當?shù)膶ぃㄒ魓in河道方言尋找的意思)誰呀……媽喔……。兒子們也是大聲慟哭,令人動容,令人落淚。有甚者會哭暈倒地。河道人認為哭喪時眼淚有多長,思念悲傷就有多長!</h1><h1>河道人的哭喪是一種真性情,是發(fā)自真心的哭訴。這中包含了兒女們對父母親人無比眷戀和依依不舍之情,表達了河道人對自己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謝之情!</h1><h1>河道人,真性情也!</h1><h1><br></h1><h1>作者簡介:劉博,陜西武功人。自由撰稿人,關(guān)中民俗研究者傳播者。</h1><h1><br></h1><h1><br></h1><h1><br></h1><h1>(文中部分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和《武功縣志》)</h1><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海县| 高青县| 舟曲县| 米林县| 工布江达县| 抚宁县| 淮南市| 商丘市| 微博| 洮南市| 金华市| 开封市| 吴川市| 马龙县| 独山县| 凉山| 五原县| 辽阳县| 乌拉特前旗| 安化县| 枣阳市| 莒南县| 新干县| 郸城县| 平和县| 望谟县| 资源县| 汤阴县| 仙居县| 徐水县| 五峰| 大姚县| 汉源县| 菏泽市| 巴里| 青海省| 长兴县| 天津市| 苏尼特左旗| 泸定县|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