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陽關征文】 《神奇的陽關》</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劉元德</div><div><br></div><div>在敦煌的西南有一個灘叫古董灘,據說這里就是陽關的所在地。沙灘上的古董為啥這樣多呢?這里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div><div>相傳唐天子為了和西域于闐國保持友好和睦的關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于闐國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送了很多嫁妝。金銀珠寶,錢幣綢緞,應有盡有。送親隊帶著嫁妝,經長途跋涉,來到了陽關。當時這里是綠樹掩映的城鎮、村莊、田園。因為出了陽關便是無邊無際的沙漠,路途艱難,送親隊伍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關準備。不料,一天晚上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這風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風停沙住之后,城鎮、村莊、田園、送親的隊伍和嫁妝全部埋在沙丘下。從此,這里便荒蕪了。天長日久,大風刮起,流沙移動,沙丘下的東西露出地面,被人們拾揀。當地人曾在這里揀到過金馬駒和一把精致的將軍劍。這就是關于古董灘的傳說,也是陽關的所在地。</div><div>關于陽關還有另一個傳說,是有關古董灘上的陽關硯的傳說。</div><div>古董灘上的陽關磚,顏色烏黑,質地細膩,堅硬如石。名貴的陽關硯,就是用它磨制成的。</div><div>城磚制硯,可是世上少見!那是誰發現的呢?</div><div>很久以前,沙州郡來了一位秀才,在鬧市街頭,擺了張桌子,放好筆墨紙硯,掛上帶來的字畫叫賣。他的書體蒼勁有力、濃淡得度、內蘊樸厚、酣暢自如。一時招來了許多愛好書法的人。沒三兩日,就把所帶來的字畫賣光了。</div><div>這天中午,字面攤上圍了好多看熱鬧的人。老秀才在洮硯中磨好徽墨,攤開宣紙,揮舞狼毫,當眾書寫堂聯。戈壁盛夏,天熱得象團烈火,水潑在地上,一冒煙就不見了。硯內磨好的墨汁,寫不上兩個字,就被熱風吹干了。只好停筆兌水再磨。這樣,老秀才寫寫停停,條幅不能一氣呵成。寫了幾副,歪歪扭扭不成樣子。眾人議論紛紛,有的嘆息,有的譏諷,一哄而散。老秀才羞得滿臉通紅,大汗涔涔,趕忙收拾攤子,準備離開沙州。</div><div>這時,有一個青年站在桌邊,向老秀才施禮道:“老先生,學生姓劉名文,請受晚生—拜。” 老秀才忙還過禮問:“施禮為何?”</div><div>“拜你為師,學習書法。”</div><div>老秀才說:“實不敢當。老朽禿筆拙技,今日出丑,豈敢再收學生?”</div><div>劉文誠懇地說:“不然,據學生之見,今日敗筆,并非老師功夫欠佳,而是使用硯臺的不當。”</div><div>老秀才問:“什么,是用錯了硯臺?何以為據,請不吝賜教。”</div><div>“老先生所用洮硯,雖然名揚四海。但不適宜這里的大漠氣候。因為縮水太快,難一筆而就,因此有了敗筆!”</div><div>老秀才盯著硯臺,略一思索說:“對,是這個道理。”</div><div>劉文接著說:“學生自幼酷愛書法,因家境貧寒,無人指點,難以長進。若尊師不嫌我出身低微,收我練習書法;那就感恩不盡。我帶著一塊自制硯臺;樣子雖丑,但使用方便,尊師請試用一下,是否順手。”說著,拿出一塊硯臺,放在桌上。</div><div>老秀才一看;這哪是硯臺?分明是一塊城磚上鑿了個坑。推辭吧,面子上抹不下來,便硬著頭皮說:“好,就試一試吧。”</div><div>劉文立即斟水磨墨。一會兒工夫,墨汁噴香;濃墨光澤。老秀才飽蘸濃汁一試,書寫非常流利。他一口氣寫了五張宣紙,硯內墨汁還不曾干涸。寫罷他把筆一丟,驚喜若狂地緊緊抓住劉文說:“好學生,我今天只說名敗沙州,誰知你用此硯救了我。老身一生走南闖北;不知寫禿了多少枝筆,磨穿了多少臺石硯,也未曾見過這種夏不縮水的寶硯啊!不知此硯產在何地?”</div><div>“在郡南一百四十里的古陽關。它是用關上的城磚磨制而成。”</div><div>“噢,原是陽關硯!能買到嗎?”</div><div>“誰花錢去賣?要用的時候,到陽關去拿塊磚一雕即成。”</div><div>老秀才讓劉文坐下,遞上一杯清茶,又問:“你怎么知道用陽關磚做硯呢?”</div><div>劉文嘆了口氣,講出了原委。原來本地讀書用的文房四寶,都是從內地運來的。由于路途遙遠,價錢昂貴,只有富豪人家才買得起。最貴的要數硯臺,一塊硯要三、四石麥子。劉文一心想讀書練字,可家境貧寒買不起硯臺,只好用只破碗磨墨,但總也寫不好字,為此非常苦惱。</div><div>他父親也為硯臺發愁。有天到古董灘上放羊,見陽關磚與硯臺石一樣細密,心里突然一亮,就用鐵鑿在磚上挖了一個坑,磨成硯臺形狀,拿回家來。劉文用它磨墨練字十分方便。后來發現它冬不結冰,夏不縮水。這樣,周圍買不起硯臺的學生,都用它做硯臺寫字了。</div><div>老秀才聽后,贊嘆道:“眾人都是圣人!”便收劉文為學生。他每日用陽關硯磨墨,寫出來的字竟然比以前剛勁了三分,一下轟動了郡城。四鄉書生爭相來買字畫,觀賞陽關硯。就連郡府太守也把老秀才請去,寫了一副中堂呢。</div><div>陽關硯的名聲傳開了,讀書人紛紛到古董灘上去撿磚做硯。以后,磚不易撿到,硯也就更名貴了。</div><div>除了上面有關古董灘和陽關硯的傳說外,在陽關還有一個有關天馬的傳說。</div><div>據說在古陽關下,有一片郁郁蔥蔥的綠洲。這片綠洲的生命源泉,就是渥洼池。</div><div>渥洼池,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南湖鄉向東南4公里處,因鄰近古壽昌城,主名“壽昌海”,俗稱“黃水壩”。是由眾多泉水匯集而成的沼澤水湖。這里,就是天馬的故鄉。</div><div>相傳,西漢元鼎年間,南陽新野縣有一個名叫暴利長的罪犯,被充軍發配到此地噸田墾荒,他看到一群野馬經常到池邊飲水。其中有一匹馬體格健壯,姿態矯健,與眾不同。暴利長深知漢武帝酷愛寶馬,想把這匹馬捉住獻給漢武帝,自己將功贖罪。于是暴利長就在野馬經常飲水的池邊用土塑了一個與他相仿的泥人,穿上他的衣服,拿著索套立于池邊。剛開始野馬到池邊飲水,看到泥人,驚恐萬分,撒腿就跑。久而久之,野馬習以為常,不再害怕提防。暴利長見時機成熟,搬走泥人,自己立于池中,套住了這匹奇異的野馬。為了得到漢武帝的賞賜,他編造了神馬出水的謊言。漢武帝見此馬體態魁偉,骨骼非凡,非常喜歡。認為這是吉祥之兆,是太乙神所賜,故名“太乙天馬。并作《天馬之歌》把這件事大肆宣揚。” 從此,“渥洼池” 同 “天馬” 一舉馳名,歷代文人墨客都寫詩作賦,天馬的故事從此成為了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傳統題材,渥洼池也成為了敦煌的一大名勝古跡。</div><div>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然而,今天的陽關、南湖,已是柳綠花紅、林茂糧豐、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烽火臺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游人漫步在長廊里,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吊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div><div>陽關,我心中神奇的地方。</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南县|
古蔺县|
利川市|
五指山市|
赫章县|
建阳市|
台中县|
镇巴县|
苍南县|
西平县|
伊吾县|
富蕴县|
玉环县|
两当县|
南昌市|
萨迦县|
宜昌市|
扎鲁特旗|
旬阳县|
兰州市|
西丰县|
应城市|
新营市|
大同市|
志丹县|
蒙山县|
景泰县|
偏关县|
久治县|
武清区|
蓬溪县|
黄大仙区|
南通市|
常宁市|
九台市|
荔浦县|
陵水|
如皋市|
霍州市|
城市|
清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