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清氣爽、旭日驕陽。三月三是上已節,在我們家鄉就叫"鬼節",在這一天大家小戶,每家都要吃蒿子粑粑,這叫"巴魂"。</h3> <h3> 蒿子,又叫萎蒿,草本植物生于田邊荒野,家鄉每到三月遍地都是。每到清明前,嫩草初生的時候,蒿子便露芽出土,那時剛出來的蒿子最嫩,這時就有人急不可待地采挖嘗鮮了。先將剛采挖的蒿子洗凈,將開水倒進放蒿子的盆里,這樣能殺掉蒿子的青氣,再撈上來搓揉至干爽無水,再用刀切碎,這樣的蒿子就可以做粑粑了。有的用米面有人用糯米煮熟,放上油鹽佐料再加上一些切碎的臘肉,放在鍋里攪拌均勻,做成一個一個的粑粑,這樣蒿子粑粑就成形了。這時的蒿子粑粑還不能吃,還要把干凈的鍋燒熱,放進一些家鄉的油菜籽油,待一定熱量的時候,把粑粑一個一個排列地放進鍋里蓋上鍋蓋,不能烤糊,適時灑點水讓鍋內產生氣化熱,待聞到蒿子臘肉的香味,再翻一遍粑粑,直至兩面微黃起殼,這時蒿子粑粑就好了。</h3> <h3>蘇軾在杭州做官的時候,有一天會惠崇詩僧時過江來到舒州,一路桃花萎蒿,便欣然寫下著名題畫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蘇拭這次不僅見識了萎蒿,還吃到了舒州鄉間的蒿子粑粑,那香酥可口的蒿子臘肉味,讓蘇軾不解那臘肉怎么那么好吃,當得知制作方法后,蘇軾回去就發明了東坡肉。</h3> <h3>記得我們小時侯,那時三月生活拮據、青黃不接,糧食不夠的人家煮蒿子飯吃,小伙伴們三五成群結伴采蒿子,同時還采茅榛、青苔、酸菜吃。那時沒有閑田,三月地里都是油菜花,田里全是紅花草,小伙伴們一高興,全在花草田里打滾,那時的春天、那時的人們,是那樣的融入大自然。</h3> <h3> 記得那時還叫生產隊,吃肉還要憑肉票才能購到肉,到了三月不少人有點饞了,就想打平伙,就是現在的AA制。生產隊集體在一起大吃一頓打個饞。這時也做蒿子粑粑,每戶平均分一點。那時生產隊的蒿子粑粑剛好,記得周老隊長把我偷偷叫到身邊,那時我還小沒人注意,對我說:把這碗粑粑送給你周大媽嘗嘗。周大媽平時有病不能外出,就在床上她一口氣吃了一大碗,她真的是饞了,吃得好香。</h3> <h3><br></h3><div> 在我們家鄉不僅三月三吃蒿子粑粑,清明寒食節也吃蒿子粑粑,那是紀念大隱士介子推的,他的故事家喻戶曉,名句"割股奉獻只為君,我勸主公自清明。"事跡可歌可泣。家鄉勤勞、善良、淳樸的鄉土情結,永遠沁入了兒時的血脈。那時人們吃蒿子粑粑、吃粽子,總是想念那些敢講直話堅持真理的官吏。現代生活變了,人的想法也變了,總是讓人懷念那此遠去的名士。</div> <h3> 蒿子粑粑終生都是全綠色食品,因為蒿子它全生在荒野,無人施肥噴藥,純天然雨水澆灌,它生在堤壩山坎,污水也感染不了它。 蒿子粑粑的制作也是很講究的,純手工制作,一點化學污染都沒有,就怕被不良商家見財忘義,用各種添加劑、防腐劑等過度包裝喧染,那樣就變味了,也吃不到原味了。</h3> <h3> 蒿子青蒿素的醫學作用已被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證實,蒿子粑粑己在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向世界發出邀請函。隨著時代網絡的進步,家鄉有很多農民在春天,手工制作出精美的蒿子粑粑向外出售,也有網絡特產商店,真空保鮮,原汁原味。</h3> <h3> 家鄉的蒿子粑粑,不論在饑荒的年代,還是在豐衣足食的年景,不論在風俗民情里,還是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你是神農賜予家鄉的厚禮,更是家鄉引以為豪的地方特產。愿你帶著三月的春風、揣著鄉土的情懷、承載著家鄉淳厚的民風漂洋過海、走向世界,不僅滋養著人們的肌膚、也勾起人們對家鄉的回憶,更要巴住人們不該遠去的靈魂!</h3> <h3>二O一八年農歷三月三晚薛維平草寫于舒城萬佛湖</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波市|
三都|
宜阳县|
河南省|
前郭尔|
邵阳市|
五华县|
尼勒克县|
寿宁县|
札达县|
昆山市|
德兴市|
噶尔县|
绥江县|
房产|
凉城县|
德化县|
浦城县|
科尔|
高邑县|
扎兰屯市|
虎林市|
鸡西市|
石柱|
河西区|
开鲁县|
涿州市|
辛集市|
毕节市|
乳源|
兴业县|
眉山市|
无棣县|
永丰县|
沈阳市|
景宁|
漯河市|
邳州市|
广宗县|
于田县|
尼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