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那時——1974年,離現在已經44年了。44年前,我們很榮幸地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這里——安徽大學。當時也算是時代的寵兒,一代精英。現在“安徽大學”這枚校徽在我們眼前熠熠閃爍,在我們的腦海里掀起粉紅色的漣漪。它是時代的記憶,是青春的寫照,是我們芳華時光的再現……這枚校徽曾經讓我們在安大校園昂首闊步,足球場上有我們的身影,長跑道上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排球場上仿佛還能聽到我們的笑聲,大家進教室,圖書館,進課堂,進餐廳,進宿舍……在安大校園我們如蜜蜂般盤旋在知識的百花園中,盡情采集吸允著甜蜜與芳香……</font></h3> <h3>這是安徽大學74級中文系兩個班級的分組名單,多虧王成繼同學珍藏至今,讓我們又重新回到了安大小組活動的現實生活中去了。一班36名同學,二班35名同學。這就是我們44年前的71名同學,是這份名單把我們拉回到“那時”……下面有幾張小組同學的合影,不全了,湊不全每個小組的合影,就用這幾張代表吧。還有一張就是二班35名同學(只有30名同學參加),那是到淮南萬人坑參觀,也算是開門辦學的一次組成部分吧。據我所知,這三十名同學當中,已經有三名同學與我們永別了——陳先九●劉張四●楊永春●</h3> <h3>那時——71名青年來到安大中文系,這群少男少女懷著一顆激動的心情,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他們一臉青澀,她們紅裝素裹,他們躊躇滿志,他們豪情萬丈,他們激情彭拜……</h3> <h3>那時——他們胸前佩戴著“安徽大學”的校徽,如同天之驕子般昂首闊步行走在安大校園。</h3> <h3>那時——她們站在安徽大學,胸懷五洲四海,博覽群書,高瞻遠矚,放眼世界,大展宏圖……</h3> <h3>那時——他們如饑似渴地在課堂聽老師講課,課后開展座談討論,余興未艾,學習熱情之高漲,學習興趣之濃烈也是前所未有的。</h3> <h3>黎如芷,高啟,沈美君,剛剛入學的新同學,滿臉的清純,充滿了青春的氣息。</h3> <h3>孫鴻珍,馬抗美,梁燕清,徐紅英,湯慧珍上海的五位女同學。與眾不同的上海女學生,渾身充滿了非凡的氣質,洋氣是與生俱來的。</h3> <h3>孫鴻珍,李少芳,真真的是一對雙胞胎姐妹。</h3> <h3>吳道玲,張正英,沈美君,黎如芷,王荷英,姜春梅。照片由于年代的久遠,不太清楚了,模模糊糊的記憶才是最美的。</h3> <h3>沈美君,張正英,黎如芷,王荷英。</h3> <h3>孫曉梅,張正英,黎如芷。</h3> <h3>黎如芷,沈美君,何凌云,田玲。</h3> <h3>那時——我的這些同學們是運動場上的佼佼者,七四級的運動健兒們參加學校運動會,并取得較好的成績。有栗文忠,黎如芷,朱校林,其他幾個人叫不出名字。</h3> <h3>運動場上拼搏的汗水換來了榮譽,喜悅在運動員的臉上綻放。</h3> <h3>中文系的領導也為運動員的表現而高興,大家合影留念。</h3> <h3>沈美君,黎如芷,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h3> <h3>二班的部分同學在圖書館的門口合影。</h3> <h3>高懷毅,冷素云,沈美君,高啟,四個蚌埠老鄉的這張照片,多么富有校園生活的氣息,田園味十足。</h3> <h3>孫鴻珍,許紅英,冷素云,蔣鼎霞,高懷毅,梁燕清 ,扎著小辮子,梳著運動頭,十足的新潮女學生的做派。</h3> <h3>這幾個男同學,真的很帥,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屬于帥呆了的一族,當時招生的老師是按照電影演員的標準招生的吧,看看個個不比電影演員差。當時真沒看出來,好像在校期間真沒和這些男生說過話。</h3> <h3>這張好像是在安慶的江邊振風塔邊上的合影,只認識栗文忠,李少芳,還有一個好像是我的組長楊安球,其他就不認識了。</h3> <h3>那時——我的老師和同學們該有多年輕,袁老師真的和學生差不了多少。</h3> <h3>那時——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那時的我們該有多快樂,個個臉上洋溢著燦爛,幸福,美滿……</h3> <h3>那時的同學,現在的哥們,純真無邪,坦蕩清澈。</h3> <h3>那時——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在安大這個大家庭生活得如同兄弟姐妹,看看他們(她們),像不像親兄弟,好姐妹。不是親人,勝似同胞。</h3> <h3><font color="#010101">吳麗英,高懷毅。吳麗英可是我們班級最小的女孩,但是你可別小看她,人小鬼大,據說當時她已經是一名中共黨員了。</font></h3> <h3>清純的小芳——長辮子,戴草帽,圓臉,紅唇標準的小芳原型。</h3> <h3>那時——中文系的同學們參加安徽大學的文藝匯演,看看大家的神態,個個神采奕奕,青春靚麗——絕對原生態。</h3> <h3>那時——我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學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在安大中文系的領導下,分成若干小組,奔赴工廠,農村開門辦學。這是老師帶隊的"畢業實踐"宋代文學組。</h3> <h3>那時——同學們在淮南開門辦學時,和工廠里的幾位師傅合影。</h3> <h3>那時——毛主席去世,我們以淚洗面,通宵達旦制作花圈,用以寄托我們對偉人的哀思!</h3> <h3><font color="#010101">那時……毛主席逝世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極度悲傷的印記:在安大大禮堂同學們收聽這一噩耗,大家情不自禁,嚎啕痛哭,期間有哭暈過去,被抬出會場者有之,有互相抱頭痛哭者有之,有暗自傷心哽咽者有之……總之那種傷心的程度是這輩子都很難再有的。</font></h3> <h3>小組同學在偉大領袖毛主席遺像前合影,心情凝重。</h3> <h3><font color="#010101">那時——中文系的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加了長豐吳山的基本路線宣傳隊 ,住在鎮上供銷社小院的倉庫里……</font></h3> <h3>那時——同學們開門辦學在梅山水庫。</h3> <h3>遙望水庫的龐大工程。</h3> <h3>開門辦學的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深入基層,不怕辛苦,采訪寫作,準備第一手資料。</h3> <h3>那時——我們走上講臺,向大家講述著自己的學習心得……膽子挺大。</h3> <h3>這位是已經離世的楊永春同學。他在栗文忠的《悠悠歲月》一書有這樣一段話,完全可以詮釋我們當時的情景:那時的大學烙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文革”剛剛結束,高考制度尚未恢復。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崗位,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社會經歷各不相同的我們,被推薦到同一所學校接受高等教育……真難為了我們的老師,嘔心瀝血地對我們實行“分層教學”!真感謝中文系的領導,把我們的學習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楊永春的這段話,再現了我們當時真實的學習生活。</h3> <h3>大學時代總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里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無論你今天怎么樣,那段歲月對你生命的塑造,可能永遠都無法抹去。那時,我們——一群熱血沸騰,豪情滿懷的青年,從工廠,農村,軍營,機關,學校的第一線來到安徽大學。在那個“政治第一”的特殊年代,我們想學習幾千年悠久文化,又必須經過“洗腦,批判”;想一心一意上課,又必須到社會“開門辦學”。我們經歷了在學校農場的生活體驗,在煤礦,農村,水利工地的寫作實習,在“批林批孔”等政治運動中寫批判稿,等等現在大學生不能想象的許多事情……今天,我們追憶那逝去的年代,再現我們的生活,不是為了歌頌,不是為了聲討,而是要記載一段歷史的真實。這些追憶也許可從中提煉和發展某些精神財富,也許能讓人悟出這一代人的追求和生命的意義。……抄自栗文忠的《悠悠歲月》002——003。那時,我們的大學生活就是這樣:青澀,純粹,激情,美好,渴望,還有些許迷茫……</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甸县|
孝昌县|
南召县|
抚宁县|
竹溪县|
贵定县|
阜宁县|
汝城县|
沈丘县|
辉南县|
黄山市|
渭南市|
德清县|
大新县|
土默特右旗|
兴隆县|
枣阳市|
宝清县|
丽江市|
湖州市|
昌邑市|
庆阳市|
莆田市|
本溪市|
石台县|
和平县|
奎屯市|
阿城市|
宁陵县|
南川市|
墨玉县|
五大连池市|
略阳县|
黄浦区|
扬中市|
宁化县|
金华市|
浙江省|
鄂托克前旗|
睢宁县|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