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百年滄桑話老校

曲曲灣科文

<h1><b>百年滄桑話老校</b></h1><h3><b> 趙科文</b></h3><h3></h3><h3> 西郊學校從一九一三年建校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一百年里,盡管遇到過許多風雨和曲折,但始終沒有阻止它前進的步伐,它為西郊乃至平定培育了許多人才,是平定古州為數不多的一所老校,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它走過的足跡吧。</h3><h3><b>一、學校的變遷與教師的更替</b></h3><h3><b> 解放前的三十年</b></h3><h3> 一九一二年以前西郊還沒有一所完整的小學,村里只有幾個私塾和塾館,就讀的大多是有錢人的孩子。</h3><h3>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西郊取締了全村的塾舘,辦起了初級小學,下設四個教學班,教師兩名,學制四年,開設語文、算術、修身、圖畫、唱歌、體操等課程。推行新的教學方法,村民郝汝業、郝毓純是新式教學方法的倡導、推行者。學生畢業后可以考高等小學。確實有許多學生考到了上一級學校深造。</h3><h3> 辛亥革命后西郊村辦起女子學校,每年招生40名。平定唯一的一個村辦女子學校。培養了一批才女。如郝美英等。就是在軍閥混戰時期西郊小學和西郊女子學校也沒有停辦,這兩所學校為西郊乃至周邊培育了不少精英。</h3><h3> 一九三七年日寇占領西郊后,本村教育受到嚴重破壞,小學不能正常教學,女子學校被迫停辦,是西郊學校發展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在此期間平東抗日縣政府成立,小學教師趙玉堂教學生讀抗日課本,宣傳抗日思想,有許多青年奔赴延安,后在馬列學院的教授郝文科就是其中之一。</h3><h3><b> 解放后的三十年</b></h3><h3> 一九四七年平定解放,西郊小學恢復教學,學校采用華北政府編寫的新課本,教學情況開始好轉。</h3><h3>一九四九年六月,栗憲周任西郊小學校長,學校教師四名,分四個班,在校學生110名。學校開設語文、算術、音樂、美術、體育五門學科,采用全國統編教材,教學步入正規。</h3><h3> 一九五三年七月,在栗憲周校長的積極倡導和村領導的大力協助下,西郊在外人員投資2000多元,在龍王廟辦起了高小班,一九五四年西郊民辦高小班正式掛牌成立,西郊學校成了名副其實的完全小學,是全縣十三所完全小學之一,學校有教師八名,七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80 名左右。石溢堂為高小校長,教師有杜光增等人。高小開設課程除小學的五門以外又增加了地理、歷史、自然。在此期間,西郊高小為上一級學校輸送了許多新生,如白世連、白世偉、趙懷珠等,為西郊村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的農民。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四年這十幾年里,先后在西郊學校任校長的有;栗憲周、石溢堂、郝邦聲、段瑞昌、竇春靄、蘇吉蔚等。大部分教師的學歷相當于高小文化程度,最高學歷是初師,如段瑞昌、韓身祥等。</h3><h3> 一九六五年,西郊小學辦成了五年一貫制學校,是當時全縣七所五年一貫制學校之一。校長先后由竇存靄、蘇吉慰擔任,教導主任韓身祥,教師有:馮鈡山、趙有錄、趙鉅、張玉蘭、高毓華、王庭芳、李成巨、馬美林、楊桂花、周翠蘭、郝潤連、張玉祥、范德生、李仁篪、李春生、劉瑞華、王艷琴等。蘇吉蔚任聯合校長,常住西郊學校。一九六六年蘇吉蔚任西郊小學校長,竇存靄任石門口聯校政治指導員。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體育、美術、地理、歷史、政治、自然、寫字、珠算等。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大部分教師具有初師、初中學歷,最高學歷為中師、高中。課堂教學采用蘇聯教育家凱羅夫的課堂教學五環節。</h3><h3> 西郊公辦中學原來在在石門口村的舊戲臺,一九五八年搬到西郊大廟,下設三個班,在校學生120人,李生根任校長、張仁,王善民、王振林、先后任中學領導。教師有:焦云龍、姚新春、王恒小、李杰、傅俊章、韓望春、王維恒、李成貴、李富蘭、王蘭庭、董治忠、盧智齡、周太平等,教師學歷都在初中以上,最高學歷大專,如周太平。一切按照平定縣初級中學的辦學要求進行,教學秩序井然有序。到一九六二年全縣中學大合并,西郊公辦中學被迫撤銷。</h3><h3> 一九六二年教育大調整,西郊公辦中學被撤銷后,西郊自力更生辦起了民辦中學,學校名稱為“西郊民辦中學”,學校只有一個中五班,在校學生二十人,盧智林和周太平是村里再三挽留的兩位教師。教師工資由村里支付,但他們仍然是市民戶口,吃供應糧。好就好在原中學的教學儀器沒有搬走。</h3><h3> 一九六三年秋季中學又招一個二十五人的初一中六班,教師顯然不夠用,又增添教師兩名,分別是高毓華、趙科文。</h3><h3> 一九六四年,初一招取新生55名為中七班,辦學規模擴大,又增添教師常致中、竇麗青、魏長謹,此時中學老師共七人。由于教師不足,所以每個人都承擔著三、四個學科的教學,每天上課最少有四五節。教師學歷都在高中以上。</h3><h3> 一九六五年中五班畢業,秋季學校招收初一中八班,人數為53人,此時在校學生達到150 名左右。學校改名為“西郊農業初級中學”。學生來源除西郊的學生外,還有西郊村周邊的南北磛石莊窩,甘井、紅土凹、榆樹院、上莊、石門口、東郊、大石門、小口頭、小橋鋪、徐峪溝等村的跑校生。學生每月交兩元的學費作為辦學經費,不足部分由西郊村支付,縣教育局每年也給一些幫助。學校開設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政治、音樂、美術、體育等中學應開的課程全部開齊。教學用具、儀器基本完善,物理、化學的課堂演示實驗都能進行。一天七節課,早晚有自習,學生每天寫大仿一張,每周上課六天,學校教學按部就班,一切正常。課堂教學采用的事蘇聯凱羅夫的課堂教學五環節,即:提問復習、引入新課、教師講解、鞏固練習、布置作業進行,教學效果良好。</h3><h3> 一九六六年招收八十人的中九班,在正殿上課。同年文化革命開始,學校正常教學受到沖擊,小學生變成了紅小兵,中學生成立了紅衛兵,帶上了紅袖章,部分學生外出串聯,學校不能正常教學,但學校也盡力堅持給學生教一些知識。沒有外出串聯的教師留在學校,給沒有出去串聯的學生上課。有的干脆把學生叫到家里教一些東西。此間學校校長盧智齡曾經帶領八名紅衛兵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第七次檢閱,這在當時是十分榮幸的事情。</h3><h3>從一九六七年初中十班開始,每年招收一個初中大班,人數都在六十以上。</h3><h3> 一九六八年響應中央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和復課鬧革命的號召,中小學合并為七年一貫制學校,校長盧智齡,教導主任范德生、郝潤蓮。一至五年級都是雙班,在原小學上課,六、七、年級在廟上上課,在校學生每年都在440名左右。學校課程有很大改動,物理、化學合為工業基礎知識,生物地理改為農業基礎知識,數學刪減了許多公式和定理,增加了的珠算、丈量等適用性東西。語文課里刪減了許多古文,增加了毛主席詩詞、語錄、老三篇等。在此期間,楊桂花、周翠蘭、馬美林、常致中、郝潤蓮、范德生、李仁篪、郝家駒、等相繼調走,學校先后又增加郝玉蘭、郝寶智、郝瑞珍 李金花、劉玉珍、郝滿風、趙克明、趙巧蘭、郝承孚、郝俊英、郝風英、趙喜、郝玉芳、晉素梅、穆聯啟、谷俊卿、郝惠軍、郝玉花、郝美云、郝素梅等為民辦教師。新增加的教師大多是西郊學校畢業的初、高中生。他們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他們都很敬業。</h3><h3> 一九七零年改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五年,初、高中四年。當年增設高中一班,招收人數為50人。校長仍然是盧智齡,副校長范德生,增加了公辦教師馬雨農、石磊、賈廷庠、李志景、郝嘉華、王風連、弓培成、葛子建、趙巧芳等。此間學校共有十四個教學班(不含幼兒班),在校學生550名左右。當時學校以勞代教比較嚴重,學校幾乎成了大隊的一個機動生產小隊,大隊有什么大型活動,只要喇叭一響,叫學生到什么地方,干什么活,學校必須無條件服從,尤其是外面參觀的來了,我們學校必須全力以赴去捧場。那時候安安心心坐下來上一天課,很不容易。不過老師們對教學工作一直掛在心上,只要能給學生講一點東西,肯定不會含糊。直到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這種以勞代教的現象才逐步妞轉。</h3><h3> 一九七六年盧智齡調走,張如龍任校長,趙科文任副校長,王庭芳任教導主任。</h3><h3><b> 改革開放四十年</b></h3><h3> 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教育迎來了春天,齊心協力抓教學,學校開創了新局面。小學低年級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品德等,小學高年級增加地理、歷史、自然。中學開設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英語、政治、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等,中考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政治、物理、化學六大學科。</h3><h3> 一九七八年后半年張如龍、王庭芳調走,趙科文任校長,馮中山、郝瑞珍任副校長。</h3><h3> 一九七九年撤銷高中班,此時高中共畢業七個班,計學生二百四十名。西郊學校改為八年一貫制學校。一至五年級在原小學,六、七、八年級在大廟。六年級開設英語課,由李金花擔任英語教師。</h3><h3> 一九八三年趙科文、馮中山和大隊書記穆永生給西郊新學校奠基破土燒紙。新學校開始在西頭修建,一年后新學校建成。</h3><h3> 一九八四年趙科文調走劉謙任校長。</h3><h3> 一九八五年中學和小學全部搬到新學校,從此結束了西郊學校兩地分居的歷史。學校實現了一無兩有三配套,教學條件大有好轉。</h3><h3> 一九八五年以后相繼有、劉謙、王英增、蔡新同,李金花,賈維柱,郝承孚、蔡喜平、郝麗枝任校長;郝瑞珍、翟義吉、穆聯啟、郝強先后任副校長、教導主任;教師有:郝嘉華、趙喜、李志景、賈廷庠、郝會聯、趙瑞才、王會明、張斌、賈亞 林、張軍祥。竇麗青、劉玉珍、劉瑞華、趙巧蘭、郝俊英、石晉梅、趙巧芳、郝玉蘭、郝巧風、郝會琴、郝美榮、郝素梅、郝惠軍等。</h3><h3> 一九八六年以前參加工作的民辦教師都轉為公辦,其中有:趙喜、劉玉珍、穆聯啟、郝強、郝俊英、郝玉蘭、郝承孚、郝玉花,董華梅、李玉珍魏維花、郝華梅等。一九八五年后,先后有竇麗青、李志景、郝嘉華、穆聯啟調走。</h3><h3> 一九八五年中學初三、初二先后合并到合并到石門口鄉中學,西郊只保留初一年級。</h3><h3> 一九八六年,小學恢復為五年制學校,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宿舍,下設五個教學班,在校學生每年都在200名左右,教師六人,教學井然有序。課堂教學進行大膽的改革,批判滿堂灌、廢除注入式,推行的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課堂教學模式。許多教改實驗相繼進行。教師的業務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全員培訓和進修,教師的合格率達到百分之百。</h3><h3> 一九九八年西郊小學和全縣同步改為六年制小學,采用全國六年制小學統編教材,開始增設英語課。下設六個班,在校學生二百多人。</h3><h3> 一九九二年陽泉市教委命名為首批“規范化學校”,原省委副書記,西郊女婿趙雨亭為學校題寫校名。</h3><h3>進入新世紀, 小學增加計算機課程,電腦進教室,多媒體教學也開始實施。素質教育提到議事日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提倡減輕學生課頁負擔,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多媒體進入課堂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活力。</h3> <h3>小學校舍平面圖</h3> <h3>中學校舍</h3> <h3>1955年學費收據</h3> <h3>一九七二年高中一班畢業照</h3> <h3>一九七六年九年級畢業照</h3> <h3>一九七九年高中七班畢業照</h3> <h3>上、西郊高小第一班1955年畢業照片。</h3><h3>下、西郊中學中一班1961年畢業照片。</h3> <h3>一九六二年中三班畢業照</h3> <h3>一九六五年中五班畢業照</h3> <h3>一九六六年中六班畢業照片</h3> <h3>一九六六年盧智齡老師帶領八個紅衛兵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檢閱 。</h3> <h3>1966年八個紅衛兵在北京合影</h3> <h3>一九七二年中十二班畢業照</h3> <h3>一九七五年初中畢業照</h3> <h3>1976年中十六班畢業照 </h3> <h3>畢業照</h3> <h3>一九七八年中十七班畢業照</h3> <h3>1979年中十八班畢業照</h3> <h3>一九八0屆畢業照</h3> <h3>一九八一年中十九班畢業照</h3> <h3>1983年初中畢業照</h3> <h3>初中1984畢業照</h3> <h3>1962年小學畢業照</h3> <h3>1973年五年級畢業 照</h3> <h3>小學1975五年級畢業照 </h3> <h3>1981年小學五年級畢業照</h3> <h3>1982年小學五年級畢業照</h3> <h3>畢業照</h3> <h3>五年級畢業照</h3> <h3>一九八六年小學五年級畢業照</h3> <h3>1987年小學五年級畢業照</h3> <h3>1988年小學五年級畢業照</h3> <h3>小學1996年畢業照 </h3> <h3>一九八九年小學畢業照</h3> <h3>二00七年小學六年級畢業</h3> <h3>二0一四年教師留</h3> <h3>二0一二年小學六年級畢業</h3> <h3>小學畢業照</h3> <h3><b> 二、濃厚的氛圍與優良的傳統</b></h3><h3> 在平定這塊土地上,只要一提到西郊,人們都知道西郊是一個文化村,早在清代西郊就出過八個舉人、一個進士、其他生員還有許多。村里的“先師廟”是西郊學校的前身,在民國初年西郊就辦起了全日制小學,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在當時平定縣是少有的村莊。辛亥革命后西郊又率先辦起了女子學校,每年招生40人,一直堅持到七七事變,這在平定是獨一無二的一村。西郊歷來重視文化教育,都希望孩子們能通文識字,只要有一點辦法就要讓孩子讀書,解放前是這樣,解放后更是這樣。</h3><h3> 解放后,在一九五四年就辦起了民辦高小班,成了全縣十三所完全小學之一。更讓人敬佩的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及其困難時期,每人每天只有五兩口糧、連性命也難以維持的情況下,西郊群眾在老書記趙廷瑞的帶領下,咬緊牙關,民辦也要把中學辦下去,這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這種尊師重教的精神,讓平定縣各級領導都為之感動,讓周邊各村莊都刮目相看。那時村里不但糧食嚴重缺乏,就是其它經濟收入也少的可憐,但村里還要負擔中學六、七個教師的工資和學校的一切辦公經費,這對于其它村來說是絕對做不到的,但西郊村做到了,就從這一點來講就足以說明西郊村對教育的重視。</h3><h3>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村里的干部群眾看到中小學兩地分居,急需解決校舍問題,支部書記穆永生和全體支部委員,毫不猶豫地做出決定,投資25萬元,要建一所新學校,這一順乎民心的工程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經過兩年的共同努力,建起了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具有十二個標準教室,一棟辦公大樓和一個操場的全封閉的學校,并實現了一無二有三配套。這在當時全縣也為數不多。上級評價西郊是尊師重教的典范,這樣的評價一點也不過分。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西郊的群眾都把培育孩子當成了頭等大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每個勞動日只有幾毛錢,家長省吃儉用也要給上中學的孩子每月承擔兩元的學費,兩元錢對現在來講微不足道,但在當時它卻是一個好勞力四五天的工分值。老母雞下的蛋舍不的吃,省下來到供銷社換成錢給孩子買紙墨筆硯,家里晚上不點燈省下油讓孩子上晚自習用,家里再忙也不愿意耽誤孩子一天上學,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有文化、學知識。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們在學習上大都很用功,所以西郊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習精英,分布到全國各地,留在西郊村的也在各個崗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這些都得益于他們有了文化,如果他們沒有文化那是絕對辦不到的。讓我們為這種尊師重教的傳統點贊吧。</h3> <h3>西郊新學校,趙雨亭題校名 </h3> <h3>中五班聚會</h3> <h3>中六班聚會</h3> <h3>中六班聚會</h3> <h3>中六班聚會</h3> <h3>中六班聚會留影</h3> <h3>中八班聚會</h3> <h3>中八斑聚會</h3> <h3>中八班聚會</h3> <h3>中八班聚會</h3> <h3>高五班聚會</h3> <h3>中十六班聚會</h3> <h3>聚會</h3> <h3>中十九班聚會教師合影</h3> <h3>聚會</h3> <h3>五甲班聚會</h3> <h3>聚會照 </h3> <h3>聚會</h3> <h3>聚會</h3> <h3>聚會</h3> <h3>十九班聚會照</h3> <h3>中十九班聚會</h3> <h3>中十九班聚會 時教師留影</h3> <h3>中二十班2006年聚會</h3> <h3>八三屆二00七年聚會</h3> <h3>聚會 </h3> <h3>高一班部分</h3> <h3>五乙班聚會</h3> <h3>聚會 </h3> <h3><b> 三、艱苦歷程與可貴精神</b></h3><h3> 一九八五年以前,西郊學校,一直都設在兩個古廟里,小學設在中閣旁邊的龍王廟,中學設在藏崖廟。教室大多是廟堂改的,黑板是用泥抹的,部分課桌是木板登的,門窗是用紙糊的,教案本是用粉連紙釘的,甚至連上課用的粉筆也要一根一根的分發給老師,可想當時的辦學條件有多么艱苦。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教師們都認真進行教學,學校一直辦的挺好。</h3><h3> 一九六二年大調整,中學改為民辦,盡管村里非常努力,但仍然不能滿足辦學經費的需求,上級也要求各校開展勤工儉學,于是一個勤工儉學的艱難歷程從此就拉開帷幕。首先是養蠶,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摘蓖麻葉,教師具體喂養管理,雖然付出不小,但收獲甚微,還招來一些麻煩。后來學校又開始割條編筐,學生將割下的荊條交到各班,大一點的學生和老師學著編筐,開始都不會編,到后來編出的筐也像樣了,先后來買筐的人也接二連三。緊接著就是在五里坡砸石籽,老師們打釬、放炮、挖石,學生砸石籽、用排車往水泥廠送石籽,每周勞動半天,教師受苦受累是小事,學生的安全問題是十分讓人揪心的事情,好就好在勤工儉學有了收獲。后來學校又在白岸溝開了礬石場,大隊派燒窯師傅郝長銀,學生、教師干具體受苦活。與此同時小學老師們在距離西郊十里以外的豬窩掌辦起了林場,小學生不能去,老師們輪流到那里植樹,晚上回不來就住在那里的半節窯洞里,又冷又餓,蚊子又咬,主要是害怕,一整夜都不能睡覺。為了解決教師的口糧補助問題,我們在火石崖種過玉米,在烽臺嶺種過山藥。教育學大寨開始后,我們給東店房割過草,給林業隊鋤過苗。東西河灘千畝坪的墊地,萬米大壩的修建都有我們教師和學生的汗水,搬石頭填壕是我們必干的事情。為大隊積肥已常態化,從一年級開始,都要拾玉茭棒拾茬,公社干部要經常檢查學校的糞錐大小。每年春播我們教師是丈量玉米行距株距的主力軍,每年秋收我們是場上的監稱員,抗旱的時候一年級的小學生也要排著隊,提著瓶子往地里送水,老師們和大一點的學生當然是擔水和抬水了。西郊村是學大寨的典型,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是一支不可缺失的力量。更為突出的是,全校師生經過兩年的艱苦奮斗,在楊家灣墊起了三十畝地的農場,建成了自己的學農基地,種上了高粱、玉米,每年收獲近萬斤糧食,這是想也不敢想的的事情,但學校做到了。到后來又在西寨坪建起了磚廠,和泥、打磚、裝窯、出窯都是學生和老師來干,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勤工儉學總是有收入的,但學校從來不經手一分錢和一斤糧食,收入全部交給了大隊,需要的時候再到大隊支取。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教師和學生,對他們來講也是一種財富。</h3> <h3>1962年西郊小學全體教師留影</h3><h3>從左到右:前排:郝家駒、韓身祥、趙有錄、李成巨、馮中山。</h3><h3>后排:羊桂花、郝潤連、888、王庭芳、馬美林、周翠蘭。</h3> <h3>大廟教師在鳳凰單展下留影 </h3> <h3>一九七八年全體教師合影從左到右:</h3><h3>后一排:趙克明、郝承孚、馬雨農、弓培成、魏長謹、馮中山、賈廷庠。</h3><h3>后二排:郝瑞珍、王庭芳、趙科文、穆永生(村書記)、張如龍、高玉華、郝家駒。</h3><h3>前一排:郝風英、好俊英、郝玉花、郝玉蘭、郝滿風、王風蓮、晉素梅。</h3><h3>前二排:郝玉芳、劉瑞華、竇麗青、劉玉珍、李春生、趙巧蘭。</h3> <h3>教師照</h3> <h3>教師照</h3> <h3>盧智齡、常致中一九六六年合影</h3> <h3>一九六六年中學團員照</h3> <h3>男教師</h3> <h3>女教師</h3> <h3>歡送趙鉅退休照</h3> <h3>聚會照</h3> <h3>聚會照</h3> <h3>聚會</h3> <h3><b> 四、嚴謹的作風與可喜的收獲</b></h3><h3> 西郊學校的教師,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對教學工作向來毫不含糊,每天早、晚堅持辦公備課。早上五點半大廟的鐘聲一響,教師和學生一起到廟底出早操,六點學生上早自習,老師們上早辦公。七點下自習、下辦公、吃早飯,八點上課,上午四節,下午三節,接著和學生一起課外活動,晚飯后學生上自習、教師兩個小時的辦公備課、批改作業,每周上課六天。學生的作業都是全批全改,手把手的輔導,一個一個的過關,過不了關的就把學生帶回家進行個別輔導,但從來沒有要過任何報酬。學生不完成作業教師要動真氣,學生不好好學習,教師晚上睡不著覺是常有的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西郊還沒有通電,晚上學生上自習,點的是自己制作的煤油燈,教師用的是煤油罩燈。教師都很用心,學生都很用功,在這種環境熏陶下,西郊學校的教師都養成了一種過硬的教學作風,所以從西郊調出去的教師都沒有給西郊學校丟臉。先后有一人出任縣文化局局長,三人出任縣教育局人事局長、黨委書記和業務局長,一人出任縣文聯副主任,十五人分別擔任各類學校校長。在縣、市、省和國家級優秀教師和教學能手的名錄中,都有西郊走出去的教師。難怪在中八班畢業后在平定一中當副校長的石欽自豪地和他的同事說,我在西郊初中的老師中有兩位是教育局長。聽者都為之震驚。這要得益于歷屆西郊學校領導的嚴格管理和要求,打造了一批又一批優秀教師隊伍。這也是西郊學校的驕傲。</h3><h3> 文化革命以前的中五班,只有二十個學生,一九六五年參加全省中考,其達線率超過平定中學,震動了平定教育局,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可惜的是中六班畢業那年文化革命就開始了,中考取消,不然的話也能考上一些。就是在那動亂的年代,社會上其他學校都停課了,西郊學校也想方設法給孩子們教一些知識,能上一節上一節,能教一點教一點,能教一個教一個,讓孩子們的損失減到最小,所以恢復高考第一年,全縣幾千名考生,專科以上達線只有七人,西郊就有郝志彪被本科高校錄取。</h3><h3> 一九七七年以后,迎來了教育的春天,全校老師齊心協力抓教學,從小學一年級到中學,形成了一個狠抓教學的良好氛圍,那時石門口聯校每年都要進行統考排隊,西郊學校在每次統一考試中,各個年級的每個學科幾乎都是第一。一九八一年,聯校規定凡考到全聯校第一名的學科發給洗臉盆一個,西郊學校差不多把人家的臉盆都拿回來了,雖然一個臉盆微不足道,但它在老師們的心中比泰山還重,這是對他教學的肯定,是辛苦的碩果,大家都有說不出的高興。</h3><h3>由于小學各年級就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再加上中學老師們的辛苦和汗水、學生的努力和家長的密切配合,中考每年都有可觀的人數考上中專,如郝換珍、郝宏興、郝愛琴、郝素花、李愛英等。小學五年級每年都有學生直接考入平定中學重點初中班。如郝和平、晉田召、郝秦峰等。雖然老師們都很辛苦,但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學生成才了,那心里的喜悅是沒法形容的,這也許是為人之師的天性吧。現在這些學生分布在各條戰線,從事著各種職業,他們都事業有成,我們這些教師,每每聽到學生們干出了成績,心里比蜜還甜。</h3><h3> 建國后到文革前西郊村走出了十三個大中專學生。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到二零一三年西郊學校百年華誕的三十六年里,西郊共走出大學生一百五十多名,其中研究生、博士生到二零零七年已達十一人。 這些數字逐年在增多。這些學生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各個要害部門,從事著各種重要的工作,他們是西郊的驕傲,是西郊學校的光榮。在村里就業的學生,致富能手比比皆是,他們都事業有成,生活美滿,兒孫滿堂,我們這些老師看在眼里,喜在心上。</h3><h3> 從一九六八年到二零一三年的近五十年里,西郊學校每年都是平定縣的先進學校,上百個榮譽并不夸張。這些都是一代一代教師共同努力的結果,是西郊學校的光榮。</h3><h3> 進入新世紀以來,西郊學校以素質教育為目的,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狠抓教學研究、狠抓教學改革、狠抓教學管理,教師素質不斷提高,一批批新鮮血液不斷充實教師隊伍,教學條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教學環境進一不優化,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h3><h3><b> 后話</b></h3><h3> 一百年來,在西郊從事過教學工作的教師不下百名,時間最長的有二十多年,最少的也有幾年,其中有本村的,也有外地的,無論是那種情況,也不管在什么時期,所有教師都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西郊的教育事業默默的奉獻,用他們的心血和汗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為西郊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永久的動力。我們不用那些紅燭、人梯、春蠶之類麗的詞匯來美化他(她)們,對于教師本身來講,這些都是教師應該做的,但對于整個社會來講,我們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這些默默無聞的奉獻者。</h3><h3> 在西郊教育發展的長河中,尊師重教、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不乏其人,解放前有,解放后更多,他們都是西郊教育事業發展的功臣,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吧。</h3><h3>新時代、新征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相信西郊學校的明天一定會更好。</h3><h3><br></h3> <h3>孔子塑像在西郊校園落成</h3> <h3>祭孔儀式 </h3> <h3>民國時期院校畢業生(部分)</h3> <h3>研究生、博士生()</h3> <h3>恢復高考后的大中專學生()</h3> <h3>建國到文革前的大中專學生()</h3> <h3>聚會</h3> <h3>后一</h3> <h3>聚會</h3> <h3>聚會照 </h3> <h3>聚會照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化县| 达尔| 舒兰市| 合肥市| 海晏县| 盐源县| 中江县| 邮箱| 凯里市| 大洼县| 陆河县| 上栗县| 泸州市| 东光县| 乐清市| 隆回县| 榆中县| 苏尼特右旗| 沈阳市| 武夷山市| 崇左市| 霍城县| 乌兰察布市| 临猗县| 阜南县| 辉县市| 凯里市| 增城市| 江川县| 泽州县| 土默特左旗| 三穗县| 萨嘎县| 弥渡县| 武宣县| 社旗县| 玉环县| 新昌县| 岢岚县| 牟定县| 南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