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四新_武仁名山古道</h3><h3>相傳是方志敏紅十軍突襲建陽黃坑行軍的紅色古道。武仁山位于武夷山市四新伐木場部西側。車行約2公里至山腳入口處,路左側豎有約高2米的巖石,巖石正面鑿刻:“武仁名山”四字。碑左一石砌臺階向上延伸,臺階長1.5米寬。小道附邊有石砌墻基,最高處有3米,基面經平整后新辟為茶園。茶園后有四座平房構建伐木工人的(騎山下)工區宿舍,均是青磚砌墻,木架構頂,青瓦鋪面。前兩座一排六間,長24米,寬6米;后兩座,一排八間寬6米,長27米。現已荒廢,遺址只存殘墻,房間內雜草叢生。沿石塊壘砌古道,道寬一米有余,在向上西行1.2公里,海拔789米時,古道上新建一紅色方亭,供人小憩。亭高3米,長5米,寬4米。木制結構,紅色琉璃瓦。小道從亭中穿行而過。亭兩側建有長椅,椅高0.5米,椅背高0.5米。行至半山,總共行走約4公里,海拔908米即至武仁廟。廟后有兩眼水井,井呈橢圓半圓形,直徑1米、半徑0.8米,高1.7米,無水。廟占地面積約五百多平方米。廟右側走廊立有一碑,題刻“武仁廟”三大字 始建元朝順宗皇帝至今有六百三十九年歷史 公元二00一年古歷六月一十九日立 劉美法 助等字樣。行至4.4公里,海拔約990米,已至關卡,關卡建方形亭于小道正中,雙峰夾峙處。亭高4米,內寬5.5米,長6米。前門高2.2米,內寬1.5米,門墻上厚0.8米,下厚1.3米。后門寬1.3米,高2.1米,墻厚平均1.0米。木架頂,鐵皮瓦,全石塊壘墻。亭內左側石塊壘砌一龕,臺高0.9米,總高1.9米,寬1.4米,龕中一陶瓷廢舊香爐。出后門即是建陽地界,亭后幾米處有一古樹俗稱“水杉王”,樹齡未考。直徑約1.4米,腰圍長約4.6米,幾十米高,在建陽小黃坑村都可望見。古水杉王樹下有一處石砌殘墻,三面石塊疊墻,長3米,寬2.7米,均已廢,不知何用。(201711)</h3><h3>武仁廟</h3><div> 是武夷山地區最早一批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的三個道觀之一。廟為二進式二層木質結構,單殿式構局,進門后兩邊有天井,門處右側有供奉神靈,大門門聯:“有心燒香不拜又何妨,無心點燭任你也無用”。橫批“神威顯赫”。殿內高懸牌匾:“武仁名山”。武仁廟始建于元朝順宗皇帝時期,至今有600多年歷史,供奉主神有大郎祖師,觀音也供奉神像之列。現存廟舍土墻斑駁,破損痕跡,亟需整修。</div> <h3>3、五夫_連氏宗祠</h3><h3> 位于五夫東南,祠制在本地除彭氏、劉氏當數連氏文化底蘊深厚的祠堂。建于明代(1368-1644),座落在潭溪之畔。后毀,民國重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又毀,2007重建,2009年竣工。祠堂建筑以青磚小瓦為主體。中大門,兩側各有一小拱門,門楣上額書“連氏宗祠”四字。黑瓦上飾脊,白壁黑頂,中間飾有黑色官帽。祠內不分廳、大門內豎一屏風,梁中懸一匾“武夷山連氏宗祠”,為2009年,宗祠重建落成時臺灣連戰先生所題。連戰為連總后裔連光裕的三十八代孫。現祠堂占地面積1200平米,建筑面積 500多平米。</h3> <h3>4、崇安_鬼子門</h3><h3>位于水東門碼頭北約200米處。為崇安老城古城墻保存至今較完整的兩座水門之一。正稱集賢門,凡有學子登科中舉,必由此門隆重迎接,因此崇安百姓多稱其為“舉子門”。正門面臨崇陽溪東向開。現今水門僅存門洞,其他與門連接的城墻已無存。城門內外門均用券頂結構設計,內側門寬2.5米,厚2.5米,通高3.6米,券高1.0米。外側門寬1.83米,厚3.1米,通高3.3米,券高0.9米,整門共深5.6米。內側門與外側門接縫處,左右各有一方形門柱孔,孔邊長0.12*0.16米,深0.3米。外側門外墻厚約1.20米。城門均由長短不一(0.5—1.9米)厚0.35,寬0.40米的修鑿平整的條石壘砌。券頂也用大小不一(0.25-0.10米寬)的條石壘砌。城門內用石制臺階由內向外傾斜向下一直延伸到崇陽溪西岸。集賢門在古代水運交通分工中,主要為供官宦士紳進出碼頭重要門道之一。清鴉片戰爭后往來崇安的洋人越來越多,其中不少長相迥異的外國洋人進進出出,百姓通稱他們“鬼子”,而“鬼子”的崇安方言中又與“舉子”諧音,所以本地百姓對該門至今呼作“鬼子門”。 </h3> <h3>5、崇安_文廟</h3><div>即為孔廟,唐朝中期推行文治,孔廟遍布全國。遺址現存于武夷山市橫街頭西側,體育館東側市政府辦公樓營嶺一帶。建筑僅存欞星石雕坊門,原有的鐵鏈連接的弧形石雕欄桿,已換成石板及石條欄桿。石砌石板臺階及兩側鵝卵石鋪地。坊門左為義路,右為禮門。門內有半月形的泮池,池墻由鵝卵石堆砌,池中有少許積水,池正中的狀元橋,橋面以石板砌臺階,兩側鵝卵石鋪地,成七十二層臺階連成為一條中線。原有的十余塊石碑不知去向,僅見幾條圓形石條散落在地。池后兩側各建有一方形小亭,木制水泥結構,水泥石椅。亭后幾棵樟樹,右側立有一長方形石條,正面題刻:“作邑彭氏三文祠”字樣。最上層兩側又各建有休息亭均為水泥結構。新豎一碑上書:“文廟”二字。“文革”時,文廟遭到史無前的破壞,名人字畫,匾額楹聯不知所蹤,原有的遺留基本無存,只有現在政府后院的數棵古老的瑞樟,見證著崇安孔廟的歷史變遷。崇安文廟初建于晝錦坊,具體時間失考。《崇安縣舊志》記:在興賢坊,營嶺之右,宋紹圣二年(1095)知縣珰(重)建。初建文廟大門朝南,其建制完備。爾后在宋乾道三年(1167),景定二年(1261),咸淳元年(1265)、(1280),至治二年(1322),泰定四年(1327),正壬辰年(1371),明 洪武四年(1437),永樂十一年(1413),正統二年(1525)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崇安文廟經多次增建、改建、修葺。最終在1552年文廟由坐北朝南改為坐西朝東。明末,文廟又數度改建,大門曾朝北,并一度遷址北門牛氏巷。光緒五年(1879)鄉紳萬方昆等籌資復建文廟,原址復建,而且擴大建之。光緒十年(1884)明倫堂又被火毀,萬方昆又重建。</div> 6、洋莊鄉_小漿村張山頭<div>張山頭海拔720多米,交通不便。位于市區28公里。從山下羅墩村西行沿古道行2.8公里即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曾建有紅軍中醫院,駐扎過紅軍,發生過多次激烈的戰斗,是閩北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山頭紅軍中醫院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016年,在省、地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武夷山市對張山頭方圓1000多畝的山林進行普查,發現大量的無名紅軍墓冢,考古專家還在墓群中發現了一座風化嚴重的1931年立的刻有“紅軍墓”三個字的石碑。青山埋忠骨,紅土蘊英魂。2012年被列入全國革命遺址普查名錄。張山頭閩北紅軍醫院內設辦公室、門診、內科、外科、住院部、西藥房、中草藥房、保衛部等部門。醫院人員配備,設院長,政委、醫務主任、醫生、看護長,看護兵等。醫院的藥物器械來源:從戰爭中繳獲、從白區購買、就地取材。紅軍醫院主要任務是為軍隊服務,有閩北紅軍,北上抗日先遣軍,蘇區干部,赤衛隊及工農群眾。醫務人員和擔架隊員主要由崇安蘇區工農擔任。1935年1月敵人對閩北蘇區圍剿。中共閩北分區派黃立貴率原紅七軍團58團來張山頭協助掩護醫院和其他機關轉移,戰斗中,團政委陳一同志重傷犧牲,醫院大部份建筑燒毀。張山頭有閩北紅軍墓群,位于洋莊鄉小漿村張山頭自然村境內。截止2016年5月31日,已發現無名墓冢304座。在東坑頭山林中發現一墓碑:高0.8米,底寬0.70米,碑質地為風化巖,碑正面中間刻有五角星,正中刻“紅軍墓”三字,右下角有三一年立等字樣。石碑側面為倒“7”字形,風化嚴重,但字跡可認。醫院初期還好,后期傷病員越來越多,死亡率越來越高,只能將犧牲者運到后門山成批就近安葬,甚至有幾尸一穴的情況。現張山頭只留有落干幾戶村民在留守,其余一部份房屋均已廢棄,甚至有部份夯土墻已塌,僅留磚砌的殘門孤獨而立。在綠樹掩映中,整齊的瓦房和殘缺的老屋,齊錯雜陳,恰似一盤殺得興起的圍棋子。門基本磚石結構,均由磨磚砌成,門柜條石豎立,條石門檻,門墩,工整大方,門樓磚雕石條橫額,夯土墻。村中的小道由各組石階組成,蜿蜒曲折延伸而四通八達,石階兩側長著苔蘚或蕨類的植物,偶聞狗吠,寧靜而不寂靜。現有幾戶門側還掛著當年紅軍醫院的木制“部門牌”,如紅軍后勤部等。<br></div> <h3>8、五夫_連氏節孝坊</h3><h3> 連氏節孝坊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為旌表吏員劉觀賜妻、監生劉勝文之母連氏守節盡孝而建。石坊為三間四層古建,磚石混構,門柜條石堅立、大塊石條橫額,匾刻“旌表吏員劉觀賜妻監生劉經文之母連氏節孝坊”,其上豎額勒“圣旨”,門墩設石鼓一對,兩側建八字形坊墻,磨磚砌成,工整大方,門樓磚雕石半拱,飛檐重疊,氣勢雄偉,層間各嵌石刻浮雕,圖案均為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刻精美,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整座牌坊保存完好,建筑既有清代之精美,又保持明代遺風。<br></h3> <h3>9、劉氏家祠</h3><div>劉氏家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并列。元初毀于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div> <h3>10、黃墩_白石尖梯田遺址</h3><div>位于武夷山市之北約十五公里的黃墩村。黃墩村轄區內擁有白石尖海拔約1100米,境內奇峰,異石、峽谷、瀑布、溪流遍布其間。從黃墩村西北沿著竹山土路約行4.8公里到一叉路口,直行不到300米即至白石觀。左轉上山沿著廢棄的古道蜿蜒曲折而上,行不久即可見到遺址。何時開墾,何時廢未考。遺址位于古道右側,現存除了田面上權木競生,落葉滿地,時見野豬刨過的痕跡,僅留一層層的土夯田埂,埂高1米左右,由于層面已平,基本上看不出厚度,偶有數處用石塊壘砌而成,最高處有1.2米。梯田有數十層,每層呈長方半月形狀,現由于遺址樹木陏閉,遮擋視線已看不到以往層層疊疊,春如滾滾綠波,秋如片片金帶,美不勝收的景觀。</div> 11、黃墩_白石觀 <div>位于黃墩村白石尖頂,海拔約1100米,從去吳屯825縣道,姐妹橋瑞龍寺西北行約16公里。遺址建寺時間失考,但和白塔山的”龍濟道院”初建時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頗有淵源,空善大師言:龍濟道院所供的“三皇元君就是從此觀“請傳”建廟,供的均是三皇元君。故此可見白石觀有近千年的歷史。現遺址權木競生,已看不出它的全貌及面積,只隱約能見一條石砌殘墻。傳聞約在1966年“破四舊”時,空善大師師尊為了寺廟的延續,領著眾僧把寺中古鐘從山頂推下,且告戒曰:日后有興寺之日,就在鐘落在哪個位置,就在哪里建寺。現寺建在白石尖東麓山腰處。平房兩進,共五間,殿堂正中供奉三尊,右側有一木梯可上閣樓,古鐘即懸掛在木梯一側。殿堂右間為廚房,左間為側殿,側殿有一天井,井側有一小門可通外間,外間堆放雜物。白石觀均為土木構建,正殿外墻上白色灰墻,墻上題有“南無啊彌陀佛”大字,磚砌門框,雙開木制門上畫有“門神”兩幅。寺廟門前用鵝卵石和石塊鋪石階。(201710)</div> <h3>12、吳屯_瑞巖禪寺</h3><div>建寺時間:唐廣明元年(880) 寺廟地址:吳屯鄉 寺廟介紹:聞名于閩、浙、贛三省鄰縣 的瑞巖寺。座落在吳屯鄉畔的將軍山 下,扣冰古佛俗姓翁,名藻光,為官家 之后,其祖父巨隅在唐榮王府為官。古 佛仙世,立位塑像,世代百姓,奉若神 明,顯應異常,故皇封5次。武夷山市 的佛教始盛于晚唐,其主要代表者就是 吳屯的扣冰和尚。以扣冰古佛為首任主 持的瑞巖禪寺,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寺后院有一口古井名為“扣冰泉”,井底有豎著一圓木,只見一端,因在水面下只估計直徑約20厘米。寺內左側種植一 棵古紅豆杉,寺門左側墻外一棵需兩人合抱的銀杏,樹枝上掛滿了香客的許愿條。近年來古寺逐漸修葺擴建,煥然一新,香火鼎盛,為武夷山市 重要宗教旅游勝地之一。</div> <h3>13、吳屯_扣冰古橋</h3><div>位于瑞巖寺前方右側,橫跨扣冰溪上。瑞巖寺武夷山市北部吳屯鄉群山之中的一座古剎,據說為扣冰古佛翁藻光于唐廣明元年(880年)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了。廟門旁的紅豆杉和銀杏據說已有千歲,就像兩位老者屹立于此,記錄著瑞巖寺的千載滄桑。寺前有條小溪——扣冰溪靜靜地流淌著,一座曾是古驛道的廊橋橫陳于小溪之上。在這靈秀之地也孕育出許多關于扣冰古佛的動人傳說故事。</div> <h3>15、嵐谷_嵐峰塔,</h3><h3>建于武夷山市嵐谷村田野 中。從底層門楣石匾上鑲刻銘文可知,塔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塔為六角六面七層,每面都在不同的方向開一拱門,每層皆有密檐環繞,樓閣式空心磚石構,通高30米。塔身每層均有佛龕,但佛像已佚。塔內空闊,旋梯可盤旋而上到塔頂,現塔內建筑基本已被破壞。塔檐伸出雕刻瓦壟,葫蘆形塔剎。基座條石砌不露土面,遠看塔似春筍拔地而起。塔身清麗俊秀,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給人以古典韻味之美和清新脫俗之感。塔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捐資建塔陳紹勛,其身份是候補都閫府舉人。建塔相傳有三說:一說嵐谷地名早期叫“嵐角”。在嵐谷西北面有一座獨特的山峰,形如犄角,過于凌銳,會傷及當地風水,于是陳家人在嵐角南面建造一座塔來抵消嵐角的沖氣。</h3> <h3>16、赤石_古渡(碼頭)</h3><h3>赤石地處武夷山市崇溪、梅溪、黃柏溪三條溪流會合處,既有水運交通的資源便利,又是兵家必爭之地。赤石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崇安茶葉的技術學校的實踐基地,也是福建省茶葉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到了五十年代初,為了建軍用機場,拆遷了一百多戶赤石村民宅,安置在新陽村。下梅水陸茶市最近就是赤石,承運了武夷巖茶對外貿易的重任,也是國民黨時的模范鄉,后改為鎮,有“斗米尺街”的說法。1931年方志敏紅十軍攻占了赤石鎮,籌集軍餉銀元十萬多元,可見赤石的富裕。崇陽溪是武夷山市內的主要水道,赤石有九個碼頭沿溪分布,為前來赤石貿易的茶葉、木材、筍、大米等諸多崇安特產,而成為崇陽溪泮的重鎮。赤石碼頭的繁榮僅次于崇安城區水東渡,與星村渡、曹墩渡、梅溪渡、城村渡并稱下府幫商家必走的“六條船”。赤石村也是全國紅色旅游100個精品景點之一,赤石渡口是當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暴動的地點。赤石烈士墓就在渡口東岸。</h3> <h3>17、下梅_祖師橋</h3><div>明末清初開始閩北地區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南平市武夷山的下梅古村。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東部,距武夷山風景區8公里,武夷山市區6公里,村落建于隋朝,里坊興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清康熙、乾隆年間,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興盛一時,現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這些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于一體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但最經典的古建筑是祖師橋。它是下梅清代最具廊橋建筑藝術特色的標志性公共建筑。祖師橋高30多米,雄踞于梅溪與當溪交匯的水口,底為通道,兩側有檐廊,上一層為戲臺,頂層為望鄉亭,一橋三用,別具一格。1958年修建赤白公路時被拆毀。清康熙年間,由20多個行幫業會的工匠們共同捐資修建的下梅祖師橋,成為村民演社戲、行幫業會敬奉祖師爺的公共舞臺。橋下的當溪把村子一分為二,因此當溪也成了下梅古村的中軸線。當溪原是一條自然過水坑,發源于蘆峰南脈大元崗,穿過下梅村,將村莊一分為二,因流經村落之中,故宋時下梅稱當坑坊,后更名為當溪。</div> 18、下梅_鄒氏家祠<div>是下梅鄒氏在與晉商經營武夷茶葉獲得巨大利潤后,耗巨資建成的創業豐碑,也是下梅古村的標志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內保存最為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鄒氏家祠也代表了當時茶葉轉運的興隆及繁榮,下梅鄒姓,原是古村的第一大姓,門兩側的“木本”、“水源”,是兩幅篆刻橫披。家祠的門礎上,立著一對抱鼓石,構成了“戶對”,門楣的上方是四只半尺左右長的雕花石柱,叫“門當(或門簪)”,門當戶對是建筑部件,起著鎮宅求安的作用。鄒氏大夫第屋后有觀花賞月的花園“小樊川”,屬江南園林造型,有“鏡月”臺、金魚池、對弈臺、石花架等。園內植有羅漢松,嵌式窗鑲以雙面鏤花磚雕,通過借景給人以“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美學感受。該宅是下梅村眾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2000年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div> <h3>19、城村_趙氏家祠</h3><div>位于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南20公里、城村漢城遺址的北側,城村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古村,建于宋代。近千年前由趙、林、李三大姓聚族始居于此,形成了文化古跡眾多的古村鎮,主要古建筑有古粵門、趙氏家祠、李氏家祠、華光廟、百歲坊、慈云閣、藥王廟等。 城村的居民以趙姓為多。據村中《趙氏宗譜》記載,村中的趙姓村民都是宋太宗趙匡胤的長子趙元佐的后代。在元代時遷居這里。城村村內尚存有許多古民居,大多是一進式的三合院,都有磚雕門樓,外觀十分古樸。稍有規模的,都高懸堂匾、楹聯。廳堂立柱采用老油杉,屋內不施油漆,保持原木本色。青石臺階,方磚鋪地。天井里架著石制花壇,上面種有各種花草,下面的石水槽則裝飾著木雕、磚雕和石雕等,大都是民間喜聞樂見、流傳廣泛的題材。這些雕刻的刀法流暢有力,深淺適度,栩栩如生,清晰地表現了福建北部民間雕刻的地方特色。 </div> <h3><font color="#010101">20、楓坡_古城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位于楓坡村南側,距村頭沿小路曲折而行約4公里即到,海拔600多米。古堡依山形地勢而建,石砌城墻,猶如一條烏龍盤臥在山麓。呈南北向啞鈴形分布于兩座山腰。設東西城門、城墻、城垛、走馬道,以及夯土瓦構房屋、水井等軍事防衛設施和生活設施,占地在200至300畝之間,現已廢。自測,城墻高5米至2米,墻厚0.5至2.2米,石塊干砌,全長約2.5千米。城垛殘高0.7米至0.5米,走馬道5米至3米。古堡南側采用三層城墻,為甕城結構,凸顯軍事防衛功能。現遺址僅存西東兩城門尚好。西城門頂略有坍塌,城門均采用內側平梁頂與外側券頂兩種形式構筑,外側門厚0.9米,寬1.1米,門通高1.9米。內側門厚1.3米,寬1.2米,門共深2.2米。東城門外側門厚0.9米,寬1.1米,高1.55米,門券0.55米,通高2.1米,均用0.6×0.27×0.2厘米經人工鑿成條石干砌。內側門厚1.4米,寬1.3米,門共深2.3米。門上均以2米條石壓頂。門券、門臼、門栓孔,方孔邊長0.2米,深0.3米,孔距地面0.9米,左右兩孔對稱,都保存尚好。另一端一殘門門厚1.1米,內側門厚1.8米,共計門深2.9米。山北山腰處有幾處大小不一的土坑,略呈方形。其中一大坑有開一條約0.3米寬的溝道延伸外側,坑外散鋪了一層零碎黑炭,疑是前人制炭所用。在山根上山的小道右側,每隔2米左右就挖有0.3米_0.5米深的土坑,不知何用。據楓坡村邱姓族人介紹,當地人稱麒麟山為寨子山,山寨由太平軍楊姓將軍駐扎。廬峰庵,位于古堡北,坐北朝南,海拔500米。楓坡南行至3公里處即至。土木構建,夯土墻,磚砌基,木結構,青瓦鋪頂。平房,門內前段為院,院內寬7米,長12米,后段為正殿長12米,寬約9米。左側墻開有一門,通起居所及廚房,內空長15米,寬2.5米,殿堂供“元宮娘娘”。庵門門厚(墻)0.3米,高2.1米,寬1.4米,磚砌門框,條石門墩。木板雙開門,門楣上刷白灰墨書“◎峰庵 一九九八 重建”字樣。踏石塊臺階進門,院內雜草叢生,前后均夯土地面。庵后及兩側三面均由青竹包圍。占地面積約240平方米。(201712)</font></h3> <h3>21、大王山</h3><div>位于武夷山吳屯鄉東部,海拔高1558米。十二月三十一日我一行二車十人,耗時約60分鐘,行車約40公里到吳屯鄉,轉行水泥盤山路才駛至嶺根自然村,在村后山下車稍作休息后,于是整裝出發徒步大王山。大家首先沿竹山的土路步行不到1公里就至佛道相處的天福廟,從廟左側拾階登小徑曲折而行。天福廟建有前后兩座,均為土木構建,夯土墻,石砌基,青瓦鋪頂,白灰墻面,門前走欄青磚鋪地,石條臺階相連。前座為佛,門額上書:天福禪林,上掛一匾書:大雄寶殿。門以青磚為框,條石門墩,木板為楣。后座為道,門額上書:天福道院,左右各開側門,三門均以石條為框,券形頂。院后被滿山遍野的竹林所圍。行至2.5公里處,遇有一亭守于古道正中,當前海拔1231米。亭為石木結構,呈方形,前后各設一門。北門寬1.3米,(石砌墻)高1.8米,無門額。石壘砌墻,六根圓木為柱,方木架設為蓋,青瓦片鋪頂。亭內高2.8米,長4.53米,寬3.8米。左右兩側均以石塊鋪設為凳,供行人小憩。豎梁有一行模糊小字,未能辨認,橫梁上書:“世界和平”四字。前行至海拔1443米處,再見一亭,古道穿亭正中向前延伸。亭也呈方形,前后兩亭建筑基本相近,木石夯土構成,石塊壘墻,12根圓木為柱,方木架設為蓋,青瓦鋪頂,亭內高2.8米,左右兩側用木板架設為凳。左側為夯土墻,右側三面石壘砌墻,墻均高2米,亭東門右側門墻已坍塌。行至4.1公里處,海拔約1470米,即到大王廟遺址,何時、何人創建均無從考證。現遺址在縱橫交錯的殘墻和石砌基可以看出有大小兩座建筑,殘墻厚呈梯形狀1米—4.2米。小間建筑長約13米,寬約7米。大間建筑長約35米,寬15米。遺址內長滿了高山杜鵑及雜草甸,遺址三面被低矮的松樹所圍,站在高處望陽光下的遺址,顯得寂靜而荒涼。沿古道向上行一百多米即至古道所處的最高海拔1500米。登上大王山頂,頂上地勢平坦,但微微起伏。原本整個表層是綠油油的草覆蓋著,猶如披了一層青色地毯,四外分散點綴金燦燦的小黃花,在青色的陪襯下,恰似一塊巨大的翡翠嵌入點點黃金,在夕陽照射下,如詩如畫。而今雖是隆冬,但近年來此觀景宿營的驢友漸漸增多,現除了新立一座鋼結構的測風塔和一塊長形不規則的石塊上書”海拔1558”字樣外,剩下的就是東一塊西一塊四處可見的山土碎石,原景已不在。(201801)</div> <h3>22、白塔山_龍濟道院</h3><div>位于武夷山武夷園大峽谷西南部的白塔山南麓,海拔約1338米。白塔山山高林密,山道陰陏,竹木蔥綠。因有傳山上有巖石黑白層分,如寶塔狀,入夜發光,故稱白塔山。又傳說唐貞觀十五年(641)有錢、劉、李三女子在此修煉升仙,后人尊為三皇元君,在山上建廟祀之。山頂范圍很廣,方圓約5公里,有龍濟道院、飛來石、仙人洞、觀音合掌巖,沐浴池、五谷侖、蕩腳石、木魚石、試心石、云巖洞、仙人床、棋盤石以及瀑布、摩崖石刻等勝跡。我一行24人,由市區西行,途經高星公路、黃村、曹墩村,行至13公里處,便到了大峽谷生態公園蛇子坑,坑前小溪即是發源于白塔山的蛇子溪。沿著溪水逆向南步行至3.8公里,耗時約70分鐘,海拔780米,即至白塔山崇安向入口處:玄天觀。玄天道觀近年得有修葺,坐西朝東,土木建筑。門東向開,磚砌為框,木制門楣,額書:玄天觀,兩側門框書有對聯:“神威普照南天 帝德常高北闕”。夯土墻灰水泥刷面,石塊砌基,木柱,木架為蓋,琉璃瓦鋪頂,觀內水泥地面。觀前現辟為茶園,蛇子溪呈南北流向穿院前茶而過。從玄天觀左側沿古道盤旋而上,全程均是石砌臺階,枯木鋪道。沿途有豬母巖、猴子望月、飯蓋石、天書石都是登山途中小景,為點綴于路邊的巖石,皆因形似而得名。石上各刻景名。其中飯蓋石東側巖壁上還有一方清嘉慶十三年(1808)的石刻。記載崇安下梅里信紳鄒太和善修白塔山道路,也是至今武夷山保存最完好的古道。行至5.2公里,海拔1058米處,小徑正中建有供人小憩的半山亭。半山亭木制結構,呈方形長5.4米,寬3.3米,內高3.7米。無墻,亭四角各以三根木柱撐頂,青瓦。亭內石塊鋪地,兩側均設有木制靠椅,椅高1米。在前行800米,在6公里處立有一石碑,兩面分別上攜刻:“武夷山”、“建陽”字樣。終行至6.1公里方至龍濟道院,此時海拔約為1338米。龍濟道院位于白塔山頂南側,地屬建陽市。道院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清道光、咸豐年間,由主持道人張道圓重建,占地約750平方米,二進,木石結構,面闊約15米,進深約50米。后一度荒廢,屋頂塌圯過半。后有關部門籌資重新修葺。道院西側巖壁上,刻有“世豎還真”四字,楷書,但不知何人刻于何時。在龍濟道院北麓,登山道上行至海拔1518米(路程約800米),耗時20-30分鐘即可達白塔山山巔,名燒香頂。沿途有“霄漢”、“云巖洞”等石刻及仙人洞景觀。山巔最高處有一石結構的建筑,稱燒香頂石屋。石屋均為打磨石條或石板構建。創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坐北朝南,面寬7.15米,進深5.65米,高4.55米,(內寬3.5米,深3.6米,高5.1米)屋內供三皇元君神像。屋內用有六根木柱撐頂,架木為蓋,青瓦鋪頂,留有一罅隙為天井。神像兩側柱聯為:“天然筆架之山神仙棲息之所。石門厚1米,門寬1.1米,門通高2.13米,券高0.53米。”門首石條攜刻“白塔洞天,清道光十年”字樣。石屋前不遠巖石上有一方巖刻:“五景閩中磴接天,巍然獨視臥云眠。孩亭擬是神仙府,石室藏珠玄又玄。”"落款為“茲成標題”,但不知年代。石屋正前方十米處原是土地廟,現已坍塌,僅存殘墻和四根呈方形石柱,殘柱分別高1.2—1.6米,地面散落一些殘缺的石料。山巔上除了交讓木、高山杜鵑、低矮的山松以及殘敗的雜草,難見其它植物。雖是寒冬,此刻站在山巔西望,蜂巒起伏,蜿蜒連編的群山,爭雄似的一座比一座高。在夕陽的照射下,而山像含羞的少女,遮層面紗若隱若現。南面的山峰如一朵精巧的蓮花,幾座蒼翠欲滴的山巒蜿蜒回旋。(201801)</div> <h3>23、五府山</h3><h3> 五府崗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與江西上饒市交界處,是華東第三高峰。距武夷山市40余公里,我一行四人在當地向導帶路,從坑口村沿山道西北行至主峰約13公里,不到4小時即至目的地。五府崗因其在月明風清之夜,臨崗主峰遠眺,舊制的江西“廣信府”、“饒州府”、浙江“衢州府”、福建“建陽府”、“南平府”等“五府萬家燈火盡收眼底”,因此得名。五府崗主峰海拔近1900米。臨巔可觀五府日出、日落、云海、佛光美不勝收。五府山松的柔美與黃山迎客松的俊朗可相媲美,幾種杜鵑科植物隨處可見。約3萬平方米高山草甸區,形成天然的露營區。一米多高的枯草叢也是動物絕佳的隱身之處。粟裕、劉英等曾率紅軍部在此休整,游擊隊曾在此安營扎寨,為戰略要道之一,也是一塊紅色土地。在這片原始森林中,幽靜而神秘,不僅是天然氧吧,令人神往,而且還生長著許多的珍稀的動植物及上萬群珍貴的中華蜜蜂。五府崗與 玉女溪、五指峰、 天龍谷、 圣塘廟一起構成五府山的五大景區。該景區擁有近五萬畝原始森林,十多公里長大峽谷,六百余畝高山草甸。在東麓留有一處寺廟遺址,僅存殘墻數段。數十多處奇峰異石基本分布在主峰東側,約海拔1600多米處,花嬌石、牧羊石、風動石、海獅石、背包巖等形狀逼真。景區內不僅植被好、景色秀、瀑布多,現已被列入國家級森林公園。201802</h3> <h3>152、嵐谷_銅鈸山_唐庵</h3><h3>位于武夷山市嵐谷鄉北部。從嵐谷鄉開車北行23.7公里,繼沿碎石鋪地的古道北走5.6 公里即至銅鈸山頂。銅鈸山處于武夷山市與浦城縣、江西廣豐交界處,海拔1541米。頂部松林環繞著遺址內的茅草、蘆葦及不知名的樹海。松木林生長茂盛,放眼望去一片綠海,就好比深海中漂著金色的方舟。關于銅鈸山山名的來源有兩種說法:1、據本土鄉民們傳說,古時在山上拓基建庵時,曾得銅缽一只,故名銅缽山。2、江西民眾則認為,此山形如銅鈸而得名。山頂原建有唐庵,唐代建,具體時間,崇安縣人哀壽創建,現已廢。遺址坐北朝南,僅存石砌殘墻縱橫交錯,最高石砌墻2.8米,墻厚0.5—1.1米,部分殘墻已塌。遺址正中主殿內深10.8米,寬14米。門朝南開,門寬6.6米,門厚0.7米。有撐柱、門框、梁木等方形木料橫七豎八靠在地上。石塊、斷石條,斷石柱、石板散落一地。殿內長滿雜草和蘆葦。有兩座供臺,正中供臺高0.9米,寬1.8米,長4.6米;左側供臺高0.9米,寬1.8米,長2.4米。兩只六邊形柱墩,邊長0.3米,厚0.3米,對角線長0.5米。一張六邊形石板,邊長0.5米,厚0.2米,對角線長1.0米。主殿外右側一角有一只上半部分呈半球形,下部分呈正方塊的石礎,球頂微平,直徑(邊長)均0.7米。門前有一石鑿葫蘆,上肚直徑0.25米,下肚0.3米,葫蘆高0.5米,除蘆嘴有微損,尚保存比較完好。門正前方20米處有一碎石堆,堆前有一倒地的石塊,石塊長1米,寬0.35米,厚0.12米,背面有打鑿的痕跡,無字,石堆后有小樹。左側2.2米高的殘墻上丟棄一鐵鍋,墻下有溝,寬0.5米,深0.3米,無水。 遺址內外長滿成片名為:高山杜鵑的樹木,蘆葦以及雜草,外圍松林環抱,藍天下外青內黃,此等絕佳的景觀,讓人流連忘返。銅鈸山尖上有兩個天然的石葫蘆和石桌子,從遠處仰望銅鈸山,只見山峰綿延不斷,起起伏伏;頂尖巍巍聳立,藍天相襯,頗為壯觀。清代詩人徐兆倫曾登臨銅鈸山并賦詩曰:“兀傲東南第一峰,半開靈境白云中”,從此銅鈸山獲得了“東南第一峰”的美譽。(201711)<br></h3> <div>24、天花巖道觀</div><div> 位于小武夷公園,南興路南側,海拔300多米,始建于唐朝末年。大殿由天然巖洞構建,主要是三個巖洞和一個大殿組成。相傳當年洞頂上彩云繚繞,天女散花,故稱“天花道院”。當年陳靖菇、林氏、李氏三位神娘到此云游。道觀在文革時一度衰弱近廢,一九九二年初全真龍門派王信浙道人重建,一九九三年七月經國家注冊宗教部門登記合法宗教活動場所,定名為“天花巖道觀”。山道臺階由水泥構筑和巖壁打鑿,依壁曲折而上257級臺階即至山門。石砌山門,石條門墩,左側門墩依壁鑿就,石板為門楣、門檻。門額上書:天花巖道院 一九九二年壬申年三月十六日王信浙道人重建等字樣,門內額書 賜福 二字,琉璃瓦遮頂。進山門即為第一洞,天花巖道觀,洞深約十米,洞口寬約八米。殿內供奉太乙救苦天尊、女媧娘娘、觀音娘娘、黎山老母、邱祖師、福德真君、呂祖師,左右側八仙等眾神。相傳唐末有一李姓將軍在第一洞修道,因將軍鐵頭功聞名,人亦稱他為“鐵頭道人”136歲得道,二年后飛升。玉帝封他為“福德真君”后人們塑其金身供奉,歷代顯靈。拾階42級至第二洞瑤池寶殿。寶殿半嵌于巖體內,殿內供奉王母娘娘、七位仙女、三皇元君,巖壁上有摩崖石刻。洞頂上的玉皇殿在抗戰時毀,現為遺址。第三洞為大羅寶殿,殿依巖壁而建,臨淵建水泥欄桿走道。殿內供奉三清道祖最高神及諸天神。殿隔壁廚房及起居室。第四殿玉皇樓與第三殿毗鄰,于2006年新建。最后西側建一磚砌后門,琉璃瓦蓋頂,門內額書道緣二字,門外額書天花巖道觀。第二洞 瑤池寶殿 左側有一小徑登階走70余步,爬升不到二十米即登巖頂。巖頂范圍寬廣,視線良好,巖淵雖三面剛竹環繞,但東南西北均無遮擋,仍可分別遠眺市區、武夷學院、仙人巖、小武夷公園等風景及巖下四周茶園。后山門新建一條山道,水泥階梯,供香客進出。行至半山新建一亭,木制結構,水泥地面,三面設長椅,琉璃瓦鋪面。</div> <h3>26、五夫_紫陽樓</h3><div>紫陽樓,又名紫陽書堂、紫陽書院,是南宋理學家朱熹居住達四十余年的舊居。位于武夷山五夫鎮。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謚文,又稱朱文公。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紹興十三年(1143年),十三歲的朱熹,攜母自建安南溪轉舍來五夫依附父親生前好友劉子羽,于紹興十四年為朱熹母子構筑樓宅于潭溪之畔、屏山之麓。紫陽樓的構筑是一楹兩進,兩層結構,前進是朱熹書齋和寢室。寢室被命名“韋齋”,書房命名為“晦堂”。中堂上的懸匾是:紫陽書堂。表示他不忘祖籍徽洲婺源的紫陽之意,朱氏祖籍徽州婺源有紫陽山,故將新宅取名為紫陽樓。樓門前有數株古樟至今枝葉茂盛,樹傍新立一石碑題刻:“紫陽樓遺址”。距離朱子故居80米左右的河邊有株大樟樹,據說是朱熹親植的,中心都空了,雖用鐵架支撐著,卻依然很茂盛。原紫陽樓民國初年毀于兵燹,僅存遺址,1998年底在原址按原樣重建。</div> <h3>27、崇安_余慶橋</h3><h3>位于武夷山市南門街南端,靜臥在崇陽溪上,連接著崇溪東西兩岸的出行。清光緒(1887)二品頂戴花翎的朱敬熙,遵母詣捐出三萬兩銀子建造。光緒十五年(1889)年垂裕、余慶雙廊橋圓滿建成,朱氏家族在崇安口碑譽滿鄉里,連孫中山都授于“模范縉伸”的榮譽稱號。可惜垂裕廊橋在抗日戰爭一場大火燒毀了,雙廊橋聯袂的壯觀已無法重現。余慶橋門樓題刻江西鉛山縣鵝湖人孟國瑞的三字。余慶橋結構包含了門樓、閣、亭、屋、長廊、引階、橋墩、護欄、屋面等復雜部分。余慶橋全長79米,寬6.7米,拱高8.6米,邊孔凈跨24.4米。橋面建筑由兩側五十二根杉木立柱支撐著。橋上建長廊,橋身中間鋪兩行石板,兩側全以鵝卵石鋪墊,木柱頂廊頂屋蓋。橋中間有一突出的亭臺,營造出橋的高聳參差之美。中間亭為橋中軸點,橋內的兩邊拱門由磚砌構成頂部兩邊有翹角。橋內兩側造有約一米多高的護欄,條石砌的橋墩,墩上游端有石雕鳥頭像,具有神鳥保橋的喻意,橋面青瓦鋪蓋。所以又有“花橋”美稱。2011年5月28日午后,我在西藏拉薩收到正在欲火中的余慶橋畫面,也是一場大火毀了。現在余慶橋于2014年重建,2015年竣工。現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 <h3>28、城村—閩越王城古井</h3><h3> 位于市城村閩城王城遺址北部。該井雖然經兩千多年,至今水源不竭,清澈甘洌,無污染,為全福建省最早的古井,故稱“福建第一井”。井四周鋪砌菱花紋地磚,邊長2.5米,東西兩側有六塊礎石,原設有井臺。古井直徑1米,高0.6米,厚0.04米的陶井甃套疊而成,井深7米。現已重修井臺,并覆以井亭加以保護。</h3> <h3>29、五夫—興賢古街</h3><h3> 是武夷山五夫鎮的一條古街。這條街早在中晚唐即成雛形,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后期,胡氏、劉氏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后,更趨興盛,商鋪店肆密布名人學者云集。古街上牌坊林立,石坊門上鐫刻著“鄒魯淵源、五夫薈翠、天南道北、崇東首善、天地鐘秀、過化處、籍溪勝境、三市街、三峰鼎峙、紫陽流風”等由歷史名人手書橫匾。</h3> <h3>30、五夫—朱子巷</h3><h3> 是武夷山五夫鎮的一條岔巷,始建于五代十國南唐時代(約937-975)。朱熹居紫陽樓時,每次外出都要經過此巷,故稱:朱子巷。巷原長300多米,由于時代的變遷,現尚存138米,路面為鵝卵石砌成,巷形三曲,兩側為古屋高墻所夾峙,頗有古巷韻味。</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水县|
宜城市|
红河县|
张家口市|
黄大仙区|
漳平市|
乌苏市|
南城县|
田阳县|
中西区|
甘谷县|
读书|
伊金霍洛旗|
平遥县|
竹山县|
江永县|
昭平县|
浏阳市|
罗山县|
湖南省|
亳州市|
句容市|
巴彦淖尔市|
武胜县|
阿坝县|
徐闻县|
含山县|
白朗县|
米易县|
青州市|
龙里县|
平果县|
上饶县|
神池县|
罗定市|
乌拉特前旗|
图们市|
喀喇沁旗|
灵台县|
营口市|
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