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玉米大豆名列其中。有很多人都納悶,中國是農業大國,為什么大豆玉米還要進口。吳曉波頻道有篇文章作了梳理。刨去原材料與服務、土地、人工等方面的成本差異,看看人家的溫室集群規模,再看看我們靠比較原始的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體現在成本上得到的數字是,我們生產一噸玉米成本334美元,美國只要142美元。所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機械化生產差異。<br /></h3><h3><br /></h3><h3>文化的傳承發展受到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沖擊,毋庸贅言。當然,新生老化是萬物法則。所以我們說,今天的傳統就是昨天的創新,今天的創新就是明天的傳統。這是規律,也是非遺的特性。但是,從歷史發展來說,傳統文化的傳承從沒有像今天這么讓人操心過。我們相信明天會更好,可事實上很多項目都死在了天亮之前。</h3><h3><br /></h3><h3>筆墨紙硯是雅集圈的F4。硯比較高冷。人們對他的了解最少,親近程度最低。尤其是,在電子閱讀流行的年代,在書寫越來越少的今天,硯是否更少露面了?所以,我們要"走進書院論宋硯",追溯它的歷史,探究它的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它、親近它。我們也要"走出書院說宋硯"。傳承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良好的氛圍、環境,要有受眾。傳承發展中的變革,形式和內容的會發生改變,會有人不贊同,認為要原汁原味原生態。創新,總是充滿爭議。存在即合理,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h3><h3><br /></h3><h3>走出書院論硯臺,那走向哪里呢?走進社區,這個社區不是社會地理概念的社區,而是指社群。我們尤其要關注新青年社群,青少年兒童。剛才說到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環境,都和以前不同。我們的70后60后50后,相對于今天的80后、90后、00后,環境大不同,我們對傳統文化有著普遍的認知。我們辦非遺展,那些頭發花白的看到非遺展品,就眼熱,就激動。為什么,因為瞬間喚醒了他的記憶和鄉愁。但年輕人未必有這份感情、感受。所以傳承,一個傳,一個承。承者,更重要的是代表著未來的青少年兒童。</h3><h3><br /></h3><h3>傳承首先要考慮的是載體的內容是否符合時代,是否能融入生活,是否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或文化消費需求。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在許多精美的傳統工藝品面前,大家都點贊都叫好,可是沒人愿意掏錢買。為什么?有如朋友感嘆"傳統工藝那么驚艷,卻那么老",這不是瞎說什么大實話。這是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問題。所以,我們要轉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家都知道竹紙制作技藝,當腐化的竹纖維成為紙漿后,用竹篩子撈起來晾干后就是一張白紙,有辦法體驗嗎?可以去實地。但我在誠品書店看到有人把這個工藝濃縮到了一個小盒子里去了,一小瓶紙漿,就可以做出一張紙來。這就是轉化。硯臺的體驗,應該是筆墨紙硯的整體體驗。也可以與雕版印刷技藝組合,提供體驗。這種方式即是文化時空對話,也是當下傳承的一種促進。</h3><h3><br /></h3><h3>我們辦展覽時,在文房概念區,要擺一些平板電腦展具擺設上去。這本來是很不起眼的事。我們要表達的是,不要就傳統論傳統,傳統要主動與現代生活對話,要主動融入現代文化生活。世界變化不停,人群川流不息,探尋和順應新常態才有新傳承、新發展。</h3><h3><br /></h3><h3>除了專業研究交流。還要從走進社區的角度,多思考一些跨界交流。可以進行筆墨紙硯主題合作。促進傳承有三個維度,一是創作,二是收徒授藝,三是普及傳播。我想請大家多思考可以運用什么方式普及推廣。我們的主題是對話傳承人,要多從傳承人角度,交流和研究他們的需求。其實,越是屬于少數群體的內容,話題越要寬泛一些,討論的群體越要跨界與融合。只有這樣,傳承發展才會有粉絲基礎和受眾環境。</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市|
延寿县|
宁南县|
靖州|
广州市|
海原县|
云和县|
昆山市|
连城县|
芒康县|
海林市|
澄江县|
壶关县|
招远市|
仲巴县|
保德县|
慈利县|
贵州省|
两当县|
榆树市|
金乡县|
南川市|
商南县|
靖州|
新晃|
古浪县|
观塘区|
科尔|
新晃|
白山市|
云和县|
和林格尔县|
津南区|
河西区|
印江|
屏边|
比如县|
博罗县|
丰都县|
金门县|
高安市|